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聞雜錄

關燈
天下之事物無窮,非博物者不能知也。

    餘少局于舉業,見聞寡陋,中間自悔,養規授徒之暇,及外書偶得異聞可供記覽者,錄之以備考。

    其間人物木石,古今久近,參差不一,雖非廣見博聞,而所以為一家之學,亦積少成多之一助雲耳。

     1、松蘿茶(1) 松蘿茶,人皆以為美矣。

    以予所聞徐友雲先生事,知松蘿茶自有真也。

    先生諱煥龍,以制藝名家。

    嘗至徽州,慕婺源松蘿茶,因迂道至山寺詢茶産處。

    僧引至山後,但見古松蟠屈石壁上,高且(2)五、六丈,不見所謂茶也。

    僧指示曰:"茶在松桠,系鳥銜茶子堕松桠而生,如'桑寄生'然。

    名曰'松蘿',取為與女蘿施于松上意也。

    "複叩其摘采之法,僧以杖叩松根石罅而呼曰:"老友何在!"即有二、三巨(3)猿躍至,饷以果,猿次第升木采撷下。

    先生當乞品嘗,僧曰:"且待膳後。

    "及進膳,僧問常馔幾瓯,先生曰"二"。

    僧曰:"今日須倍之。

    "時(4)先生年近七旬,勉強進一,語僧曰:"不能加矣。

    "僧方命侍(5)者烹茶,飲之,濃烈芬芳迥異于行遠者。

    少頃腹餒,殊不安适。

    僧曰:"腹空耶?衲早備午膳矣。

    "啖之倍于常日,僧曰:"此茶功效消積滞、除脹悶,平時不宜常飲。

    此先時之所以勸加餐也。

    " 嘉慶九年,遇雲門萬公(6)于粵東之新安;萬公與徐友雲先生為同鄉,言之甚悉。

     2、乩語 乩語未嘗不靈,然事後始驗。

    康熙某科,宜興縣有請乩仙者,問今科縣中中幾人,判曰:"若問諸人,俱是可人,名為九人,其實三人。

    "榜後捷報,一儲姓、一何姓、一仇姓。

    所謂"諸人"者,"儲"也;"可人"者,"何"也;"九人"者,"仇"也;其實三人也。

    乾隆甲寅科,官溪朱公、梅軒王公、竹亭李公三人請仙,及仙到時朱公适未至。

     梅軒問今科能中否,判曰:"你中。

    "竹亭問,判亦如之。

    仙去而朱公至,問梅軒如何判,以"你中"二字對;問竹亭,亦以"你中"二字對、朱公拱手緻賀曰:"二公同科中式矣。

    "及揭曉,乃朱公一人中。

    始悟乩仙早判朱公一人中,特借伊二人之口以傳耳。

    又聞某科某人請乩,問是科能中否,判曰:"中。

    ";複問:"果中否?"判曰:"中要用心。

    "不意是人矜持太過,于命題上"患"字,忘寫"心"字,緻頭場貼出。

    後思乩語,非判二"中"字,乃明明判"患"字要用"心"字,當時自不悟耳。

    又聞有二人同請仙,問中否,先一人判"中"字,後一人判"此不"二字。

    及揭曉,判"中"字者不中,判"此不"字者中(7)。

    蓋"不"字分看,乃"一"字"個(8)"字,殆明指後一人一一判曰"中此一個也"。

     愚嘗謂扶乩之事,多在可信不可信之間,秀亭黃公則深信而不疑。

    憶嘉慶五年春,粵東省城内有扶乩者,秀亭邀餘(9)同觀。

    秀亭書一紙簽藏于袖以往,就乩前默禱焚之,扶乩者不知也。

    焚畢,乩判曰:"滿徑竹陽琴入韻,半簾花影月飛香。

    "蓋秀亭求仙題書室一聯,仙故以此答之。

    秀亭當以目示於(餘)曰:"何如?"餘曰:"凡乩語往往事後始驗,當時間猶未問也,非謂竟無其事,竊謂無益于事。

