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一朝相終始。
文忠逝後不數年,兩宮龍馭上升,國體亦遂改革。
白發老臣,荒江卧病,追維昔款,不知涕之從何出雲。
再以上所言,半系親聞之文忠者,不敢一字假托也。
榮文忠公精柳莊術。
光緒丙申五月,餘随公赴天津查辦事件。
公謂餘,五年内必邀大用,時尚未補主事缺也。
迨庚子升京兆尹,辛醜持節淮浦,适符五年之數。
嘉定廖仲山尚書,餘娅兄也。
丁酉七月由倉場侍郎升任左都禦史兼總理各國事務行走,與公同署辦事。
一日,公忽謂餘曰:“昨見仲山額上紫氣透頂,相書主外簡封疆,内升清要。
晝日三接,恩遇優隆。
然其驿馬并未發動,或者入直軍機。
不出數日,定有分曉。
”甫及五日,尚書果奉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公與許筠庵師應癸,奉派密雲查辦事件。
奏調餘及恩君良,筠師奏調刑部司員左君紹佐、陳君昭常為随帶司員。
治事之暇,公謂:“左君性情正直,遇事不肯遷就人,人亦不樂就之,與侍卿一官最宜,必任監司。
”謂陳君相貌豐腴,将來可望大用,财運尤佳。
餘謂:“駿叔何如?”公曰:“駿叔才氣開朗,滿洲人員中亦少見。
論其作為,雖那桐、端方亦不過如是。
惟紫須黃目,與相不稱,将來命運,究不及那、端”等。
後恩君氵存升副都統。
庚子之變,赍志以沒。
又本司同事某君已記名一等,以道府用,佥謂指日必邀特簡。
公謂此級人面部下半瘦削,且左偏,相法最忌。
能保首領,已屬萬幸,且運行已終,講不到外任之事。
未幾,值庚子之變,其父某侍郎拟殉國難,正猶豫徘徊間,某君叱之曰:“不死何待!”急推其父入井中。
鄰人深惡之。
後洋兵入京者,駐侍郎宅内,知其不孝,竟遭槍斃。
公有先見之明,曆曆不爽又如此。
國朝官制,軍機處為最要,始設置于雍正朝,曆五世至鹹豐。
爾時天子當陽,乾綱獨斷。
任是差者不過秉承意旨,撰拟诏谕,靖共夙夜,即為盡職。
文宗末造,洪楊倡亂,糜爛至十六行省。
每遇疆吏奏報及統兵将帥六百裡加緊奏牍紛至沓來,日不暇及。
文宗每日召見樞臣,詢問方略。
佥雲:“敬候皇上訓示,不敢妄參一議。
”聞某中堂年已衰邁,造膝時久,俯伏青蒲,竟至鼾聲大起。
文宗聞之太息,但令内侍扶出,不忍加以責備。
卒由上當機立斷,某事如何處分,某股賊匪責成某大臣剿辦;某疆吏有意推诿,力加申饬;某将領剿匪出力,破格獎勵。
一一處分訖,樞臣承旨而出。
當時聖躬憂勞如是。
厥後兩宮垂簾,親賢夾輔,一國三公,事權不無下移。
各有聲援,黨禍遂因之而起。
同治末年,穆宗親政未久,龍馭上賓。
德宗沖幼,仍請兩宮垂簾。
比時恭邸領班,長白文文忠、寶文靖、吳江沈文定、高陽李文正,均一時賢輔。
第和而不同,雖為美政,卒至群而有黨,未克協恭。
文忠多病,文靖但持大端。
當時推吳江主筆,高陽不肯附和。
吳江勢孤,急召門人湘撫仁和王文勤相助。
仁和賦性圓融,不敢為左右袒。
吳江病逝,高陽柄政,意在延納清流,以樹羽翼。
南皮張香濤閣學、豐潤張幼樵侍講、宗室寶竹坡學士、瑞安黃氵敕蘭侍讀均以清流自居,慕東漢士風,辄以平章國故,摩厲群僚為己任。
文正一一延攬。
假借講官之力,排斥異己,仁和竟不安其位而去。
當時清流橫甚,文正亦為所挾持,聲望頓為之減。
法越事起,朝野佥責樞府處置失宜。
甲申三月,适奉嚴旨,樞廷五大臣全行退黜,降罰有差,北屋為之一空。
誠百餘年來未有之事。
另簡禮親王世铎、閻丹初、額小山兩相國、張子青尚書、孫萊山侍郎同直軍機。
諸臣均不谙内廷規制。
越日,複命前充軍機處領班章京仁和許星叔侍郎入直。
時内政清明,八方無事,饒有太平氣象。
然借海軍為名,營建園居,糜款至數千萬,亦樞臣将順之過也。
朝鮮事起,中日失和,時則許尚書已物故,閻、張、額、孫諸大臣先後退出。
甲午冬,仍起用恭邸暨高陽李文正、常熟翁文恭兩相國。
丁酉,高陽病殁。
戊戌春,賢王薨逝,常熟被逐,朝局又為一變。
八月訓政,特召直督榮文忠公入京柄政,并統武衛五軍。
庚子民教啟釁,兩宮蒙塵,卒能鐘ね無恙,法駕回京,固由兩全權因應鹹宜,而文忠造膝密陳,默回天聽,其功為尤巨。
蓋樞府得其人則治,不得其人則亂。
此中機括,間不容發。
迨文忠病逝,繼任非賢,争權納賄,伐異黨同。
不及十年,大盜竊國,陽借共和之名,暗窺神器。
國既不存,而軍機處三字,亦遂無人過問矣。
