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宧繡譜
關燈
小
中
大
鳥獸之于飛、走、栖,食、群、獨,有其顧眄、喜怒、舒斂、獰善之精神焉。
人物之聖哲、仙佛、文武、野逸、士女,有其莊嚴、慈善、安稚、雄傑、間适、流美,或老、或少、或坐、或立、或倚、或卧之精神焉。
山水以畫家派别意象為精神,字以筆勢鋒锷為精神。
例如:花卉于陰陽濃淡之中,相畫稿之勢,加一二針以麃其色,則精神見矣。
鳥獸于目睛、頸項、胫爪之處,相畫稿之勢,加一二針以表其意,則精神見矣。
人物、山水、字,類此可推。
若鏡攝之像,則肖神尤宜注意,往往有針法線色無有缪戾,而視之不逮所攝之影,加一二針于陰陽濃淡之間,而精神即顯者。
晉顧恺之之圖《裴楷象》,頰上加毛,神明殊勝,即是意也。
妙用 色有定也,色之用無定。
針往有定也,針法之用無定。
有定放常,無定故不可有常,微有常弗精,微無常弗妙,以有常求無常在勤,以無常運有常在悟。
昔之繡花卉無陰陽,繡山水亦無陰陽。
常有一枝之花而數異其色。
一段之山,一本之樹,而歧出其色者,藉堆垛為燦爛焉耳,固不可以繡有筆法之畫,與天然之景物(山水花卉皆是),餘憾焉。
固不敢不循畫理,不敢不師真形。
雖謂自餘始,不敢辭也。
言乎色,若餘繡《耶蘇像》,稿本油畫;繡《意大利皇後像》,稿本鉛畫,皆本于攝影。
影因光異,光因色異,執一色以貌之而不肖,潛心默會,乃合二三色穿于一針,肖焉。
旋悟雖七色可合而和也,分析之雖百數十色亦可合 而和也,故曰:“色之用無定也。
”餘之于針法也,旋針昔所無,餘由散針,接針之法悟人而變化之。
散針則于繡《九龍圖》時,觀空際油油之雲容體會而得之,而變化于蒙茸之毛發,翩反之花葉亦用之。
虛針、肉入針則遊日本時參觀而得之.肉人為日名詞,中國昔惟龍睛用焉,日本亦用以繡他物。
虛針則中國所無,而日人獨能之.餘亦非由日本繡師之指授也,詢其名,悟其法焉耳。
此餘針法之所由來也。
其施于用,則昔之繡鳥獸用套針,翎翮乃用施針,其失也光而鈍,齊而闆,後因仿真變化之,加施針于套針之上,而後毛羽有森竦活潑之緻矣。
繡貂冠、貂裘、毛領巾之類,則施針、旋針為必用,他針法亦随所宜而用之。
繡攝影像亦無定針也,惟像所必肖處而異焉,亦自餘始也,故曰:“針法之用無定也。
”範寬畫師造化,嶽武穆兵法運用在心,誰謂繡不當如是耶。
缜性 繡,小技也,有儒者緻曲之誠。
女紅也,有君子研幾之學焉。
其引端在缜性。
缜性從審畫筆法,體物形态始。
繡一切花卉、鳥獸、人物、山水之有陰陽面者,若何而濃,若何而淡,若何而高與遠,若何而下與近,若何而動靜不同,若何而正側忽變,若何而勢便,若何而情得,非缜其性不能。
而于鏡攝及鉛畫、油畫之見在人像,于人像之口角、眼角、須發,則尤宜加缜焉。
于鉛畫像之線,不可使斷,線終而續之,線必藏于已繡之線中,而不可使露,緻為像累,尤宜加缜焉,是皆餘之所經驗也。
餘往者嘗求肖所繡之像,而欲得其神,費數十分或數十刻之時間,反覆審視而忽有得,及其既得,則隻著一二針,一呼吸之頃耳,性之不可不缜如此。
言其用,則繡須發之線,較須發為細,細則易斷,知其易斷,則落針須輕,起針更須輕。
