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自序

    連橫曰:餘台灣人也,能操台灣之語而不能書台語之字、且不能明台語之義,餘深自愧。夫台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源既遠、其流又長,張皇幽渺、墜緒微茫,豈真南蠻鴃舌之音而不可以調宮商也哉!

    餘以治事之暇,細為研究,乃知台灣之語高尚優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于周、秦之際,又非今日儒者之所能明,餘深自喜。試舉其例:泔也、潘也,名自「禮記」;台之婦孺能言之,而中國之士夫不能言。夫中國之雅言,舊稱官話,乃不曰泔而曰飯湯、不曰潘而曰淅米水;若以台語較之,豈非章甫之與褐衣、白璧之與燕石也哉!又台語謂榖道曰尻川,言之甚鄙,而名甚古。尻字出于「楚辭」、川字載于「山海經」,此又豈俗儒之所能曉乎!至于累字之名,尤多典雅:糊口之于「左傳」、搰力之于「南華」、拗蠻之于「周禮」、停困之于「漢書」,其載于六藝、九流,征之故書、雅記,指不勝屈。然則台語之源遠流長,甯不足以自誇乎!

    餘既尋其頭緒,欲為整理,而事有難者,何也?台灣之語既出自中國,而有為中國今日所無者,苟非研求文字學、音韻學、方言學,則不得以得其真。何以言之?台語謂家曰兜;兜,圍也,引申為聚。謂予曰護;護,保也,引申為助。訬,訬擾也,而号狂人。出,出入也,而以論價。非明六書之轉注、假借,則不能知其義,其難一也。台語謂鴨雄為鴨形,「詩」「無羊篇」:雄葉于陵反,與蒸、競、崩同韻。又「正月篇」:雄與陵、懲同韻。複如查甫之呼查晡、大家之呼大姑,非明古韻之轉變,則不能讀其音,其難二也。台語謂無曰毛,出于河朔;謂戲曰遙,出于沅水;謂拏曰扐,出于關中。非明方言之傳播,則不能指其字,其難三也。然而餘台灣人也,雖知其難而未敢以為難。早夜以思、飲食以思、寐寤以思,偶有所得,辄記于楮;一月之間舉名五百,而餘之心乃自慰矣。

    嗟夫!餘又何敢自慰也。餘懼夫台灣之語日就消滅,民族精神因之萎靡,則餘之責乃婁大矣。

    自序

    餘既整理台語,複懼其日就消滅,悠然以思、惕然以儆、怆然以言。烏乎!餘聞之先哲矣,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餘又聞之舊史氏矣,三苗之猾夏、獯鬻之憑陵、五胡之俶擾、遼金西夏之割據、愛新覺羅氏之盛衰,其祀忽亡,其言自絕;其不絕者,僅存百一于故籍之中,以供後人之考索。烏乎!吾思之、吾重思之,吾能不懼其消滅哉!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吚唔初誦,而鄉校已禁其台語矣。今之青年,負笈東土,期求學問;十載勤勞而歸來,已忘其台語矣。今之搢紳上士乃至裡胥小吏,遨遊官府,附勢趨權,趾高氣揚,自命時彥;而交際之間,已不屑複語台語矣。顔推之氏有言:『今時子弟,但能操鮮卑語、彈琵琶以事貴人,無憂富貴』。噫!何其言之婉而戚也!

    餘以僇民躬逢此阨,既見台語之日就消滅,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謀發達,遂成「台語考釋」,亦稍以盡厥職矣。曩者餘懼文獻之亡,撰述「台灣通史」;今複刻此書,雖不足以資貢獻,苟從此而整理之、演繹之、發揚之,民族精神賴以不墜:則此書也,其猶玉山之一雲、甲溪之一水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