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雅量
關燈
小
中
大
門士。
育遂私于霍,錄公他事以自托。
已而育死,公易服吊之,育子泣曰:"人子不敢言親過,然父實負公,敢辱公吊?"公曰:"予為人所陷,馀波及人,我實累汝父。
彼身家是虞,借予以脫耳。
子顧不諒我,又負汝父矣。
"人皆服公。
楊伯修[爵]以建言系獄,數年得釋。
抵家未幾,校忽至,伯修曰:"若複來乎?"校素敬慕伯修,慰之曰:"有他往,特一省公。
"伯修笑曰:"吾知之。
"與校飯。
飯粝,校不堪,伯修略茹自若。
食已,曰:"行乎?"校曰:"請一人為别。
"伯修立屏後呼曰:"朝廷有旨見逮,吾行矣!"即攬袂行。
徐文貞[階]督學浙中,試卷有"顔苦孔卓"之語,文貞署雲:"杜撰!"後發卷,秀才前對曰:"揚子《法言》,非敢杜撰。
"文貞應聲雲:"不幸早第,苦讀書未多。
"因降階,再揖謝秀才去。
蘇州曹太守,新構一室,喜藻繪其檻壁,羅緻諸畫史。
有陰入沈石田姓名,出片紙拆之,遂遄往訖工。
或曰:"谒貴遊可免。
"先生曰:"往役,義也;求免貴遊,不再辱乎?" 胡孝思以迎駕詩,被誣坐詛咒不道。
系禁時年已八十,了無怖懾。
取诏獄、柱械之類,曰《制獄八景》,為詩紀之。
客笑曰:"君正坐此,尚何吾伊為?"孝思淡然不辍,曰:"作詩當死,不作詩遂免死乎?"人謂孝思意氣勝蘇長公。
張太嶽[居正]執政,權傾一時。
朱正色令江陵,相府家奴犯者,或榜系窮治,不少貸。
太嶽奇之,廣為延譽,卒至通顯。
李興化[春芳]廷試後,同志集飲。
适某堂上遣官至,延入内,與語而别。
人皆知傳胪信至,賀之,李坦然曰:"拙卷亦與進呈。
"神色不動。
熹廟時,逮者至吳縣,令持牒見周[順昌]吏部。
吏部慨然曰:"吾辦此久矣!"顧左右曰:"一僧求庵額,未應。
"因命筆書"小雲樓"三字,擲筆笑:"了此,别無馀事矣!" 雷介公[縯祚]在獄,讀《易》不去手。
親友往視之,出蔬菜,浮白蕭然,不知患難。
以布作帷,大書其上:"平生仗忠義,此日任風波。
" 阮大铖矯诏殺周儀部[镳],儀部言笑自若,口占絕句雲:"死生千古事,猶留一寸心。
"語左右曰:"為惡而死,則死有馀辱;為善而死,則死有馀榮。
"遂與雷公就缢。
補遺 陸貞山[粲]将劾張、桂,夜草疏而鬼哭于庭,貞山叱曰:"非二氏家鬼耶?何自阻我?"草具亟上之。
識鑒 高祖微時,過臨淮。
郭山甫奇之,深相結納,備陳天表之異。
退語諸子曰:"吾視若曹,都非田舍郎,往往有封侯相,今始知皆以此公。
" 滁陽王将以仁孝配高祖,而未決。
夫人張氏曰:"今天下亂,君舉大事,正當收覽豪傑。
一旦被為他人所親,誰與共事者?"王遂決。
高帝渡江至太平,陶安率父老迎谒,驚相謂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 劉誠意在勝國,屢仕不合,時無知者。
惟西蜀趙天澤奇之,以為諸葛孔明之流。
吳元年,中書省設座,将奉小明王,行正旦賀禮。
劉伯溫大怒曰:"彼牧豎,奉之何為?"遂陳天命所在,太祖大悟。
高帝欲擇相,問伯溫:"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孰可者?"伯溫對曰:"皆不可。
"帝怪問之,曰:"憲有相材無相器,廣洋褊淺不足用,惟庸偾轅破犁犢也。
"後皆如劉言。
徐中山既定中原,遂蹙元主于開平,阙其圍一角,使逸去。
常開平不欲,中山曰:"是雖彜也,然常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縱之固便。
" 會稽楊維桢,以文主盟四海。
王彜獨薄之,曰:"文不明道,而徒以色态惑人取媚,所謂淫于文者也。
"作《文妖》數百言诋之。
練則成為禦史,家居恒發堂下甃磚,令諸子朝運而出,暮運而入。
微問家人:"郎君誰健者?"曰:"大郎運獨多。
"則成曰:"是存吾祀。
"洎則成忤上論死,諸子戍邊,長子以健獨存。
建文帝既得燕謀,密敕張信手緻文皇。
信以告母,母曰:"不可。
若父嘗言王氣在燕,王者不死,非女能執。
不如轉禍為福。
"信遂改圖推戴。
太和楊伯川,有人倫鑒。
楊士奇十四五時,與陳孟潔往詣之。
伯川以二人皆故人子,款洽移時。
酒酣,顧孟潔曰:"子不失風流進士,楊郎雖寒士,後當大用。
