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穆堂 附:萬孺廬 王白田 朱止泉 全謝山 蔡元鳳
關燈
小
中
大
德成于反掌,可不謂儒者之明效欤?孺廬集卷十一王陽明先生畫像記
觀此,知孺廬議論,實與穆堂一緻。
既激于當時是朱非陸之徒門戶之見操之過甚,而又有志于事功踐履,不甘徒資科舉利祿為借徑。
此則李、萬所以特提陸、王以箴世之意也。
王白田與朱止泉 [王白田]然當時治朱子學者,亦非盡持門戶之見,如穆堂所譏,未讀陸王書,亦未細讀朱子書,徒以罵陸尊朱為風氣也。
亦有笃學謹行,實細心讀朱子書而求為之發明者,其人則如王白田,諱懋竑,字予中,寶應人,生康熙七年,卒乾隆六年,1668-1741年七十四。
以精治朱子學名。
康熙五十七年成進士,正李光地卒歲。
雍正元年,以安慶府儒學教授特旨召見,改官翰林,稱一時知遇,其頒朱子書謝恩呈看詳雲: 我皇上欽崇正學,表章真儒。
溯道統之源流,爰升從祀,彙羣言之條貫,俾纂全書。
學惟定于一尊,理同歸于皆是。
黜德性、問學調停之私說,敢雲朱陸之并稱?斥冰炭輔車謬悠之狂言,誰曰中、晚之異論?白田草堂存稿卷二十 [白田治學态度]白田蓋值朝廷襃崇正學之時,而笃信謹守,心欲有以為之宣揚發明者也。
焦裡堂有言:「他人講程朱理學,皆浮遊剿襲而已,惟懋竑一生用力于朱子之書,考訂精核,乃真考亭功臣。
」見雕菰樓集卷十二國史儒林文苑傳議其為後世通人見重如此。
其論朱子為學次第曰: [白田論朱子為學次第]朱子早年從屏山、籍溪二公,出入于老、釋者十餘年。
自十五、六歲至二十六、七時,往同安歸,此以前所謂出入于老、釋者也。
及見延平,始悟老、釋之非,而受求中未發、默坐體認之旨,反而求之,未有以自信,是以延平沒而往問之南軒。
已而自悟心之動靜皆為已發,而未發為性體,自以為無疑矣。
「人自有生」四書,向以為在戊子,今考之何叔京、羅參議兩書,則在乙酉、丙戌間,蓋未至潭州前也。
比至潭州,與南軒論不合,朱子謹守師說,而南軒以求中未發、默坐澄心為不然,見南軒書廖子晦錄至未發、已發則無以異。
朱子酬南軒詩可考其後又卒從南軒受胡氏之學,先察識,後涵養,答程允叔、何叔京戊子諸書皆主此論。
乙醜春,乃悟已發、未發之各有界地時節,于是改從程子,而于未發複尋延平之說。
又至庚寅,乃極言敬字用功親切之妙,與林擇之書拈出程子「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二語。
自是指歸一定,終身守之不易。
白田草堂存稿卷十三答宋宗洛書,「及見延平」以上一節采其子箴聽等所為行狀。
[朱子年譜]而白田生平用力,則在朱子年譜一書,蓋積二十餘歲四易稿而後定。
見其子箴聽所為行狀其書大意亦承陳建、孫承澤之緒,而考訂精詳,遠非陳、孫之比。
議論與穆堂适相反,而編纂亦一本朱子手筆之書為主,謂文集、語錄多有不可據,語見行狀與穆堂晚年全論專錄論學書劄,不載語錄及他雜文之意相似。
惜年譜所收朱子五十以後論學書,不過五、六十首,删汰既多,即無以定朱子晚年思想全部之真态,此蓋為年譜體例所限。
後附朱子論學切要語二卷,雖并選書劄、語錄,又編年寫錄,似更足以推見朱子思想先後大體,而書未竟稿,尚有缺失,且亦與穆堂全論通體俱鈔、一劄不逸者異意。
故自五十以後所收論學書亦不過百十餘首,較之穆堂全論所錄僅亦三之一耳。
其取舍之間,仍不能無主觀之偏。
[年譜剪裁處未脫主觀]四庫提要謂其書「于朱子生平著述,皆一一縷述年月,獨于陰符經考異、參同契考異兩書,不載其名,似有意諱之」。
