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戒。
一擺江裝載。
自應渡送過江。
泊岸後。
照例取錢卸載。
查近日舡戶每有載至大江中流。
任意勒索。
及裝送病人。
與夫婚喪過渡格外留難。
種種惡習。
或至因争失事。
深堪痛恨。
此後倘敢仍蹈故轍許被索之人報之公局。
查明禀究。
其報局之人。
即刻放行。
免緻拖累。
至涼篷等舡。
敢有在于河道勒索橫争者。
亦許被索之人。
照江面之例報局禀究不貸。
一擺江渡舡。
遇風狂浪大之時除公文驲馬相機行止外。
惟來往行人。
當俟風平浪靜過江。
不得冒險搶渡。
現在奉憲印發大風止渡旗。
交局收管若遇風起。
救生局豎旗後。
各舡戶即當停泊。
倘敢抗違由局禀請拿究。
一紅舡四隻原為救生而設自應遵照憲定章程不得濫捉差使移調日巡。
亦不得通情借用。
倘紅舡或私自攬載本局察出。
立将全船水手革退。
一局中前後基地。
無許鄰近。
人等侵占。
及縱□作踐情事倘敢故違。
即由照管僧人。
協同坊甲鄰右。
指名具禀。
以憑提究。
△附江陰救生局酌改規條 一風□浪靜救得活人一名。
送局賞錢一千文。
黑夜加倍。
一狂風駭浪。
救得活人一名。
送局賞錢二千文。
黑夜加倍。
一撈得港内浮屍一具。
送局賞錢四百文。
一撈得港内棺木一具。
送局賞錢五百文。
一撈得江中浮屍一具。
送局賞錢八百文。
一撈得江中棺木一具。
送局賞錢一千文。
一撈獲遇難空船。
及客人貨物送局。
憑局董公同酌估。
約值錢一千者。
賞錢三十文如有私行索賄。
不即送局。
及隐匿客貸。
私藏入巳。
不歸還原主者。
董事送 縣究追。
照例治罪。
一凡有犒賞。
不論救生紅船幫救杉闆。
及一應來往船隻。
救獲送局。
皆照例給賞。
一局使及水手人等。
平日無事。
即令四出收拾字紙。
另加獎勵。
分别凈穢。
火爐焚化。
穢者必洗凈曬焚。
字灰收存包好。
藏救生船内多則送入江心。
一局中供 天後聖母神位。
遇有大風。
則主局者急應衣冠拜禱。
以祈默佑。
一救出生人。
理應向 天後神前焚香叩謝。
必考其平日有無過愆。
曾否溺殺兒女。
有則改之。
無則亦須發願回家逢人□□。
庶不負 天後救命恩也。
△附無錫太湖救生局規條 嘗聞太湖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峯。
沉浸出沒于其間。
是西北衆流之所歸。
而大江以南之巨浸也。
錫邑自梁溪西南二十裡至渎以門。
亂山錯峙。
迅流激湍。
狂飙猝起。
居人商販。
恒有漂溺之患。
往時濱湖漁船。
遇有溺者。
辄揚帆往救。
顧生者僅以身免。
既無餘赀以酬援命之恩。
而死者撈起還家。
反疑營救不力。
緻有波及之累。
無所利有所害。
雖至愚誰肯為之。
故近年以來漁船遇有溺者。
裹足不前。
不啻秦人之視越人也。
辛卯春三月下旬。
黑雲四垂。
怒濤山立。
鳬沒者無算。
濱湖之人。
惟聽其宛轉呼号汨沒波浪中。
而無可如何。
豈非生民之至慘哉。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傳曰。
匹夫慕義。
何所不勉。
爰集同人議于湖濱設立救生局。
即谕漁船救生。
費省而功實大。
生者佽之歸。
死者斂之棺。
棺無所歸即為之瘗埋義塜。
而于舟于捄生出力者酌給賞錢。
并恐被難家或有異言。
以德為怨。
預行呈縣備案。
一切經費。
俱由局内支領。
謹議規條。
集捐裕費。
協力同心以垂久遠。
并望濱湖人士。
仿而行之。
俾沉溺者均登衽席。
