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武帝欲立昭帝,以子幼,恐效呂氏殺鈎弋,夫人雲:“汝以子不得活矣。
”太宗感李淳風之言,欲盡殺後宮,淳風曰:“不可,恐生少者,陛下子孫無遺類。
”遂髡為尼,聚之感業寺。
二君割情絕愛,思患預防,可謂剛明果斷之主。
然漢以元後稔王莽之變,唐以高宗釀則天之禍,孰謂人事果能勝天?聖人第言修德以弭天變,未聞殺人以杜後患。
漢武帝祠神君最貴曰太一,非可得見,聞其言與人音等,時去時來,居室帷中所言,世俗之所知無殊絕者,而天子心獨喜,即今之鳴童也。
後漢止三宗九帝,皆幼沖。
一百十八年,政歸母後,幸窦鄧之賢,内外扶持,無大變故。
士大夫知禮義、尚名節,未嘗屈身阿附後族,乞憐中常侍以求進者,有李固、李膺、範滂、陳蕃、郭泰諸名儒為之倡,故至于曹操之世,尚不敢染指漢鼎。
蕭何說漢王曰:“臣願大王王關中,養其民以緻賢人,收用巴蜀,還三秦,天下可圖也。
”鄧禹說光武曰:“于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說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
”蕭何、鄧禹開口議論,便是混一規模。
諸葛亮草廬語曰:“操以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孫權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開口議論吳魏,便自下手不得。
畢竟跨有荊、益,隻是偏霸規模,無複混一氣象。
漢唐之禍,激于君子,成于小人。
成于小人,固勢所必至;激于君子,實念慮有所不及。
春秋之法,責備賢者,可恨也。
夫陳蕃年八十餘,老成慮事非不詳,而誅曹節不克,遂成黨锢之禍,漢因以亡。
李訓通經明易立志,非不正,而誅仇士良不克,遂成甘露之禍,唐自此亦亡。
人皆知亡漢唐者由宦官,吾以為亡漢唐者蕃與訓也。
蕃、訓之謀不萌,宦者雖用事,幹紊朝綱,然變決不如是之亟,禍決不如是之酷,國決未至于遽亡,則為禍首者,蕃與訓也。
然則宦者終不可去欤?曰:“芟夷以漸,區處有術,害去而人不知,功成而禍不作,謀必謹于其始,事必稽其所終,則得矣。
”夫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聖人豈不疾惡,而戒其已甚者,慮後患餘禍之未艾也。
夫子嘗誅少正卯矣,而未聞其為亂者。
聖人之功用與君子固不同也。
程泰之《考古編》言:“太宗虬須可挂弓。
”杜詩謂:“中有美少年,虬須十八九。
秦王時在坐,真氣驚戶牖。
”是虬須乃太宗。
《太平廣記》所載乃李靖遇虬須客,雲:後十餘年,數千裡外有異事,是吾得事之秋。
貞觀中,靖位至仆射,東南蠻夷報:有海賊以千艘精甲十萬人入扶餘國,殺其主自立,國内已定。
虬須又成功矣。
或曰:“衛公兵法,半是虬須所傳。
”乃知又别是一虬須。
豈英氣所鐘适同耶。
隋大業中,置進士科。
武後永昌元年,始試進士于洛城殿。
殿試自此始。
久視二年,設武舉。
皆作法于亂世,非哲王之令典,而自唐以來沿襲不廢。
士以為榮,初不知炀帝、武後為何如主也。
武後已為後,高宗令上官儀草诏,欲廢之。
