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近代民間文學

關燈
人,在現實運動的沖擊下,也不能不以某些新事物入詩。

    由于政治性的加強,進步詩人為使這一傳統的、為廣大社會階層所熟習的藝術形式,更好地為革命鬥争服務,起到鼓舞士氣,開通民智,激勵人心的作用,也不能不打破那些"古雅"、"高雅"等等陳腐的觀念,使一切新事新物,俗事俗物,無不可以入詩;歌頌、諷刺、感慨、議論,無不用詩來表達。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藝術傳統,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龔自珍首先突破了清中葉以來拟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統治,成為近代早期的一個浪漫主義詩人。

    但他的許多散文和一部分律詩、絕句,也表現了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

    有些小詩體現了二者的結合。

    後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許多作家,都繼續着他的足迹前進,在和各式拟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鬥争中,進一步發展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特别是現實主義成為文學界一種自覺的創作運動。

    林昌彜的《射鷹樓詩話》和陳應昌的《清詩铎》具體地反映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觀點。

    貝青喬的《咄咄吟》專寫浙江沿海抗英清軍的腐朽實況;黃遵憲以絕大部分詩篇系統的反映了近代的重大事件;許多進步作家的散文、小說、戲曲,無不着重揭露現實政治社會的腐朽黑暗;對小說戲曲更特别強調其改良社會的教育作用:這一切都說明了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和創作運動的不斷高漲,它和浪漫主義彙成了近代文學的主流。

    一切拟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相形見拙,了無生氣。

     由于近代文學和政治性的加強,以及題材和内容的擴大,文學的形式、語言乃至風格特征也有了變化。

    一般趨向通俗化。

    近代詩中許多優秀的作品是"新樂府體"和更加自由解放的"古體"。

    許多詩人學習寫作竹枝詞和山歌。

    這都顯示着對詩的形式、表現方法和工具的變革的要求。

    龔自珍作詩不拘聲調格律,自覺地運用各種形式。

    他的詩我絕句詩近于随口說話。

    黃遵憲明白主張"我手寫我口",以"方言俗諺"入詩而又"不名一格,不專一體"。

    這些都說明詩人試圖突破舊形式的努力。

    随着資産階級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的發展,詩的通俗化表現向兩方面發展:一方面要求與音樂結合,使之能夠歌唱,以便廣泛流傳;一方面要求語言淺顯,易讀易懂,形式自由,表達方便。

    許多詩人寫了所謂"歌",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章炳麟、秋瑾、高旭等,都有這類作品。

    散文不僅有梁啟超"務為平易暢達的新文體",而且在語文合一的要求下,也出現了許多白話文。

    章炳麟雖提倡魏晉文,卻也頌揚語意"淺露"的《革命軍》,以為"感恒民當如是"。

    他也寫過這類政論文。

    昆曲為京劇所代替,話劇的産生,以及民間文學形式多方面的運用,都是要求通俗化的表現。

    陳天華的《猛回頭》是以民間唱本形式寫成的一種通俗宣傳的著名作品。

     由于近代社會迅速的變化和錯綜複雜的矛盾,也由于作家本身階段立場和世界觀的限制,近代文學發展呈現空前的複雜情況。

    文學為政治服務泊自覺性雖大大地提高,但作品的出現往往落在政治運動的後面。

    改良派的許多詩文和著名的小說作品,都産生在民主革命時期。

    這些作品本身雖有一定的進步性,發生一定的積極的影響,但實際上它們已起着對抗革命潮流更大的消極作用。

    許多進步作家對封建文化的力量本業就薄弱;而且他們的進步往往隻表現在一個時期。

    許多作家前後期往往判若兩人。

    康有為、梁啟超、章炳麟等都是著名的代表者。

    "正統"派作家,與時代背道而馳是他們的基本傾向,但在現實社會運動的影響下,也不能完全無動于中,因而也往往寫下某些可取的作品。

    "宋詩派"詩人和"桐城派"古文家都有個别比較有意義的作品。

    新舊派作家都有内容和形式矛盾的作品。

    同樣由于上述原因,近代文學呈現着明顯的過渡狀态。

    傳統文學,以"同光體"詩、"常州派"詞、"桐城派"古文為代表,依然活躍一時。

    進步文學雖以反帝愛國和民主主義為内容,但也不夠深廣;舊形式、舊風格突不破,通俗化不同徹底。

    我作家以為這隻是開通民智的需要,對文學發展本應繼承革新、走向廣大社會階層的人民,缺乏認識和努力。

    有些作家如嚴複、林纾等還迷信古文的表達作用,反對文學語言通俗化。

    藝術形象不成熟,以小就表現得最突出。

    有些小說隻是借小說的形式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理想,并沒有創造人物形象的認識;許多小說旨在廣泛地揭露黑暗,随事牽連,結構散漫,也很少創造出時代的典型形象。

    晚清所謂譴責小說大抵都存在着這種缺點。

    這些都是過渡狀态的表現。

    但近代文學是有成就的。

    它的反帝愛國和民主主主的基本主題,它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精神與方法,它的突破舊形式,語文合一、走向通俗化的探索和努力,都為"五四"以後的新文學準備了一定的曆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