提要又舉淳熙元年劾奏知台州唐仲友事,年譜置之不言。
而如穆堂所舉早年會僧妙喜、築室修煉讀道書,及捐館前以香茶奠黃蘗僧諸端,亦均削不載,并無一字緻辨。
蓋其書列于孫承澤、張烈之流,則卓出遠甚,若以示穆堂、孺廬諸人,恐仍不足以悅其心,且亦不足以服其口也。
又其書謂:「文集、語錄中,多謙己誨人之辭,大率因人說法,應病與藥,又間或有為而發,不可泥看。
如與象山書『無複向來支離之病』,此因象山譏其支離故雲爾。
」見年譜考異卷一而推此類言之,頗多勉強。
[年譜解釋處頗多回護]如朱子丙午五十七歲答劉子澄雲: 居官無修業之益,若以俗學言之,誠是如此,若論聖門所謂德業者,卻初不在日用之外。
隻押文字,便是進德修業地頭,不必編綴異同,乃為修業也。
近覺向來為學,實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誤,而誤人亦不少。
方别尋得一頭緒,似差簡約端的,始知文字言語之外,真别有用心處,恨未得面論也。
白田說之雲: 此雲「方别尋得頭緒,似差簡約端的」,此為子證言之,子澄好編類文字,有向外浮泛之弊,故以此力箴其失。
前書所雲「大學近再看過,方見得下手用功處,路陌徑直」,即所謂「簡約端的」,非另有不言不語工夫也。
見年譜附錄卷一 此以朱子自道謂專為子澄言之,其屬牽強,不辨可見。
且前書雲: 大學近再看過,方見得下手用功處,路陌徑直。
前日看得誠是不切,亂道誤人也。
豈得謂此處「前日看得不切,亂道誤人」亦為子澄言乎?且白田謂「非另有不言不語工夫」,語氣特譏指象山。
不知象山講學,正如朱子此書所謂「聖門德業,初不在日用之外」,故曰「文字語言外别有用心處」,正是用心于日用倫常,并非以不言不語為用心處也。
然則白田此等處,仍蹈穆堂所譏「未讀陸子書,亦未細讀朱子書」矣。
又同年朱子有答潘恭叔書雲: 學問根本在日用間持敬集義工夫,真是要得念念省察,讀書求義,乃其間之一事耳。
舊來雖知此義,然于緩急先後之間,終是不覺有倒置處,誤人不少,今方自悔耳。
大抵今日學者之弊,苦其說之太高與太多耳。
如上隻見意緒叢雜,都無玩味工夫,不惟失卻聖賢本意,亦分卻日用實功,不可不戒也! 白田說之雲: [因人說法應病與藥]此所雲「讀書求義,乃其間之一事」,此為恭叔言,欲其向裡着實用功,所謂「因人說法,應病與藥」者,非向來先後緩急果有倒置處也。
其下即雲「病其說之太高與太多」,其意可見也。
亦見附錄卷一 然朱子若向來并不先後緩急果有倒置,盡可雲「讀書求義,乃其間之一事,某向來不以為先急」,此與「因人說法,應病與藥」之義何害?何以并不有倒置之病而必自誣為向來倒置,又詐自恨其誤人不少,今方自悔,乃為「應病與藥」乎?其屬牽強,又甚易見。
是則王氏此書,仍守孫承澤考正定論,朱子四十五歲後絕無一言合于陸氏,亦無一字涉于自悔之意。
用力雖勤,成見未祛,雖免嫚罵之習,仍未出乎門戶之锢也。
陳蘭甫謂:「王白田朱子切要語專為排陸、王而作。
」真一語破的。
陳語見嶺南學報四卷一期汪宗衍陳東塾先生年譜故其譜雖頗重李果齋原編,而又曰: 果齋李氏所雲:「晚年指示本體,令人深思而自得之」,蓋指玉山講義、答陳器之、林德久諸書而言。
以今考之,皆發明性善之指,說出地頭名目,如韓子原性……之例,非有「指示本體,令人深思而自得之」之意。
陽明晚年定論之作,朱門久自開之矣。
朱子所雲「不待七十子喪而大義已乖」者,豈不信哉?見年譜考異卷四 不悟指示本體,令人深思自得,自孟子已然;發明性善之指,豈僅在說出地頭名目,不必令人深思自得乎?若隻是說出地頭名目,至多不過「察識」一邊,更何與乎「涵養」?朱子四十以後對于中和舊說之悔悟,豈晚年複背之乎?今既謂「陽明晚年定論之作,朱門久自開之」,又何以證其必乖于大義?王譜于紹熙五年甲寅僅書「十一月戊戌至玉山,講學于縣庠」,并不詳錄玉山講義,加以疏說,惟于文集有詳辨。
