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結論

關燈
族特性與民族衛生》一書,商務出版。

    ),此不叙。

    唯地理學家沙學浚先生有《中華民族的氣候适應力》一文(2)(1948年6月30日重慶《大公報》星期論文。

    原文羅列證據,此隻舉其大意。

    ),具有學術價值,略略引叙于此。

    據說各地方的氣候(寒暖濕燥),從其緯度的高低,距海的遠近,和地形高低等等因素以形成,全世界共可分為十一個區。

    所有各區都可找到中國人的聚落,證明中國人的氣候适應力最強,更無他族可與相比。

    氣候适應力之含義,主要有兩點。

    (一)在如此氣候下依舊可以勞心勞力工作;(二)長久住下去,有固定聚落,傳後代,長子孫,譬如白種人在熱代便難适應,而日本人則較怕冷,中國人竟自冷熱都可以行。

    俄國人雖有耐寒之稱,中國人耐起寒來,比他還強。

    我們要問:中國人何以這樣特别?論身體,中國人并不比他們更健壯,相反地,中國人的身體本能毋甯是較差。

    況且體育運動,衛生營養,又不講究。

    從先天禀賦到後天方法,均非優勝。

    如果你隻把生命看做身體之事,當然就索解不得。

    但你如其知道身體不過一生活工具,生命初不局限于此,而源泉深遠,那麼,你于中國人的長處将亦不難有認識。

    中國人的長處無他,隻在其能從生命更深源泉處取給活力,便不像西洋人那樣淺而易竭。

    人類自身體本能中大得解放後,其生命主要已不在身而在心。

    心是什麼?前曾說“生命充實那松開的空隙,而自顯其用,是為心”(見第七章)。

    不過心不一直對外,還是要通過官體其用始顯。

    中國人氣候适應力之強,不強于身而強于心,猶惜其身不夠健全,否則将表現更好。

    西洋人之所以不逮,非緣其外面工具(身體及方法)不夠,而是其裡面容積不夠,以緻沒有回旋餘地。

    雖韌性及彈性包含甚廣,此第就其一端而言其理。

    然大體說,其他一切亦無不根本在此。

    蓋西洋人多向外作理會而發達了工具。

    中國人多向裡作理會而涵養了生命。

    論工具,中國不如西洋,論生命,西洋又不如中國。

    此其大較也。

     第十點“圓熟老到”,為我民族性總括的特征,含義甚豐,難于分說說明。

    然讀者卻亦不難看出其與本書所論中國文化是成熟非幼稚,是精深非粗淺者之相合。

    同時亦就知道一切固執社會發展史,抱持文化階梯觀,認定中國落後于英美蘇聯一二階段者,顯然不對。

    但我們亦初不否認英美蘇聯在某些地方為先進。

    即由此先進後進之參差互見,吾人是有中國文化為人類文化早熟之論斷。

    所謂“不露圭角而具有最大之适應性及潛力”,則又其所成熟在内不在外,在生命本身不在生活工具之證明。

    反觀今日西洋人正有自己不能适應其文明進步之苦,都市中精神病患者日益加多,則其所成就在外不在内,在生活工具不在生命本身,又彰彰也。

     末後要論到第一點“自私自利”。

    潘光旦先生曾以為這是遺傳的。

    他欣賞人文地理學者亨丁頓(EllisHuntington)以自然淘汰和人口移殖來說明中國民族性(1)(見潘著《民族特性與民族衛生》,商務版。

    )。

    說是中國數千年不斷水旱災荒,唯自私心強者易得存活殖種,不然則滅亡,遂淘汰而得此結果。

    我們實在不敢深信。

    很顯然地是潘先生本其優生學研究,隻向遺傳上着眼,根本沒有明白中國社會構造之特殊,及其如何陶鑄了中國人的第二天性--習慣。

    Z本書于中西兩方社會生活之不同,再三緻意,其間中西第一對照圖(見第五章),第二對照圖(見第九章),讀者最不可忘記。

    如圖所示:從一個人到他可能有之最大社會關系,約劃為四級,在西洋人生活中意識中最占地位者,為個人及團體兩級,而在中國人卻為家庭及天下兩級。

    團體與個人,在西洋俨然兩個實體,而家庭幾若為虛位,中國人卻從中間就家庭關系推廣發揮,以倫理組織社會,消融了個人與團體這兩端。

    --這兩端好像俱非他所有。

    必胸中了然于此不同,而後于此一問題的曲折,乃可望辨察明白。

    -- (一)中國人因集團生活之缺乏,而缺乏公共觀念,缺乏紀律習慣,缺乏組織能力,缺乏法治精神(見第四章),一句話總括,缺乏為營團體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公德。

