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筌
關燈
小
中
大
繪事之傳尚矣,代有名家,格因品殊。
考厥生平,率多高士,凡為畫訣,散在藝林。
六法六長,頗聞要略。
然人非其人,畫難為畫,師心踵習,迄無得焉。
聊摅所見,輯以成篇,纖計小談,俟夫知者(繪苑流傳,大都高人韻士,寫其胸中逸氣,此言人與畫合,真為定論)。
夫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畫家最重章法。
清渾二語,通體段落,始兩得之)。
形勢崇卑,權衡小大,景色遠近,劑量淺深。
山之旁脅易寫,正面難工;山之腰腳易成,峰頭難立。
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側者客山遠。
衆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盤互,祖峰乃厚。
土石交覆,以增其高;支隴勾連,以成其闊。
一收複一放,山漸開而勢轉;一起又一伏,山欲動而勢長(起伏收放,括盡縱橫運用之法)。
背不可睹,側其峰勢;恍面陰崖,坳不可窺,郁其林叢,如藏屋宇。
山分兩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現有隐。
近阜下以承上,有尊卑相顧之情;遠山低以為高,有主客異形之象(山頭山足,俯仰照顧有情。
近峰遠峰,形狀勿令相犯。
此章法要緊處,學者勿輕放過)。
危岩削立,全依遠岫為屏;巨嶺橫開,還藉群峰插笏。
一抹而山勢迢遙,貴腹内陵阿之層轉;一峰而山形崒嵂,在嶺邊樹石之缤紛。
數徑相通,或藏而或露;諸峰相望,或斷而或連。
峰夭矯以欲上,仰而瞰空;砂迤逦以同奔,俯而薄地。
山從斷處而雲氣生,山到交時而水口出。
山脈之通,按其水徑;水道之達,理其山形(水道乃山之血脈貫通處,水道不清,則通幅滞塞。
所當刻意研求者)。
地勢異而成路,時為夷險;水性平而畫沙,未許欹斜。
近山潆洄,每于村邊石腳;遠沙迢遞,見之峰頂山腰。
樹中有屋,屋後有山,山色時多沉霭;石旁有沙,沙邊有水,水光自愛空濛。
平遠一派,水陸有殊。
江湖以沙岸蘆汀、帆樯凫雁、刹竿樓橹,戍累漁罾為映帶;村野以田廬籬徑,菰渚柳堤,茅店闆橋,煙墟渡艇為鋪陳(畫中平遠最難作。
此分江湖、村野、雨景、晚景處,即是畫法。
野景以趙大年為宗,江景則江燕諸公為妙。
觀此點綴,畫法盡矣)。
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
土無全形,石之巨細助其形;石無全角,石之左右藏其角。
土載石而宜審重輕,石壘石而應相表裡(山水中畫石,與尋常畫法不同,須令土石渾成。
雖極奇險之緻,而位置天然,方為合格)。
石之立勢正,走勢則斜;坪之正面平,旁面則反。
半山交夾,石為齒牙;平壘逶迤,石為膝趾。
山脊以石為領脈之綱,山腰用樹作藏身之幄。
山實,虛之以煙霭;山虛,實之以亭台。
山形欲轉,逆其勢而後旋;樹影欲高,低其餘而自聳。
山面陡面斜,莫為兩翼;樹叢高叢矮,少作并肩。
石壁巑岏,一帶傾欹而倚盼;樹枝撐攫,幾株向背而紛拏。
橫崖泉落,景已伏而忽通;孤嶂石飛,勢将墜而仍綴。
樹排蹤以衛峽,石頹卧以障虛。
山外有山,雖斷而不斷;樹外有樹,似連而非連(此段言隐現斷續之妙,如文章家龍門叙事法,變化無方)。
榆柳茂于村舍,松桧郁乎岩阿。
坡間之樹扶疏,石上之枝偃蹇。
短樹參差,忌排一片;密林蓊翳,尤喜交柯。
密葉偶間枯槎,頓添生緻;紐幹或生剝蝕,愈見蒼顔。
枝綴葉而參伍錯綜,弗生窒礙;葉附枝而橫斜纡直,欲使聯翩。
菀枯或因發葉之早遲,舒屈多由引幹之老稚。
一本之穿插掩映,還如一林;一林之倚讓乘承,宛同一本。
正标側杪,勢以能透而生;葉底花間,影以善漏而豁。
透則形脞而似長,漏則體肥而若瘦(作畫樹居其半,諸家畫法,變态多種,不過為造化傳神。
若非靜觀,難得其理。
此段洗發,曲盡玄微。
一本一林,透漏之法,畫樹秘要,前人所不傳。
今于江上先生發之,令人玩索不盡)。
煙中之幹如影,月下之枝無色。
雨葉暗而淋漓,風枝亞而搖曳。
木皮之膚理如生,蟠根之植立宜固。
春條擢秀,夏木垂陰。
霜枝葉零,寒柯枝瑣。
表挺而修立,影互而成行。
幽岩古枿,老狀離奇。
片石疏叢,天真爛熳。
山擁大塊而虛腹,木攢多種而疏巅。
衆沙交會,借叢樹以為深;細路斜穿,綴荒林而自遠。
沙如漂練,分水勢而複羅村勢;樹若連栅,圍山足而兼襯山巒。
沙邊水蕩,偶借石防;峰裡雲生,還容樹影(沙之交插處,作樹有法,惟癡翁最為擅勝。
荒林細路,南宋諸公妙境也)。
林麓互錯,路暗藏于山根;岩谷遮藏,境深隐于樹裡。
密樹憑山,而根株疊露,能令土石分明;近山嵌樹,而坡岸稍移,便使柯條别異。
樹根無著,因山勢之橫空;峰頂不連,以樹色之遙蔽。
