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待次教官,扶其母以出,木慚悚退縮而止。
木素無聞望,止以大魁為從官爾。
因此事,永嘉人薄之。
紹熙末,光廟有疾。
嘉王之立,起于水心先生與徐子宜之謀。
趙忠定令水心草诏,序孝廟大漸,所以立嘉王之故雲:病無嘗藥之人,崩乏居喪之主。
忠定不肯用,别為之。
水心曰:“禍将作矣,吾當亟去。
”蓋為立君大事,不明言其故,必有小人造謗興讒,以禍諸君子者。
水心竟不言功,随即去國。
徐子宜本為都司,以功進從官。
末幾,胄果造謗,忠定貶死,而子宜亦遠竄,水心既不言功受賞,亦不因功受禍。
若水心,可謂知機卓識之君子矣。
此事遊丞相語餘,謂得之于先忠公之說如此。
又雲:先忠公嘗說,如水心先生樣人,若出而用于朝,時節必大好。
忠公名仲鴻,後以為學,與水心同入黨籍坐廢者也。
其谥曰忠,窗為谥議。
淳熙間,永嘉英俊,如陳君舉、陳蕃叟、蔡行之、陳益之六七輩,同時并起,皆赴太學補試。
芮國器為祭酒,東萊為學官,東萊告芮公曰:“永嘉新俊,不可不收拾者。
”舉訪東萊,東萊語以一《春秋》題,且言破意。
就試,果出此題,君舉徑用此破,且以語蕃叟。
蕃叟,其從弟也。
遂皆中榜,此蓋以譽望取士,猶有唐人之意,似私而實公也。
蔡行之本從止齋學,既以《春秋》為補魁,止齋遂改為賦以避之。
東萊為省試官,得一《春秋》卷甚工。
東萊曰:“此必小蔡也,且令讀書養望三年。
”以其草冊,投之帳頂上。
未幾,東萊以病先出院。
衆試官入其室,見帳頂上有一草卷,甚工,謂此必東萊所甚喜,而欲置前列者,遂定為首選。
此事聞之水心先生雲。
止齋年近三十,聚徒于城南茶院,其徒數百人,文名大震。
初赴補試,才抵浙江亭,未脫草屦,方外士及太學諸生迎而求見者如雲。
吳琚,貴公子也,冠帶執刺,候見于旅邸,已昏夜矣。
既入學,芮祭酒即差為太學舉令,二子拜之齋序。
止齋辭不敢當,徑遁之天台山國清寺,士友紛然從之者數月。
其時,止齋有《待遇集》闆行,人争誦之。
既登第後,盡焚其舊稿,獨從鄭景望講義理之學,從薛常州講經制之學。
其後,止齋文學日進,大與曩時異。
嘗言:太祖肇基,紀綱法度甚正,可以繼三代,所著《建隆編》是也。
于成周制度,講究甚詳,有《周禮說》,嘗以進光廟。
紹熙間,光廟以疾,不過重華宮。
止齋力谏,至牽禦衣,衣為之裂。
除中書舍人,不拜命而去。
後谥曰“文節”。
止齋之文,初則工巧绮麗,後則平淡優遊,委蛇宛轉,無一毫少作之态。
其詩,意深義精,而語尤高。
後學但知其時文,罕有識此者。
蔡行之亦锓其集于三山,但水心取其學,取其詩,不甚取其文。
蓋其文頗失之孱弱,時文氣終消磨不盡也。
寶慶初,朝貴多不敢輕接客,接亦不敢一語及時事。
魏鶴山為名吏,論事方岌岌。
一日,獨會客,餘亦在坐。
鶴山言:“《易?泰卦》隻說一通字,今日在上者多猜防掩蔽,而下情不通于上,在下者多料想驚傳,而上情不通于下。
如何得有泰之象?”他日,複上卦事,首論《泰卦》,即此意也。
故相欲觀諸公意向,有一從官招諸從官飲,因言:“今日之事,正如主人設醴觞客,為客者當荷主人美意。
乃或指摘主人某事未是,某事未善,豈禮耶?”衆唯唯無語。
鶴山獨謂不然,主人招客固美意,然或所言議背理,不合人情,為客者亦可強從命耶?故相聞此語,知決難兩立,鶴山于是有靖州之行。
《堯典》有君道焉,猶《易》之乾也。
《舜典》有臣道焉,獨《易》之坤也。
《詩》周南、召南亦然。
今人但知六經載義理,不知其文章皆有法度。
如《書》之《禹貢》,最當熟看。
《舜典》載巡狩事,雲:歲一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東後。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複,其事甚繁。
下載五月南巡守,則但雲至于南嶽,如岱禮一句而已。
八月西巡守,但雲至于西嶽如初。
十一月朔巡守,但雲至于北嶽,如西禮。
不複詳載望秩、協同、禮玉等語,蓋文法變化,所謂如岱禮、如初、如西禮之類,語活而意盡,皆作文之法也。
至于《伊訓》、《太甲》、《鹹有一德》、《說命》、《無逸》等篇,皆平正明白,其文多整,後世偶語,蓋起于此。
典谟中,臯陶論九德,當居第一,禹議論次之,夔論樂又次之,益亦有告戒,又次之。
其後伊尹言一德,仲虺言建中,傅說言學,箕子言九疇,周公言無逸,召公言敬德,此皆是道統之傳,為後世所宗者也。
至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則類聚,而究切之無遺誼矣。
孟子論道統亦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萊朱即仲虺也。
但孟子獨不拈出箕子,豈以僅及見武王,而不及見文王耶? 《孟子》七篇,不特推言義理,廣大而精微,其文法極可觀,如齊人乞牆一段尤妙。