從來報施之說,儒者不廢。
無心求報,其報愈神。
前在蜀幕中談及文誠在籍治鄉兵辦賊、毀家纾難事。
公慨然曰:“昔年袍澤效命疆場者,不下數千人。
久思奏請優恤,立祠飨祀,曾倩王壬秋孝廉代拟一稿,不合奏疏體裁,擱置未用。
忽忽又數年。
久竊高位,無以慰死者于地下,言之心怛。
爾時公并未命餘削稿,即餘亦無心見好于死綏諸君子也。
”第年少好事,特就公所述大概情形,率成一疏呈閱。
公謂中後段文義悱恻纏綿,微嫌前段叙事尚與當時事實未能符合,因略加改竄。
并将唐中丞炯前在川所帶援黔各軍陣亡将士,一并叙入。
另行清稿交繕折處繕發。
由拟稿至封發,時甫三日。
折弁回,已奉旨:準于死事地方建祠。
昔日黃沙白骨悉化青磷,誠宇宙間至慘之事。
至是而春秋享祀,獲以升俎豆而薦馨香,公心為之大慰。
繼餘辭公北上,适經某逆旅,夜中夢至一官廨,堂上設公案,中虛一位,餘旁坐,案左右陳列各名冊,高可盈尺。
堂下武裝軍士累累,群向餘叩首訖,歡欣鼓舞而去。
醒後語計偕馬君柘村。
馬君曰:“君殆積有大功德,故得此夢兆,今科必中無疑。
到京應試,首場第一日,夜三鼓,接到題紙,首題為“子張問行”,全章節目層出,頭緒紛煩,略一構思,竟無從著手。
自維久慣落第,恐又虛此一行矣。
姑假寐,忽夢中有人告曰:“速起。
”天甫明,正拈毫屬稿,第覺筆尖飛動,不假思索,汩汩其來,三藝一氣呵成。
冥冥之中,殆有神助。
二、三場亦如之。
榜發果獲售。
後二十六年餘升授川督,請假回籍省墓。
戊申元日敬谒文誠公祠,昭忠祠即在其右。
入祠虔拜,不覺百感交集。
時唐鄂生中丞丈緻仕家居,約餘于文誠祠相見。
餘述茲事始末,中丞亦為嗟歎不已雲。
餘與嘉定廖尚書壽恒,先後随任黔中,同為泰和周氏婿。
嗣締姻錢塘許氏,又系尚書作伐。
許夫人為尚書夫人之胞妹,重重姻娅,交誼彌敦。
尚書由翰林氵存升卿貳,揚曆遍六曹。
第宅東華門外,東偏有餘屋數楹,約餘同居。
地近觚棱,遠隔南城十餘裡,可謝絕一切酒食征逐。
散衙之暇,得以半日讀書,尚書之賜也。
以文字受主知,凡春秋二試暨殿廷考試讀卷、閱卷各差,無役不從。
第尚書不專以文學擅長,尤能洞達政術,力持大體。
丁文誠前官蜀中,改訂鹾章,剔除中飽,百餘萬盡數歸之公家。
奸商不便,屢嗾言官條列細故,冀翻舊案。
适蜀中另有他事,上煩聖慮。
甲午夏,命尚書與滿洲某尚書馳驿查辦。
溯川鹽改章之初,文誠但持大綱,其間恤商便民,酌盈劑虛一應事宜,均前四川建昌道升任滇撫唐中丞炯力主其事。
中丞先德湖北布政使威恪公樹義,與某尚書父某巡撫同官鄂省。
維時武昌不靖,滇督吳文節公移節湖廣,奉命督師,檄威恪另領偏師殺賊。
時兵饷未集,應展師期。
某巡撫文節,兼嫉威恪,連檄催戰。
文節憤甚,徑往黃州授命,威恪亦殉節京口,軍勢為之一挫。
曾文正公為文節弟子,騰章上訴,并陳某巡撫種種陷害狀。
嚴旨責問。
某巡撫畏罪自裁。
此鹹豐初年事。
不圖某尚書今日乃積矢于中丞,檢查舊案,吹毛索瘢,全案幾為翻覆。
尚書力持不可,謂此案如鐵鑄成,久經風雨,迄不動搖,後之人惟須率由舊章。
公家已收無窮之利,即有一二承辦之員奉行不善,但當補偏救弊,濟法之窮,而不可首先壞法。
議遂寝。
雖觸滿尚書之怒,不顧也。
尚書官譯署久,一領京倉,旋升台憲,遂擢禮部尚書。
甲午中日一役以後,政府意見不無差池。
常熟逐去海鹽,特保尚書入樞襄助為理。
剛相之。
戊戌夏,常熟被逐,尚書勢遂孤。
時仁和在政府,與尚書情誼甚笃,而旨趣不同,每語人曰:“吾黨中人,仲山火氣太重。
可想見正色立朝之概矣。
”變政事起,榮文忠公入領樞垣,一意扶持善類,尚書安于位者年餘。
迨文忠有事東陵,剛相遂以他事中之。
樞、譯兩差,先後開去。
庚子中外肇釁,董軍與拳匪大逞氵?威,東半城尤甚。
徐相國桐、孫文正家鼐第宅,悉遭搶掠。
餘适任京尹,移居府署,第與尚書同居十二年,豈可不顧而去,遂約尚書暫時同寓署内,以避兇鋒。
三忠授命,謠傳尚書亦有嫌疑,幾遭不測。
兩宮西幸,尚書避亂昌平。
兩全權入京議約,餘再為府尹。
爰派弁持護照,迎尚書來都,相見怃然。
扁舟南下,獲遂莼鲈之願,亦雲幸已。
年華荏苒,尚書久騎箕尾,餘亦衰病侵尋。
刻以公子君時避兵來滬,枨觸餘懷,昔夢前塵,曆曆在目。
不覺其詞之蕪而感之深也。
嘗讀《論語》,于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低徊往複,不能置之于懷。
