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一

關燈
簡其為養最便不得已而随時救世而又不敢蹈法古之名以駭俗用心愈苦。

    可繹而知矣有心斯世者。

    念此恻然而忍自外與。

    今經 江浙憲頒縣令谕行。

    果能實心奉行則梏亡之陷溺。

    饑瘠之垂斃。

    庶有濟乎。

    尤望推而廣之。

    久而遵之。

    則宇内太和之氣彌加蘊釀焉矣茲謹述舉行之益于左 邑免夭劄。

    天休滋至。

    自然民和歲豐。

    則于國脈有益。

     僻壤殘喘。

    叩問有人。

    從此回生起死。

    則于民命有益。

     恻隐本心。

    阖縣感動。

    畢竟好善人多。

    則于人心有益。

     救災恤患。

    恩明誼美。

    城鄉各敦親睦。

    則于風俗有益。

     完人貞節。

    并全骨肉。

    不至堕坑落塹。

    則于名節有益。

     會講開谕。

    提醒愚蒙。

    徐臻化暴免刑。

    則于邦教有益。

     刊施會約。

    戶有其書。

    會中講論切偲。

    則于人才有益。

     遠布會書。

    歲以千計。

    默使善氣流行。

    則于世道有益。

     人心慕義。

    觸類引伸。

    以廣社倉錫類。

    則于衆善有益。

     父老作善。

    後生觀感。

    自能繼續遵循。

    則于流澤有益。

     鄉約保甲。

    隐相幫助。

    藉此整理畫一。

    則于宰政有益。

     積歲豐稔。

    偶遇歉收。

    便得衆力劻勷。

    則于備荒有益。

     同善會實系吉祥善事本小學呂氏鄉約之意而更覺通俗易行行是會者必須呈明 縣尊公請主會。

    以正事體且規模可放可縮。

    不但城鎮宜行即小村坊目下亦有仿行者。

    竊思蘇州齊民陳明智倡普濟堂揚州齊民蔡琏倡育嬰社有志竟成何難之有果能力行十數年。

    科甲富厚。

    天報不爽若更精進。

    即如窦禹鈞增壽三紀名列洞天亦分内事也。

    ○同善會倡自官紳。

    局面自大。

    如士民萬不能盛舉。

    姑從一文會做起漸募至二三百會。

    亦可救待斃饑茕二三十大日後自有機緣可擴充之。

    總要具一副□石剛腸。

    百折不回成會自易。

    積德累功之薮。

    切勿錯過 △同善會緒言六則 同善會實系吉祥善事。

    最足感動仁心。

    楓鎮行之六年。

    頗獲效驗雖不敢侈風俗之美。

    然耳濡目染。

    觀化良多矣。

    總河陳公【諱】鵬年。

    序舒城同善會雲。

    為政之本。

    舍是無術可以同于鄉邑。

    可以同于郡省可以同于天下後世。

    可贊一道同風之盛治 舒城規條與原規稍變通。

    敝地務絕諸弊。

    較為周匝。

    即大都大郡最繁地方行之。

    其待濟悉會中人保更有居址鄰右可據憑簽驗票。

    給發何從滋弊。

    惟願司年司月。

    互相查核票冊鑿鑿月收貼會館。

    歲收貼通衢。

    收支何從滋弊。

    至勸募應呈縣頒發印簿令自繳櫃。

    又何從滋弊。

    翹望同人。

    率先倡始。

    康熙時松江王太史椒圃。

    獨養鳏寡三百六十人。

    亦本此意。

    況衆擎尤易舉哉 育嬰普濟必先建堂居衆。

    茲會亦可借寺院作公所。

    起造會館不妨徐圖。

    領袖何等便捷。

    但日後建館必屬稠密之地。

    方成盛會嘉善陳幾亭先生建同善會館于縣左自具卓識。

     義田為善會根柢。

    倡會之初。

    或即排戶作一次勸募。

    廣置義田。

    不必每人逐月出赀尤善。

    如其未能由漸而及。

    敝地發轫。

    助願僅有數友。

    踰年約四五十願。

    三年滿百。

    嗣後輾轉傳勸。

    樂助者二百數十家。

    始行義田事。

    緣有難易。

    須審時勢若何耳。

     莫謂小邨落不可行同善會。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或能減衣縮食即豆麥菽米等。

    皆可準算會銀。

    聽從多少不拘。

    按月按季。

    村間鳏寡無依。

    及危難之事。

    鄰裡共悉。

    偶收偶發。

    衆耳目屬焉。

    尤難滋弊。

    如有一二翹楚。

    小試其法。

