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胡林翼 曾國藩 左宗棠
關燈
小
中
大
千人,自樹一幟,一号曰“楚軍”。
遂以平浙,平閩,平粵,平陝,平甘,平新疆,戰勝攻取,威殚旁達。
而始出兵,之江西,與石達開戰于景德鎮。
以新集之勇,當方張之寇,斬将奉旗。
軍聲遂振。
而诒所部将卒曰:“汝曹亦知我之所以勝乎?始賊以重圍困我,賊衆我寡,其鋒銳甚,不可戰也。
賊見我不動以為怯,數挑戰,驕也,驕極必怠,俟其怠而擊之,用力少而成功倍也。
兵之強弱,在乎氣之盛衰。
無以司其消長之權,則強者弱矣,今日之賊是也。
我有以妙其鼓舞之用,則弱者能強矣。
”大兵之後,赤地千裡,而宗棠教将士種樹藝蔬,辟田野而撫殘黎,因地制宜,诏以山農澤農之法。
其入甘度隴而平陝甘也,首師行所至,辄以屯田為務。
至則相度形勢,于險要之口安營設卡,而墾平原為廣田。
督弁卒戰陣之餘,即釋刀仗事鋤犁以藝谷蔬。
農功之暇,則開溝洫,便灌溉以興水利,築堡塞以居遺民,給耕具種子以勸農田。
官道兩旁,種榆柳垂楊以蔭行旅。
兵民雜作,而宗棠日巡行看視以勞來而勸勉之。
及其流亡漸複,客作漸集,則去而之他。
所有兵屯之地,盡付之民,緩催科而勸儲時。
自涼州以西至玉門關,井竈相望,而楊柳夾道,延數千裡,綠陰沉沉。
蓋所部楚軍。
向募農家,不收遊惰,而偏裨亦多來自田間,故以其所習課其所能,不煩教督而自勸也。
嘗诏其子曰:“古人經濟學問,多在蕭閑寂寞中學得。
積之既久,一旦事權在手,随時舉而措之。
吾頻年兵事,頗得力方輿之學。
入浙度隴,兼及荒政農學。
大都昔時偶有會心,臨急遽以得力。
以此知讀書之有益,而問學之宜豫。
兒曹但知吾頻年事功之易,而不知吾頻年涉曆之艱;但知吾此日勘定之功,而不知吾此後負荷之不易也。
”新疆既定,而俄人以兵占伊犁,不肯還。
李鴻章方為直隸總督,遙執朝政而主媾和,诏下總理衙門問宗棠。
對曰;“泰西各國,船炮雖利。
而重洋遠隔。
彼以客軍深入,雖得吾地,戰則勢孤,守則費巨;彼如思逞,亦有戒心。
俄與中國,則壤土和連,狡焉啟疆,得寸即寸,得尺即尺。
苟無以制,患莫大焉。
主戰固以自強為急,即主和,亦不可示弱以取侮,譬之圍棋,敗局中亦非無勝著。
惟心有恐懼,則舉棋不定,不勝其耦矣。
自海上用兵以來,其始壞于不知洋務之人,不知彼己,僥幸求勝。
其繼壞于深悉洋務之人,不知大計,苟且圖存,愈辦愈壞,莫知所措。
西人狡詐,每于倉皇之際,乘吾猝不及詳之時,危詞迫促以要之,鮮不堕其度内。
而和戰未定之際,宜定計于先,而出之從容暇豫。
以戰為備,不妨以和為款。
譬乘船遇風,當用風掉槍時,操船者欲張帆,必先下帆,令舟無欹側,乃免遭險。
若随風轉腳,必有傾覆之虞。
昔與多禮堂将軍論黑龍江事,多将軍力言‘非由黑龍江出兵深入俄邊,不能掣愛呼俄兵之勢。
’意以用棋局劫著為宜。
且謂:‘俄越境入中國,所壞者中國地方;我越境入俄邊,所壞者俄國地方。
得失固不相侔也,俄人須防後路,自不敢一意向前。
’多名将,不徒以武力見稱;豐鎬舊家,未有其匹;惜不逢此奇傑,快睹壯猷也。
”英風霜氣,老當益壯,而出其餘事為文章,亦複生氣遠出,磊落英多。
胡林翼謙不敢言文事,而宗棠則仗氣愛奇,殊不以唐宋八家自限,而欲駕出其上,大抵以漢京之典茂,救宋人之輕俠。
略與曾國藩伺。
曾國藩力學而資禀拙,每有累句;宗棠則天分高而功夫淺,不免拙筆。
然大方家數,不為描頭畫角,而出以灏氣流轉,拙處亦見姿緻。
顧不喜接文士,以謂華而不實,無補時艱。