求諸近世,于吾鄉丁文誠公,如或遇之。
公起鄉兵,毀家纾難,厥後率師勤王,褒獎之诏凡六下,懲辦私出内監安得海,中外震驚,勳名尤為赫赫。
侯家林、賈莊兩次合龍,省費以數百萬計,均東撫任中事。
督蜀時奏改鹽法,剔除中飽,百餘萬悉數歸公。
雖奸商勾結言官,騰章奏劾,謠诼繁興;至欽派大員查辦,初革職留任,繼以三品頂戴署任,繼以四品頂戴署任,卒賴朝廷鑒公無他,始終倚畀,績用有成,可謂忠矣。
以上數大端,彰彰在人耳目,勿庸叙。
至公之清,有非他人所能及,亦非他人所及知者。
餘谒公于蜀中。
蜀為天府,地大物博,總督名位煊赫,宜其取精用宏矣。
讵知公一清如水,夔關每歲例解公費一萬二千兩,川鹽局籌定每年公費三萬兩,均一介不取。
所入者僅恃養廉一項。
官雖制府,每年止養廉一萬三千兩,不及江蘇、河南巡撫養廉之數,自奉部章減成發給,實計所得僅一萬一千兩。
藩司按月分解不足千兩,一切幕僚薪工,均取給于斯。
加以公自奉甚儉,待人甚厚,親戚故舊所識窮乏,希冀恩澤者不計若而人。
公日在窘鄉,曾備衣箧一,用印文封固。
每值缺乏,命材官赍入質庫,質銀二百金濟急。
俟廉銀收到,即行取贖。
曾見廚役向公索帳,出言不遜。
公忿甚,欲驅遣之,而又無錢清還舊欠。
正拟持衣箱付質庫,适成綿道王蓮塘觀察源來見,審公氣色改常,徐謂曰:“公何憂之深也?”公謂:“實不相瞞,刻與廚役淘氣。
藩司本月廉俸尚未送來,我又不便函催,是以窘耳。
”觀察回署函知藩司,立将廉銀送到,乃得解此糾結。
合署幕僚佩公清風亮節,均能敦品,各自刻苦。
每值年節及公誕辰,群相趨賀,至不能備官衣,但以雙靴一帽,支應典禮而已。
公自奉每食四簋,而賓、祭獨豐。
平生嗜好與和峤适相反,身後一棺,蕭然幾不能自給。
嗚呼!晚近以來,沽清名以欺世者多矣。
實勵清節如公者,吾未之見也。
乃歎公之忠不可及,公之清尤不可及。
仁和許恭慎公,武林望族,科第傳家,一時鄉裡有“五鳳齊飛入翰林”之譽。
公以壬戌進士殿試,高列二甲第二名,例用庶常,時充軍機章京。
南天烽火,飛書羽檄。
沿江各将帥一切進止征調,均取決于中樞。
公仰承旨意,俯籌方略。
邸樞各堂,倚為左右手。
公亦感激馳驅,雖列上第,仍呈請歸中書本班兼軍機處行走。
仲父文恪公以公不入玉堂為憾,公弗顧也。
甲子五月,簡放福建鄉試副考官,時八閩未靖,疆臣疏請暫停考試。
繼而兵事粗定,仍請如期舉行。
得旨:正考官仍著原派之員去,副考官另簡他員。
而公留京不遣。
翼日入直,恭邸一見即道歉曰:“昨福建副考易人,慚無以對君。
隻因江南軍事得手,金陵省城即日可望克複,論功行賞,樞府必有許多應辦之事,非君莫屬。
故特奏留君襄贊一切;典試學差,下科再行倚重。
”公無如何也。
未幾,南京克複,捷音到日,時已過午。
公與直班王大臣均未敢直,遙見外奏事處司員,手捧雞毛檄文,由景運門入乾清門,面交内奏事處宮監,恭呈禦覽。
公等從旁窺看,系八百裡加緊公文一件,綴以夾闆,大書“克複南京省城”六字。
露布風馳,萬民稱慶。
公自謂任差南北兩屋垂三十年,每日在憂勤惕曆中;所稱心适意者,隻此“克複南京省城”六字耳。
惟時樞臣恭候召見。
公急問恭邸曰:“此番召見,皇太後、皇上必詢問金陵省城共若幹門,何門瀕江,何門倚山,暨東、南、西、北各方向。
似須先有預備,免使臨臨時張皇。
”邸雲:“我未到過南京,一切茫然。
上如問及,憑何以對?”意頗焦灼。
公袖出一書曰:“此乃高宗南巡盛典第幾卷,詳繪金陵省城地圖。
曾中堂攻取金陵已非一日,何處駐兵,何處挖濠,何門包圍,何門進取,屢次奏報,曾經叙明。
某均于此圖中拈有紅簽,并列小注,閱之一目了然。
請攜帶手旁,以備顧問。
”恭邸大悅。
迨召見趨出,對公一揖曰:“今日召見,全仗君先有預備。
敏練之才非某等所及。
”指樞垣中坐謂公曰:“将來此坐定屬君矣。
”既而果然。
此系公親告餘者,遂筆諸書。
丙戌正月,餘由伯兄城縣署北上應試,道出光化,與馬孝廉柘村偕行。
馬君為伯兄乙酉湖北鄉試分房所得士也。
行經河南荥澤口渡河。
南省公車紛紛競渡,車多船少。
由辰至午,竟難擊楫中流,勢須頭批船隻運達彼岸,回空船到,方可成行。
維時朔風肆虐,塵沙撲面,重裘幾不能支。
遙望渡旁,數十武有一小村落,驅車往詢,知為邵家莊,同居一姓,為康節先生後裔。
當令仆夫暫将軍騾卸下,以惜馬力。
餘與馬君坐于車箱避風候船。
莊内一老翁憫餘等勞苦,特約至宅内烘秫稭火,并以小米粥相饷,意極可感。