起針時之小指尖用以撇線者(撇,與《繡引》中之劈不同、劈取勻整,撇取輕靈,亦謂豁線),亦須輕,此皆非缜性不可者。
況審勢也,配色也,求光也,肖神也,妙用也,無一而不須缜性,而缜性非第耐性之謂。
耐性,靜象也。
缜性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焉。
觀人之繡者,觀其針迹之勻淨與否,而測其性之安靜與否者,十辄得七八。
則夫繡之須缜其性,豈非要務哉。
繡品 腳無論申诎也,須竝。
肩無論上下也,須稱。
背欲其坐之勿傷生也,須不過其高低;口欲其氣之勿濡地也,須适當其遠近。
是之謂繡品。
繡德 剪近身而左其向,慮(纟圭)線而不便于用也。
紙隔腕而面必光,慮或生毛而不足于潔也。
備線不亂序于簿(俗謂線書,亦謂線本),而類之以色,以待取用,所以别也。
餘線不棄留之針,撚而結之若環,以為後用,所以節也。
取浥水之津如取露,口必漱而蠲其穢也。
實習用之針如寶玉,指以娴而免于澀也。
(龍輔《女紅餘志》:“許允歸阮氏有古針,一生用之不壞。
”)是之謂繡德。
繡節 餘自笄齡,晝夜有作。
嘗過夜分,炷燈代燭。
及于為婦,未懈而續,中饋之餘,晷催漏促,坐是緻疾,傷帶任督。
今我權之,二時而足,或起或行,稍間而複。
是謂繡節。
緻餘忠告。
繡通 繡于美術連及書畫。
(《考工記》:“畫缋之事。
”賈《疏》:“凡繡亦須畫乃刺之,故畫繡二工共職。
”)書則篆隸體方,行草筆圓,故繡圓難而方易。
畫則水墨意簡,青綠構繁,故繡繁難而簡易。
忽為易,則易者荒而難矣。
慎為難,則難者進而易矣。
餘于書畫,茫無途徑,間從通人,略聞明訓。
但一息之尚存,猶溝通而求進也。
是謂繡通。
餘且自儆。
人物之聖哲、仙佛、文武、野逸、士女,有其莊嚴、慈善、安稚、雄傑、間适、流美,或老、或少、或坐、或立、或倚、或卧之精神焉。
山水以畫家派别意象為精神,字以筆勢鋒锷為精神。
例如:花卉于陰陽濃淡之中,相畫稿之勢,加一二針以麃其色,則精神見矣。
鳥獸于目睛、頸項、胫爪之處,相畫稿之勢,加一二針以表其意,則精神見矣。
人物、山水、字,類此可推。
若鏡攝之像,則肖神尤宜注意,往往有針法線色無有缪戾,而視之不逮所攝之影,加一二針于陰陽濃淡之間,而精神即顯者。
晉顧恺之之圖《裴楷象》,頰上加毛,神明殊勝,即是意也。
妙用 色有定也,色之用無定。
針往有定也,針法之用無定。
有定放常,無定故不可有常,微有常弗精,微無常弗妙,以有常求無常在勤,以無常運有常在悟。
昔之繡花卉無陰陽,繡山水亦無陰陽。
常有一枝之花而數異其色。
一段之山,一本之樹,而歧出其色者,藉堆垛為燦爛焉耳,固不可以繡有筆法之畫,與天然之景物(山水花卉皆是),餘憾焉。
固不敢不循畫理,不敢不師真形。
雖謂自餘始,不敢辭也。
言乎色,若餘繡《耶蘇像》,稿本油畫;繡《意大利皇後像》,稿本鉛畫,皆本于攝影。
影因光異,光因色異,執一色以貌之而不肖,潛心默會,乃合二三色穿于一針,肖焉。
旋悟雖七色可合而和也,分析之雖百數十色亦可合 而和也,故曰:“色之用無定也。
”餘之于針法也,旋針昔所無,餘由散針,接針之法悟人而變化之。
散針則于繡《九龍圖》時,觀空際油油之雲容體會而得之,而變化于蒙茸之毛發,翩反之花葉亦用之。
