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易緯稽覽圖》雲:伏羲至無懷氏,五萬七千八百八十三年,神農五百四十年,黃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堯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年,殷六百四十四年(案:原本誤作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七十三年(案:原本誤作六十七年》,秦五十年。
已上六萬三千一百八十六年。
惟伏羲畫八卦,傳于後代,餘既六萬餘年,略無文字,可考何耶?抑有,而不傳也。
班固曰: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故言黃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
又《乾鑿》,度乃蒼颉注,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與《素問》等書,皆書也,非有而不傳者與。
又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戰國二百二十五年,秦四十年生漢高祖;三國五十六年,晉一百六十年,宋六十年,齊二十四年,梁八十七年(案:原本誤作五十六年),陳三十三年,隋三十八年生唐太宗;五代共五十餘年生藝祖。
三大英主,撥亂反正,拯民塗炭,漢尚高厚,唐立法度,國祚悠久。
本朝用儒,立國以仁,蔔世蔔年,永永無極。
漢興諸臣,雖非粹然一出于正,然皆能以功名自奪,乘芳汗青者,正以其一時言議合于事情而本于理義也。
沛公意欲留居秦宮中,樊哙谏曰:“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
”沛公不聽,張良又谏曰:“宜缟素為資。
”二臣之谏,周公之《無逸》也。
韓信言項王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又言項羽實失天下之心,又言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韓信能占民心為趨向,是三代之得天下以仁也。
項羽殺義帝,三老董公遮說漢王曰:“仁不以勇,義不以力,宜率三軍,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此三王之舉也。
”董公之言,《春秋》讨賊之義也。
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後上朝,太公擁籌迎門卻行,是明于君臣之分也。
人皆曰:漢初諸臣,多粗暴兇詐之徒。
借以集事思之,皆明于綱常、合于禮義,此理亘萬古,未嘗一日泯滅也。
高祖好酒及色,範增又雲:“貪财好色”。
高祖興王,史臣安敢加毀,緣是難遮掩,未免直筆。
今觀其一入秦宮,見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便欲留居,賴二臣之谏,回軍霸上。
一入彭城,可謂重地,便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是時無谏者,遂一敗塗地。
及得天下,又溺于戚姬,幾欲廢太子,微四皓,則又是一場狼狽。
外物易移,内欲易動,幸迫于利害而止。
我朝藝祖真聖主也。
真宗嘗謂王旦曰:每除拜宰相,親王不禦崇德殿,不視朝,其意以命宰相,親王示不敢專也。
崇甯五年,敕節文小鈔,知通監造,書押印,造樣号,年限條禁,并依川錢法,軍人官員請給不用外,買賣、倉場、庫務、出納依見錢行用,三年為界。
大觀二年,第一料其樣與今會子略同,上段印準,僞造鈔已成,流三千裡,已行用者處斬。
至庚寅九月,更不用,中段印畫泉山,下段平寫一貫文,省守姓押子,此會子兆端也。
紹興十二年,戶部張澄欲行會子,給事中胡霈然沮之而止。
紹興二十二年,竟行之,今九十餘年,其弊極矣。
而大觀小鈔,民以為便者,造之有限,而換之有信也。
高宗語:東宮須是讀書,便知古今治亂,便不受人瞞。
朕初即位,群臣多勸法仁宗。
仁宗固是仁厚,末年紀綱幾乎不振,所幸得韓琦,遂無事。
本朝自有太祖,何故不取以為法。
聘後黃金二萬斤。
新莽用三萬餘斤。
《晉志》雲:漢用二百斤,晉亦用二百斤,往往金至後世愈少。
宋用銀五萬兩,金五千兩。
南渡後又減至銀二萬兩,金二千兩。
南齊正月上辛祠昊天,次辛祭後土,十一月元日祈谷于上帝。
注雲:謂以上辛郊祭天地,郊,特牲。
雲效之用辛也。
周之始,郊日以至。
注雲:陽氣新用事,而用辛日。
此說非也。
用辛日者,凡為人君者,當齋戒自新也。
神宗朝,冬至當十一月晦。
有言晦不可郊,而無人知此故事,惟宋敏求雲:太祖乾德初,郊亦是十一月晦日,遂用當月十六日甲子郊。
《國朝會要》不載此事,乃宋次道家收得朝報。
神宗大嘉之,龔養正所撰載之甚詳。
慶元丙辰,宏詞出:“乾德初郊慶成頌。
”試者非特不知晦日。
本宋有一卷,乃雲:“祖宗并侑。
”又雲:“歸胙慈極。
”不知乾德時,慨未有家廟,杜太後已上仙,亦未嘗有慈極。
近年郊祀隻用黃琮蒼璧,卻不見用四圭。
有人問禮官,雲:“四圭兩圭已于景靈宮用了,黃琮蒼璧乃是禮見天地。
