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時達者語三代遺事甚多,今舍是無以考證。

    呂東萊推廣此意,考究左氏著書,源流本于此。

    又曰:初學記言前代人物,醇疵自不逃正論,但本朝儒先文獻相接,未易以愛惜口舌輕議,呵祖罵佛,豈名教事。

    要是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爾。

     《子華子》:今世之人,其平居,把握附耳,占占相為,然約而自保,曾膠漆之不如也。

    及勢利之一接,未有毫發之差,蹴然而變乎色。

    又從而随之兵,甚矣!心術之善移也。

    韓文用其意。

    今夫子居,裡巷相慕悅,至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反目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張說燕公,文屬思精壯,長于碑志,詩得江山助,釋學亦詣理超絕。

    本朝蘇、黃出入釋老、唐人諸集,蓋鮮兼之。

    燕公躬臨行陣,制敵克勝,本朝諸文儒又鮮兼之矣。

     《龜策傳》曰:神能見夢于元王,而不能自出于漁者之籠;身能十言盡當,而不能通使于河、還報于江。

    賢能令人戰勝攻取,不能自解于刀鋒、免剝刺之患;聖能先知亟見,而不能令衛平無言、莊子稱。

    仲尼曰:語意同。

    蘇文雲:公之精神能開衡山之雲,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鳄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李逢吉之謗;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句法同。

     “杯盤狼藉”出《滑稽傳》,“正襟危坐”出《日者傳》,“舉網得魚”出《龜策傳》,隻改龜字。

     餘與客論文曰:“今人文不及古人藻繪處。

    ”客問曰:“如何是藻繪處?”答曰:“古人文純是骨,而後藻生焉;今人文尚無骨,安敢望其藻繪處。

    ”客又問曰:“如何是骨?”答曰:“立意是也。

    字古不如語古,語古不如意古。

    ”史月湖自言其作文法,傳于昙橘州。

     果齋先生雲:“作詩寫字都先要有骨,則其進未易量。

    ” 郄昂《岐郇泾甯八坊馬記》為李作,雲:開元初二十四萬匹,至十九年四十四萬匹。

    與張燕公為王毛仲作《隴右監碑》略同。

    然燕公記其政有八,而郄昂止述馬名,燕公文尤奇麗。

    以《隴右監》石刻并觀,優劣可見。

     或曰:西漢之末,王褒文類俳。

    今觀鄒枚文,已近此體。

    大率古賦之流,如荀子諸賦,豈非先秦古書,但自王褒以後,至晉唐,文多類俳,皆源流古賦。

    亦如今時有一項古文,又有一項四六。

     《神女賦》雲:“願假須臾,神女稱遽。

    暗然而冥,不知其處。

    ”若韓文雲:“行李稱遽。

    ”坡賦雲:“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是四句之内,兩钜公皆用其字,韓隐坡顯,優劣自分。

     《食貨志》雲:“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後漢劉陶鑄大錢,議亦然。

    《喜雨亭記》即是用此語。

    但結尾活潑潑地把捉不得,為不可及。

    時東坡年二十三。

     醉鄉王績,字無功,《祭禹文》雲:“潦水降而寒潭清,山光沈而白雲晚。

    ”王勃雲:“潦水淨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歸田錄》載德州長壽寺舍利碑雲:“浮雲共嶺松長蓋,明月與嚴桂分叢。

    ”亦與“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同。

     權德輿文,史臣贊雲:“雅正贍缛。

    ”餘以富貴人為文詞,自然溫潤,歐陽公其俦也。

     劉歆雲:“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終而大義乖。

    ”《風俗通義》應劭序雲:“仲尼沒而微言阙,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唐明皇《孝經序》同。

     杜子美《說旱》上嚴武,尤為偉論。

    孟郊上盧使君《養生書》,李義山作《李賀小傳》,白樂天墓碑《劉義傳》,文體奇逸,不應止取其詩。

     應劭曰:昔客為齊王畫者,王問:“畫孰最難,孰最易?”曰:“犬馬最難,鬼魅最易。

    犬馬旦暮在人目前,不類不可,類之故難。

    鬼魅無形者,不見不見,故易。

    ”東坡《淨因院畫記》“常形常理”用此意。

     節孝先生曰:“文字要多作,多作方思熟。

    餘無日不為文,無時不吟哦。

    ”歐陽公謂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

    蘇文定公雲:前輩文但看做多。

     劉禹錫《自傳》叙王叔文事,雲:“某官職出于叔文,又複坐累。

    ”不以為諱。

     杜牧之自撰《墓志銘》言:“注《孫子》,推五星說相法。

    ”文學之士多能如此。

    甥裴延翰為集序:“文似李翺,唐之文風大振。

    于貞元、元和之時,韓、柳倡其端,劉、白繼其軌,當時學者涵泳攬其英華,洗濯磨淬,輝光日新,苟有作者,皆足以拔于流俗,自成一家之語。

    延翰是已。

    ”牛僧孺鎮維揚,牧之為書記,召為侍禦史,僧孺以小箧邏卒報狀示之,感泣大慚。

    後為公墓志,極稱其美,報所知也。

    牧之名聞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