存稿卷六玉山講義考然講義臨了有雲: 就日用間便着實下工夫始得,中庸所謂「尊德性」者,正謂此也。
然……纔尊德性,便有個「道問學」一段事,雖當各自加功,卻亦不是判然兩事也。
……故君子之學,既尊德性以全其大,便須道問學以盡其小……學者于此固當以尊德性為主,然于道問學亦不可不盡其力。
要當時時有以交相滋益,互相發明,則自然該貫通達,而于道體之全,無有阙處矣。
今以合之朱子答項平父書,謂:「大抵子思以來,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
今子靜所說,專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論,卻是道問學上多了。
今當反身用力,去短集長,庶幾不堕一邊。
」則朱子明明說象山所說是尊德性事,而晚年乃雲學者固當以尊德性為主,朱子之意,決不斥象山為異類,顯矣。
白田于此不能别為分說,而僅曰「可謂明白而無疑矣」。
其懇懇緻辨者則在「回頭轉腦向自己心中識認」之說,不悟講義固不主徒向心中識認,亦并不謂隻須從外面求。
朱子明分尊德性、道問學兩邊說之,不能抹去「尊德性」一語不理,又不能抹摋象山功夫全不是尊德性,則講義臨了一節,其語固是「明白無疑」,而必欲以抑陸為尊朱者,終不免為勞而難安之事也。
又按:顧泾陽學蔀通辨序,謂:「學為聖賢,必自無我入。
無我而後能虛,虛而後能知過,知過而後能日新,日新而後能大。
是故君子以去我心為首務。
嘗讀朱子之書,其于所謂支離,辄認為己過,悔艾刻責,時見乎辭;嘗讀陸子之書,其于所謂禅,藐然如不聞,夷然而安之。
在朱子豈必盡非,而常自見其非;在陸子豈必盡是,而常自見其是。
此無我、有我之證也。
朱子又曰:『子靜所說,專是尊德性事,而某平日所論,卻是道問學上多。
今當反身用力,去短集長,庶幾不堕一邊耳。
』蓋情語,亦遜語也。
而象山遽折之曰:『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謂道問學?』将朱子于此果有所不知欤?抑亦陸子之長處、短處,朱子悉知之;而朱子之吃緊處,陸子未之知欤?朱子歧德性、問學為二,象山合德性、問學為一,得失判然。
如徐而求其所以言,則失者未始不為得,而得者未始不為失,此無我、有我之别也。
」今按:清儒辨朱陸異同,絕無如泾陽此序之深劇者,即此見清儒言義理,遜于前人者多矣。
[朱止泉]白田同時學侶有朱澤澐,字湘淘,别号止泉,亦寶應人,生康熙五年,卒雍正十年,1666-1732年六十七。
為學亦專治朱子,笃謹之風,近于白田。
與無錫顧畇滋交好,又親至共學山居,蓋有得于東林遺風者。
其議論與白田頗有出入。
[止泉朱子未發涵養辨]其朱子未發涵養辨雲: 自程子發明平日涵養之旨,傳之龜山、豫章、延平以及朱子,而聖學大明。
朱子之涵養,雖受之延平,而其默契乎心統性情、貫動靜之奧……實發龜山、豫章、延平所未及言,而直上合乎伊川。
成書具在,可考而知也。
……然朱子未發涵養一段工夫,原極用功,後儒為之諱者,其防微杜漸之意,自有所在。
[朱子涵養工夫為後儒諱言]特以陽明晚年定論一書,取朱子言收放心存養者,不分早晚,概指為晚年,以明朱陸合一……若更言涵養,是羽翼陽明,無以分朱陸之界,故概不置詞,可謂用意深遠矣。