湘潭王闿運以文章傲視公卿,擅聲東南,而與之書,怪其不以賢人相師,謂“天下之大,見王公大人衆矣,皆無能求賢者。
”顧宗棠則言:“王壬秋為易篁村傳,将胡文忠說得極庸,李忠武說得太愎,于理未安。
即起篁村問之,亦必有蹙然不安者。
徇一家之私言,亂天下之視聽,文士筆端,往往如此。
”婦周戲言:“君不喜華士,日後恐無人作佳傳。
”笑曰:“自有我在。
求在我,不在人也。
士君子立身行己,出而任天下事,但求無愧此心,不負所學。
名之傳不傳,聲名之美不美,何足計較!‘籲嗟沒世名,寂寞身後事’,古人蓋知之矣。
”既而同縣郭嵩焘、巴陵吳敏樹,欲纂《楚軍紀事本末》,遺書索鈔奏稿書牍,宗棠複言:“吾湘二十年以來,内固封守,外從王事,所曆多危險阻絕之境。
他人咋舌斂手不敢引為己任者,吾湘毅然一身當之。
其初何嘗有天下後世在其念慮,亦何嘗預計所事成否,為寂寞身後之圖。
會逢天幸,各有所就,戰績昭彰,此乃天下一大轉機,吾湘禱祀求之者。
豈謂功必自湖南出,名必自湖南出乎?其人先世,率守耕讀,不但仕宦稀少。
而經商服賈以至外省者亦不數見。
老生宿儒,耐寒餓而厭聲稱,歲得館谷數十石,即為稱意。
及兵事起,謹厚者走匿山谷,徐乃覺事尚可為,強起從戎,學騎馬,學擊刺,今所指為達官貴人,由此其選也。
自今以觀,高官厚祿,焜耀一時,何莫非先世貧苦困乏,蘊蓄積累所緻乎?諸君子為桑梓謀,則凡所以去奢去泰者,莫如保先世純樸願悫之風以保世滋大。
俾湖以外得長享蕭閑無事之福,為幸多矣。
”自言:“餘出山十餘年,躍馬橫戈,氣揚心粗,恐善源日涸,得暇即親六籍。
”亦與胡林翼行軍必講《論語》、曾國藩臨戎不廢書史之旨趣同。
胡林翼以聰明成其虛懷,可謂善用其長;曾國藩以愚直成其忠誠,及宗棠以剛愎成其勢銳,則皆善用其短。
而澤之以文章,養之以學問,以艱難自勵其志氣,以強毅自振于挫敗,三公者,又不同而同。
傳有《左文襄公全集》一百二十三卷。
遂以平浙,平閩,平粵,平陝,平甘,平新疆,戰勝攻取,威殚旁達。
而始出兵,之江西,與石達開戰于景德鎮。
以新集之勇,當方張之寇,斬将奉旗。
軍聲遂振。
而诒所部将卒曰:“汝曹亦知我之所以勝乎?始賊以重圍困我,賊衆我寡,其鋒銳甚,不可戰也。
賊見我不動以為怯,數挑戰,驕也,驕極必怠,俟其怠而擊之,用力少而成功倍也。
兵之強弱,在乎氣之盛衰。
無以司其消長之權,則強者弱矣,今日之賊是也。
我有以妙其鼓舞之用,則弱者能強矣。
”大兵之後,赤地千裡,而宗棠教将士種樹藝蔬,辟田野而撫殘黎,因地制宜,诏以山農澤農之法。
其入甘度隴而平陝甘也,首師行所至,辄以屯田為務。
至則相度形勢,于險要之口安營設卡,而墾平原為廣田。
督弁卒戰陣之餘,即釋刀仗事鋤犁以藝谷蔬。
農功之暇,則開溝洫,便灌溉以興水利,築堡塞以居遺民,給耕具種子以勸農田。
官道兩旁,種榆柳垂楊以蔭行旅。
兵民雜作,而宗棠日巡行看視以勞來而勸勉之。
及其流亡漸複,客作漸集,則去而之他。
所有兵屯之地,盡付之民,緩催科而勸儲時。
自涼州以西至玉門關,井竈相望,而楊柳夾道,延數千裡,綠陰沉沉。
蓋所部楚軍。
向募農家,不收遊惰,而偏裨亦多來自田間,故以其所習課其所能,不煩教督而自勸也。
嘗诏其子曰:“古人經濟學問,多在蕭閑寂寞中學得。
積之既久,一旦事權在手,随時舉而措之。
吾頻年兵事,頗得力方輿之學。
入浙度隴,兼及荒政農學。
大都昔時偶有會心,臨急遽以得力。
以此知讀書之有益,而問學之宜豫。
兒曹但知吾頻年事功之易,而不知吾頻年涉曆之艱;但知吾此日勘定之功,而不知吾此後負荷之不易也。
”新疆既定,而俄人以兵占伊犁,不肯還。
李鴻章方為直隸總督,遙執朝政而主媾和,诏下總理衙門問宗棠。