慈航普渡。
功德何有涯涘也。
謹啟。
計開 一救生本應另設船隻。
但湖面廣闊。
船數少置不足濟事。
多置經費又大。
惟漁船每遇大風出港捕魚。
船數動以百計。
即谕漁船救生。
最為省便。
或有别項船。
适值救生。
亦一體給賞。
一湖面遇有覆舟人口。
責成漁船及各色船搶救。
每救活一人。
赴局領犒勞錢二千文。
如值暴風。
領犒勞錢三千文。
撈屍一口。
給錢七百文。
凡救起不活。
與救援者無涉。
該漁船務各臨風踴躍。
保全生命。
切勿觀望贻悞。
不得藉救生之名。
乘間搶匿失風貨物。
察出定即送官懲治。
一船将傾覆人未落水。
随時救住報局時查訪得實。
并非勾串捏餙者。
局中總給錢十兩。
如被風之船有力者。
勸伊出錢三四千文。
無力者不拘多寡以酬漁船救命之恩。
此欵若不立賞格。
恐漁船必待覆溺然後往救。
人命保全者十中未必有二三。
故賞錢酌議十兩。
加以船上酬謝。
庶救者可以踴躍。
又被風之船竟貧乏無力。
或性情頑劣。
亦不必勉強勸伊酬謝。
緻起争端。
一救護活人。
局中預備衣帽被褥履襪等物。
以備更換。
該地保即知照伊家領回。
其有住處較遠。
暫留在局安息以三日為期。
倘實貧苦無奈。
量給路費回家。
一谕漁船救生。
船已遭風。
銀貨豈無遺失。
而遇難之人賢愚不一。
倘于救起後藉端索詐。
本局随時禀解。
一遇有漂蕩屍身。
該漁船随時撈起帶岸。
局中司事協同地保驗明男女面貌。
約畧年歲。
及身穿衣服鞋襪佩帶等物。
遂一登載瘗埋底簿。
即用局材一具。
斂布三幅。
皮紙一刀。
石灰七鬥。
殓埋義塜。
标記待認。
局給擡埋錢四百文。
路遠酌加。
築堆高二人。
坑深三尺。
寬六尺。
務須如式。
倘草率不堅。
一年内坍卸者。
着原埋土工賠修。
若屍身或有傷痕。
該地保報明恒善堂。
填給聯票。
赴縣報驗。
局給相驗錢二千。
飯食錢四千。
船隻錢四千給棺收殓。
一查有慣于泅水。
及無業等人。
或串同船戶假意落水。
或乘一破舟僞為将覆。
救起希冀犒勞分肥。
一經查出。
送官追罰。
嚴加懲治。
此等弊端。
客船貨客異鄉之人或難串通。
若近地之人。
無貨之船。
失業之徒。
尤宜細心查訪。
方可發給賞錢。
但不可因疑緻刻。
藉詞吝給。
阻人好生之機 一設立救生局公所。
在吳塘門口。
牆上書救生局三大字。
并立縣中告示石碑一個。
公舉董事數人。
同心協力。
輪流稽查。
始終如一。
此外幫辦之人。
應給工食者。
遇事臨時酌給。
以免平時浮費。
各董辦事時。
飯食油燭船隻等項。
亦歸局中開除。
無錫吳塘門救生局。
系故友葛君葆之倡辦。
始于鹹豐五年每歲救活百數十人。
着有成效。
惜亂後經費無措。
葛君又歸道山。
急宜重整前規。
以綿義舉。
○救火章程 卷四之四 救生局之設。
為救溺也。
火烈于水。
則救火之舉。
宜更急于救溺。
熏天烈焰。
男女号呼。
轉瞬之間。
立為灰燼。
生人之慘。
孰甚于斯。
左傳許不吊災。
君子惡之。
同居鄉裡。
而坐視不救。
必非人情也。
輯救火章程 規條 附上海果育堂水龍水擔條規 禳火法 △輯救火章程 救火之法。
首重水龍或水鎗。
每坊廂及各鄉村。
均宜平時籌備。
他如火鈎。
水鬥。
銅鑼。
燈籠。
草鞋。
火把。
均須一一預備。
存貯公所。
一遇有警。
諸同人務踴躍争先。
立時趕赴。
或扛龍。
或提水。
或執火把燈籠。
不得推诿。
有經費。
則派定夫役名字。
每舉一次。
局中賞錢若幹。
不到者有罰。
庶幾水能克火。
人可回天。
各積陰功。
聯絡鄉誼。
茲将水龍救火法列于後 △規條 一救火夫派定名數。
每年三節。