然朱子涵養原與陸王兩家不同,乃有所避忌,不顯明指示,不惟無以闡朱子涵養之切要,且益增章句文義之譏,而自為道問學之分途矣……朱子從事延平十餘年,相見不過三次,後來追叙當年授受之旨,屢見于答何叔京、林擇之及中和舊說序,答林、中和舊說序在己醜後,提叙于此。
其中詞旨井然可見。
當見延平時,用力于格物緻知之學,延平雖授以未發之旨,而朱子不以為然。
十餘年而延平沒,未達其旨,故與叔京輩叙說,以為「孤負此翁」。
及與張南軒往還,以未發之旨再三質證,所以有人自有生四書,皆自竊究此旨而未達之時所諄諄問辨者也。
是朱子不以體驗未發為然者,在癸未以前。
自甲申至己醜越六年,其答友朋諸書,無日不以此旨未達為念。
而其考程子書,及前輩名言,隻以心為已發,性為未發,亦隻以人生自朝至夜,自少至老,無時不是已發,而未發在其中,因以察識端倪為用功之要……迨己醜春而恍然。
……于季通辨論之餘,疑而悔,悔而悟,反複于程子諸說,而自覺其缺涵養一段工夫……始悟心兼體用,而有涵養于未發,貫通乎已發之功。
……答呂伯恭、周叔謹輩,往往從涵養中自見支離之失而不諱,固所以教友朋,箴來學,而自己之由疏而密,由淺而深,亦層進而有驗。
蓋涵養而略于理者易,涵養而精于理者難;涵養而處事不盡當者易,涵養而事理合一者難;涵養而偏于靜者易,涵養而動靜合一者難。
朱子自四十後,用許多工夫……至丙午答象山有「日用得力」之語,至庚戌有「方理會得恁地」之語……要其用功,一遵程子「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之說,即「尊德性而道問學」之旨也……或曰……彼援朱入陸者,方為晚同之論,以混于一,吾子之言,得毋中其所欲言?……曰:不然。
……朱子如答度周卿、暖亞夫、潘子善、孫敬甫諸書,皆六十以後筆,皆以涵養、緻知為訓,曷嘗單指本體……與良知家有一字之同乎?如單指本性,不惟理不能窮,中無所得,即所養者亦無理之虛靈知覺,正朱子所雲「一場大脫空」者,亦不俟明者而知之矣。
朱子未發涵養辨一,見文集卷七。
文成于康熙庚子,是年初識顧畇滋。
又按:彭尺木南畇先生遺書後序,謂:「朱子未嘗離德性道問學也,而後之道問學者,諱言德性矣。
朱子未嘗不以虛靈不昧為心也,而後之言心者,且以虛靈為大戒矣。
夫不虛不靈,昏且塞矣,德性之不知,而徒學問之務,以是名朱子之學,豈不陋哉!曾大父南畇先生,生平服膺高子攀龍之學,由高子上溯朱、王,得宗會桎。
病世之托朱攻王者,踵陸子隴其之說,日出不休也,于是着陽明釋毀錄。
」此與止泉持論略似。
惟止泉仍辨來、陸之異,則為彭氏所不取。
要之二人皆淵源東林高、顧遺緒則一也。
[止泉論朱子語類]止泉論朱學,既着眼于涵養未發,又極重語類,謂: 語類一書,晚年精要語甚多。
五十以前,門人未盛,錄者僅三、四家。
自南康、浙東歸,來學者甚衆,誨谕極詳。
凡文詞不能暢達者,講說之間,滔滔滾滾,盡言盡意,義理之精微,工力之曲折,無不暢明厥旨。
誦讀之下,謦欬如生,一片肫懇精神,洋溢紙上。
……在當日諸門人,前後各得一說,彼此各聞一義,而後人讀之,反聚前後彼此之各聞者,彙萃參伍,這處那處,表裡始終,真有登高自卑、行遠自迩、漸進漸高遠之妙。
是安可不細心審思,而……概以門人記錄之不确而忽之耶?文集卷四答喬星渚,作于辛亥,在卒前之一年 止泉于語類别有選讀之本,其宗旨亦專在闡明朱子尊德性之教。
其選讀語類目錄後序雲: 朱子之學,原是尊、道齊頭用功,雖有「道問學工夫多了」之語,實從德性上着力,且明以訓诂詞章無益于情之病深戒學者。
後儒吳草廬輩遂從而分之,以尊德性屬陸氏,以道問學屬朱子,曆今五百餘年未有定論。