楊貴妃亦兩為明皇遣出外宅。
二君亦不為不知其非,而不能決于必行,所謂惡惡而不能去,善善而不能用,邦由以亡。
《幸蜀記》雲:馬嵬之變,陳玄禮以兵谏,可謂急矣,明皇雲:“妃子朕自處置。
”遂馳入驿門内,立旁小巷,不忍歸,聖情昏默,久而不進。
韋見素男、京兆府司錄锷進曰:“臣欲吐萬死之言,陳社稷之計,伏願陛下留意少聽。
臣聞螫手斷腕者,非不痛;嬰病餌藥者,非不苦。
夫痛之與苦非人所欲,而莫能不為者,蓋全乎大體也。
今宗社震駭,朝野驚惶,陛下去禦座,涉草莽,可謂螫手嬰病矣,豈可懼解腕苦口之難乎?臣觀衆意怒妃子事宜,成敗之間,在晷刻矣。
臣嘗讀苟悅《漢紀》有曰:‘以計勝色者,昌;以色勝計者,亡。
’今日之事,伏惟陛下割恩斷忍,以甯邦國。
”因就地叩頭,流血被面,上親以手策起之。
锷初請幸蜀雲:“臣年三十,未嘗遠遊。
”時锷以宰相子,年才三十,激烈慷慨如此。
天寶全盛時,東閣郎君乃有此人物耶。
男,陽也。
陽則明,明則理無不通。
陽主舒、主噓,舒且噓,則财有所施。
陽主生,生則物無往而不愛。
男子者,皆陽之象也。
女,陰也。
陰則晦,晦則理有所蔽。
陰主慘、主吸,慘且吸,則财有所靳。
陰主殺,殺則物無往而能愛。
婦人者,皆陰之象也。
前漢《外戚傳》乃在《匈奴傳》後。
夫妃後俪乎至尊,合聯比帝紀,乃置之《匈奴傳》後。
班固以為:“平日後宮之費,不下一敵國,而呂太後、趙飛燕等,内戕皇嗣,外擅兵權,漢之存亡,在其掌握,甚于匈奴,雖謂之女戎可也,置之于《匈奴傳》後亦可也;其負宗社、誤國家,附之于帝紀之後,不可也。
”其叙傳曰:“桀之放也,用妹喜;殷之滅也,嬖妲已;幽王之禽也,淫褒姒,是三代之亡也,由于
”太宗感李淳風之言,欲盡殺後宮,淳風曰:“不可,恐生少者,陛下子孫無遺類。
”遂髡為尼,聚之感業寺。
二君割情絕愛,思患預防,可謂剛明果斷之主。
然漢以元後稔王莽之變,唐以高宗釀則天之禍,孰謂人事果能勝天?聖人第言修德以弭天變,未聞殺人以杜後患。
漢武帝祠神君最貴曰太一,非可得見,聞其言與人音等,時去時來,居室帷中所言,世俗之所知無殊絕者,而天子心獨喜,即今之鳴童也。
後漢止三宗九帝,皆幼沖。
一百十八年,政歸母後,幸窦鄧之賢,内外扶持,無大變故。
士大夫知禮義、尚名節,未嘗屈身阿附後族,乞憐中常侍以求進者,有李固、李膺、範滂、陳蕃、郭泰諸名儒為之倡,故至于曹操之世,尚不敢染指漢鼎。
蕭何說漢王曰:“臣願大王王關中,養其民以緻賢人,收用巴蜀,還三秦,天下可圖也。
”鄧禹說光武曰:“于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說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
”蕭何、鄧禹開口議論,便是混一規模。
諸葛亮草廬語曰:“操以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孫權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開口議論吳魏,便自下手不得。
畢竟跨有荊、益,隻是偏霸規模,無複混一氣象。
漢唐之禍,激于君子,成于小人。
成于小人,固勢所必至;激于君子,實念慮有所不及。
