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故事詩的起來
關燈
小
中
大
。
蔡琰另用賦體作的那篇《悲憤》,也隻有寫臨行抛棄兒子的一段最好: 家既迎兮當歸甯。
臨長路兮捐所生。
兒呼母兮啼失聲。
我掩耳兮不忍聽。
追持我兮走茕茕。
頓複起兮毀顔形。
還顧之兮破人情。
心怛絕兮死複生。
這便遠不如五言詩的自然了(世傳的《胡笳十八拍》,大概是很晚出的僞作,事實是根據《悲憤》詩,文字很像唐人的作品。
如雲“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似不是唐以前的作品)。
蔡琰的贖還大約在建安十二三年(二〇七—二〇八)。
《悲憤》詩凡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也算得一首很長的叙事詩了。
魏黃初六年(約二二五),左延年以新聲被寵。
他似是一個民間新聲的作家。
他作的歌辭中有一篇《秦女休行》,也是一篇記事,而宗旨全在說故事,雖然篇幅簡短,頗有故事詩的意味,《秦女休行》如下: 步出上西門,遙望秦氏廬。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女休。
休年十四五,為宗行報雠。
左執白楊刃,右據宛魯矛,雠家便東南。
仆僵秦女休(此十字不可讀,疑有錯誤)。
女休西上山,上山四五裡,關吏呵問女休。
女休前置詞。
平生為燕王婦,于今為诏獄囚;平生衣參差,當今無領襦。
明知殺人當死,兄言怏怏,弟言無道憂(這九個字也有點不可解)。
女休堅詞:為宗報仇死不疑。
殺人都市中,徼我都市西。
丞卿羅列東向坐,女休凄凄曳梏前,兩徒夾我持。
刀刃五尺餘。
刀未下,朣胧擊鼓赦書下。
此後數十年中,詩人傅玄(死于二七〇左右)也作了一篇《秦女休行》。
也可以表示這時代的叙事韻文的趨勢。
傅玄是一個剛直的谏臣,史家說他能使“貴遊懾服,台閣生風”(看《晉書》四十七他的傳)。
所以他對于秦女休的故事有特别的熱誠。
他的《秦女休行》,我試為分行寫在下面: 秦氏有烈婦,義聲馳雍涼(“龐氏”,一本作“秦氏”)。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強。
雖有男兄弟,志弱不能當。
烈女念此痛,丹心為寸傷。
外若無意者,内潛思無方。
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匿劍藏白刃,一奮尋身僵。
身首為之異處,伏屍列肆旁。
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
猛氣上幹雲霓,仇黨失守為披攘。
一市稱烈義,觀者收淚并慨慷。
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烈女直造縣門,雲“父不幸遭禍殃。
今仇身以(已)分裂,雖死情益揚。
殺人當伏辜,義不苟活隳舊章。
” 縣令解印绶,“令我傷心不忍聽。
” 刑部垂頭塞耳,“令我吏舉不能成。
” 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
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孫孫鹹享其榮。
今我作歌詠高風,激揚壯發悲且清。
這兩篇似是同一件故事,然而數十年之間,這件故事已經過許多演變了。
被關吏呵問的,變成到縣門自首了;丞卿羅列訊問,變成縣令解印绶了;臨刑刀未下時遇赦的,變成“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了。
依此看來,我們可以推想當日有一種秦女休的故事流行在民間。
這個故事的民間流行本大概是故事詩。
左延年與傅玄所作《秦女休行》的材料都是大緻根據于這種民間的傳說的。
這種傳說——故事詩——流傳在民間,東添一句,兩改一句,“母題”(Motif)雖未大變,而情節已大變了。
左延年所采的是這個故事的前期狀态,傅玄所采的已是他的後期狀态了,已是“義聲馳雍涼”以後的民間改本了。
流傳越久,枝葉添的越多,描寫的越細碎。
故傅玄寫烈女殺仇人與自首兩點比左延年詳細的多。
建安泰始之間(二〇〇—二七〇),有蔡琰的長篇自紀詩,有左延年與傅玄記秦女休故事的詩。
此外定還有不少的故事詩流傳于民間。
例如樂府有《秋胡行》,本辭雖不傳了,然可證當日有秋胡的故事詩;又有《淮南王篇》,本辭也沒有了,然可證當日有淮南王成仙的故事詩。
故事詩的趨勢已傳染到少數文人了。
故事詩的時期已到了,故事詩的傑作要出來了。
我們現在可以讨論古代民間最偉大的故事詩《孔雀東南飛》了。
此詩凡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個字。
此詩初次出現是在徐陵編纂的《玉台新詠》裡,編者有序雲: 漢末建安中(一九六—二二〇),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迫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聞之,亦自缢于庭樹。
時人傷之,為詩雲爾。
全詩如下: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裴回。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三二年,始爾未為久。
女行無偏斜,何意緻不厚?”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
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 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複取!”阿母得聞之,椎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違我語!” 新婦謂府吏:“勿複重紛纭。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
仍更被驅遣,何言複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複鬥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