峰棱孤側,草樹為羽毛;坡腳
考厥生平,率多高士,凡為畫訣,散在藝林。
六法六長,頗聞要略。
然人非其人,畫難為畫,師心踵習,迄無得焉。
聊摅所見,輯以成篇,纖計小談,俟夫知者(繪苑流傳,大都高人韻士,寫其胸中逸氣,此言人與畫合,真為定論)。
夫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畫家最重章法。
清渾二語,通體段落,始兩得之)。
形勢崇卑,權衡小大,景色遠近,劑量淺深。
山之旁脅易寫,正面難工;山之腰腳易成,峰頭難立。
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側者客山遠。
衆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盤互,祖峰乃厚。
土石交覆,以增其高;支隴勾連,以成其闊。
一收複一放,山漸開而勢轉;一起又一伏,山欲動而勢長(起伏收放,括盡縱橫運用之法)。
背不可睹,側其峰勢;恍面陰崖,坳不可窺,郁其林叢,如藏屋宇。
山分兩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現有隐。
近阜下以承上,有尊卑相顧之情;遠山低以為高,有主客異形之象(山頭山足,俯仰照顧有情。
近峰遠峰,形狀勿令相犯。
此章法要緊處,學者勿輕放過)。
危岩削立,全依遠岫為屏;巨嶺橫開,還藉群峰插笏。
一抹而山勢迢遙,貴腹内陵阿之層轉;一峰而山形崒嵂,在嶺邊樹石之缤紛。
數徑相通,或藏而或露;諸峰相望,或斷而或連。
峰夭矯以欲上,仰而瞰空;砂迤逦以同奔,俯而薄地。
山從斷處而雲氣生,山到交時而水口出。
山脈之通,按其水徑;水道之達,理其山形(水道乃山之血脈貫通處,水道不清,則通幅滞塞。
所當刻意研求者)。
地勢異而成路,時為夷險;水性平而畫沙,未許欹斜。
近山潆洄,每于村邊石腳;遠沙迢遞,見之峰頂山腰。
樹中有屋,屋後有山,山色時多沉霭;石旁有沙,沙邊有水,水光自愛空濛。
平遠一派,水陸有殊。
江湖以沙岸蘆汀、帆樯凫雁、刹竿樓橹,戍累漁罾為映帶;村野以田廬籬徑,菰渚柳堤,茅店闆橋,煙墟渡艇為鋪陳(畫中平遠最難作。
此分江湖、村野、雨景、晚景處,即是畫法。
野景以趙大年為宗,江景則江燕諸公為妙。
觀此點綴,畫法盡矣)。
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
土無全形,石之巨細助其形;石無全角,石之左右藏其角。
土載石而宜審重輕,石壘石而應相表裡(山水中畫石,與尋常畫法不同,須令土石渾成。
雖極奇險之緻,而位置天然,方為合格)。
石之立勢正,走勢則斜;坪之正面平,旁面則反。
半山交夾,石為齒牙;平壘逶迤,石為膝趾。
山脊以石為領脈之綱,山腰用樹作藏身之幄。
山實,虛之以煙霭;山虛,實之以亭台。
山形欲轉,逆其勢而後旋;樹影欲高,低其餘而自聳。
山面陡面斜,莫為兩翼;樹叢高叢矮,少作并肩。
石壁巑岏,一帶傾欹而倚盼;樹枝撐攫,幾株向背而紛拏。
橫崖泉落,景已伏而忽通;孤嶂石飛,勢将墜而仍綴。
樹排蹤以衛峽,石頹卧以障虛。
山外有山,雖斷而不斷;樹外有樹,似連而非連(此段言隐現斷續之妙,如文章家龍門叙事法,變化無方)。
榆柳茂于村舍,松桧郁乎岩阿。
坡間之樹扶疏,石上之枝偃蹇。
短樹參差,忌排一片;密林蓊翳,尤喜交柯。
密葉偶間枯槎,頓添生緻;紐幹或生剝蝕,愈見蒼顔。
枝綴葉而參伍錯綜,弗生窒礙;葉附枝而橫斜纡直,欲使聯翩。
菀枯或因發葉之早遲,舒屈多由引幹之老稚。
一本之穿插掩映,還如一林;一林之倚讓乘承,宛同一本。
正标側杪,勢以能透而生;葉底花間,影以善漏而豁。
透則形脞而似長,漏則體肥而若瘦(作畫樹居其半,諸家畫法,變态多種,不過為造化傳神。
若非靜觀,難得其理。
此段洗發,曲盡玄微。
一本一林,透漏之法,畫樹秘要,前人所不傳。
今于江上先生發之,令人玩索不盡)。
煙中之幹如影,月下之枝無色。
雨葉暗而淋漓,風枝亞而搖曳。
木皮之膚理如生,蟠根之植立宜固。
春條擢秀,夏木垂陰。
霜枝葉零,寒柯枝瑣。
表挺而修立,影互而成行。
幽岩古枿,老狀離奇。
片石疏叢,天真爛熳。
山擁大塊而虛腹,木攢多種而疏巅。
衆沙交會,借叢樹以為深;細路斜穿,綴荒林而自遠。
沙如漂練,分水勢而複羅村勢;樹若連栅,圍山足而兼襯山巒。
沙邊水蕩,偶借石防;峰裡雲生,還容樹影(沙之交插處,作樹有法,惟癡翁最為擅勝。
荒林細路,南宋諸公妙境也)。
林麓互錯,路暗藏于山根;岩谷遮藏,境深隐于樹裡。
密樹憑山,而根株疊露,能令土石分明;近山嵌樹,而坡岸稍移,便使柯條别異。
樹根無著,因山勢之橫空;峰頂不連,以樹色之遙蔽。
峰棱孤側,草樹為羽毛;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