每名賞錢三百文。
此外每舉一次。
賞錢一百文。
其有臨時推诿不到者。
扣除節錢。
一次三次不到斥去另換。
一龍到時火熄數刻。
無庸開嘴。
違議者不準發籌。
一出龍并未到場。
即在半路掬水濕龍。
以便回龍取出籌者。
察出公同從嚴議罰。
一擡扛齊有十人。
方準出龍。
一水鬥八隻。
龍上自行運水。
倘左右鄰近。
俱系貧戶。
無錢買水。
勿得因此便回。
一路上不許追龍。
臨場救火。
各須踴躍。
火熄方回。
一出龍至外坊不準落鄉。
惟本栅沿鄉五裡之内方可趕去。
如再□者不準發籌惟根鑼到者。
無論遠近。
概要去救。
一擡龍諸人中。
倘三次不到。
押龍查明。
與衆司事公議拆出。
一火勢蔓延時。
急宜用火鈎拆屋。
以免延燒。
該房主不得攔阻。
緻誤大事。
△附上海果育堂水龍水擔條規 一本堂制備洋龍壹座。
着行口承攬四十人。
内派頭目一人。
承執大旗。
兩人掌管龍頭。
一人照管洋龍車□。
其餘三十六人。
分作兩班。
輪流打水。
如聞城廂内外。
失慎信息。
齊集到堂。
伺候發給号衣号帽。
扛擡洋龍。
司事帶領前往被災之處。
竭力救護。
火熄為止。
次日夫頭點還衣帽。
算給工錢。
每次每名給錢二百文。
此外不另加給。
倘有遲誤立予議罰。
一本堂制水擔十副。
着行口保舉水夫十名。
如聞城廂内外。
失慎信息。
齊集到堂。
領取号衣号帽。
并水擔十副。
即在本堂。
挑就太平水十擔。
跟同洋龍前往失慎之處傾倒。
随即竭力挑水救護。
挑水一擔。
發籌一枝。
火熄之後。
仍同洋龍回堂。
次日夫頭繳還衣帽。
視其路途遠近。
酌量數目。
照籌給錢文。
倘有遲誤。
立予議罰。
一本堂選派司事十二人。
各給手燈長籌一枝。
如聞失慎之信。
齊到被災之處。
照料龍旗水擔等物。
各以燈籌為記。
自無營縣人
一擺江裝載。
自應渡送過江。
泊岸後。
照例取錢卸載。
查近日舡戶每有載至大江中流。
任意勒索。
及裝送病人。
與夫婚喪過渡格外留難。
種種惡習。
或至因争失事。
深堪痛恨。
此後倘敢仍蹈故轍許被索之人報之公局。
查明禀究。
其報局之人。
即刻放行。
免緻拖累。
至涼篷等舡。
敢有在于河道勒索橫争者。
亦許被索之人。
照江面之例報局禀究不貸。
一擺江渡舡。
遇風狂浪大之時除公文驲馬相機行止外。
惟來往行人。
當俟風平浪靜過江。
不得冒險搶渡。
現在奉憲印發大風止渡旗。
交局收管若遇風起。
救生局豎旗後。
各舡戶即當停泊。
倘敢抗違由局禀請拿究。
一紅舡四隻原為救生而設自應遵照憲定章程不得濫捉差使移調日巡。
亦不得通情借用。
倘紅舡或私自攬載本局察出。
立将全船水手革退。
一局中前後基地。
無許鄰近。
人等侵占。
及縱□作踐情事倘敢故違。
即由照管僧人。
協同坊甲鄰右。
指名具禀。
以憑提究。
△附江陰救生局酌改規條 一風□浪靜救得活人一名。
送局賞錢一千文。
黑夜加倍。
一狂風駭浪。
救得活人一名。
送局賞錢二千文。
黑夜加倍。
一撈得港内浮屍一具。
送局賞錢四百文。
一撈得港内棺木一具。
送局賞錢五百文。
一撈得江中浮屍一具。
送局賞錢八百文。
一撈得江中棺木一具。
送局賞錢一千文。
一撈獲遇難空船。
及客人貨物送局。
憑局董公同酌估。
約值錢一千者。
賞錢三十文如有私行索賄。
不即送局。
及隐匿客貸。
私藏入巳。
不歸還原主者。
董事送 縣究追。
照例治罪。
一凡有犒賞。
不論救生紅船幫救杉闆。
及一應來往船隻。
救獲送局。
皆照例給賞。
一局使及水手人等。
平日無事。
即令四出收拾字紙。
另加獎勵。
分别凈穢。
火爐焚化。
穢者必洗凈曬焚。