    應亦優辦。

    【或兼附近二三村共之】 流傳會書。

    每年務須刊刷廣布。

    另糾數友捐赀。

    專掌其事。

    嘗見青浦惜字會書。

    規條亦佳司事者公懇邑尊。

    移文勸行本省各縣。

    并及各省各縣。

    既準。

    會友分寫文書。

    每角袋惜字會書二本。

    一縣一學送署。

    簽押用印。

    随持至本處鋪遞。

    徧遞。

    同善會書拟仿此例。

    尤懇詳請 憲鑒頒行阖屬。

     △同善會勸緣疏(江浙憲頒後增入) 葢聞為善最樂。

    修德降祥。

    不忍原本于同然因果自征其不爽是以希文言志。

    每懷後樂而先憂。

    明道居心祇願濟人而利物富厚而好行其德。

    勢易建瓴。

    稍赢而為善于鄉。

    功同覆篑。

    覩此蕭條貧子。

    身瀕死而乏術求全。

    亦有偃蹇儒生。

    勢阽危而無心分潤。

    總俟仁人之普濟。

    猶宜處置之有方。

    為善不在空言。

    施恩期于當厄。

    然仰帡幪于夏屋非獨木所能支。

    而登仁壽于春台。

    必衆擎斯易舉敬裁短疏。

    敢告 同人。

    或節食用之餘赀。

    命延捐瘠。

    或減應酬之繁費。

    澤被含生。

    勿謂善小不為。

    所慮惟日不足。

    随時捐貯按月舉行。

    量力以施。

    聞風而化。

    挹西江之鬥水。

    涸轍可蘇布大地之陽和。

    枯荄盡活。

    特舉濟人之會。

    廣謀同善之條。

    念前賢之割宅指囷。

    敢謂後賢莫逮。

    積一善之解衣推食頓令萬善歸懷。

    仁心以擴而愈充毅力貴勤而持久。

    不作無益害有益惟通财斯善理财。

    能以一生濟衆生。

    既種德即為種福。

    死生懸于呼吸。

    能勿驚心。

    肥瘠判于越秦。

    幸毌歧視。

    豈不足以導迎善氣。

    保合太和哉。

    伏冀 軒冕宰官急父母斯民之意。

     缙紳先達轸桑梓一體之情。

    自目前以厯歲年。

    刻刻心存拯濟。

    由一郡以行直省。

    人人共享生全。

    雖聖賢道在安懷。

    非雲獲報。

    而惠迪捷于影響豈曰無知。

    務身體而力行。

    毌始勤而終怠。

    将廉泉讓水嘉祥骈集于家門。

    而五桂三槐。

    福祚永綿于後嗣矣。

    【近時鄉鎮凡造橋修廟有集千人萬人會者集腋成裘衆擎易舉竊意一切善會。

    皆可仿照集成亦權教也。

    要在經理得人耳。

    】 △同善會備荒四則 陳幾亭先生曰行同善會、倘遇饑荒鄉紳領袖富戶各區各村、就附近處分救窮民務令合縣無一餓殍、則知救荒乃會中之職分也可百年不遇不可一日無備。

    謹拟涓埃稍助。

    □帑恤盛典 一谘策 一呈縣 一協辦 一赈給 一谘策 一谘策 平日務行社倉積谷或照幾亭社倉變通法猝遇荒歉萬勿等待流殍并作。

    然後赈救。

    須移上二三月前。

    監會司會司月等。

    公同熟商赈饑之策。

    廣稽古法。

    便通時俗。

    各出所見。

    而參酌定當。

    以歸于一。

    總期及早行之。

     一呈縣 一呈縣 監會司會司月等。

    将酌定之策。

    公同呈縣。

    裁奪施行。

    得賢父母殚心毅力。

    經畫區處。

    便使饑黎再造。

    合縣蒙休。

    或仍傳齊紳士。

    公同議行。

     一協辦 一協辦 或勘荒。

    或審饑。

    或平粜。

    或勸赈。

    是皆邑侯所行。

    而會中奉行協辦。

    務須竭心盡力。

    倘人數不足。

    各舉廉幹辦理勘荒。

    可一覽而百畝千畝審饑則一日止三村四村。

    須急乘先時平粜須縣尊量地方産米多少。

    如産米隻給一縣須禁米出境。

    即産米多者。

    亦須留一縣之需。

    禁米多出境。

    谕取租家。

    或自家門面零粜或發米鋪。

    均要校準升鬥。

    畫平價錢。

    此法平時宜行而米價騰貴尤甚。

    至荒歲乏米則多方設米以平粜之。

    勸赈須縣尊先造懲匾。

    用警鄉頑二三。

    然後樂捐者量數優獎。

    此皆前賢行之多效者也。

     一赈給 一赈給 赈米之先。

    須随門捱戶。

    親至其家。

    細查極次真由。

    分等驗口授票。

    【此即審饑也】然後分若幹處。

    據票給米。

