卷五 雅量
關燈
小
中
大
,其勉之!"
宣宗雅好微行,常幸楊文貞第。
文貞切谏,帝頗不以為然。
文貞曰:"德未洽于幽隐,有如冤夫怨卒,積而思逞。
何以為備?"已而果有盜伏莽中,伺帝幸玉泉寺,挾弓矢為逆,校捕得實,帝乃服士奇言。
阿魯台既納款,收女真、吐蕃諸部,聽其約束,請制于朝,将盟諸部長。
上以問諸臣,鹹請許之。
黃文簡[淮]對曰:"夷人狼子野心,使各自為長,則力易制;若并為一,後且難圖。
"上顧左右曰:"淮如立高岡,無遠勿見,衆人平原耳。
" 仁廟為太子,居守南京,讒言間作。
一日,召赴行在,敕已具命,使未定。
夏忠靖請往,上問故,對曰:"太子久不蒙召,一旦聞命,恐不免疑慮。
"已而仁廟聞召,果驚怖,慮有後命,欲自裁。
問誰銜命,知是原吉,曰:"原吉來,必能調護。
"既見,悉上旨,仁宗乃安,即日就道。
榆木川之變,楊文敏、金文靖以六師在外,秘不發喪。
軍旅肅然,寂無知者。
有欲以他事稱敕,馳訃太子,文敏不可,曰:"天子崩,而擅稱敕加寶,罪且不測。
"乃具啟并遺命以行。
王振謂三楊曰:"國家之事,三公是賴。
然今且俱耄,毋乃倦勤?"西楊曰:"盡瘁以報,死而後已。
"東楊曰:"去死無幾,亦何能報?歸老為幸。
簡後進之良,而效之可也。
"振問其人,遂舉苗衷、馬愉、曹鼐、陳循、高谷等。
既退,西楊讓曰:"何言之易?"對曰:"是幸于君!今實厭我,公誠自固,彼遂已乎?設謀樹其心腹,以中旨代吾三人,亦複奈何之?數人者,吾與也。
嗣我而相,将協志以圖,亦何患焉?"西楊稱善。
正統初,侍臣以蝗旱,言大臣不職,妨賢路所緻。
有請罷歸,以謝天譴者,太宰郭琎獨不可,曰:"主上幼沖,吾輩皆先帝簡任受付托,若皆罷去,誰與共理修省改過,以回天意?貪位故非所嫌。
" 賀三老是曹欽妻父,見欽怙勢日盛,絕不與往來。
欽嘗欲為求一官,力辭不可。
及欽反,親戚誅竄,三老獲免。
謝尚書翺,最為英宗信任。
仲孫以蔭入監,洎秋試,持有司印卷白尚書。
尚書目:"汝有階得仕,何乃強所不能,以冀非望?"遽裂卷火之。
景泰時,立春與聖節同日。
衆議欲先行慶賀,或雲先迎春,鹹無定說。
俄忠肅至,衆質之。
忠肅曰:"先迎春而後慶賀,不見‘春王正月'乎?春加王上。
"衆以為是。
[按景帝生是八月,恐是太後壽節耳] 王文恪《姑蘇志》成,遣送楊君謙。
君謙方栉沐,不暇展冊,但搖首呼:"謬,謬!"使者還述,文恪以君謙多謠诼,不之較。
一日會君謙,問前語。
君謙曰:"府志修于我明,當以‘蘇州'名志。
姑蘇,吳王台名,亦安取此?"文恪始服。
林鹗知蘇州時,蘇學廟像毀,或請加飾。
林曰:"像非古也,浮屠用之。
太祖建國學,易木主,一反前陋,今必從之。
"或曰:"聖賢像可毀乎?"曰:"木偶耳,毀之何害?"遂悉易之。
劉東山[大夏]自兩廣來總帥,毛倫于道上谒公舟次,拜起,泣涕不已。
公曰:"奸人之尤也!"竟公任,擯弗用。
後果附逆瑾為亂。
劉忠宣[大夏]為職方,有獻下交南策者。
下部索永樂時英公調兵食數,公急取匿。
尚書為榜吏至再,忠宣密告曰:"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尚書悟,乃已。
孝宗嘗面谕忠宣,曰:"事有不可者,每欲卿一議,以非所部辄止。
自是宜密揭以進。
"對曰:"不敢,李孜省可戒也!朝廷以私揭行,是踵斜封墨敕之弊。
陛下宜遠法帝王,近法祖宗,外付府部,内咨内閣。
揭貼,臣不敢效順。
" 楊文忠[廷和]才器恢廓,早已見推。
餘肅敏[子俊]是其鄉先達,歸老之日,獨持《大明律》與别目:"介夫異日,當相天下。
為我熟此,以助謀斷。
" 劉大司馬機初葬其父,族人泥于陰陽,皆以生年與葬期值,不克就圹。
陸淵來吊,族人道所以。
機從苫塊聞之,趨出泣拜曰:"願即以機生年月葬父。
"遂葬之。
羅圭峰[圯]家居時,宸濠有異圖,赍金饋公山中,圭峰一夕遁去,莫知所之。
未幾濠反。
千戶陽英奉使河南,以襄鄧為憂,疏請選吏赈恤,漸圖解散,願占籍者聽。
絕礦盜,禁交通,勢自不可。
後千斤之亂益熾,鄧本端訟。
英之先見,一言可當十萬師,比之茂陵徐福。
楊石齋[廷和]已定計擒江彬,顧彬爪牙勁卒皆邊兵,恐倉卒緻變。
謀于王晉溪[瓊],曰:"當錄其扈從南巡之功,出受賞于通州。
"于是,邊兵盡出,彬遂成擒。
戴銑等以劾瑾下诏獄,錦衣牟斌為輕刑緩械,且力為救。
瑾令複獄詞,去疏首&qu