惟予老,不及見
育遂私于霍,錄公他事以自托。
已而育死,公易服吊之,育子泣曰:"人子不敢言親過,然父實負公,敢辱公吊?"公曰:"予為人所陷,馀波及人,我實累汝父。
彼身家是虞,借予以脫耳。
子顧不諒我,又負汝父矣。
"人皆服公。
楊伯修[爵]以建言系獄,數年得釋。
抵家未幾,校忽至,伯修曰:"若複來乎?"校素敬慕伯修,慰之曰:"有他往,特一省公。
"伯修笑曰:"吾知之。
"與校飯。
飯粝,校不堪,伯修略茹自若。
食已,曰:"行乎?"校曰:"請一人為别。
"伯修立屏後呼曰:"朝廷有旨見逮,吾行矣!"即攬袂行。
徐文貞[階]督學浙中,試卷有"顔苦孔卓"之語,文貞署雲:"杜撰!"後發卷,秀才前對曰:"揚子《法言》,非敢杜撰。
"文貞應聲雲:"不幸早第,苦讀書未多。
"因降階,再揖謝秀才去。
蘇州曹太守,新構一室,喜藻繪其檻壁,羅緻諸畫史。
有陰入沈石田姓名,出片紙拆之,遂遄往訖工。
或曰:"谒貴遊可免。
"先生曰:"往役,義也;求免貴遊,不再辱乎?" 胡孝思以迎駕詩,被誣坐詛咒不道。
系禁時年已八十,了無怖懾。
取诏獄、柱械之類,曰《制獄八景》,為詩紀之。
客笑曰:"君正坐此,尚何吾伊為?"孝思淡然不辍,曰:"作詩當死,不作詩遂免死乎?"人謂孝思意氣勝蘇長公。
張太嶽[居正]執政,權傾一時。
朱正色令江陵,相府家奴犯者,或榜系窮治,不少貸。
太嶽奇之,廣為延譽,卒至通顯。
李興化[春芳]廷試後,同志集飲。
适某堂上遣官至,延入内,與語而别。
人皆知傳胪信至,賀之,李坦然曰:"拙卷亦與進呈。
"神色不動。
熹廟時,逮者至吳縣,令持牒見周[順昌]吏部。
吏部慨然曰:"吾辦此久矣!"顧左右曰:"一僧求庵額,未應。
"因命筆書"小雲樓"三字,擲筆笑:"了此,别無馀事矣!" 雷介公[縯祚]在獄,讀《易》不去手。
親友往視之,出蔬菜,浮白蕭然,不知患難。
以布作帷,大書其上:"平生仗忠義,此日任風波。
" 阮大铖矯诏殺周儀部[镳],儀部言笑自若,口占絕句雲:"死生千古事,猶留一寸心。
"語左右曰:"為惡而死,則死有馀辱;為善而死,則死有馀榮。
"遂與雷公就缢。
補遺 陸貞山[粲]将劾張、桂,夜草疏而鬼哭于庭,貞山叱曰:"非二氏家鬼耶?何自阻我?"草具亟上之。
識鑒 高祖微時,過臨淮。
郭山甫奇之,深相結納,備陳天表之異。
退語諸子曰:"吾視若曹,都非田舍郎,往往有封侯相,今始知皆以此公。
" 滁陽王将以仁孝配高祖,而未決。
夫人張氏曰:"今天下亂,君舉大事,正當收覽豪傑。
一旦被為他人所親,誰與共事者?"王遂決。
高帝渡江至太平,陶安率父老迎谒,驚相謂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 劉誠意在勝國,屢仕不合,時無知者。
惟西蜀趙天澤奇之,以為諸葛孔明之流。
吳元年,中書省設座,将奉小明王,行正旦賀禮。
劉伯溫大怒曰:"彼牧豎,奉之何為?"遂陳天命所在,太祖大悟。
高帝欲擇相,問伯溫:"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孰可者?"伯溫對曰:"皆不可。
"帝怪問之,曰:"憲有相材無相器,廣洋褊淺不足用,惟庸偾轅破犁犢也。
"後皆如劉言。
徐中山既定中原,遂蹙元主于開平,阙其圍一角,使逸去。
常開平不欲,中山曰:"是雖彜也,然常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縱之固便。
" 會稽楊維桢,以文主盟四海。
王彜獨薄之,曰:"文不明道,而徒以色态惑人取媚,所謂淫于文者也。
"作《文妖》數百言诋之。
練則成為禦史,家居恒發堂下甃磚,令諸子朝運而出,暮運而入。
微問家人:"郎君誰健者?"曰:"大郎運獨多。
"則成曰:"是存吾祀。
"洎則成忤上論死,諸子戍邊,長子以健獨存。
建文帝既得燕謀,密敕張信手緻文皇。
信以告母,母曰:"不可。
若父嘗言王氣在燕,王者不死,非女能執。
不如轉禍為福。
"信遂改圖推戴。
太和楊伯川,有人倫鑒。
楊士奇十四五時,與陳孟潔往詣之。
伯川以二人皆故人子,款洽移時。
酒酣,顧孟潔曰:"子不失風流進士,楊郎雖寒士,後當大用。
惟予老,不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