蔡琰另用賦體作的那篇《悲憤》,也隻有寫臨行抛棄兒子的一段最好: 家既迎兮當歸甯。
臨長路兮捐所生。
兒呼母兮啼失聲。
我掩耳兮不忍聽。
追持我兮走茕茕。
頓複起兮毀顔形。
還顧之兮破人情。
心怛絕兮死複生。
這便遠不如五言詩的自然了(世傳的《胡笳十八拍》,大概是很晚出的僞作,事實是根據《悲憤》詩,文字很像唐人的作品。
如雲“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似不是唐以前的作品)。
蔡琰的贖還大約在建安十二三年(二〇七—二〇八)。
《悲憤》詩凡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也算得一首很長的叙事詩了。
魏黃初六年(約二二五),左延年以新聲被寵。
他似是一個民間新聲的作家。
他作的歌辭中有一篇《秦女休行》,也是一篇記事,而宗旨全在說故事,雖然篇幅簡短,頗有故事詩的意味,《秦女休行》如下: 步出上西門,遙望秦氏廬。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女休。
休年十四五,為宗行報雠。
左執白楊刃,右據宛魯矛,雠家便東南。
仆僵秦女休(此十字不可讀,疑有錯誤)。
女休西上山,上山四五裡,關吏呵問女休。
女休前置詞。
平生為燕王婦,于今為诏獄囚;平生衣參差,當今無領襦。
明知殺人當死,兄言怏怏,弟言無道憂(這九個字也有點不可解)。
女休堅詞:為宗報仇死不疑。
殺人都市中,徼我都市西。
丞卿羅列東向坐,女休凄凄曳梏前,兩徒夾我持。
刀刃五尺餘。
刀未下,朣胧擊鼓赦書下。
此後數十年中,詩人傅玄(死于二七〇左右)也作了一篇《秦女休行》。
也可以表示這時代的叙事韻文的趨勢。
傅玄是一個剛直的谏臣,史家說他能使“貴遊懾服,台閣生風”(看《晉書》四十七他的傳)。
所以他對于秦女休的故事有特别的熱誠。
他的《秦女休行》,我試為分行寫在下面: 秦氏有烈婦,義聲馳雍涼(“龐氏”,一本作“秦氏”)。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強。
雖有男兄弟,志弱不能當。
烈女念此痛,丹心為寸傷。
外若無意者,内潛思無方。
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匿劍藏白刃,一奮尋身僵。
身首為之異處,伏屍列肆旁。
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
猛氣上幹雲霓,仇黨失守為披攘。
一市稱烈義,觀者收淚并慨慷。
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烈女直造縣門,雲“父不幸遭禍殃。
今仇身以(已)分裂,雖死情益揚。
殺人當伏辜,義不苟活隳舊章。
” 縣令解印绶,“令我傷心不忍聽。
” 刑部垂頭塞耳,“令我吏舉不能成。
” 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
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孫孫鹹享其榮。
今我作歌詠高風,激揚壯發悲且清。
這兩篇似是同一件故事,然而數十年之間,這件故事已經過許多演變了。
被關吏呵問的,變成到縣門自首了;丞卿羅列訊問,變成縣令解印绶了;臨刑刀未下時遇赦的,變成“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了。
依此看來,我們可以推想當日有一種秦女休的故事流行在民間。
這個故事的民間流行本大概是故事詩。
左延年與傅玄所作《秦女休行》的材料都是大緻根據于這種民間的傳說的。
這種傳說——故事詩——流傳在民間,東添一句,兩改一句,“母題”(Motif)雖未大變,而情節已大變了。
左延年所采的是這個故事的前期狀态,傅玄所采的已是他的後期狀态了,已是“義聲馳雍涼”以後的民間改本了。
流傳越久,枝葉添的越多,描寫的越細碎。
故傅玄寫烈女殺仇人與自首兩點比左延年詳細的多。
建安泰始之間(二〇〇—二七〇),有蔡琰的長篇自紀詩,有左延年與傅玄記秦女休故事的詩。
此外定還有不少的故事詩流傳于民間。
例如樂府有《秋胡行》,本辭雖不傳了,然可證當日有秋胡的故事詩;又有《淮南王篇》,本辭也沒有了,然可證當日有淮南王成仙的故事詩。
故事詩的趨勢已傳染到少數文人了。
故事詩的時期已到了,故事詩的傑作要出來了。
我們現在可以讨論古代民間最偉大的故事詩《孔雀東南飛》了。
此詩凡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個字。
此詩初次出現是在徐陵編纂的《玉台新詠》裡,編者有序雲: 漢末建安中(一九六—二二〇),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迫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聞之,亦自缢于庭樹。
時人傷之,為詩雲爾。
全詩如下: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裴回。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三二年,始爾未為久。
女行無偏斜,何意緻不厚?”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
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 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複取!”阿母得聞之,椎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違我語!” 新婦謂府吏:“勿複重紛纭。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
仍更被驅遣,何言複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複鬥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