對曰;“泰西各國,船炮雖利。
而重洋遠隔。
彼以客軍深入,雖得吾地,戰則勢孤,守則費巨;彼如思逞,亦有戒心。
俄與中國,則壤土和連,狡焉啟疆,得寸即寸,得尺即尺。
苟無以制,患莫大焉。
主戰固以自強為急,即主和,亦不可示弱以取侮,譬之圍棋,敗局中亦非無勝著。
惟心有恐懼,則舉棋不定,不勝其耦矣。
自海上用兵以來,其始壞于不知洋務之人,不知彼己,僥幸求勝。
其繼壞于深悉洋務之人,不知大計,苟且圖存,愈辦愈壞,莫知所措。
西人狡詐,每于倉皇之際,乘吾猝不及詳之時,危詞迫促以要之,鮮不堕其度内。
而和戰未定之際,宜定計于先,而出之從容暇豫。
以戰為備,不妨以和為款。
譬乘船遇風,當用風掉槍時,操船者欲張帆,必先下帆,令舟無欹側,乃免遭險。
若随風轉腳,必有傾覆之虞。
昔與多禮堂将軍論黑龍江事,多将軍力言‘非由黑龍江出兵深入俄邊,不能掣愛呼俄兵之勢。
’意以用棋局劫著為宜。
且謂:‘俄越境入中國,所壞者中國地方;我越境入俄邊,所壞者俄國地方。
得失固不相侔也,俄人須防後路,自不敢一意向前。
’多名将,不徒以武力見稱;豐鎬舊家,未有其匹;惜不逢此奇傑,快睹壯猷也。
”英風霜氣,老當益壯,而出其餘事為文章,亦複生氣遠出,磊落英多。
胡林翼謙不敢言文事,而宗棠則仗氣愛奇,殊不以唐宋八家自限,而欲駕出其上,大抵以漢京之典茂,救宋人之輕俠。
略與曾國藩伺。
曾國藩力學而資禀拙,每有累句;宗棠則天分高而功夫淺,不免拙筆。
然大方家數,不為描頭畫角,而出以灏氣流轉,拙處亦見姿緻。
顧不喜接文士,以謂華而不實,無補時艱。
湘潭王闿運以文章傲視公卿,擅聲東南,而與之書,怪其不以賢人相師,謂“天下之大,見王公大人衆矣,皆無能求賢者。
”顧宗棠則言:“王壬秋為易篁村傳,将胡文忠說得極庸,李忠武說得太愎,于理未安。
即起篁村問之,亦必有蹙然不安者。
徇一家之私言,亂天下之視聽,文士筆端,往往如此。
”婦周戲言:“君不喜華士,日後恐無人作佳傳。
”笑曰:“自有我在。
求在我,不在人也。
士君子立身行己,出而任天下事,但求無愧此心,不負所學。
名之傳不傳,聲名之美不美,何足計較!‘籲嗟沒世名,寂寞身後事’,古人蓋知之矣。
”既而同縣郭嵩焘、巴陵吳敏樹,欲纂《楚軍紀事本末》,遺書索鈔奏稿書牍,宗棠複言:“吾湘二十年以來,内固封守,外從王事,所曆多危險阻絕之境。
他人咋舌斂手不敢引為己任者,吾湘毅然一身當之。
其初何嘗有天下後世在其念慮,亦何嘗預計所事成否,為寂寞身後之圖。
會逢天幸,各有所就,戰績昭彰,此乃天下一大轉機,吾湘禱祀求之者。
豈謂功必自湖南出,名必自湖南出乎?其人先世,率守耕讀,不但仕宦稀少。
而經商服賈以至外省者亦不數見。
老生宿儒,耐寒餓而厭聲稱,歲得館谷數十石,即為稱意。
及兵事起,謹厚者走匿山谷,徐乃覺事尚可為,強起從戎,學騎馬,學擊刺,今所指為達官貴人,由此其選也。
自今以觀,高官厚祿,焜耀一時,何莫非先世貧苦困乏,蘊蓄積累所緻乎?諸君子為桑梓謀,則凡所以去奢去泰者,莫如保先世純樸願悫之風以保世滋大。
俾湖以外得長享蕭閑無事之福,為幸多矣。
”自言:“餘出山十餘年,躍馬橫戈,氣揚心粗,恐善源日涸,得暇即親六籍。
”亦與胡林翼行軍必講《論語》、曾國藩臨戎不廢書史之旨趣同。
胡林翼以聰明成其虛懷,可謂善用其長;曾國藩以愚直成其忠誠,及宗棠以剛愎成其勢銳,則皆善用其短。
而澤之以文章,養之以學問,以艱難自勵其志氣,以強毅自振于挫敗,三公者,又不同而同。
傳有《左文襄公全集》一百二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