字灰收存包好。
藏救生船内多則送入江心。
一局中供 天後聖母神位。
遇有大風。
則主局者急應衣冠拜禱。
以祈默佑。
一救出生人。
理應向 天後神前焚香叩謝。
必考其平日有無過愆。
曾否溺殺兒女。
有則改之。
無則亦須發願回家逢人□□。
庶不負 天後救命恩也。
△附無錫太湖救生局規條 嘗聞太湖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峯。
沉浸出沒于其間。
是西北衆流之所歸。
而大江以南之巨浸也。
錫邑自梁溪西南二十裡至渎以門。
亂山錯峙。
迅流激湍。
狂飙猝起。
居人商販。
恒有漂溺之患。
往時濱湖漁船。
遇有溺者。
辄揚帆往救。
顧生者僅以身免。
既無餘赀以酬援命之恩。
而死者撈起還家。
反疑營救不力。
緻有波及之累。
無所利有所害。
雖至愚誰肯為之。
故近年以來漁船遇有溺者。
裹足不前。
不啻秦人之視越人也。
辛卯春三月下旬。
黑雲四垂。
怒濤山立。
鳬沒者無算。
濱湖之人。
惟聽其宛轉呼号汨沒波浪中。
而無可如何。
豈非生民之至慘哉。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傳曰。
匹夫慕義。
何所不勉。
爰集同人議于湖濱設立救生局。
即谕漁船救生。
費省而功實大。
生者佽之歸。
死者斂之棺。
棺無所歸即為之瘗埋義塜。
而于舟于捄生出力者酌給賞錢。
并恐被難家或有異言。
以德為怨。
預行呈縣備案。
一切經費。
俱由局内支領。
謹議規條。
集捐裕費。
協力同心以垂久遠。
并望濱湖人士。
仿而行之。
俾沉溺者均登衽席。
慈航普渡。
功德何有涯涘也。
謹啟。
計開 一救生本應另設船隻。
但湖面廣闊。
船數少置不足濟事。
多置經費又大。
惟漁船每遇大風出港捕魚。
船數動以百計。
即谕漁船救生。
最為省便。
或有别項船。
适值救生。
亦一體給賞。
一湖面遇有覆舟人口。
責成漁船及各色船搶救。
每救活一人。
赴局領犒勞錢二千文。
如值暴風。
領犒勞錢三千文。
撈屍一口。
給錢七百文。
凡救起不活。
與救援者無涉。
該漁船務各臨風踴躍。
保全生命。
切勿觀望贻悞。
不得藉救生之名。
乘間搶匿失風貨物。
察出定即送官懲治。
一船将傾覆人未落水。
随時救住報局時查訪得實。
并非勾串捏餙者。
局中總給錢十兩。
如被風之船有力者。
勸伊出錢三四千文。
無力者不拘多寡以酬漁船救命之恩。
此欵若不立賞格。
恐漁船必待覆溺然後往救。
人命保全者十中未必有二三。
故賞錢酌議十兩。
加以船上酬謝。
庶救者可以踴躍。
又被風之船竟貧乏無力。
或性情頑劣。
亦不必勉強勸伊酬謝。
緻起争端。
一救護活人。
局中預備衣帽被褥履襪等物。
以備更換。
該地保即知照伊家領回。
其有住處較遠。
暫留在局安息以三日為期。
倘實貧苦無奈。
量給路費回家。
一谕漁船救生。
船已遭風。
銀貨豈無遺失。
而遇難之人賢愚不一。
倘于救起後藉端索詐。
本局随時禀解。
一遇有漂蕩屍身。
該漁船随時撈起帶岸。
局中司事協同地保驗明男女面貌。
約畧年歲。
及身穿衣服鞋襪佩帶等物。
遂一登載瘗埋底簿。
即用局材一具。
斂布三幅。
皮紙一刀。
石灰七鬥。
殓埋義塜。
标記待認。
局給擡埋錢四百文。
路遠酌加。
築堆高二人。
坑深三尺。
寬六尺。
務須如式。
倘草率不堅。
一年内坍卸者。
着原埋土工賠修。
若屍身或有傷痕。
該地保報明恒善堂。
填給聯票。
赴縣報驗。
局給相驗錢二千。
飯食錢四千。
船隻錢四千給棺收殓。
一查有慣于泅水。