虛針、肉入針則遊日本時參觀而得之.肉人為日名詞,中國昔惟龍睛用焉,日本亦用以繡他物。
虛針則中國所無,而日人獨能之.餘亦非由日本繡師之指授也,詢其名,悟其法焉耳。
此餘針法之所由來也。
其施于用,則昔之繡鳥獸用套針,翎翮乃用施針,其失也光而鈍,齊而闆,後因仿真變化之,加施針于套針之上,而後毛羽有森竦活潑之緻矣。
繡貂冠、貂裘、毛領巾之類,則施針、旋針為必用,他針法亦随所宜而用之。
繡攝影像亦無定針也,惟像所必肖處而異焉,亦自餘始也,故曰:“針法之用無定也。
”範寬畫師造化,嶽武穆兵法運用在心,誰謂繡不當如是耶。
缜性 繡,小技也,有儒者緻曲之誠。
女紅也,有君子研幾之學焉。
其引端在缜性。
缜性從審畫筆法,體物形态始。
繡一切花卉、鳥獸、人物、山水之有陰陽面者,若何而濃,若何而淡,若何而高與遠,若何而下與近,若何而動靜不同,若何而正側忽變,若何而勢便,若何而情得,非缜其性不能。
而于鏡攝及鉛畫、油畫之見在人像,于人像之口角、眼角、須發,則尤宜加缜焉。
于鉛畫像之線,不可使斷,線終而續之,線必藏于已繡之線中,而不可使露,緻為像累,尤宜加缜焉,是皆餘之所經驗也。
餘往者嘗求肖所繡之像,而欲得其神,費數十分或數十刻之時間,反覆審視而忽有得,及其既得,則隻著一二針,一呼吸之頃耳,性之不可不缜如此。
言其用,則繡須發之線,較須發為細,細則易斷,知其易斷,則落針須輕,起針更須輕。
起針時之小指尖用以撇線者(撇,與《繡引》中之劈不同、劈取勻整,撇取輕靈,亦謂豁線),亦須輕,此皆非缜性不可者。
況審勢也,配色也,求光也,肖神也,妙用也,無一而不須缜性,而缜性非第耐性之謂。
耐性,靜象也。
缜性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焉。
觀人之繡者,觀其針迹之勻淨與否,而測其性之安靜與否者,十辄得七八。
則夫繡之須缜其性,豈非要務哉。
繡品 腳無論申诎也,須竝。
肩無論上下也,須稱。
背欲其坐之勿傷生也,須不過其高低;口欲其氣之勿濡地也,須适當其遠近。
是之謂繡品。
繡德 剪近身而左其向,慮(纟圭)線而不便于用也。
紙隔腕而面必光,慮或生毛而不足于潔也。
備線不亂序于簿(俗謂線書,亦謂線本),而類之以色,以待取用,所以别也。
餘線不棄留之針,撚而結之若環,以為後用,所以節也。
取浥水之津如取露,口必漱而蠲其穢也。
實習用之針如寶玉,指以娴而免于澀也。
(龍輔《女紅餘志》:“許允歸阮氏有古針,一生用之不壞。
”)是之謂繡德。
繡節 餘自笄齡,晝夜有作。
嘗過夜分,炷燈代燭。
及于為婦,未懈而續,中饋之餘,晷催漏促,坐是緻疾,傷帶任督。
今我權之,二時而足,或起或行,稍間而複。
是謂繡節。
緻餘忠告。
繡通 繡于美術連及書畫。
(《考工記》:“畫缋之事。
”賈《疏》:“凡繡亦須畫乃刺之,故畫繡二工共職。
”)書則篆隸體方,行草筆圓,故繡圓難而方易。
畫則水墨意簡,青綠構繁,故繡繁難而簡易。
忽為易,則易者荒而難矣。
慎為難,則難者進而易矣。
餘于書畫,茫無途徑,間從通人,略聞明訓。
但一息之尚存,猶溝通而求進也。
是謂繡通。
餘且自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