正、嘉間,陽明倡為格物徇外之說,以議朱子……遂使朱子平生尊德性最切要、最精透之旨,皆置
既激于當時是朱非陸之徒門戶之見操之過甚,而又有志于事功踐履,不甘徒資科舉利祿為借徑。
此則李、萬所以特提陸、王以箴世之意也。
王白田與朱止泉 [王白田]然當時治朱子學者,亦非盡持門戶之見,如穆堂所譏,未讀陸王書,亦未細讀朱子書,徒以罵陸尊朱為風氣也。
亦有笃學謹行,實細心讀朱子書而求為之發明者,其人則如王白田,諱懋竑,字予中,寶應人,生康熙七年,卒乾隆六年,1668-1741年七十四。
以精治朱子學名。
康熙五十七年成進士,正李光地卒歲。
雍正元年,以安慶府儒學教授特旨召見,改官翰林,稱一時知遇,其頒朱子書謝恩呈看詳雲: 我皇上欽崇正學,表章真儒。
溯道統之源流,爰升從祀,彙羣言之條貫,俾纂全書。
學惟定于一尊,理同歸于皆是。
黜德性、問學調停之私說,敢雲朱陸之并稱?斥冰炭輔車謬悠之狂言,誰曰中、晚之異論?白田草堂存稿卷二十 [白田治學态度]白田蓋值朝廷襃崇正學之時,而笃信謹守,心欲有以為之宣揚發明者也。
焦裡堂有言:「他人講程朱理學,皆浮遊剿襲而已,惟懋竑一生用力于朱子之書,考訂精核,乃真考亭功臣。
」見雕菰樓集卷十二國史儒林文苑傳議其為後世通人見重如此。
其論朱子為學次第曰: [白田論朱子為學次第]朱子早年從屏山、籍溪二公,出入于老、釋者十餘年。
自十五、六歲至二十六、七時,往同安歸,此以前所謂出入于老、釋者也。
及見延平,始悟老、釋之非,而受求中未發、默坐體認之旨,反而求之,未有以自信,是以延平沒而往問之南軒。
已而自悟心之動靜皆為已發,而未發為性體,自以為無疑矣。
「人自有生」四書,向以為在戊子,今考之何叔京、羅參議兩書,則在乙酉、丙戌間,蓋未至潭州前也。
比至潭州,與南軒論不合,朱子謹守師說,而南軒以求中未發、默坐澄心為不然,見南軒書廖子晦錄至未發、已發則無以異。
朱子酬南軒詩可考其後又卒從南軒受胡氏之學,先察識,後涵養,答程允叔、何叔京戊子諸書皆主此論。
乙醜春,乃悟已發、未發之各有界地時節,于是改從程子,而于未發複尋延平之說。
又至庚寅,乃極言敬字用功親切之妙,與林擇之書拈出程子「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二語。
自是指歸一定,終身守之不易。
白田草堂存稿卷十三答宋宗洛書,「及見延平」以上一節采其子箴聽等所為行狀。
[朱子年譜]而白田生平用力,則在朱子年譜一書,蓋積二十餘歲四易稿而後定。
見其子箴聽所為行狀其書大意亦承陳建、孫承澤之緒,而考訂精詳,遠非陳、孫之比。
議論與穆堂适相反,而編纂亦一本朱子手筆之書為主,謂文集、語錄多有不可據,語見行狀與穆堂晚年全論專錄論學書劄,不載語錄及他雜文之意相似。
惜年譜所收朱子五十以後論學書,不過五、六十首,删汰既多,即無以定朱子晚年思想全部之真态,此蓋為年譜體例所限。
後附朱子論學切要語二卷,雖并選書劄、語錄,又編年寫錄,似更足以推見朱子思想先後大體,而書未竟稿,尚有缺失,且亦與穆堂全論通體俱鈔、一劄不逸者異意。
故自五十以後所收論學書亦不過百十餘首,較之穆堂全論所錄僅亦三之一耳。
其取舍之間,仍不能無主觀之偏。
[年譜剪裁處未脫主觀]四庫提要謂其書「于朱子生平著述,皆一一縷述年月,獨于陰符經考異、參同契考異兩書,不載其名,似有意諱之」。
提要又舉淳熙元年劾奏知台州唐仲友事,年譜置之不言。
而如穆堂所舉早年會僧妙喜、築室修煉讀道書,及捐館前以香茶奠黃蘗僧諸端,亦均削不載,并無一字緻辨。
蓋其書列于孫承澤、張烈之流,則卓出遠甚,若以示穆堂、孺廬諸人,恐仍不足以悅其心,且亦不足以服其口也。