左屋設一藥肆,司事者另一翁,工柳莊術,顧謂餘曰:“君等上京求名,不辭辛苦。
觀君額角滿現黃氣,此番到京,定蔔高中。
異日名位,不可限量,可為預賀。
”詢柘村能聯捷否,笑而不答。
自維潦倒風塵,匆忙十載。
此來河幹待渡,徘徊渡口,但有憔悴可憐之狀,敢诩鸢肩火色,希冀賓王?聞翁所言,亦姑聽之。
少頃,輿人來告,黃河中流泊有一船,當辭邵翁,立即驅車喚渡。
日已向夕,匆匆上船,但聞河冰東下,打船有聲。
仰視半輪殘月,掩映天際。
迨登北岸,夜漏已交亥矣。
舟中以梅村“一鞭夜渡黃河宿”詩句為題,與柘村各賦試帖詩一首。
禮闱榜發,果然獲售。
馬君暫時铩羽,均如所言。
後十八年來撫中州,馳往河上查工,道出荥澤口,為昔日停骖同渡之地。
邵翁之子來見,詢其父,已委化多年;藥肆善相之某翁,早經他适,若存若沒無從問訊。
枨觸前塵昔夢,不覺感慨系之。
俯仰之間,如同隔世矣。
爰于工次為邵翁之子位置一事,藉資饣粥。
大河南北,一時傳為佳話。
今忽忽又二十年矣,拈筆述此,不盡怃然。
甯鄉劉忠誠公坤一,以軍功起家,曆任封疆垂三十年,惠政甚多。
庚子拳匪之變,公适任兩江總督,倡議與滬上各國領事,互簽保護東南長江一帶之約。
不動聲色措天下于磬石之安,其功尤偉。
而虛懷雅量,尤有不可及者。
餘與公素無一面之緣。
辛醜冬,奉命督漕,甫抵徐州,公偵知,即由南京來電,謂脾弱多病,兩江地大事煩,實難勝任。
徒以時艱恩重,未敢懇辭。
江南地方自揣可照料,江北地面遼闊,界鄰數省,伏莽最多,實難遙制。
特請餘迅速到任,督率鎮道府縣嚴辦冬防,以懾賊膽而鎮人心。
如鎮道有不率教者,盡可先行會銜奏參。
緣同官一方,均有地方之責,切勿稍存畛域。
一面嚴劄鎮道,所有江北一切剿匪、治河方略,就近請示漕帥辦理,不必遠道請示,輾轉需時,徒滋贻誤。
公如此推誠相與,匪特鎮道服從維謹,即餘亦不敢以客卿自居。
莅任一年,盜戢民和,為淮上積年所未有。
未幾,而公在江督任内病故,餘亦調任中州。
回憶同舟共濟之雅,讵可複得。
而繼任者,遂難乎其人矣。
庚子京師拳匪之亂,正陽門城樓化為灰燼。
辛醜兩宮回銮有期,餘奉命承修跸路工程。
以規制崇闳,須向外洋采辦木料,一時不能興工。
不得已令廠商先搭席棚,缭以五色綢绫,一切如門樓之式,以備駕到時藉壯觀瞻,然費帑已數萬金。
餘旋外任,此項工程無人過問。
漕督歲支養廉約九千五百兩,公費亦有萬兩。
餘素崇節儉,不尚奢靡。
當節省歲入一萬兩,作為報效重修正陽門城樓之需,以為各疆吏倡。
計全國二十一行省,大省報效二萬,小省報效一萬,可湊集數十萬,保難克日興修。
讵皆置若罔聞。
遲之又久,某督入觐,面奉懿旨,謂門樓為中外觀瞻所系,急須修建。
漕督曾報效銀一萬兩,各省督撫受恩深重,而竟置之不理,不知是何居心。
太息久之。
某督承旨後,始行電商各省,多方湊集,得銀三十餘萬兩,克期興工。
經歲而工告竣,都城百雉頓複舊觀。
惟查各省所籌之項,均系提用正款,并求一解私囊而不可得。
南省某督素負盛名,至謂如此巨款,可惜徒事工作,何不移作興學之用,較有實際。
甯知學堂之害,于今為烈。
試問今日革命巨子,何一非學生造成?棄禮蔑義,無父無君,恐非某督九京之下所能預料者耳。
米糧私運出洋,為江南一大漏卮。
餘官京朝時已有所聞。
抵漕督任後,凡僚友至維揚來谒者,昌言不諱。
奸商勾串官吏,通同作弊。
由某人過手,由某口出洋。
舳舻銜接,一季運出米石難以數計。
而揚州守令陰主持之,以緻不能窮诘。
餘派員馳往,密為偵察,獲有實據。
漕督有管轄淮揚地方之責,原可直接參辦,第江督劉忠誠待我厚,諄諄以江北諸事相委托,知而不知,公義私交,均有未協,況此事應由彼主持,當即咨請查辦。
忠誠接閱後,登時震怒。
以私運米石出洋為地方大害,揚州府縣膽敢庇縱;江甯僅隔一水,院司道府盲然無知,緻煩漕督來文詢問,尚複成何事體,于面子上亦多未便。
初拟命材官持大令至揚,将守令拿往于江甯,嚴行處治。
嗣恐人心震駭,姑從寬先行撤任,即交運司程雨亭都轉儀洛,歸案審訊。
霹靂一聲,貪吏震懾。
一府兩縣同時撤革,官方為之一肅。
讵揚州府石守與鄂督張文襄系屬至戚,文襄欲為緩頰,已來弗及。
但诿過于餘,謂漕督多事。
厥後忠誠仙逝,文襄繼任。
檢閱案牍,曆曆有據,無從與該守開脫。
複謂人曰:“即令實有其事,惟系江督責任,與漕督何幹?仍不免多事”雲。
不圖公忠體國之大臣,竟出此等論調,竊所不解,而忠誠之遺澤遠矣。
