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菊集譜卷三

關燈
種藝 孫真人種花法。

    〈愚今於此隻錄種菊一事。

    〉三月穀雨後種︰紅葉菊,千葉甘菊,金鈴菊,紫榦菊,千葉白菊,紫菊,掃葉菊,黃簇菊,青心柿菊,五色菊,蓮子菊,大黃金菊。

     範石湖雲︰吳下老圃伺春苗尺許時,掇去其顛,數日則岐出兩枝,又掇之,每掇益岐,至秋則一榦所出數百千朶,婆娑團欒如車蓋熏籠矣。

    人力勤,土又膏沃,花亦為之屢變。

     沈莊可譜雲︰吳門菊自有七十二種。

    春分前,以根中發出苗裔用手逐枝柯擘開,每一柯種一株。

    後長及一尺,則以一尺高籃蓋覆,每月遇九日,有出籃外者,則去其腦,至秋分則不去矣。

    夏間每日清水澆灌,遇夜去其籃承露,至早復蓋,不可使乾枯。

    如此之後結蘂則平齊矣。

     沈譜雲︰予在豫章見菊多有佳者,嘗問之園丁。

    則雲菊每歲以上巳前後數日分種,失時則花少而葉多,如不分置他處,非惟叢不繁茂,往往一根數榦,一榦之花各自別樣,所以命名不同。

    菊開過,以茅草裹之,得春氣則其舊年柯葉復青,漸長成樹,但次年不著花,第二年則接續著花,仍不畏霜矣。

     梅雨時,收菊叢邊小株分種。

    俟其茂則摘去心苗,欲其成小叢也,秋到則不摘。

    〈見《瑣碎錄》。

    後二段同。

    〉 黃、白二菊各披去一邊皮,用麻皮紮合,其開花則半黃半白。

     菊花大蘂未開,逐蘂以龍眼殼罩之。

    至欲開時,隔夜以硫黃水灌之,次早去罩,即大開。

     大笑菊及佛頂菊、禦愛黃至穀雨時以其枝插於肥地,亦能活。

    〈愚嘗試之,至秋亦著花。

    〉 種菊所宜向陽,貴在高原,其根惡水,不宜久雨,久雨可於根傍加泥令高以洩水。

     分種小株,宜以糞水酵土而壅之,則易盛。

    按,劉君〈蒙〉亦有栽鉏糞養之說。

     菊宜種園蔬內肥沃之地。

    如欲其淨,則澆壅捨肥糞而用河渠之泥。

     種菊之地常要除去蜒蚰,則苗葉免害。

     故事 《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

    數年,長房忽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可速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繫臂,登高飲菊花酒,禍乃可消。

    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牛羊雞犬皆暴死焉。

     魏文帝與鍾繇書雲︰歲往月來,忽焉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是月律中無射,言羣草庶木,無有射地而生,於芳菊紛然獨榮,〈榮,一作秀。

    〉非夫含乾坤之淳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原悲冉冉之將老,思飡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九月九日無酒,於宅籬畔菊叢中摘花盈把而坐,悵望久之,見白衣人至,乃江州太守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昭明太子撰傳,作滿手把菊。

    〉 《唐書》李適為學士,凡天子饗會遊豫,唯宰相及學士得從。

    秋登慈恩浮圖,獻菊花酒,稱壽。

     唐韋表微授監察禦史裏行,不樂,曰︰爵祿譬滋味也,人皆欲之,吾年五十,拭鏡?白,冒遊少年間,取一班級,不見其味也。

    將為松菊主人,不愧陶淵明雲。

     唐韋綬,德宗時為翰林學士,以心疾還第。

    九月九日,帝作黃花歌,顧左右曰︰安可不示韋綬。

    即遣使持往,綬遽奉和附進。

     《列僊傳》文賓取嫗,數十年輒棄之。

    後嫗老,年九十餘,續見賓年更壯,拜泣。

    至正月朝會鄉亭西社中,賓教令服菊花、地膚、桑上寄生、松子以益氣,嫗亦更壯,復百餘歲。

     《神僊傳》康風子服甘菊花、栢實乃得僊。

     《名山記》道士朱孺子,吳末入玉笥山,服菊花乘雲升天。

     雜說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黃華。

    注︰記時候也。

     《周禮》王後六服中有鞠衣。

    注︰黃衣也,色如鞠塵,象桑葉始生。

    《禮記》季春天子薦鞠衣于先帝。

    注︰鞠衣,黃桑之服。

    陸德明禮記?文,鞠衣,居六切,如菊華也。

    又,去六切,如麴塵。

     《爾雅》蘜,治蘠。

    注︰今之秋華菊。

     《山海經.中山經》雲︰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草多菊。

     陸農師《埤雅》雲︰鞠,草有華至此而窮焉,故謂之鞠。

    一曰鞠如聚金鞠而不落,故名鞠。

     《本草》雲︰菊花,一名節華,一名日精,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一名陰成。

    〈愚齋雲︰謂採後陰乾,取成日合藥,故名。

    〉 應劭《風俗通》曰︰南陽酈縣有甘谷,谷水甘美。

    雲其山上大有菊,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

    谷中三十餘家,不復穿井,悉飲此水,上壽者百二三十,中百餘,下七八十者。

    攷之《本草》,菊花輕身益氣,故也。

    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尉袁隗為南陽太守,聞有此事,令酈縣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飲食,諸公多患風眩,皆得愈。

     《抱樸子.僊藥篇》雲︰南陽酈縣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墮其中,歷世彌久,故水味為變。

    其臨此谷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食者無不老壽,高者百四五十歲,下者不失八九十,無夭年人,得此菊力也。

     《荊州記》酈縣菊水。

    太尉胡廣久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