又其書謂:「文集、語錄中,多謙己誨人之辭,大率因人說法,應病與藥,又間或有為而發,不可泥看。
如與象山書『無複向來支離之病』,此因象山譏其支離故雲爾。
」見年譜考異卷一而推此類言之,頗多勉強。
[年譜解釋處頗多回護]如朱子丙午五十七歲答劉子澄雲: 居官無修業之益,若以俗學言之,誠是如此,若論聖門所謂德業者,卻初不在日用之外。
隻押文字,便是進德修業地頭,不必編綴異同,乃為修業也。
近覺向來為學,實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誤,而誤人亦不少。
方别尋得一頭緒,似差簡約端的,始知文字言語之外,真别有用心處,恨未得面論也。
白田說之雲: 此雲「方别尋得頭緒,似差簡約端的」,此為子證言之,子澄好編類文字,有向外浮泛之弊,故以此力箴其失。
前書所雲「大學近再看過,方見得下手用功處,路陌徑直」,即所謂「簡約端的」,非另有不言不語工夫也。
見年譜附錄卷一 此以朱子自道謂專為子澄言之,其屬牽強,不辨可見。
且前書雲: 大學近再看過,方見得下手用功處,路陌徑直。
前日看得誠是不切,亂道誤人也。
豈得謂此處「前日看得不切,亂道誤人」亦為子澄言乎?且白田謂「非另有不言不語工夫」,語氣特譏指象山。
不知象山講學,正如朱子此書所謂「聖門德業,初不在日用之外」,故曰「文字語言外别有用心處」,正是用心于日用倫常,并非以不言不語為用心處也。
然則白田此等處,仍蹈穆堂所譏「未讀陸子書,亦未細讀朱子書」矣。
又同年朱子有答潘恭叔書雲: 學問根本在日用間持敬集義工夫,真是要得念念省察,讀書求義,乃其間之一事耳。
舊來雖知此義,然于緩急先後之間,終是不覺有倒置處,誤人不少,今方自悔耳。
大抵今日學者之弊,苦其說之太高與太多耳。
如上隻見意緒叢雜,都無玩味工夫,不惟失卻聖賢本意,亦分卻日用實功,不可不戒也! 白田說之雲: [因人說法應病與藥]此所雲「讀書求義,乃其間之一事」,此為恭叔言,欲其向裡着實用功,所謂「因人說法,應病與藥」者,非向來先後緩急果有倒置處也。
其下即雲「病其說之太高與太多」,其意可見也。
亦見附錄卷一 然朱子若向來并不先後緩急果有倒置,盡可雲「讀書求義,乃其間之一事,某向來不以為先急」,此與「因人說法,應病與藥」之義何害?何以并不有倒置之病而必自誣為向來倒置,又詐自恨其誤人不少,今方自悔,乃為「應病與藥」乎?其屬牽強,又甚易見。
是則王氏此書,仍守孫承澤考正定論,朱子四十五歲後絕無一言合于陸氏,亦無一字涉于自悔之意。
用力雖勤,成見未祛,雖免嫚罵之習,仍未出乎門戶之锢也。
陳蘭甫謂:「王白田朱子切要語專為排陸、王而作。
」真一語破的。
陳語見嶺南學報四卷一期汪宗衍陳東塾先生年譜故其譜雖頗重李果齋原編,而又曰: 果齋李氏所雲:「晚年指示本體,令人深思而自得之」,蓋指玉山講義、答陳器之、林德久諸書而言。
以今考之,皆發明性善之指,說出地頭名目,如韓子原性……之例,非有「指示本體,令人深思而自得之」之意。
陽明晚年定論之作,朱門久自開之矣。
朱子所雲「不待七十子喪而大義已乖」者,豈不信哉?見年譜考異卷四 不悟指示本體,令人深思自得,自孟子已然;發明性善之指,豈僅在說出地頭名目,不必令人深思自得乎?若隻是說出地頭名目,至多不過「察識」一邊,更何與乎「涵養」?朱子四十以後對于中和舊說之悔悟,豈晚年複背之乎?今既謂「陽明晚年定論之作,朱門久自開之」,又何以證其必乖于大義?王譜于紹熙五年甲寅僅書「十一月戊戌至玉山,講學于縣庠」,并不詳錄玉山講義,加以疏說,惟于文集有詳辨。