” 宰執子授京秩始于呂蒙正。
《時政記》進禦始于李。
班直八年,叙補軍校始于高瓊。
《起居注》進禦始于梁周翰。
帶職緻仕始于王文正公旦。
糊名考校始于周起建議。
宣和時,彗星竟天,徽宗震怒,謂趙挺之曰:“蔡京所為,皆如卿言。
”京免相,挺之複為右仆射。
已上六萬三千一百八十六年。
惟伏羲畫八卦,傳于後代,餘既六萬餘年,略無文字,可考何耶?抑有,而不傳也。
班固曰: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故言黃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
又《乾鑿》,度乃蒼颉注,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與《素問》等書,皆書也,非有而不傳者與。
又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戰國二百二十五年,秦四十年生漢高祖;三國五十六年,晉一百六十年,宋六十年,齊二十四年,梁八十七年(案:原本誤作五十六年),陳三十三年,隋三十八年生唐太宗;五代共五十餘年生藝祖。
三大英主,撥亂反正,拯民塗炭,漢尚高厚,唐立法度,國祚悠久。
本朝用儒,立國以仁,蔔世蔔年,永永無極。
漢興諸臣,雖非粹然一出于正,然皆能以功名自奪,乘芳汗青者,正以其一時言議合于事情而本于理義也。
沛公意欲留居秦宮中,樊哙谏曰:“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
”沛公不聽,張良又谏曰:“宜缟素為資。
”二臣之谏,周公之《無逸》也。
韓信言項王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又言項羽實失天下之心,又言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韓信能占民心為趨向,是三代之得天下以仁也。
項羽殺義帝,三老董公遮說漢王曰:“仁不以勇,義不以力,宜率三軍,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此三王之舉也。
”董公之言,《春秋》讨賊之義也。
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後上朝,太公擁籌迎門卻行,是明于君臣之分也。
人皆曰:漢初諸臣,多粗暴兇詐之徒。
借以集事思之,皆明于綱常、合于禮義,此理亘萬古,未嘗一日泯滅也。
高祖好酒及色,範增又雲:“貪财好色”。
高祖興王,史臣安敢加毀,緣是難遮掩,未免直筆。
今觀其一入秦宮,見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便欲留居,賴二臣之谏,回軍霸上。
一入彭城,可謂重地,便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是時無谏者,遂一敗塗地。
及得天下,又溺于戚姬,幾欲廢太子,微四皓,則又是一場狼狽。
外物易移,内欲易動,幸迫于利害而止。
我朝藝祖真聖主也。
真宗嘗謂王旦曰:每除拜宰相,親王不禦崇德殿,不視朝,其意以命宰相,親王示不敢專也。
崇甯五年,敕節文小鈔,知通監造,書押印,造樣号,年限條禁,并依川錢法,軍人官員請給不用外,買賣、倉場、庫務、出納依見錢行用,三年為界。
大觀二年,第一料其樣與今會子略同,上段印準,僞造鈔已成,流三千裡,已行用者處斬。
至庚寅九月,更不用,中段印畫泉山,下段平寫一貫文,省守姓押子,此會子兆端也。
紹興十二年,戶部張澄欲行會子,給事中胡霈然沮之而止。
紹興二十二年,竟行之,今九十餘年,其弊極矣。
而大觀小鈔,民以為便者,造之有限,而換之有信也。
高宗語:東宮須是讀書,便知古今治亂,便不受人瞞。
朕初即位,群臣多勸法仁宗。
仁宗固是仁厚,末年紀綱幾乎不振,所幸得韓琦,遂無事。
本朝自有太祖,何故不取以為法。
聘後黃金二萬斤。
新莽用三萬餘斤。
《晉志》雲:漢用二百斤,晉亦用二百斤,往往金至後世愈少。
宋用銀五萬兩,金五千兩。
南渡後又減至銀二萬兩,金二千兩。
南齊正月上辛祠昊天,次辛祭後土,十一月元日祈谷于上帝。
注雲:謂以上辛郊祭天地,郊,特牲。
雲效之用辛也。
周之始,郊日以至。
注雲:陽氣新用事,而用辛日。
此說非也。
用辛日者,凡為人君者,當齋戒自新也。
神宗朝,冬至當十一月晦。
有言晦不可郊,而無人知此故事,惟宋敏求雲:太祖乾德初,郊亦是十一月晦日,遂用當月十六日甲子郊。
《國朝會要》不載此事,乃宋次道家收得朝報。
神宗大嘉之,龔養正所撰載之甚詳。
慶元丙辰,宏詞出:“乾德初郊慶成頌。
”試者非特不知晦日。
本宋有一卷,乃雲:“祖宗并侑。
”又雲:“歸胙慈極。
”不知乾德時,慨未有家廟,杜太後已上仙,亦未嘗有慈極。
近年郊祀隻用黃琮蒼璧,卻不見用四圭。
有人問禮官,雲:“四圭兩圭已于景靈宮用了,黃琮蒼璧乃是禮見天地。
” 宰執子授京秩始于呂蒙正。
《時政記》進禦始于李。
班直八年,叙補軍校始于高瓊。
《起居注》進禦始于梁周翰。
帶職緻仕始于王文正公旦。
糊名考校始于周起建議。
宣和時,彗星竟天,徽宗震怒,謂趙挺之曰:“蔡京所為,皆如卿言。
”京免相,挺之複為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