    吾人惟當力行善事,成敗何必預聞!故求神問蔔皆愚也。

    "秀亭曰:"君言亦有理。

    " 3、湯泉 湯泉惟以臨潼為最。

    吾邑有二焉,其最著為邑東南六十裡、俗名"熱水坑"者。

    其水之熱不亞于臨潼,其流之長亦不亞于臨潼。

    往來者至此必浴,衣服之垢、身體之膩,不假搗擦,入水辄浮去。

    且浴瘡最良,凡破爛惡毒,一澡即愈。

    常郡馬元戎生背癬,百藥不效,就此洗一二次,頓痊。

    今之洞亭,即馬所建立也。

     考《博物志》雲:凡水有石硫磺(10),其泉則溫。

    或雲神人所暖,主療人疾。

    唐子西雲:或說貴州地性酷烈,故山谷多湯泉。

    今臨潼乃在正西,而貴州餘水未必皆熱,則地性之說固已失之。

    以硫磺置水中,水未必皆熱,則硫磺之論亦未為得。

    竊意湯泉在天地間,自為一類,受性本然,不必有待然後溫也。

    愚按此說得之。

    蓋地中純陽之氣,結而為火為風。

    四川有火井可以煎鹽,此地中生火之明驗。

    嘗見人遷葬,棺木倒置,離原處數步外,或骨節攢聚一處,此風生地中之明驗。

    又或結而為砒石、為硫磺,皆極熱之物,秉純陽之氣。

    所生水在地中與純陽之氣遇,性自變溫,與凡水異欤(11)。

     4、海參 海參以黑者為勝,以其能人腎也。

    凡藥之補者,俱得"參"名,如人參、沙參、丹參、元參之類。

    海參亦得參名,以能補也。

    人身以腎為海。

    海參生海中,海水鹹,鹹人腎;其色黑,腎色也,且形類男陽,質複溫潤。

    其補腎無疑,特恐不得服食之法耳。

    今之食海參者,先以水煮脹,然後剖開去沙,并再用水煮。

    精液盡去,惟存渣滓,焉能有益?愚意惟宜銅刀生剖,即将銅刀剖去内垢,用冷水洗淨,入瓦鍋内煮極爛,和鹽少許,或加椒紅亦可,連湯空心食。

    不用鐵器者,以補腎藥多忌鐵也。

    如是,則本汁未去,性自不改,當有功效。

     5、童子某 童子某,年十四,為人牧牛,見樹杪結一小球,每日戲以石卵飛擊。

    意在必中,凝精定神,一如射者之志于鹄也。

    始猶或中或否,後乃有中無失,久則飛烏走兔莫不應手而斃,遂成百發百中之技。

    有募護标者,見而奇之,詢悉姓名居址,詣其家,與伊父母議挈去。

    父母不願。

    其家故貧,餡以多金,始首肯。

    募者挈去,鑄以鐵丸命擊,多不中,大失所望。

    蓋童子夙用石卵,驟易鐵丸,石輕鐵重故也。

    乃豎一長竿,上(12)系小球,夜易以燈,命童子日夜飛擊。

    未半月,技神如故,于是挈而漂洋。

    一日,遇盜船将近,童子發一丸,斃一盜。

    盜怒,齊奮力上。

    童子神色從容,丸無虛發,盜懼而遁。

    自是,海上諸盜相戒避之。

    商人是行也,大獲其利,因厚給童子家,其家由此漸裕。

    , 一擊石之戲耳,遂成絕技。

    惟專故精,可見天下事,無不可以專心緻志而成絕詣者,甯獨一擊石為然哉! 6、有山居者 有山居者,其婦偕一子入山采薪,子約七八歲。

    行至深山,婦正俯躬拾薪,忽有虎突出,将婦銜去。

    其子不知其為山君也,折樹枝遮虎前路,亂撲之。

    枝(13)戳虎目,虎大驚,舍婦去。

    婦雖受傷,尚未大創,偕子踉跄歸,告其父曰:"方兒持枝撲虎時,餘身在虎口,噤不能聲,雖自知必死,竊恐虎之舍餘銜子也,不意虎竟置餘去。

