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載志載事也。
亦曰戴志。
載呼戴,古音也。
「詩」:文王上天之載。
「毛傳」:載,事也。
「書」「堯典」:有能奮揚熙帝之載。
「孔傳」:載,事也。
「集韻」,載,都代切,音戴;與戴通。
「詩」:絲衣載弁俅俅。
「禮」「月令」:載以弓轺。
「釋文」:皆作戴;是載之古音為戴矣。
志,亦事也。
「左傳」謂之鄭志、謂之宋志,猶言鄭事、宋事也。
「漢書」「賈誼傳」:故曰聖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此志猶言此事。
按章太炎氏「新方言」:詩書皆以載為事,事、載本一聲之轉,今福州猶謂事為載,讀如戴,古音載,本如戴也。
又按「說文」:事,職也,從史之志意也,從心。
之二字音近。
普光則黎明;謂天将明也。
普呼正音。
「說文」:日無色也。
烏暗則黑暗。
「韻會」:黑色曰烏。
「史記」「匈奴列傳」:北方盡烏骊馬。
按台語:黑皆曰烏,如烏墨墨、烏铄铄之類。
要領猶大綱也。
要與腰通。
「漢書」「西域傳」:骞從月氐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氐要領。
注:要,衣要也;領,衣領也。
凡持衣者執要與領。
謂骞不能得其意趣以歸于漢也。
因端則事端。
因為原因;端,始也、萌也。
「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消息謂音信也。
「三國志」:昔諸葛恪圍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劉整出圍傳消息。
按消,減也;息,增也。
人事有吉兇善惡,故謂音信為消息。
根柢猶基礎也。
柢呼誅,上聲。
「漢書」:百家言政者尚矣,大略歸于甯固根柢。
着落猶歸着也。
工夫工謂工程,夫謂夫役。
「晉書」「範甯傳」:自置家廟皆資人力,又奪人居宅,工夫萬計。
今謂時間亦曰工夫。
風氣風謂風俗,氣謂民氣。
「魏書」「李琰傳」:猶有關中風氣。
光景光謂風光,景謂景色。
「楚辭」: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
影迹影為形影,迹為足迹;謂往事也。
「楞嚴經」有:前塵影事;與此同意。
憑準憑據也,準則也。
憑準猶言可信也。
頭目謂一群之長。
「荀子」:下之于上也,若手足之扡頭目。
爪牙謂黨徒也。
以其如鳥獸之鸷猛可供搏噬也。
「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
紀綱呼起江;正音也。
「書」「囗囗」:亂其紀綱。
注:紀謂典章,綱謂法制。
罪過呼坐挂;謂罪惡過失也。
「史記」「信陵君列傳」:自言罪過,有負于魏。
此為自謙之辭。
滋味謂滋養之味。
「禮」:薄滋味,無緻和。
意思謂意之所思。
思呼去聲。
功課謂每日應辦之事。
「後漢書」「百官志」注: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考其殿最而行賞罰。
禮數謂待人以禮。
禮有等差,故曰數。
性地則秉性;宋儒所謂性天。
「孟子」:生之謂性。
源頭猶發端也。
朱熹詩:步随流水覓溪源,尋到源頭卻惘然。
原母謂固有也。
此謂事。
本底亦固有也。
此謂物。
流擺猶時機也。
流為潮流,時有進退;擺有動作之義。
辨勢猶形勢也。
俗謂物之模樣曰辨,謂可辨别也。
坎站猶程序也。
俗謂階級曰坎,驿遞曰站。
空榫謂計謀也。
空,孔也;榫,枘也。
謂如孔枘之相容也。
親情則姻親。
「盧氏雜說」:唐文宗為莊恪太子選妃,召宰相曰:『聞在朝外臣,皆不欲共朕作親情,何也?』。
秉變猶經營也。
「詩箋」:秉,執持也;變,變化也,謂所辦之事能秉、能變也。
返倒猶周轉也。
謂以母生利,利複生利也。
利溜謂善謀生。
以其巧利而周流也。
針鑽謂善牟利;如針之鑽物也。
分張猶分與也。
分呼本,上平;與也。
「孟子」:分人以财謂之惠。
「廣韻」:張,施也。
系置則安置。
「說文」:系,系也。
「玉篇」:置,安也。
的确則确實。
「增韻」:的,實也。
「魏志」「崔林傳」:各國遣子來朝,或恐非真的。
佚陶謂遊樂也。
「集韻」:佚,夷質切;與逸通。
「漢書」「李廣傳」:而其士亦佚樂。
注:佚,閑豫也。
「禮」「檀弓」:人喜則斯陶。
「詩」「王風」:君子陶陶。
「傳」:陶陶,和樂貌。
荒騷謂好遊也。
「孟子」:流連忘反謂之荒。
注:荒,無厭也。
「玉篇」:騷,動也。
流連謂樂而忘反也。
「孟子」: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逗留謂留而不進也。
逗呼平聲。
亦作兜留。
「漢書」:囗囗捕逐魏群盜及吏畏懦逗遛當坐者;翁孺皆縱不誅。
按翁孺,王賀字。
走〈出叕〉猶不足也。
「五音集韻」:〈出叕〉音辍。
吳人謂物短曰〈出叕〉。
放暇猶放假也。
鄉塾子弟每日落課曰放暇,年節停課曰放假。
「說文」:暇,閑也。
「正韻」:假音價;休沐也。
雜臿謂好事也。
司馬相如「遊獵賦」:赤瑕駁牟,雜臿其間。
「集解」:一雲雜沓,衆多貌。
迾遮猶掩蔽也。
「說文」:迾,遮也;遮,遏也