文忠逝後不數年,兩宮龍馭上升,國體亦遂改革。
白發老臣,荒江卧病,追維昔款,不知涕之從何出雲。
再以上所言,半系親聞之文忠者,不敢一字假托也。
榮文忠公精柳莊術。
光緒丙申五月,餘随公赴天津查辦事件。
公謂餘,五年内必邀大用,時尚未補主事缺也。
迨庚子升京兆尹,辛醜持節淮浦,适符五年之數。
嘉定廖仲山尚書,餘娅兄也。
丁酉七月由倉場侍郎升任左都禦史兼總理各國事務行走,與公同署辦事。
一日,公忽謂餘曰:“昨見仲山額上紫氣透頂,相書主外簡封疆,内升清要。
晝日三接,恩遇優隆。
然其驿馬并未發動,或者入直軍機。
不出數日,定有分曉。
”甫及五日,尚書果奉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公與許筠庵師應癸,奉派密雲查辦事件。
奏調餘及恩君良,筠師奏調刑部司員左君紹佐、陳君昭常為随帶司員。
治事之暇,公謂:“左君性情正直,遇事不肯遷就人,人亦不樂就之,與侍卿一官最宜,必任監司。
”謂陳君相貌豐腴,将來可望大用,财運尤佳。
餘謂:“駿叔何如?”公曰:“駿叔才氣開朗,滿洲人員中亦少見。
論其作為,雖那桐、端方亦不過如是。
惟紫須黃目,與相不稱,将來命運,究不及那、端”等。
後恩君氵存升副都統。
庚子之變,赍志以沒。
又本司同事某君已記名一等,以道府用,佥謂指日必邀特簡。
公謂此級人面部下半瘦削,且左偏,相法最忌。
能保首領,已屬萬幸,且運行已終,講不到外任之事。
未幾,值庚子之變,其父某侍郎拟殉國難,正猶豫徘徊間,某君叱之曰:“不死何待!”急推其父入井中。
鄰人深惡之。
後洋兵入京者,駐侍郎宅内,知其不孝,竟遭槍斃。
公有先見之明,曆曆不爽又如此。
國朝官制,軍機處為最要,始設置于雍正朝,曆五世至鹹豐。
爾時天子當陽,乾綱獨斷。
任是差者不過秉承意旨,撰拟诏谕,靖共夙夜,即為盡職。
文宗末造,洪楊倡亂,糜爛至十六行省。
每遇疆吏奏報及統兵将帥六百裡加緊奏牍紛至沓來,日不暇及。
文宗每日召見樞臣,詢問方略。
佥雲:“敬候皇上訓示,不敢妄參一議。
”聞某中堂年已衰邁,造膝時久,俯伏青蒲,竟至鼾聲大起。
文宗聞之太息,但令内侍扶出,不忍加以責備。
卒由上當機立斷,某事如何處分,某股賊匪責成某大臣剿辦;某疆吏有意推诿,力加申饬;某将領剿匪出力,破格獎勵。
一一處分訖,樞臣承旨而出。
當時聖躬憂勞如是。
厥後兩宮垂簾,親賢夾輔,一國三公,事權不無下移。
各有聲援,黨禍遂因之而起。
同治末年,穆宗親政未久,龍馭上賓。
德宗沖幼,仍請兩宮垂簾。
比時恭邸領班,長白文文忠、寶文靖、吳江沈文定、高陽李文正,均一時賢輔。
第和而不同,雖為美政,卒至群而有黨,未克協恭。
文忠多病,文靖但持大端。
當時推吳江主筆,高陽不肯附和。
吳江勢孤,急召門人湘撫仁和王文勤相助。
仁和賦性圓融,不敢為左右袒。
吳江病逝,高陽柄政,意在延納清流,以樹羽翼。
南皮張香濤閣學、豐潤張幼樵侍講、宗室寶竹坡學士、瑞安黃氵敕蘭侍讀均以清流自居,慕東漢士風,辄以平章國故,摩厲群僚為己任。
文正一一延攬。
假借講官之力,排斥異己,仁和竟不安其位而去。
當時清流橫甚,文正亦為所挾持,聲望頓為之減。
法越事起,朝野佥責樞府處置失宜。
甲申三月,适奉嚴旨,樞廷五大臣全行退黜,降罰有差,北屋為之一空。
誠百餘年來未有之事。
另簡禮親王世铎、閻丹初、額小山兩相國、張子青尚書、孫萊山侍郎同直軍機。
諸臣均不谙内廷規制。
越日,複命前充軍機處領班章京仁和許星叔侍郎入直。
時内政清明,八方無事,饒有太平氣象。
然借海軍為名,營建園居,糜款至數千萬,亦樞臣将順之過也。
朝鮮事起,中日失和,時則許尚書已物故,閻、張、額、孫諸大臣先後退出。
甲午冬,仍起用恭邸暨高陽李文正、常熟翁文恭兩相國。
丁酉,高陽病殁。
戊戌春,賢王薨逝,常熟被逐,朝局又為一變。
八月訓政,特召直督榮文忠公入京柄政,并統武衛五軍。
庚子民教啟釁,兩宮蒙塵,卒能鐘ね無恙,法駕回京,固由兩全權因應鹹宜,而文忠造膝密陳,默回天聽,其功為尤巨。
蓋樞府得其人則治,不得其人則亂。
此中機括,間不容發。
迨文忠病逝,繼任非賢,争權納賄,伐異黨同。
不及十年,大盜竊國,陽借共和之名,暗窺神器。
國既不存,而軍機處三字,亦遂無人過問矣。
從來報施之說,儒者不廢。
無心求報,其報愈神。
前在蜀幕中談及文誠在籍治鄉兵辦賊、毀家纾難事。
