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政事

關燈
quot可。

    "因探得朱子成書,曰:"是最難記,可引其端。

    "子如其言。

    遂朗誦終篇,不訛一字。

    文廟嘗号濟"兩腳書廚"。

     陳簡讨繼少孤貧,嘗受學于俞貞木。

    每歸飯辄反,貞木頗怪其速,竊視之。

    則至密蘆中,懷出一餅,哺之即行。

    貞木以是留食于家,以為常。

     曹月川研精理學,口事著述,座下足兩磚處皆穿。

     呂文懿[原]《宋元通鑒續編》,義例精審。

    書成,須發盡白。

    嘗曰:"使我進二階,不若稽古獲一事。

    " 景泰間,吉安劉公[宣]代戍于龍骧衛,為衛使畜馬,晝夜讀書廄中。

    使初不知,偶與塾師論《春秋》,師驚異之,以語使,使乃加優遇。

     劉侍講定之,為文常對客揮毫,稿不易幅。

    成化初,入秘閣,析疑稽古,一揮九劄,停注演迤,頓挫奔放,變化不窮。

    一日,中使傳旨,命制元宵詩,憑幾成七言絕句百首以進。

     憲宗于内閣得古帖,斷缺不可讀,命中使持至館中。

    适傅瀚在,即韻為二詩以複。

    上大悅,賜之珍馔法醞。

     倪公謙落筆千言,每應制賦詩,中使立候以進。

    奉使朝鮮,有所題詠,即席揮灑,不加點竄。

    遠夷驚吐舌,以為神,因梓行其所作。

     鄒智才十二歲能文章,經史過目不忘。

    居龍泉庵,貧無繼晷之給,掃樹葉蓄之,焚以自照,讀常達旦。

     楊君謙好蓄書,聞有異本,必購求繕寫。

    結廬支硎山下,課讀經史,以松枝為籌,必精熟乃已。

    顔其堂曰松籌。

     羅圭峰每有撰構,辄栖居喬木之巅,神思欲飛。

    或時閉坐一室,客于隙間窺,見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氣。

     陳剩夫家始寒微,幼賣油給養。

    一日經裡塾,聞講書義,大悅,遂從師學。

    已而曰:"吾一于學,何以給親養?"複請于師,願旦夕受業,晝仍出賣油。

    逾年學大進,卒成名儒。

     楊升庵強記博學,著述繁浩。

    所撰七十馀種,所編纂亦不下百馀。

    晚戍滇中,簡籍不可得,惟抽讨腹笥,而筆舌間未嘗窭乏。

     吳趨之裡有娶婦者,夜而風雨燭滅,無與乞火。

    哄然驚。

    謂曰:"南濠都少唧[字敬玄]家,有讀書燈在。

    "叩門果得火。

     王元美年十四,其師駱行簡賦《寶刀篇》,得"漠"字韻,思久不屬。

    元美得句雲:"少年醉舞洛陽街,将軍血戰黃沙漠。

    "駱深器服之。

     方西樵[獻夫]予告南歸,屬吏書繳銀圖書疏。

    适劉鈗來候,止之曰:"大臣雖歸,不能無言,言非此不達,昔三揚亦攜以歸矣。

    "遂口誦三疏,方酌用之。

    後典籍呈原稿,不差隻字。

    于時博通典實,推鈗為首,蘇州劉棨貳焉,謂之"二劉"。

     楊忠愍生七歲,家貧,父使飯牛。

    間往裡塾,睹群兒讀書,心好之。

    歸謂兄:"請得受學。

    "兄曰:"若幼,何學?"艴然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學耶?"兄言于父,聽之學,然猶不廢牧也。

     楊椒山讀書僧舍,恒至夜分。

    會寒無下襦,繞屋行,且溫且誦,胫以上微暖,得稍假寐。

    五更起汲水,手凍屬于绠,呵之乃解。

     李于鱗少不慧,同學生戲呼為李攀鬼。

    及長,為制義皆勾棘不可句,每試辄蹶。

    年三十五,始學為詩。

    齊人多以入聲為平,謂之轉韻。

    于鱗刻意正之,間不諧,為座客所姗。

    即嚼其唇,血濺幾席,曰:"所不澡腸刮胃,以祛宿習者,有如此血!" 于鱗結七子社。

    一日,李伯承徑入其社,于鱗不悅,以"玉河白燕"為題,使人伺伯承句,辄為報。

    伯承詩先成,七人共大歎賞,遂閣筆定交。

     王昭明潛心遁世,著《六經說》。

    既沒,而子孫貧甚,不能存其書。

    管志道與周道甫,各得其一二,皆以為帳中之秘。

     龍遊童子鳴,少為書賈,挾策問字,辄曉大義,遂置積書帆樯,窮心日夜,吟詩蕭散。

    燕山詞客如雲,所至分曹命簡,聽漏刻燭,争響晷刻間。

    子鳴方危坐匡床,目瞪不出聲,比誦一篇,風調夐絕,群客沮喪,子鳴退然無有也。

    嘗閉戶屢易而出,出則強人彈射,往往未惬,并稿削之。

    學于歸熙甫,卒而祭之。

     梅禹金[鼎祚]笃志篡輯,嘗納妾鄒氏,一月不出。

    人怪其昵,問之,則已輯《青泥蓮花記》十三卷。

     瞽者唐汝詢,五歲時從父兄耳學,無不暗記。

    箋注唐詩,旁引該博,酒間誦《上林》、《子虛》賦,杜、白長篇,铿金戛玉,琅琅不遺一字。

     蔣八公内閣[德璟]語操閩音。

    其談古事,則征二十一史,如河瀉泉流。

    叢殘小說,無不畢舉。

    談近事,則十三陵迹,五府、六部之故,九關十二鎮兵馬錢糧,新舊之籍,皆可手畫而口數也。

    嘗一日應閣中二十馀诰敕,文詞典核,同官歎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