亦曰戴志。
載呼戴,古音也。
「詩」:文王上天之載。
「毛傳」:載,事也。
「書」「堯典」:有能奮揚熙帝之載。
「孔傳」:載,事也。
「集韻」,載,都代切,音戴;與戴通。
「詩」:絲衣載弁俅俅。
「禮」「月令」:載以弓轺。
「釋文」:皆作戴;是載之古音為戴矣。
志,亦事也。
「左傳」謂之鄭志、謂之宋志,猶言鄭事、宋事也。
「漢書」「賈誼傳」:故曰聖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此志猶言此事。
按章太炎氏「新方言」:詩書皆以載為事,事、載本一聲之轉,今福州猶謂事為載,讀如戴,古音載,本如戴也。
又按「說文」:事,職也,從史之志意也,從心。
之二字音近。
普光則黎明;謂天将明也。
普呼正音。
「說文」:日無色也。
烏暗則黑暗。
「韻會」:黑色曰烏。
「史記」「匈奴列傳」:北方盡烏骊馬。
按台語:黑皆曰烏,如烏墨墨、烏铄铄之類。
要領猶大綱也。
要與腰通。
「漢書」「西域傳」:骞從月氐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氐要領。
注:要,衣要也;領,衣領也。
凡持衣者執要與領。
謂骞不能得其意趣以歸于漢也。
因端則事端。
因為原因;端,始也、萌也。
「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消息謂音信也。
「三國志」:昔諸葛恪圍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劉整出圍傳消息。
按消,減也;息,增也。
人事有吉兇善惡,故謂音信為消息。
根柢猶基礎也。
柢呼誅,上聲。
「漢書」:百家言政者尚矣,大略歸于甯固根柢。
着落猶歸着也。
工夫工謂工程,夫謂夫役。
「晉書」「範甯傳」:自置家廟皆資人力,又奪人居宅,工夫萬計。
今謂時間亦曰工夫。
風氣風謂風俗,氣謂民氣。
「魏書」「李琰傳」:猶有關中風氣。
光景光謂風光,景謂景色。
「楚辭」: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
影迹影為形影,迹為足迹;謂往事也。
「楞嚴經」有:前塵影事;與此同意。
憑準憑據也,準則也。
憑準猶言可信也。
頭目謂一群之長。
「荀子」:下之于上也,若手足之扡頭目。
爪牙謂黨徒也。
以其如鳥獸之鸷猛可供搏噬也。
「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
紀綱呼起江;正音也。
「書」「囗囗」:亂其紀綱。
注:紀謂典章,綱謂法制。
罪過呼坐挂;謂罪惡過失也。
「史記」「信陵君列傳」:自言罪過,有負于魏。
此為自謙之辭。
滋味謂滋養之味。
「禮」:薄滋味,無緻和。
意思謂意之所思。
思呼去聲。
功課謂每日應辦之事。
「後漢書」「百官志」注: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考其殿最而行賞罰。
禮數謂待人以禮。
禮有等差,故曰數。
性地則秉性;宋儒所謂性天。
「孟子」:生之謂性。
源頭猶發端也。
朱熹詩:步随流水覓溪源,尋到源頭卻惘然。
原母謂固有也。
此謂事。
本底亦固有也。
此謂物。
流擺猶時機也。
流為潮流,時有進退;擺有動作之義。
辨勢猶形勢也。
俗謂物之模樣曰辨,謂可辨别也。
坎站猶程序也。
俗謂階級曰坎,驿遞曰站。
空榫謂計謀也。
空,孔也;榫,枘也。
謂如孔枘之相容也。
親情則姻親。
「盧氏雜說」:唐文宗為莊恪太子選妃,召宰相曰:『聞在朝外臣,皆不欲共朕作親情,何也?』。
秉變猶經營也。
「詩箋」:秉,執持也;變,變化也,謂所辦之事能秉、能變也。
返倒猶周轉也。
謂以母生利,利複生利也。
利溜謂善謀生。
以其巧利而周流也。
針鑽謂善牟利;如針之鑽物也。
分張猶分與也。
分呼本,上平;與也。
「孟子」:分人以财謂之惠。
「廣韻」:張,施也。
系置則安置。
「說文」:系,系也。
「玉篇」:置,安也。
的确則确實。
「增韻」:的,實也。
「魏志」「崔林傳」:各國遣子來朝,或恐非真的。
佚陶謂遊樂也。
「集韻」:佚,夷質切;與逸通。
「漢書」「李廣傳」:而其士亦佚樂。
注:佚,閑豫也。
「禮」「檀弓」:人喜則斯陶。
「詩」「王風」:君子陶陶。
「傳」:陶陶,和樂貌。
荒騷謂好遊也。
「孟子」:流連忘反謂之荒。
注:荒,無厭也。
「玉篇」:騷,動也。
流連謂樂而忘反也。
「孟子」: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逗留謂留而不進也。
逗呼平聲。
亦作兜留。
「漢書」:囗囗捕逐魏群盜及吏畏懦逗遛當坐者;翁孺皆縱不誅。
按翁孺,王賀字。
走〈出叕〉猶不足也。
「五音集韻」:〈出叕〉音辍。
吳人謂物短曰〈出叕〉。
放暇猶放假也。
鄉塾子弟每日落課曰放暇,年節停課曰放假。
「說文」:暇,閑也。
「正韻」:假音價;休沐也。
雜臿謂好事也。
司馬相如「遊獵賦」:赤瑕駁牟,雜臿其間。
「集解」:一雲雜沓,衆多貌。
迾遮猶掩蔽也。
「說文」:迾,遮也;遮,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