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莫顧文者。
今賴先生得複其位,客亦有何面目複見文乎?如複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曰:“君之言失。
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
君獨不見夫朝趨市者乎?明旦,側肩争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
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亡其中。
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
願君遇客如故。
”孟嘗君再拜曰:“敬從命矣。
” 《廉頗傳》: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
及複用為将,客又複至。
頗曰:“客退矣!”客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無勢則去。
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豫讓傳》:趙襄子滅智伯,讓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則内持刀兵,曰:“欲報仇。
” 《張耳傳》:上從東垣還,過趙。
貫高等乃壁入柏人,要之置廁。
上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
”柏人者,迫于人也。
不宿而去。
《栾布傳》:複為燕相,燕齊之間皆為立社,号曰栾公社。
《萬石君傳》:慶為齊相,舉齊國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齊國大治,為立石相祠。
○啟母石 漢武帝元封元年诏雲:“見夏後啟母石。
”師古曰:“啟,夏禹子也。
其母,塗山氏女也。
禹治鴻水,通に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饷,聞鼓聲乃來。
’禹跳石,誤中鼓。
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将生啟。
禹曰:‘歸我子。
’石破北方而啟生。
事見《淮南子》。
”予觀《漫錄》載廣德軍祠山張王事正相類。
王本前漢吳興郡烏程縣橫山人,始于本郡長興縣順靈鄉發迹,役陰兵導流,欲抵廣德縣。
故東自長興荊溪,疏鑿河渎。
先時與夫人李氏期,每饷,必鳴鼓三聲而王自至,不令夫人至開河之所。
後遺飧于鼓,乃為烏啄。
王以為鼓鳴而饷至,詣鼓壇,知烏所誤。
逡巡,夫人至,鳴鼓。
王以為誤而不至。
夫人遂詣興工之所,見王為大豬,驅役陰兵,開鑿河渎。
王變形未及,恥之,遂遁于廣德縣橫山之頂。
居民思而立廟于山西南隅。
夫人至縣東二裡而化,人亦立廟。
○仙蔔 開禧乙醜,予竊太常第。
敕頭毛自知同在期集所,從容問及預有朕兆否?曰無之。
獨仙蔔陳省幹者自應舉以至省試,皆以魁相許,而皆不驗。
唱名前一日,再扣之,仍大書一魁字,即以墨塗去,續書“默而識之”四字。
诘朝,果在第一。
予初料墨塗者,不欲洩爾。
閱三年,有旨降五甲,豈非前定乎?嘗記政和中有觀妙明真洞微先生王老至喜言人休咎。
編修王甫問他日所至。
書“太平宰相”四字遺之,而以墨塗滅其字。
後甫敗,方悟其意。
甫即黼也。
事有相類如此。
今賴先生得複其位,客亦有何面目複見文乎?如複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曰:“君之言失。
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
君獨不見夫朝趨市者乎?明旦,側肩争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
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亡其中。
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
願君遇客如故。
”孟嘗君再拜曰:“敬從命矣。
” 《廉頗傳》: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
及複用為将,客又複至。
頗曰:“客退矣!”客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無勢則去。
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豫讓傳》:趙襄子滅智伯,讓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則内持刀兵,曰:“欲報仇。
” 《張耳傳》:上從東垣還,過趙。
貫高等乃壁入柏人,要之置廁。
上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
”柏人者,迫于人也。
不宿而去。
《栾布傳》:複為燕相,燕齊之間皆為立社,号曰栾公社。
《萬石君傳》:慶為齊相,舉齊國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齊國大治,為立石相祠。
○啟母石 漢武帝元封元年诏雲:“見夏後啟母石。
”師古曰:“啟,夏禹子也。
其母,塗山氏女也。
禹治鴻水,通に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饷,聞鼓聲乃來。
’禹跳石,誤中鼓。
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将生啟。
禹曰:‘歸我子。
’石破北方而啟生。
事見《淮南子》。
”予觀《漫錄》載廣德軍祠山張王事正相類。
王本前漢吳興郡烏程縣橫山人,始于本郡長興縣順靈鄉發迹,役陰兵導流,欲抵廣德縣。
故東自長興荊溪,疏鑿河渎。
先時與夫人李氏期,每饷,必鳴鼓三聲而王自至,不令夫人至開河之所。
後遺飧于鼓,乃為烏啄。
王以為鼓鳴而饷至,詣鼓壇,知烏所誤。
逡巡,夫人至,鳴鼓。
王以為誤而不至。
夫人遂詣興工之所,見王為大豬,驅役陰兵,開鑿河渎。
王變形未及,恥之,遂遁于廣德縣橫山之頂。
居民思而立廟于山西南隅。
夫人至縣東二裡而化,人亦立廟。
○仙蔔 開禧乙醜,予竊太常第。
敕頭毛自知同在期集所,從容問及預有朕兆否?曰無之。
獨仙蔔陳省幹者自應舉以至省試,皆以魁相許,而皆不驗。
唱名前一日,再扣之,仍大書一魁字,即以墨塗去,續書“默而識之”四字。
诘朝,果在第一。
予初料墨塗者,不欲洩爾。
閱三年,有旨降五甲,豈非前定乎?嘗記政和中有觀妙明真洞微先生王老至喜言人休咎。
編修王甫問他日所至。
書“太平宰相”四字遺之,而以墨塗滅其字。
後甫敗,方悟其意。
甫即黼也。
事有相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