春秋之法,責備賢者,可恨也。
夫陳蕃年八十餘,老成慮事非不詳,而誅曹節不克,遂成黨锢之禍,漢因以亡。
李訓通經明易立志,非不正,而誅仇士良不克,遂成甘露之禍,唐自此亦亡。
人皆知亡漢唐者由宦官,吾以為亡漢唐者蕃與訓也。
蕃、訓之謀不萌,宦者雖用事,幹紊朝綱,然變決不如是之亟,禍決不如是之酷,國決未至于遽亡,則為禍首者,蕃與訓也。
然則宦者終不可去欤?曰:“芟夷以漸,區處有術,害去而人不知,功成而禍不作,謀必謹于其始,事必稽其所終,則得矣。
”夫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聖人豈不疾惡,而戒其已甚者,慮後患餘禍之未艾也。
夫子嘗誅少正卯矣,而未聞其為亂者。
聖人之功用與君子固不同也。
程泰之《考古編》言:“太宗虬須可挂弓。
”杜詩謂:“中有美少年,虬須十八九。
秦王時在坐,真氣驚戶牖。
”是虬須乃太宗。
《太平廣記》所載乃李靖遇虬須客,雲:後十餘年,數千裡外有異事,是吾得事之秋。
貞觀中,靖位至仆射,東南蠻夷報:有海賊以千艘精甲十萬人入扶餘國,殺其主自立,國内已定。
虬須又成功矣。
或曰:“衛公兵法,半是虬須所傳。
”乃知又别是一虬須。
豈英氣所鐘适同耶。
隋大業中,置進士科。
武後永昌元年,始試進士于洛城殿。
殿試自此始。
久視二年,設武舉。
皆作法于亂世,非哲王之令典,而自唐以來沿襲不廢。
士以為榮,初不知炀帝、武後為何如主也。
武後已為後,高宗令上官儀草诏,欲廢之。
楊貴妃亦兩為明皇遣出外宅。
二君亦不為不知其非,而不能決于必行,所謂惡惡而不能去,善善而不能用,邦由以亡。
《幸蜀記》雲:馬嵬之變,陳玄禮以兵谏,可謂急矣,明皇雲:“妃子朕自處置。
”遂馳入驿門内,立旁小巷,不忍歸,聖情昏默,久而不進。
韋見素男、京兆府司錄锷進曰:“臣欲吐萬死之言,陳社稷之計,伏願陛下留意少聽。
臣聞螫手斷腕者,非不痛;嬰病餌藥者,非不苦。
夫痛之與苦非人所欲,而莫能不為者,蓋全乎大體也。
今宗社震駭,朝野驚惶,陛下去禦座,涉草莽,可謂螫手嬰病矣,豈可懼解腕苦口之難乎?臣觀衆意怒妃子事宜,成敗之間,在晷刻矣。
臣嘗讀苟悅《漢紀》有曰:‘以計勝色者,昌;以色勝計者,亡。
’今日之事,伏惟陛下割恩斷忍,以甯邦國。
”因就地叩頭,流血被面,上親以手策起之。
锷初請幸蜀雲:“臣年三十,未嘗遠遊。
”時锷以宰相子,年才三十,激烈慷慨如此。
天寶全盛時,東閣郎君乃有此人物耶。
男,陽也。
陽則明,明則理無不通。
陽主舒、主噓,舒且噓,則财有所施。
陽主生,生則物無往而不愛。
男子者,皆陽之象也。
女,陰也。
陰則晦,晦則理有所蔽。
陰主慘、主吸,慘且吸,則财有所靳。
陰主殺,殺則物無往而能愛。
婦人者,皆陰之象也。
前漢《外戚傳》乃在《匈奴傳》後。
夫妃後俪乎至尊,合聯比帝紀,乃置之《匈奴傳》後。
班固以為:“平日後宮之費,不下一敵國,而呂太後、趙飛燕等,内戕皇嗣,外擅兵權,漢之存亡,在其掌握,甚于匈奴,雖謂之女戎可也,置之于《匈奴傳》後亦可也;其負宗社、誤國家,附之于帝紀之後,不可也。
”其叙傳曰:“桀之放也,用妹喜;殷之滅也,嬖妲已;幽王之禽也,淫褒姒,是三代之亡也,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