    必将米數通盤公派作一次給。

    令歸治本業。

    内有老幼病婦不能行者。

    計口授米。

    各就附近分救。

    自能清整如有流民。

    須到處設粥廠。

    鄉鎮務徧至于病故掩殣。

    收棄孩等。

    會中均須畫策分掌。

    聊拟大略其餘因時制宜。

    【昔人雲。

    赈濟 在大戶一在官長大戶苟得自□即當傾财施濟官長須早勘早申。

    倘報荒稍遲欲救無及如丁清惠公。

    領家救萬命。

    而享百齡。

    膺高爵此大戶宜法也如陸清獻公宰靈壽親至各鄉勘災即申懇題請蠲免及赈饑每日□糧馳驅窮谷徧到凡四十五日而畢。

    此官長宜法也。

    ○赈濟斷不可經役吏耆民鄉正等手。

    務絕轉輾假冐諸弊】 △勸廣行同善會文 同善會仰體好生。

    俯恤茕獨。

    養教兼施設法盡善足以充恻隐。

    培德器厚人心。

    醇風俗。

    君子與人為善。

    孰大于是。

    一鄉有此。

    則一鄉免其夭劄。

    天下有此。

    則天下拯其颠連業已常州嘉興等府無錫昆山舒城江都休甯嘉善等縣。

    青陽盛澤新城楓泾等鎮。

    盛行未艾。

    竚望未行地方。

    推恩廣被。

    共遊太和此其功重在倡舉茲者一勸當事領袖明道作令。

    座間每書視民如傷自警。

    葢身處崇高須熟察下民苦楚至若窮民無告仁政尤先。

    高子忠憲公同善會。

    向偕官長共事。

    功與社倉相埒。

    一以惠鳏寡。

    一以懷小民二者原不可偏廢。

    伏冀 大憲普德。

    施行阖屬。

    令将同善會書。

    镂版傳布。

    并郵遞他省。

    便使寰宇受福若夫郡侯邑宰。

    廣文佐貳。

    俱祈倡率。

    不妨公務。

    不須捐俸。

    既令萬命回生。

    更使羣黎向善。

    語雲。

    居官作善如入寶山。

    望名公卿留意焉。

    一勸紳士領袖。

    福澤較齊民懸絕。

    積累愈難诿謝。

    夙具善根。

    宜加培植。

    一也。

    祖父積德。

    當思繼承。

    二也天賢我以開衆人之愚。

    天富我以濟衆人之困。

    此職分難辭。

    三也。

    況缙紳與官長相表裡。

    倡同善會較易。

    規模更有闳遠者。

    至于今日之士未必非他日之大夫。

    尤宜力行善事。

    以作保赤之基。

    昔高子忠憲公雲。

    士人須半積陰功半讀書。

    孳孳利濟。

    積久純熟。

    則心仁。

    仁則生。

    生則吉吉則百祥鹹集。

    不期科第而科第在其中。

    此固為士贈。

    即缙紳為子孫計亦不踰此。

    善會其梯階也。

    翹企率先倡始一勸大衆領袖大衆經商謀利居多不知善中之利極大。

    善中之利最饒。

    歙商查永甯祖。

    獨任四千金建橋。

    而販木獲倍利此利在财也。

    徽商玉志仁。

    舍金二十兩救投水婦而免禍。

    此利在壽也福建葉封翁習匠業。

    傾囊濟逋糧被械。

    而子孫台山作宰相。

    此利在子孫也。

    且揚州居民蔡琏倡育嬰社蘇州居民陳明智倡普濟堂。

    慨然居士大夫先。

    厥後撫院旌獎。

    并捐俸。

    良法傳海内。

    事無難易。

    堅志便成。

    溫公積财積德之訓。

    切須熟誦。

    是可見同善會人人俱宜領袖然順風而呼。

    其勢倍捷。

    尤于當道望族厚期焉。

     △附奉勸深埋胔骼預絕疫端公啟【乾隆八年春是啟與同善會書并呈 江蘇陳撫院均蒙準行附刻存之。

    ○此啟系楓泾胡進士燮臣作】 葢聞施惠期于當厄。

    而杜患要在未形。

    若事機已見萌芽。

    則綢缪必須蚤計。

    況乎事關民命。

    可以上寬 聖天子宵旰之勤。

    下免數萬家疾苦之慘。

    尤不容不為之先事而豫圖矣。

    茲據醫說之一端。

    實屬救時之急務。

    敢為 當世仁人君子縷析陳之。

    謹按漁陽林北海先生題喻嘉言疫論序日。

    疫症之起惟饑馑之年尤甚。

    流離滿野。

    道殣相望三五為羣。

    死無虛日。

    千百一冢埋藏不深。

    掩葢不厚。

    時至春和。

    地氣轉動。

    浮土陷塌。

    白骨暴露血水汪洋。

    穢毒之氣上沖。

    随風流布。

    鄰近災荒之處無論鄉城村鎮。

    貴賤男女。

    老幼強弱。