及無業等人。
或串同船戶假意落水。
或乘一破舟僞為将覆。
救起希冀犒勞分肥。
一經查出。
送官追罰。
嚴加懲治。
此等弊端。
客船貨客異鄉之人或難串通。
若近地之人。
無貨之船。
失業之徒。
尤宜細心查訪。
方可發給賞錢。
但不可因疑緻刻。
藉詞吝給。
阻人好生之機 一設立救生局公所。
在吳塘門口。
牆上書救生局三大字。
并立縣中告示石碑一個。
公舉董事數人。
同心協力。
輪流稽查。
始終如一。
此外幫辦之人。
應給工食者。
遇事臨時酌給。
以免平時浮費。
各董辦事時。
飯食油燭船隻等項。
亦歸局中開除。
無錫吳塘門救生局。
系故友葛君葆之倡辦。
始于鹹豐五年每歲救活百數十人。
着有成效。
惜亂後經費無措。
葛君又歸道山。
急宜重整前規。
以綿義舉。
○救火章程 卷四之四 救生局之設。
為救溺也。
火烈于水。
則救火之舉。
宜更急于救溺。
熏天烈焰。
男女号呼。
轉瞬之間。
立為灰燼。
生人之慘。
孰甚于斯。
左傳許不吊災。
君子惡之。
同居鄉裡。
而坐視不救。
必非人情也。
輯救火章程 規條 附上海果育堂水龍水擔條規 禳火法 △輯救火章程 救火之法。
首重水龍或水鎗。
每坊廂及各鄉村。
均宜平時籌備。
他如火鈎。
水鬥。
銅鑼。
燈籠。
草鞋。
火把。
均須一一預備。
存貯公所。
一遇有警。
諸同人務踴躍争先。
立時趕赴。
或扛龍。
或提水。
或執火把燈籠。
不得推诿。
有經費。
則派定夫役名字。
每舉一次。
局中賞錢若幹。
不到者有罰。
庶幾水能克火。
人可回天。
各積陰功。
聯絡鄉誼。
茲将水龍救火法列于後 △規條 一救火夫派定名數。
每年三節。
每名賞錢三百文。
此外每舉一次。
賞錢一百文。
其有臨時推诿不到者。
扣除節錢。
一次三次不到斥去另換。
一龍到時火熄數刻。
無庸開嘴。
違議者不準發籌。
一出龍并未到場。
即在半路掬水濕龍。
以便回龍取出籌者。
察出公同從嚴議罰。
一擡扛齊有十人。
方準出龍。
一水鬥八隻。
龍上自行運水。
倘左右鄰近。
俱系貧戶。
無錢買水。
勿得因此便回。
一路上不許追龍。
臨場救火。
各須踴躍。
火熄方回。
一出龍至外坊不準落鄉。
惟本栅沿鄉五裡之内方可趕去。
如再□者不準發籌惟根鑼到者。
無論遠近。
概要去救。
一擡龍諸人中。
倘三次不到。
押龍查明。
與衆司事公議拆出。
一火勢蔓延時。
急宜用火鈎拆屋。
以免延燒。
該房主不得攔阻。
緻誤大事。
△附上海果育堂水龍水擔條規 一本堂制備洋龍壹座。
着行口承攬四十人。
内派頭目一人。
承執大旗。
兩人掌管龍頭。
一人照管洋龍車□。
其餘三十六人。
分作兩班。
輪流打水。
如聞城廂内外。
失慎信息。
齊集到堂。
伺候發給号衣号帽。
扛擡洋龍。
司事帶領前往被災之處。
竭力救護。
火熄為止。
次日夫頭點還衣帽。
算給工錢。
每次每名給錢二百文。
此外不另加給。
倘有遲誤立予議罰。
一本堂制水擔十副。
着行口保舉水夫十名。
如聞城廂内外。
失慎信息。
齊集到堂。
領取号衣号帽。
并水擔十副。
即在本堂。
挑就太平水十擔。
跟同洋龍前往失慎之處傾倒。
随即竭力挑水救護。
挑水一擔。
發籌一枝。
火熄之後。
仍同洋龍回堂。
次日夫頭繳還衣帽。
視其路途遠近。
酌量數目。
照籌給錢文。
倘有遲誤。
立予議罰。
一本堂選派司事十二人。
各給手燈長籌一枝。
如聞失慎之信。
齊到被災之處。
照料龍旗水擔等物。
各以燈籌為記。
自無營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