公慨然曰:“昔年袍澤效命疆場者,不下數千人。
久思奏請優恤,立祠飨祀,曾倩王壬秋孝廉代拟一稿,不合奏疏體裁,擱置未用。
忽忽又數年。
久竊高位,無以慰死者于地下,言之心怛。
爾時公并未命餘削稿,即餘亦無心見好于死綏諸君子也。
”第年少好事,特就公所述大概情形,率成一疏呈閱。
公謂中後段文義悱恻纏綿,微嫌前段叙事尚與當時事實未能符合,因略加改竄。
并将唐中丞炯前在川所帶援黔各軍陣亡将士,一并叙入。
另行清稿交繕折處繕發。
由拟稿至封發,時甫三日。
折弁回,已奉旨:準于死事地方建祠。
昔日黃沙白骨悉化青磷,誠宇宙間至慘之事。
至是而春秋享祀,獲以升俎豆而薦馨香,公心為之大慰。
繼餘辭公北上,适經某逆旅,夜中夢至一官廨,堂上設公案,中虛一位,餘旁坐,案左右陳列各名冊,高可盈尺。
堂下武裝軍士累累,群向餘叩首訖,歡欣鼓舞而去。
醒後語計偕馬君柘村。
馬君曰:“君殆積有大功德,故得此夢兆,今科必中無疑。
到京應試,首場第一日,夜三鼓,接到題紙,首題為“子張問行”,全章節目層出,頭緒紛煩,略一構思,竟無從著手。
自維久慣落第,恐又虛此一行矣。
姑假寐,忽夢中有人告曰:“速起。
”天甫明,正拈毫屬稿,第覺筆尖飛動,不假思索,汩汩其來,三藝一氣呵成。
冥冥之中,殆有神助。
二、三場亦如之。
榜發果獲售。
後二十六年餘升授川督,請假回籍省墓。
戊申元日敬谒文誠公祠,昭忠祠即在其右。
入祠虔拜,不覺百感交集。
時唐鄂生中丞丈緻仕家居,約餘于文誠祠相見。
餘述茲事始末,中丞亦為嗟歎不已雲。
餘與嘉定廖尚書壽恒,先後随任黔中,同為泰和周氏婿。
嗣締姻錢塘許氏,又系尚書作伐。
許夫人為尚書夫人之胞妹,重重姻娅,交誼彌敦。
尚書由翰林氵存升卿貳,揚曆遍六曹。
第宅東華門外,東偏有餘屋數楹,約餘同居。
地近觚棱,遠隔南城十餘裡,可謝絕一切酒食征逐。
散衙之暇,得以半日讀書,尚書之賜也。
以文字受主知,凡春秋二試暨殿廷考試讀卷、閱卷各差,無役不從。
第尚書不專以文學擅長,尤能洞達政術,力持大體。
丁文誠前官蜀中,改訂鹾章,剔除中飽,百餘萬盡數歸之公家。
奸商不便,屢嗾言官條列細故,冀翻舊案。
适蜀中另有他事,上煩聖慮。
甲午夏,命尚書與滿洲某尚書馳驿查辦。
溯川鹽改章之初,文誠但持大綱,其間恤商便民,酌盈劑虛一應事宜,均前四川建昌道升任滇撫唐中丞炯力主其事。
中丞先德湖北布政使威恪公樹義,與某尚書父某巡撫同官鄂省。
維時武昌不靖,滇督吳文節公移節湖廣,奉命督師,檄威恪另領偏師殺賊。
時兵饷未集,應展師期。
某巡撫文節,兼嫉威恪,連檄催戰。
文節憤甚,徑往黃州授命,威恪亦殉節京口,軍勢為之一挫。
曾文正公為文節弟子,騰章上訴,并陳某巡撫種種陷害狀。
嚴旨責問。
某巡撫畏罪自裁。
此鹹豐初年事。
不圖某尚書今日乃積矢于中丞,檢查舊案,吹毛索瘢,全案幾為翻覆。
尚書力持不可,謂此案如鐵鑄成,久經風雨,迄不動搖,後之人惟須率由舊章。
公家已收無窮之利,即有一二承辦之員奉行不善,但當補偏救弊,濟法之窮,而不可首先壞法。
議遂寝。
雖觸滿尚書之怒,不顧也。
尚書官譯署久,一領京倉,旋升台憲,遂擢禮部尚書。
甲午中日一役以後,政府意見不無差池。
常熟逐去海鹽,特保尚書入樞襄助為理。
剛相之。
戊戌夏,常熟被逐,尚書勢遂孤。
時仁和在政府,與尚書情誼甚笃,而旨趣不同,每語人曰:“吾黨中人,仲山火氣太重。
可想見正色立朝之概矣。
”變政事起,榮文忠公入領樞垣,一意扶持善類,尚書安于位者年餘。
迨文忠有事東陵,剛相遂以他事中之。
樞、譯兩差,先後開去。
庚子中外肇釁,董軍與拳匪大逞氵?威,東半城尤甚。
徐相國桐、孫文正家鼐第宅,悉遭搶掠。
餘适任京尹,移居府署,第與尚書同居十二年,豈可不顧而去,遂約尚書暫時同寓署内,以避兇鋒。
三忠授命,謠傳尚書亦有嫌疑,幾遭不測。
兩宮西幸,尚書避亂昌平。
兩全權入京議約,餘再為府尹。
爰派弁持護照,迎尚書來都,相見怃然。
扁舟南下,獲遂莼鲈之願,亦雲幸已。
年華荏苒,尚書久騎箕尾,餘亦衰病侵尋。
刻以公子君時避兵來滬,枨觸餘懷,昔夢前塵,曆曆在目。
不覺其詞之蕪而感之深也。
嘗讀《論語》,于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低徊往複,不能置之于懷。
求諸近世,于吾鄉丁文誠公,如或遇之。
公起鄉兵,毀家纾難,厥後率師勤王,褒獎之诏凡六下,懲辦私出内監安得海,中外震驚,勳名尤為赫赫。