文貞切谏,帝頗不以為然。
文貞曰:"德未洽于幽隐,有如冤夫怨卒,積而思逞。
何以為備?"已而果有盜伏莽中,伺帝幸玉泉寺,挾弓矢為逆,校捕得實,帝乃服士奇言。
阿魯台既納款,收女真、吐蕃諸部,聽其約束,請制于朝,将盟諸部長。
上以問諸臣,鹹請許之。
黃文簡[淮]對曰:"夷人狼子野心,使各自為長,則力易制;若并為一,後且難圖。
"上顧左右曰:"淮如立高岡,無遠勿見,衆人平原耳。
" 仁廟為太子,居守南京,讒言間作。
一日,召赴行在,敕已具命,使未定。
夏忠靖請往,上問故,對曰:"太子久不蒙召,一旦聞命,恐不免疑慮。
"已而仁廟聞召,果驚怖,慮有後命,欲自裁。
問誰銜命,知是原吉,曰:"原吉來,必能調護。
"既見,悉上旨,仁宗乃安,即日就道。
榆木川之變,楊文敏、金文靖以六師在外,秘不發喪。
軍旅肅然,寂無知者。
有欲以他事稱敕,馳訃太子,文敏不可,曰:"天子崩,而擅稱敕加寶,罪且不測。
"乃具啟并遺命以行。
王振謂三楊曰:"國家之事,三公是賴。
然今且俱耄,毋乃倦勤?"西楊曰:"盡瘁以報,死而後已。
"東楊曰:"去死無幾,亦何能報?歸老為幸。
簡後進之良,而效之可也。
"振問其人,遂舉苗衷、馬愉、曹鼐、陳循、高谷等。
既退,西楊讓曰:"何言之易?"對曰:"是幸于君!今實厭我,公誠自固,彼遂已乎?設謀樹其心腹,以中旨代吾三人,亦複奈何之?數人者,吾與也。
嗣我而相,将協志以圖,亦何患焉?"西楊稱善。
正統初,侍臣以蝗旱,言大臣不職,妨賢路所緻。
有請罷歸,以謝天譴者,太宰郭琎獨不可,曰:"主上幼沖,吾輩皆先帝簡任受付托,若皆罷去,誰與共理修省改過,以回天意?貪位故非所嫌。
" 賀三老是曹欽妻父,見欽怙勢日盛,絕不與往來。
欽嘗欲為求一官,力辭不可。
及欽反,親戚誅竄,三老獲免。
謝尚書翺,最為英宗信任。
仲孫以蔭入監,洎秋試,持有司印卷白尚書。
尚書目:"汝有階得仕,何乃強所不能,以冀非望?"遽裂卷火之。
景泰時,立春與聖節同日。
衆議欲先行慶賀,或雲先迎春,鹹無定說。
俄忠肅至,衆質之。
忠肅曰:"先迎春而後慶賀,不見‘春王正月'乎?春加王上。
"衆以為是。
[按景帝生是八月,恐是太後壽節耳] 王文恪《姑蘇志》成,遣送楊君謙。
君謙方栉沐,不暇展冊,但搖首呼:"謬,謬!"使者還述,文恪以君謙多謠诼,不之較。
一日會君謙,問前語。
君謙曰:"府志修于我明,當以‘蘇州'名志。
姑蘇,吳王台名,亦安取此?"文恪始服。
林鹗知蘇州時,蘇學廟像毀,或請加飾。
林曰:"像非古也,浮屠用之。
太祖建國學,易木主,一反前陋,今必從之。
"或曰:"聖賢像可毀乎?"曰:"木偶耳,毀之何害?"遂悉易之。
劉東山[大夏]自兩廣來總帥,毛倫于道上谒公舟次,拜起,泣涕不已。
公曰:"奸人之尤也!"竟公任,擯弗用。
後果附逆瑾為亂。
劉忠宣[大夏]為職方,有獻下交南策者。
下部索永樂時英公調兵食數,公急取匿。
尚書為榜吏至再,忠宣密告曰:"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尚書悟,乃已。
孝宗嘗面谕忠宣,曰:"事有不可者,每欲卿一議,以非所部辄止。
自是宜密揭以進。
"對曰:"不敢,李孜省可戒也!朝廷以私揭行,是踵斜封墨敕之弊。
陛下宜遠法帝王,近法祖宗,外付府部,内咨内閣。
揭貼,臣不敢效順。
" 楊文忠[廷和]才器恢廓,早已見推。
餘肅敏[子俊]是其鄉先達,歸老之日,獨持《大明律》與别目:"介夫異日,當相天下。
為我熟此,以助謀斷。
" 劉大司馬機初葬其父,族人泥于陰陽,皆以生年與葬期值,不克就圹。
陸淵來吊,族人道所以。
機從苫塊聞之,趨出泣拜曰:"願即以機生年月葬父。
"遂葬之。
羅圭峰[圯]家居時,宸濠有異圖,赍金饋公山中,圭峰一夕遁去,莫知所之。
未幾濠反。
千戶陽英奉使河南,以襄鄧為憂,疏請選吏赈恤,漸圖解散,願占籍者聽。
絕礦盜,禁交通,勢自不可。
後千斤之亂益熾,鄧本端訟。
英之先見,一言可當十萬師,比之茂陵徐福。
楊石齋[廷和]已定計擒江彬,顧彬爪牙勁卒皆邊兵,恐倉卒緻變。
謀于王晉溪[瓊],曰:"當錄其扈從南巡之功,出受賞于通州。
"于是,邊兵盡出,彬遂成擒。
戴銑等以劾瑾下诏獄,錦衣牟斌為輕刑緩械,且力為救。
瑾令複獄詞,去疏首&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