存稿卷六玉山講義考然講義臨了有雲: 就日用間便着實下工夫始得,中庸所謂「尊德性」者,正謂此也。
然……纔尊德性,便有個「道問學」一段事,雖當各自加功,卻亦不是判然兩事也。
……故君子之學,既尊德性以全其大,便須道問學以盡其小……學者于此固當以尊德性為主,然于道問學亦不可不盡其力。
要當時時有以交相滋益,互相發明,則自然該貫通達,而于道體之全,無有阙處矣。
今以合之朱子答項平父書,謂:「大抵子思以來,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
今子靜所說,專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論,卻是道問學上多了。
今當反身用力,去短集長,庶幾不堕一邊。
」則朱子明明說象山所說是尊德性事,而晚年乃雲學者固當以尊德性為主,朱子之意,決不斥象山為異類,顯矣。
白田于此不能别為分說,而僅曰「可謂明白而無疑矣」。
其懇懇緻辨者則在「回頭轉腦向自己心中識認」之說,不悟講義固不主徒向心中識認,亦并不謂隻須從外面求。
朱子明分尊德性、道問學兩邊說之,不能抹去「尊德性」一語不理,又不能抹摋象山功夫全不是尊德性,則講義臨了一節,其語固是「明白無疑」,而必欲以抑陸為尊朱者,終不免為勞而難安之事也。
又按:顧泾陽學蔀通辨序,謂:「學為聖賢,必自無我入。
無我而後能虛,虛而後能知過,知過而後能日新,日新而後能大。
是故君子以去我心為首務。
嘗讀朱子之書,其于所謂支離,辄認為己過,悔艾刻責,時見乎辭;嘗讀陸子之書,其于所謂禅,藐然如不聞,夷然而安之。
在朱子豈必盡非,而常自見其非;在陸子豈必盡是,而常自見其是。
此無我、有我之證也。
朱子又曰:『子靜所說,專是尊德性事,而某平日所論,卻是道問學上多。
今當反身用力,去短集長,庶幾不堕一邊耳。
』蓋情語,亦遜語也。
而象山遽折之曰:『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謂道問學?』将朱子于此果有所不知欤?抑亦陸子之長處、短處,朱子悉知之;而朱子之吃緊處,陸子未之知欤?朱子歧德性、問學為二,象山合德性、問學為一,得失判然。
如徐而求其所以言,則失者未始不為得,而得者未始不為失,此無我、有我之别也。
」今按:清儒辨朱陸異同,絕無如泾陽此序之深劇者,即此見清儒言義理,遜于前人者多矣。
[朱止泉]白田同時學侶有朱澤澐,字湘淘,别号止泉,亦寶應人,生康熙五年,卒雍正十年,1666-1732年六十七。
為學亦專治朱子,笃謹之風,近于白田。
與無錫顧畇滋交好,又親至共學山居,蓋有得于東林遺風者。
其議論與白田頗有出入。
[止泉朱子未發涵養辨]其朱子未發涵養辨雲: 自程子發明平日涵養之旨,傳之龜山、豫章、延平以及朱子,而聖學大明。
朱子之涵養,雖受之延平,而其默契乎心統性情、貫動靜之奧……實發龜山、豫章、延平所未及言,而直上合乎伊川。
成書具在,可考而知也。
……然朱子未發涵養一段工夫,原極用功,後儒為之諱者,其防微杜漸之意,自有所在。
[朱子涵養工夫為後儒諱言]特以陽明晚年定論一書,取朱子言收放心存養者,不分早晚,概指為晚年,以明朱陸合一……若更言涵養,是羽翼陽明,無以分朱陸之界,故概不置詞,可謂用意深遠矣。
然朱子涵養原與陸王兩家不同,乃有所避忌,不顯明指示,不惟無以闡朱子涵養之切要,且益增章句文義之譏,而自為道問學之分途矣……朱子從事延平十餘年,相見不過三次,後來追叙當年授受之旨,屢見于答何叔京、林擇之及中和舊說序,答林、中和舊說序在己醜後,提叙于此。
