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學略第五

關燈
蔣元夫,清湘人,從南軒遊,亦嘗學于象山。

     謝用賓,祁陽人,少跌宕負才氣,嘗讀南軒《希顔錄》而慕之,造門求一言可以行之終身者。

    南軒曰:其敬乎。

    自是守之不替。

     蕭佐,字定夫,湘鄉人,故從五峰胡氏學,又受業于宣公,授以居敬之旨。

    朱子帥長沙,又從請益。

    魏鶴山為作《師友堂銘》。

     全祖望雲:“宣公身後,湖湘弟子有從止齋、岷隐遊者,如彭忠肅公之節概,二遊、文清、莊簡公之德器,以至胡盤谷輩,嶽麓之巨子也。

    再傳而得漫塘(劉宰)、實齋(王遂),誰謂張氏之學弱于朱子乎!” 餘案:南軒講學,上希顔子之聖,究心求仁之說,與朱子講學嶽麓、城南之間,千年以來,流風猶存。

    餘嘗過甯鄉茅坪官山親拜其墓,與其父魏公浚之塚相依。

    魏公符離之敗,偾事至大,其冤殺曲端,不下秦桧之于嶽飛,而以子為大儒,得請朱子撰狀,遂緣賢嗣減父惡聲,《易》所謂“有子,考無咎”者。

    又有方敏中者,巴陵人也,當元世,私淑南軒之學,自年十二辄通《春秋》,厲志以傳墜緒,書其室曰“明軒”,高尚不仕,從遊者以克己為要。

    又有潭人張唐廣漢,張敬夫後,景炎二年,與趙璠等起兵應文丞相。

    明年,丞相見執,唐兵敗被獲死。

    《湖廣舊志》作張镗。

    衡山人,仆射浚之孫。

    又《督府忠義傳》載:長沙人,先儒栻諸孫。

     湖南先儒,如周濂溪之講學營道,楊龜山(時)之知浏陽,胡安國之提舉湖南學事,倡明絕學,胡五峰之優遊衡山,主講碧泉,以及朱、張之會講,述已如前矣。

    外此則真西山德秀以安撫使知潭州,用周、程、朱、張之學勸勉士子,魏了翁華甫以資政殿學士知潭州,崇重道學。

    建昌人李燔,以進士從朱子學,後判潭州。

    明時山陰張元忭常言:“朱、陸學本同原,後人妄分門戶。

    ”後浮沉湘,入武彜。

    萬曆間,李天植迎主嶽麓。

    餘姚王喬齡本陽明高弟,嘉靖中任長沙兵備,講道嶽麓,闡發良知。

    宋湘陰周式兩為嶽麓書院山長,真宗召見,拜國子學主簿。

    國史《經籍志》載,式有《毛詩箋傳辨誤》八卷。

    醴陵吳獵德夫,從學南軒,淳熙間,潘疇聘充嶽麓堂長,有《畏齋文集》。

    同時其縣人黎貢臣昭文,以貢生受業朱子,充嶽麓講書執事。

    湘鄉彪居正德美,從胡文定父子講明經學,不事進取,為嶽麓堂長。

    淳耀進士歐陽守道公權運使,吳子良聘為嶽麓山長,發明孟子正人心之論。

    明正德四年,學道陳鳳梧以攸縣諸生陳論志趣高邁,取為山長。

    論作《嶽麓書院志》。

    福州人葉性,弘治中為善化教谕,充養有道,郡丞楊茂元聘充嶽麓山長。

    而宋開寶中,朱洞守潭州,始創書院,以待四方學者。

    真宗時,李允則知潭州,興學嶽麓。

    崇安劉珙共父于乾道元年為湖南安撫,興複書院,養士千人,延情南軒主教。

    鄞縣陳鋼,弘治初判長沙,訪朱、張遺址,修建講堂。

    同縣楊茂元,弘治間為山東副使,以忤權貴谪同知,加意書院,表章紫陽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