侯家林、賈莊兩次合龍,省費以數百萬計,均東撫任中事。
督蜀時奏改鹽法,剔除中飽,百餘萬悉數歸公。
雖奸商勾結言官,騰章奏劾,謠诼繁興;至欽派大員查辦,初革職留任,繼以三品頂戴署任,繼以四品頂戴署任,卒賴朝廷鑒公無他,始終倚畀,績用有成,可謂忠矣。
以上數大端,彰彰在人耳目,勿庸叙。
至公之清,有非他人所能及,亦非他人所及知者。
餘谒公于蜀中。
蜀為天府,地大物博,總督名位煊赫,宜其取精用宏矣。
讵知公一清如水,夔關每歲例解公費一萬二千兩,川鹽局籌定每年公費三萬兩,均一介不取。
所入者僅恃養廉一項。
官雖制府,每年止養廉一萬三千兩,不及江蘇、河南巡撫養廉之數,自奉部章減成發給,實計所得僅一萬一千兩。
藩司按月分解不足千兩,一切幕僚薪工,均取給于斯。
加以公自奉甚儉,待人甚厚,親戚故舊所識窮乏,希冀恩澤者不計若而人。
公日在窘鄉,曾備衣箧一,用印文封固。
每值缺乏,命材官赍入質庫,質銀二百金濟急。
俟廉銀收到,即行取贖。
曾見廚役向公索帳,出言不遜。
公忿甚,欲驅遣之,而又無錢清還舊欠。
正拟持衣箱付質庫,适成綿道王蓮塘觀察源來見,審公氣色改常,徐謂曰:“公何憂之深也?”公謂:“實不相瞞,刻與廚役淘氣。
藩司本月廉俸尚未送來,我又不便函催,是以窘耳。
”觀察回署函知藩司,立将廉銀送到,乃得解此糾結。
合署幕僚佩公清風亮節,均能敦品,各自刻苦。
每值年節及公誕辰,群相趨賀,至不能備官衣,但以雙靴一帽,支應典禮而已。
公自奉每食四簋,而賓、祭獨豐。
平生嗜好與和峤适相反,身後一棺,蕭然幾不能自給。
嗚呼!晚近以來,沽清名以欺世者多矣。
實勵清節如公者,吾未之見也。
乃歎公之忠不可及,公之清尤不可及。
仁和許恭慎公,武林望族,科第傳家,一時鄉裡有“五鳳齊飛入翰林”之譽。
公以壬戌進士殿試,高列二甲第二名,例用庶常,時充軍機章京。
南天烽火,飛書羽檄。
沿江各将帥一切進止征調,均取決于中樞。
公仰承旨意,俯籌方略。
邸樞各堂,倚為左右手。
公亦感激馳驅,雖列上第,仍呈請歸中書本班兼軍機處行走。
仲父文恪公以公不入玉堂為憾,公弗顧也。
甲子五月,簡放福建鄉試副考官,時八閩未靖,疆臣疏請暫停考試。
繼而兵事粗定,仍請如期舉行。
得旨:正考官仍著原派之員去,副考官另簡他員。
而公留京不遣。
翼日入直,恭邸一見即道歉曰:“昨福建副考易人,慚無以對君。
隻因江南軍事得手,金陵省城即日可望克複,論功行賞,樞府必有許多應辦之事,非君莫屬。
故特奏留君襄贊一切;典試學差,下科再行倚重。
”公無如何也。
未幾,南京克複,捷音到日,時已過午。
公與直班王大臣均未敢直,遙見外奏事處司員,手捧雞毛檄文,由景運門入乾清門,面交内奏事處宮監,恭呈禦覽。
公等從旁窺看,系八百裡加緊公文一件,綴以夾闆,大書“克複南京省城”六字。
露布風馳,萬民稱慶。
公自謂任差南北兩屋垂三十年,每日在憂勤惕曆中;所稱心适意者,隻此“克複南京省城”六字耳。
惟時樞臣恭候召見。
公急問恭邸曰:“此番召見,皇太後、皇上必詢問金陵省城共若幹門,何門瀕江,何門倚山,暨東、南、西、北各方向。
似須先有預備,免使臨臨時張皇。
”邸雲:“我未到過南京,一切茫然。
上如問及,憑何以對?”意頗焦灼。
公袖出一書曰:“此乃高宗南巡盛典第幾卷,詳繪金陵省城地圖。
曾中堂攻取金陵已非一日,何處駐兵,何處挖濠,何門包圍,何門進取,屢次奏報,曾經叙明。
某均于此圖中拈有紅簽,并列小注,閱之一目了然。
請攜帶手旁,以備顧問。
”恭邸大悅。
迨召見趨出,對公一揖曰:“今日召見,全仗君先有預備。
敏練之才非某等所及。
”指樞垣中坐謂公曰:“将來此坐定屬君矣。
”既而果然。
此系公親告餘者,遂筆諸書。
丙戌正月,餘由伯兄城縣署北上應試,道出光化,與馬孝廉柘村偕行。
馬君為伯兄乙酉湖北鄉試分房所得士也。
行經河南荥澤口渡河。
南省公車紛紛競渡,車多船少。
由辰至午,竟難擊楫中流,勢須頭批船隻運達彼岸,回空船到,方可成行。
維時朔風肆虐,塵沙撲面,重裘幾不能支。
遙望渡旁,數十武有一小村落,驅車往詢,知為邵家莊,同居一姓,為康節先生後裔。
當令仆夫暫将軍騾卸下,以惜馬力。
餘與馬君坐于車箱避風候船。
莊内一老翁憫餘等勞苦,特約至宅内烘秫稭火,并以小米粥相饷,意極可感。
左屋設一藥肆,司事者另一翁,工柳莊術,顧謂餘曰:“君等上京求名,不辭辛苦。
觀君額角滿現黃氣,此番到京,定蔔高中。