其中詞旨井然可見。
當見延平時,用力于格物緻知之學,延平雖授以未發之旨,而朱子不以為然。
十餘年而延平沒,未達其旨,故與叔京輩叙說,以為「孤負此翁」。
及與張南軒往還,以未發之旨再三質證,所以有人自有生四書,皆自竊究此旨而未達之時所諄諄問辨者也。
是朱子不以體驗未發為然者,在癸未以前。
自甲申至己醜越六年,其答友朋諸書,無日不以此旨未達為念。
而其考程子書,及前輩名言,隻以心為已發,性為未發,亦隻以人生自朝至夜,自少至老,無時不是已發,而未發在其中,因以察識端倪為用功之要……迨己醜春而恍然。
……于季通辨論之餘,疑而悔,悔而悟,反複于程子諸說,而自覺其缺涵養一段工夫……始悟心兼體用,而有涵養于未發,貫通乎已發之功。
……答呂伯恭、周叔謹輩,往往從涵養中自見支離之失而不諱,固所以教友朋,箴來學,而自己之由疏而密,由淺而深,亦層進而有驗。
蓋涵養而略于理者易,涵養而精于理者難;涵養而處事不盡當者易,涵養而事理合一者難;涵養而偏于靜者易,涵養而動靜合一者難。
朱子自四十後,用許多工夫……至丙午答象山有「日用得力」之語,至庚戌有「方理會得恁地」之語……要其用功,一遵程子「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之說,即「尊德性而道問學」之旨也……或曰……彼援朱入陸者,方為晚同之論,以混于一,吾子之言,得毋中其所欲言?……曰:不然。
……朱子如答度周卿、暖亞夫、潘子善、孫敬甫諸書,皆六十以後筆,皆以涵養、緻知為訓,曷嘗單指本體……與良知家有一字之同乎?如單指本性,不惟理不能窮,中無所得,即所養者亦無理之虛靈知覺,正朱子所雲「一場大脫空」者,亦不俟明者而知之矣。
朱子未發涵養辨一,見文集卷七。
文成于康熙庚子,是年初識顧畇滋。
又按:彭尺木南畇先生遺書後序,謂:「朱子未嘗離德性道問學也,而後之道問學者,諱言德性矣。
朱子未嘗不以虛靈不昧為心也,而後之言心者,且以虛靈為大戒矣。
夫不虛不靈,昏且塞矣,德性之不知,而徒學問之務,以是名朱子之學,豈不陋哉!曾大父南畇先生,生平服膺高子攀龍之學,由高子上溯朱、王,得宗會桎。
病世之托朱攻王者,踵陸子隴其之說,日出不休也,于是着陽明釋毀錄。
」此與止泉持論略似。
惟止泉仍辨來、陸之異,則為彭氏所不取。
要之二人皆淵源東林高、顧遺緒則一也。
[止泉論朱子語類]止泉論朱學,既着眼于涵養未發,又極重語類,謂: 語類一書,晚年精要語甚多。
五十以前,門人未盛,錄者僅三、四家。
自南康、浙東歸,來學者甚衆,誨谕極詳。
凡文詞不能暢達者,講說之間,滔滔滾滾,盡言盡意,義理之精微,工力之曲折,無不暢明厥旨。
誦讀之下,謦欬如生,一片肫懇精神,洋溢紙上。
……在當日諸門人,前後各得一說,彼此各聞一義,而後人讀之,反聚前後彼此之各聞者,彙萃參伍,這處那處,表裡始終,真有登高自卑、行遠自迩、漸進漸高遠之妙。
是安可不細心審思,而……概以門人記錄之不确而忽之耶?文集卷四答喬星渚,作于辛亥,在卒前之一年 止泉于語類别有選讀之本,其宗旨亦專在闡明朱子尊德性之教。
其選讀語類目錄後序雲: 朱子之學,原是尊、道齊頭用功,雖有「道問學工夫多了」之語,實從德性上着力,且明以訓诂詞章無益于情之病深戒學者。
後儒吳草廬輩遂從而分之,以尊德性屬陸氏,以道問學屬朱子,曆今五百餘年未有定論。
正、嘉間,陽明倡為格物徇外之說,以議朱子……遂使朱子平生尊德性最切要、最精透之旨,皆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