唐人雜說之類,蓋仿于此。
木素無聞望,止以大魁為從官爾。
因此事,永嘉人薄之。
紹熙末,光廟有疾。
嘉王之立,起于水心先生與徐子宜之謀。
趙忠定令水心草诏,序孝廟大漸,所以立嘉王之故雲:病無嘗藥之人,崩乏居喪之主。
忠定不肯用,别為之。
水心曰:“禍将作矣,吾當亟去。
”蓋為立君大事,不明言其故,必有小人造謗興讒,以禍諸君子者。
水心竟不言功,随即去國。
徐子宜本為都司,以功進從官。
末幾,胄果造謗,忠定貶死,而子宜亦遠竄,水心既不言功受賞,亦不因功受禍。
若水心,可謂知機卓識之君子矣。
此事遊丞相語餘,謂得之于先忠公之說如此。
又雲:先忠公嘗說,如水心先生樣人,若出而用于朝,時節必大好。
忠公名仲鴻,後以為學,與水心同入黨籍坐廢者也。
其谥曰忠,窗為谥議。
淳熙間,永嘉英俊,如陳君舉、陳蕃叟、蔡行之、陳益之六七輩,同時并起,皆赴太學補試。
芮國器為祭酒,東萊為學官,東萊告芮公曰:“永嘉新俊,不可不收拾者。
”舉訪東萊,東萊語以一《春秋》題,且言破意。
就試,果出此題,君舉徑用此破,且以語蕃叟。
蕃叟,其從弟也。
遂皆中榜,此蓋以譽望取士,猶有唐人之意,似私而實公也。
蔡行之本從止齋學,既以《春秋》為補魁,止齋遂改為賦以避之。
東萊為省試官,得一《春秋》卷甚工。
東萊曰:“此必小蔡也,且令讀書養望三年。
”以其草冊,投之帳頂上。
未幾,東萊以病先出院。
衆試官入其室,見帳頂上有一草卷,甚工,謂此必東萊所甚喜,而欲置前列者,遂定為首選。
此事聞之水心先生雲。
止齋年近三十,聚徒于城南茶院,其徒數百人,文名大震。
初赴補試,才抵浙江亭,未脫草屦,方外士及太學諸生迎而求見者如雲。
吳琚,貴公子也,冠帶執刺,候見于旅邸,已昏夜矣。
既入學,芮祭酒即差為太學舉令,二子拜之齋序。
止齋辭不敢當,徑遁之天台山國清寺,士友紛然從之者數月。
其時,止齋有《待遇集》闆行,人争誦之。
既登第後,盡焚其舊稿,獨從鄭景望講義理之學,從薛常州講經制之學。
其後,止齋文學日進,大與曩時異。
嘗言:太祖肇基,紀綱法度甚正,可以繼三代,所著《建隆編》是也。
于成周制度,講究甚詳,有《周禮說》,嘗以進光廟。
紹熙間,光廟以疾,不過重華宮。
止齋力谏,至牽禦衣,衣為之裂。
除中書舍人,不拜命而去。
後谥曰“文節”。
止齋之文,初則工巧绮麗,後則平淡優遊,委蛇宛轉,無一毫少作之态。
其詩,意深義精,而語尤高。
後學但知其時文,罕有識此者。
蔡行之亦锓其集于三山,但水心取其學,取其詩,不甚取其文。
蓋其文頗失之孱弱,時文氣終消磨不盡也。
寶慶初,朝貴多不敢輕接客,接亦不敢一語及時事。
魏鶴山為名吏,論事方岌岌。
一日,獨會客,餘亦在坐。
鶴山言:“《易?泰卦》隻說一通字,今日在上者多猜防掩蔽,而下情不通于上,在下者多料想驚傳,而上情不通于下。
如何得有泰之象?”他日,複上卦事,首論《泰卦》,即此意也。
故相欲觀諸公意向,有一從官招諸從官飲,因言:“今日之事,正如主人設醴觞客,為客者當荷主人美意。
乃或指摘主人某事未是,某事未善,豈禮耶?”衆唯唯無語。
鶴山獨謂不然,主人招客固美意,然或所言議背理,不合人情,為客者亦可強從命耶?故相聞此語,知決難兩立,鶴山于是有靖州之行。
《堯典》有君道焉,猶《易》之乾也。
《舜典》有臣道焉,獨《易》之坤也。
《詩》周南、召南亦然。
今人但知六經載義理,不知其文章皆有法度。
如《書》之《禹貢》,最當熟看。
《舜典》載巡狩事,雲:歲一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東後。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複,其事甚繁。
下載五月南巡守,則但雲至于南嶽,如岱禮一句而已。
八月西巡守,但雲至于西嶽如初。
十一月朔巡守,但雲至于北嶽,如西禮。
不複詳載望秩、協同、禮玉等語,蓋文法變化,所謂如岱禮、如初、如西禮之類,語活而意盡,皆作文之法也。
至于《伊訓》、《太甲》、《鹹有一德》、《說命》、《無逸》等篇,皆平正明白,其文多整,後世偶語,蓋起于此。
典谟中,臯陶論九德,當居第一,禹議論次之,夔論樂又次之,益亦有告戒,又次之。
其後伊尹言一德,仲虺言建中,傅說言學,箕子言九疇,周公言無逸,召公言敬德,此皆是道統之傳,為後世所宗者也。
至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則類聚,而究切之無遺誼矣。
孟子論道統亦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萊朱即仲虺也。
但孟子獨不拈出箕子,豈以僅及見武王,而不及見文王耶? 《孟子》七篇,不特推言義理,廣大而精微,其文法極可觀,如齊人乞牆一段尤妙。
唐人雜說之類,蓋仿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