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林外史
關燈
小
中
大
ot文行出處",才能免于"功名富貴"的牢籠,堪稱"品地最上一層"。
這在當時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意義的。
作品一開始就通過周進、範進中舉前後的悲喜劇,揭示了科舉制度是怎樣腐蝕着文士的心靈,以及士子們熱中科舉的原因。
六十多歲的周進,因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受着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科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
後來連教館之職也失去了,隻得給商人記帳。
當他一見貢院号闆,就禁不住萬感俱發,一頭撞去,哭得死去活來。
而當商人們答應替他捐個監生時,他竟爬到地上磕頭說:"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範進也是個連考二十馀次不取的老童生,發榜那天,家裡沒有早飯米,隻得抱了正在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
聽到中舉的消息後,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歡喜得發了瘋。
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之後才清醒過來。
從此他就"平步登天",有許多人來奉承他,不到兩三個月,田産房屋,奴仆丫鬟都有了。
由此可見,士子們的熱中科舉,不過是為了爬上統治階級地位,升官發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臧蓼齋說他為什麼要拚命花錢補個禀生時道:"禀生,一來中的多,中了就做官。
就是不中,十幾年貢了,朝廷試過,就是去做知縣推官,穿螺蛳結底的靴,坐堂、灑簽、打人"。
也清楚表明了這一點。
科舉既然成了讀書人獵取功名富貴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
作品中的馬二先生甚至迷信八股到這樣的程度,他說:"舉業二字是從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就是孔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
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個給你官做?"另一個人物魯編修認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在他的影響下,女兒魯小姐也在曉妝台畔,刺繡床前,擺滿了一部一部的八股文。
甚至因丈夫八股"不甚在行"而愁眉淚眼,怨他誤了自己終身。
匡超人出身貧困,原也還純潔樸實,用自己的勞動養活父母。
自從聽了馬二先生的"勸導"後,逐漸熱中舉業,後來得到李知縣的賞識,追求功名富貴之心更熱切了。
為了府考,竟丢下重病的父親。
當他考取秀才後,就在杭州與那批鬥方名士鬼混,選文章、騙飯吃。
還跟潘三一起,假刻圖章,短截公文,設計代考。
。
以後又到京城攀高結貴,抛棄原妻,并恬不知恥地說:"戲文上說的蔡狀元招贅牛相府,傳為佳話,這又何妨!"就這樣,作者通過一連串人物活動,揭示了八股文、科舉制度怎樣使一些樸實的年輕人,逐漸堕落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變成了忘恩負義的無賴! 作品還寫了一群考取科名的讀書人,他們出仕則為貪官污吏,居鄉則為土豪劣紳,從而進一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政治的窳敗。
王惠當了南昌太守,一到任就問:"地方人情,可有什麼出産?詞訟裡可也略有些什麼通融?"他念念不忘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衙門裡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闆子聲","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利害,睡夢裡也是怕的"。
高要的湯知縣為了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賄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師父,引起回民鳴鑼罷市。
彭澤縣大姑塘附近兩隻鹽船被搶,告到縣裡,反而挨了知縣的二十大闆。
這些官吏就憑藉科舉得意,升官發财,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共同特性。
即使不作官,他們也能以貢生、舉人的特權,通過同年或師生關系,勾結官府,魚肉人民。
退仕的張靜齋就是本鄉的惡棍。
嚴貢生橫行鄉裡,他強圈别人的豬,沒有借給别人錢卻向人要利息,訛詐船家,霸占二房産業,是個典型的劣紳。
在諷刺舉業中人物的同時,作品還用了大量篇幅刻劃那些"假托無意
這在當時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意義的。
作品一開始就通過周進、範進中舉前後的悲喜劇,揭示了科舉制度是怎樣腐蝕着文士的心靈,以及士子們熱中科舉的原因。
六十多歲的周進,因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受着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科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
後來連教館之職也失去了,隻得給商人記帳。
當他一見貢院号闆,就禁不住萬感俱發,一頭撞去,哭得死去活來。
而當商人們答應替他捐個監生時,他竟爬到地上磕頭說:"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範進也是個連考二十馀次不取的老童生,發榜那天,家裡沒有早飯米,隻得抱了正在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
聽到中舉的消息後,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歡喜得發了瘋。
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之後才清醒過來。
從此他就"平步登天",有許多人來奉承他,不到兩三個月,田産房屋,奴仆丫鬟都有了。
由此可見,士子們的熱中科舉,不過是為了爬上統治階級地位,升官發财,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臧蓼齋說他為什麼要拚命花錢補個禀生時道:"禀生,一來中的多,中了就做官。
就是不中,十幾年貢了,朝廷試過,就是去做知縣推官,穿螺蛳結底的靴,坐堂、灑簽、打人"。
也清楚表明了這一點。
科舉既然成了讀書人獵取功名富貴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
作品中的馬二先生甚至迷信八股到這樣的程度,他說:"舉業二字是從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就是孔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
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個給你官做?"另一個人物魯編修認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在他的影響下,女兒魯小姐也在曉妝台畔,刺繡床前,擺滿了一部一部的八股文。
甚至因丈夫八股"不甚在行"而愁眉淚眼,怨他誤了自己終身。
匡超人出身貧困,原也還純潔樸實,用自己的勞動養活父母。
自從聽了馬二先生的"勸導"後,逐漸熱中舉業,後來得到李知縣的賞識,追求功名富貴之心更熱切了。
為了府考,竟丢下重病的父親。
當他考取秀才後,就在杭州與那批鬥方名士鬼混,選文章、騙飯吃。
還跟潘三一起,假刻圖章,短截公文,設計代考。
。
以後又到京城攀高結貴,抛棄原妻,并恬不知恥地說:"戲文上說的蔡狀元招贅牛相府,傳為佳話,這又何妨!"就這樣,作者通過一連串人物活動,揭示了八股文、科舉制度怎樣使一些樸實的年輕人,逐漸堕落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變成了忘恩負義的無賴! 作品還寫了一群考取科名的讀書人,他們出仕則為貪官污吏,居鄉則為土豪劣紳,從而進一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政治的窳敗。
王惠當了南昌太守,一到任就問:"地方人情,可有什麼出産?詞訟裡可也略有些什麼通融?"他念念不忘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衙門裡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闆子聲","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利害,睡夢裡也是怕的"。
高要的湯知縣為了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賄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師父,引起回民鳴鑼罷市。
彭澤縣大姑塘附近兩隻鹽船被搶,告到縣裡,反而挨了知縣的二十大闆。
這些官吏就憑藉科舉得意,升官發财,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共同特性。
即使不作官,他們也能以貢生、舉人的特權,通過同年或師生關系,勾結官府,魚肉人民。
退仕的張靜齋就是本鄉的惡棍。
嚴貢生橫行鄉裡,他強圈别人的豬,沒有借給别人錢卻向人要利息,訛詐船家,霸占二房産業,是個典型的劣紳。
在諷刺舉業中人物的同時,作品還用了大量篇幅刻劃那些"假托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