    "一時聞其事者,謂婦不應死,故脫虎口。

     或曰:惟子衛母,出于真心,故神靈默佑,得以兩全。

    或又曰:機心不生,則殺心不起。

    其子惟不知為虎,毅然直前;虎因無心傷人,委之而去。

    然以七八歲之小兒,撄虎之怒,而以眈眈(14)之虎,欲吞複吐,殆非偶然也。

     7、竹米 竹米見于記載者,不一而足;未之見也。

    乾隆五十八年,餘鄉産竹米,始得親見。

    其米形較麥、稻米稍長,微青色,外包薄衣數重,有若麥然。

    結實于竹枝之梢,稠聚密攢,累累相屬,鄉之人即連竹枝割取,如刈禾(15)狀。

    歸而以木條敲打,實即脫落,然後舂揄簸蹂,則燦然米也。

    作飯味似麥米,而一種清香之氣撲人口鼻。

    其産竹米之地在邑南三十裡,地名三都,有一大山橫亘四五裡,上多小竹,是年竹盡結實。

    依山而居者,或得數十石、十餘石不等,合計不下千餘石。

     嘉慶七年,廣東亦産竹米,其結米之竹尋即枯死,想元氣洩盡矣。

    說者謂竹結實,主歲饑馑,然皆不驗。

    斯蓋國家(16)升平,世運隆昌,故草木亦複獻瑞以養人雲。

     8、廖一軒 廖一軒,湖南華容縣人也,善為人為夢。

    人有疑不決,以事告一軒,一軒則代為夢,覺而以其夢示之。

    如燭照龜蔔,不爽毫發。

    三康子者,亦華容人,名士也,"萬"其姓,"康"其名,嘗為文紀其事,篇内有雲:"其夢也,烏知其非大覺耶"雲雲,文甚渾灏流轉,嘗及見之,已載人《三康子文集》矣。

    由三康子之言推之,則謂"衆人皆夢,一軒獨覺"可也。

     能言之時,南北互易,又南變北音,北變南音,此蓋潛移默化,不自知其然而然者,惟牛馬羊豕雞犬之類,别無知識,不能為習所轉,一任天機鼓蕩,故其聲無不同,于此可悟"性相近,習相遠"之理。

    (17) 9、喜怒哀樂 喜怒哀樂,情也;此人所固有,不為習所移者。

    廣東、福建諸省,語言頗難解,然笑聲、哭聲則合天下人如一。

    雖不知為因何笑、因何哭,但聞其聲者,無不知為笑、知為哭也。

    此亦固有難昧之一證。

    不但此也,如咳嗽、噴(18)嚏、呻吟等聲,即海外各國,罔不從同。

     蓋出于自然,不假作為,雖欲别為一聲而不得。

    古人雲:"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謂其漸近自然,殊有至理。

     10、山溪之石 山溪之石,每有無數小石附麗雜沙結為一石者,大如杯,中多空,截去一片置案頭,貯硯水甚佳。

    然亦恒有,無足奇也。

    奇莫奇于劉公萬锺所拾之石。

    渠嘗自述少時遊戲溪畔,見一石如卵,乃小石附麗而成,形甚可愛,因拾歸,朝夕玩弄。

    其石恒有水自内出,以杯盤盛之,清澈如寒泉;置硯中,頃刻水池即溢,率以為常。

    每日恒安置杯中,否則水淋漓(19),浸濕他物。

    是時年甫八歲,從學于龔某先生。

    因午餐偶忘檢點,将石置書上,及飯訖,書已濕透,猶憶書為上(20)《孟》雲(21)。

    無何,趨就火烘,先生诘以書濕之由,以小石出水對。

    先生曰:"有是哉?"索石試之,果然,驚訝曰:"此怪物也,可碎之。

    "當即碎破。

    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