異日名位,不可限量,可為預賀。
”詢柘村能聯捷否,笑而不答。
自維潦倒風塵,匆忙十載。
此來河幹待渡,徘徊渡口,但有憔悴可憐之狀,敢诩鸢肩火色,希冀賓王?聞翁所言,亦姑聽之。
少頃,輿人來告,黃河中流泊有一船,當辭邵翁,立即驅車喚渡。
日已向夕,匆匆上船,但聞河冰東下,打船有聲。
仰視半輪殘月,掩映天際。
迨登北岸,夜漏已交亥矣。
舟中以梅村“一鞭夜渡黃河宿”詩句為題,與柘村各賦試帖詩一首。
禮闱榜發,果然獲售。
馬君暫時铩羽,均如所言。
後十八年來撫中州,馳往河上查工,道出荥澤口,為昔日停骖同渡之地。
邵翁之子來見,詢其父,已委化多年;藥肆善相之某翁,早經他适,若存若沒無從問訊。
枨觸前塵昔夢,不覺感慨系之。
俯仰之間,如同隔世矣。
爰于工次為邵翁之子位置一事,藉資饣粥。
大河南北,一時傳為佳話。
今忽忽又二十年矣,拈筆述此,不盡怃然。
甯鄉劉忠誠公坤一,以軍功起家,曆任封疆垂三十年,惠政甚多。
庚子拳匪之變,公适任兩江總督,倡議與滬上各國領事,互簽保護東南長江一帶之約。
不動聲色措天下于磬石之安,其功尤偉。
而虛懷雅量,尤有不可及者。
餘與公素無一面之緣。
辛醜冬,奉命督漕,甫抵徐州,公偵知,即由南京來電,謂脾弱多病,兩江地大事煩,實難勝任。
徒以時艱恩重,未敢懇辭。
江南地方自揣可照料,江北地面遼闊,界鄰數省,伏莽最多,實難遙制。
特請餘迅速到任,督率鎮道府縣嚴辦冬防,以懾賊膽而鎮人心。
如鎮道有不率教者,盡可先行會銜奏參。
緣同官一方,均有地方之責,切勿稍存畛域。
一面嚴劄鎮道,所有江北一切剿匪、治河方略,就近請示漕帥辦理,不必遠道請示,輾轉需時,徒滋贻誤。
公如此推誠相與,匪特鎮道服從維謹,即餘亦不敢以客卿自居。
莅任一年,盜戢民和,為淮上積年所未有。
未幾,而公在江督任内病故,餘亦調任中州。
回憶同舟共濟之雅,讵可複得。
而繼任者,遂難乎其人矣。
庚子京師拳匪之亂,正陽門城樓化為灰燼。
辛醜兩宮回銮有期,餘奉命承修跸路工程。
以規制崇闳,須向外洋采辦木料,一時不能興工。
不得已令廠商先搭席棚,缭以五色綢绫,一切如門樓之式,以備駕到時藉壯觀瞻,然費帑已數萬金。
餘旋外任,此項工程無人過問。
漕督歲支養廉約九千五百兩,公費亦有萬兩。
餘素崇節儉,不尚奢靡。
當節省歲入一萬兩,作為報效重修正陽門城樓之需,以為各疆吏倡。
計全國二十一行省,大省報效二萬,小省報效一萬,可湊集數十萬,保難克日興修。
讵皆置若罔聞。
遲之又久,某督入觐,面奉懿旨,謂門樓為中外觀瞻所系,急須修建。
漕督曾報效銀一萬兩,各省督撫受恩深重,而竟置之不理,不知是何居心。
太息久之。
某督承旨後,始行電商各省,多方湊集,得銀三十餘萬兩,克期興工。
經歲而工告竣,都城百雉頓複舊觀。
惟查各省所籌之項,均系提用正款,并求一解私囊而不可得。
南省某督素負盛名,至謂如此巨款,可惜徒事工作,何不移作興學之用,較有實際。
甯知學堂之害,于今為烈。
試問今日革命巨子,何一非學生造成?棄禮蔑義,無父無君,恐非某督九京之下所能預料者耳。
米糧私運出洋,為江南一大漏卮。
餘官京朝時已有所聞。
抵漕督任後,凡僚友至維揚來谒者,昌言不諱。
奸商勾串官吏,通同作弊。
由某人過手,由某口出洋。
舳舻銜接,一季運出米石難以數計。
而揚州守令陰主持之,以緻不能窮诘。
餘派員馳往,密為偵察,獲有實據。
漕督有管轄淮揚地方之責,原可直接參辦,第江督劉忠誠待我厚,諄諄以江北諸事相委托,知而不知,公義私交,均有未協,況此事應由彼主持,當即咨請查辦。
忠誠接閱後,登時震怒。
以私運米石出洋為地方大害,揚州府縣膽敢庇縱;江甯僅隔一水,院司道府盲然無知,緻煩漕督來文詢問,尚複成何事體,于面子上亦多未便。
初拟命材官持大令至揚,将守令拿往于江甯,嚴行處治。
嗣恐人心震駭,姑從寬先行撤任,即交運司程雨亭都轉儀洛,歸案審訊。
霹靂一聲,貪吏震懾。
一府兩縣同時撤革,官方為之一肅。
讵揚州府石守與鄂督張文襄系屬至戚,文襄欲為緩頰,已來弗及。
但诿過于餘,謂漕督多事。
厥後忠誠仙逝,文襄繼任。
檢閱案牍,曆曆有據,無從與該守開脫。
複謂人曰:“即令實有其事,惟系江督責任,與漕督何幹?仍不免多事”雲。
不圖公忠體國之大臣,竟出此等論調,竊所不解,而忠誠之遺澤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