    感受皆從□鼻而入無影無形。

    直侵腑髒。

    沿門阖巷。

    傳染相同。

    遂成疫症。

    頃刻雲亡。

    莫可救藥。

    先王于孟春掩骼埋胔。

    誠恐穢惡之氣。

    為民物害。

    故掩埋必深。

    所以預補造化。

    非徒澤及枯骨已也。

    近上下兩江。

    淮徐鳳颍等處連被偏災。

    加以上年夏季。

    雨雹水漲。

    七月中旬。

    古溝沖開缺口。

    河湖漲滿漂沒田房。

    淹傷人口。

    随蒙我皇上如天好生各上台奉行。

    實力如收屍藁葬。

    加赈截漕諸務凡所為施惠于當厄者。

    固已至詳。

    且備特慮蘆席藁葬。

    乃一時倉猝之舉。

    所謂千百一冢。

    未必深藏厚葢。

    況現在災黎。

    雖已仰邀 恩恤而氣息尫羸加以露栖野宿。

    風霜洊加。

    則道殣溝瘠。

    尚恐不能免于目前。

    設或掩埋不深。

    葢藏不厚。

    将來土氣蒸動。

    傳染可虞。

    不可不預為曲突徙薪之計。

    竊意此等被災屍骸。

    未掩者固須厚葢深藏。

    即已掩者。

    尚宜加工挑土。

    使亡者安土。

    無暴露之憂邪穢閉藏免流疫之患。

    且偏募貧民。

    給以工食。

    又可以為餬口之計一舉而三善備。

    誠留心民瘼者之所宜采擇也。

    前雍正壬子。

    崇明上海南彙等處。

    海水因風泛溢。

    漂沒人口以萬計。

    藁葬堆積饑民露處。

    待赈死者亦複累累。

    彼時曾創此說。

    聞者以為語涉迂遠。

    竟莫之行次年癸醜。

    自春徂秋。

    疫氣流染。

    蘇松近屬。

    往來經見者哀哭之聲衰麻之服。

    所在皆是。

    傷心慘目。

    已有明驗。

    為此謹刊傳勸。

    所冀福星當路。

    采輿論而施行。

    利濟仁人。

    解囊橐而創舉。

    與其救濟疫症于既發。

    莫若消弭疫端于未形。

    庶使人無橫夭。

    家安樂利。

    敢竭刍荛之一得。

    尚期葑菲之無遺謹啟。

     △高子忠憲公同善會講語【三條○高子起同善會尤重此講故四仲月之望會講講後五日内赈給孤茕葢會講以使人興起于善。

    則赈恤自能行。

    且不徒赈恤之行久之醒迷解锢善氣通而裨益無窮矣此即朱子月朔會講呂氏鄉約之法而從簡以便俗也嘉興。

    舒城等處。

    皆自撰講語會講。

    凡行同善會者務須兼此】 這個善會專一勸人為善。

    所以勸人為善者。

    且不要論善是決當為惡是決不當為的道理。

    中間極有大利害。

    不可不知我等同縣之人若是人人肯向善。

    孝順父母。

    尊敬長上。

    和睦鄉裡。

    教訓子孫。

    各安生理。

    毋作非為。

    如此便成了極好的風俗。

    家家良善。

    人人良善。

    這一縣一團和氣。

    便感召得天地一團和氣。

    當雨便雨。

    當晴便晴。

    時和年豐。

    家給人足。

    豈不人人享太平之福。

    若是人心不好。

    見識歪邪見個善人。

    便呌他是沒用的滞貨。

    見個惡人。

    便呌他是有本事的好漢。

    一味憑着自已的意力一切非為。

    要做便做。

    一人作歹。

    十人看樣便成了極不好的風俗。

    這一團惡氣。

    便感召得天地一團惡氣雨旸不時。

    五谷不登。

    人民疾病。

    疫疠交作兵火盜賊。

    出于意外。

    不知者皆謂氣數當然。

    不知氣數是人心風俗積漸成的此非迂闊之談。

    昔年福建興化府人作惡異常有識的人皆說道此城必要遭屠。

    不數年間。

    倭子來。

    獨攻破興化府士民都被屠殺。

    若不是人心風俗所為。

    何以有見識人先說在倭子未來之前。

    可見一家為善便是一家之福。

    家家為善。

    便是一縣之福。

    我等各宜真心實意做個好人。

    做好人。

    雖吃些虧。

    到底總算是大便宜。

    做惡人雖讨些便宜。

    到底總算是大吃虧。

    急切回頭。

    不可走差了路。

    害了自家又害子孫。

    又害世界。

     第二講 這個善會。

    會友衆多。

    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