    其所以被人看做自私自利多半為此。

    西洋人之有公德亦不是天生的。

    既鍛煉于血的鬥争,又培養于日常生活,其開端蓋在宗教組織,而從中古都市自主以還乃大為成功(見第三章)。

     (二)公德所由養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緻,為公即所以為私,為私亦勢須為公。

    譬如在國際經濟競争下,一個國民總要用他的國貨,這固然可以說他愛國,但他卻亦正是要鞏固他的生計。

    又如在政黨選舉競争下,一個黨員為他的黨而奔走,這固然可以說他忠黨,但他卻亦正是在争取他的前途。

    往時教徒于其教會,手工業者于其行會,近代産業工人于其階級組織……其例甚多不必番數。

    總之,公與私相合而不相離,積久而行乎自然。

    反之,如其公私恒若兩回事,為公就要廢私,為私不免害公,在那種情勢下斷無法養成公德。

    所以徑不妨說,西洋人的公德正是由自私而養成。

     (三)假若說西洋人公德之養成,隻是順乎人情自然,無所謂自私,那在我完全贊成。

    但我卻要提出說,中國人沒有養成公德,同樣亦隻是人情自然,而無所謂自私。

    人總不能離社會而生活是一定的,但社會結構彼此卻不定相同。

    西洋人所不能離者是其自古及今種種團體組織,中國人所不能離者是其若近若遠種種倫理關系。

    倫理所不同于團體者,不劃定範圍,更不作對抗,而推近以及遠,又引遠而入近。

    中國人說近就是身家,說遠就是天下,而其歸趣則在“四海兄弟”、“天下一家”。

    此其精神甯不偉大?豈有什麼自私?然而可惜是小起來太少,大起來又太大--大到沒有邊際,抓亦抓不着,靠亦靠不得,真所謂“大而無當”。

    不像西洋人小不至身家,大不至天下,有個适中的範圍,公私合成一片,正好培養公德。

    其公德所以沒有養成在此,似乎并無應受譴責之處。

    要知不能離團體而生活者,就養成其團體生活所必需的習慣,不能離倫理而生活者,就養成其倫理生活所必需的習慣。

    同時,各于其所不必需者,每每不習慣之。

    中國人不習于愛國合群,正亦猶西洋人之不習于孝親敬長。

    夫何足怪?然而于不習孝親敬長者不聞有譏,于不習愛國合群者則人人诟病,此無他。

    逢到今天急切需要國家意識團體行動,而他偏偏不會,且狃于積習,惰性難改而已。

    生命是活的,時勢不同,随時宜為新适應。

    責他今天還在各顧身家,照顧親戚故舊為自私,誠不為過,但若說中國人一向就在自私自利中生活了數千年,則是笑話!一味自私便是“反社會的行為”,将不适于任何社會生活,一民族果真有此症候,早不能存在于天壤間,又何以解于我民族生命延續之久,延擴之大,為其他民族所莫得而比?說自私自利是中國民族性者,殊覺無據。

    中國人并不見得比西洋人格外自私。

     (四)翻轉來,我倒要指出西洋人實在比中國人自私。

    近代西洋人的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顯然比之從來中國人的倫理本位,尊重對方為自私,且不說。

    即就他們的團體生活言之,除合作社一類組織外,幾無不有極強排他性。

    羅素所著《愛國功過》一書,嘗言英國人慣用仇嫉外國之手段以獎勵其國民愛國心。

    最初仇西班牙人,繼則仇法國人,繼則仇德國人。

    今後又不知當仇誰氏(1)(此據商務印書館出版梁任公先生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第3頁轉引。

    )。

    蓋“争之與群乃同時并見之二物”(孟德斯鸠語)。

    論西洋人之輕其身家,似公;而各徇其群,又不過是大範圍的自私,不是真公。

    真公,還要于中國人見之。

    中國人懷抱着天下觀念,自古訖今一直未改,真是廓然大公,發乎理性之無對。

    說民族性,這才是中國的民族性。

    今日世界不講公理,不得和平,正不外西洋人集團生活的積習難改(2)(國家主權之無上,是使世界陷于無政府狀态,無法得到和平之症結所在,有識者言之已多。

    而此一牢不可破之觀念,正是西洋人集團生活之積習也。

    日本人藤澤親雄任國際聯盟秘書多年,為懷抱熱心而卒歸失望之人。

    他于失望之餘,恍然有悟于儒書王道霸道之說,深信隻有中國文化能緻世界于和平,歐洲人是沒辦法的。

    因此他回國創立“東光書院”,以儒書教青年。

    1932年曾來北平訪問于各大學教授,竟無人加以理會。

    我曾與晤談并得其贈書。

    )。

    依我看:中國人要被自私之譏的時代快過去了,西洋人被自私之譏的時代卻快要來。

    究竟誰自私,不必争論,時代自有一番勘驗。

     (五)綜核以上所論,問題隻在社會結構與時勢需要上,中國人西洋人根本沒有什麼不同。

    如其有之,那就是西洋人從身體出發而中國人理性早啟這一點。

    從這一點上說,比較不自私的當然屬中國人。

    但論其過去則然,非所論于今日。

    今日中國人恒不免落于兩偏的情形:一偏于自私,一偏于不私,而不像西洋人大緻總差不多。

    西洋人當初從身體出發,與一般生物為近之時,雖說輾轉不出乎自私,然人畢竟是人,其與人與物通而不隔的生命,不知不覺随時流露出來,便是公而非私。

    及其理性随社會形勢漸次開發,“自己人”的圈步步放大(看第十一章),則更趨向于公。

    從大事到小事,許多禮俗制度既随以養成,生活于其間的人自私不自私就大緻相去不遠。

    唯生于今日的中國人不然。

    一則禮俗制度破壞淩亂,大多數人失所依傍,自易堕落,而少數人之理性自覺此時卻以轉強。

    再則身體本能浸弱,生發之氣不足,亦最易流于貪吝。

    古語所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是也。

    然如是者縱居多數,而火盡薪傳,其少數人理性乃愈不可掩。

    所以今天中國人,其自私過于西洋人怕是事實;卻是另一面,其不自私亦超過西洋人。

    --隻這其間有些是與遺傳有關。

     中國文化有其特殊之根本由來,我們既經尋繹得到,具說如前;今與其民族性又如是互相印證而不謬,本書即于此結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