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前期詩文
關燈
小
中
大
字廷益,錢塘人。
永樂十九年進士,曆任山西、河南各地巡撫,為官清正,不畏強暴,深得民心。
"土木之役",英宗被俘,蒙古瓦刺部軍進逼北京,以英宗為要脅,于謙堅決主戰。
後來英宗還朝複位,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他處死。
于謙是一個民族英雄,也是關懷人民的政治家,寫詩隻是他的馀事。
但是他愛國憂民的心懷,卻在詩中有鮮明的表現。
他青年時代寫的詠物詩《石灰吟》說: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種甘願為祖國人民利益而自我犧牲的精神,在《詠煤炭》七律中也有同樣動人的表現。
英宗正統以後,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于謙作為地方官吏,經常在巡按視察途中寫下不少反映現實的詩篇。
例如: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
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
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荒村》 田舍翁,老更勤,種田何管苦與辛。
雞皮鶴發十指秃,日向田間耕且 。
雨旸時若得秋成,敢望肥甘充口腹?但願公家無負租,免使兒孫受淩辱。
吏不敲門犬不驚,老稚團栾貧亦足。
可憐憔翠百年身,暮暮朝朝一盂粥。
田舍翁,君莫欺,暗中朘剝剝民膏脂,人雖不語天自知。
--《田舍翁》 前詩中地方官一面逼人民賣兒女納糧,一面又讨好上司,掩蓋災情,揭露的矛盾相當深刻。
後詩中寫"可憐憔悴百年身,暮暮朝朝一盂粥"的老農們那點最低限度的生活願望,也使我們可以想到當時農民苦難的深重。
他也寫了一系列的反對侵略的愛國主義的詩篇,在《出塞》詩裡他歌頌"紫髯将軍挂金印,意氣平吞瓦刺家"的淩雲壯志,以及他們"不願千金萬戶侯"的無私精神。
在《夜坐念邊事》裡,他殷切地朝待軍中出現英雄人材:"安知天下無三傑,但願軍中有一韓。
"他還親自用民歌形式替戰士們編寫了《從軍五更轉》。
可惜他五十歲以後抗敵戰争最危急時期的詩很少保留下來。
在一些平常抒情詩裡,也處處流露他盡瘁為國,忘我無私的精神。
在《寄内》中他一面感謝和安慰妻子,一面說明國事的重要。
寫旅途即景的《平陽道中》一詩裡,他"聽說平陽米價低",流露出一線的欣慰。
在《上太行》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他兩鬓霜華,風塵仆仆為國事奔走的形影。
他的詩往往是随手寫成,不計工拙的。
繁重的軍政事務也不允許他在寫詩上苦吟推敲。
所以他的詩藝術上也有缺點,有時失之平直散緩,有的篇章不完整,有的是簡單改用前人章法詞句,但他這些詩的内容價值仍然是不可磨滅的。
比于謙約晚五十年的茶陵詩派領袖李東陽,是從台閣體到前後七子的過渡人物,他在明前期詩壇上有一定的地位。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湖南茶陵人,天順八年進士,官至少師、大學士。
在成化、弘治年間,他以台閣大臣地位,主持詩壇,頗有聲望。
他論詩的藝術觀點多半是附和嚴羽,但在談論詩歌音調的輕重、清濁、高下、緩急,以及作詩用字的虛實、結構的起承轉合,多少有一點自己的體會。
他強調宗法杜甫,也更多是從音調、法度着眼。
這些觀點對前後七子有明顯的影響。
他論詩有标榜台閣體傾向,創作上也未脫台閣體氣息。
他"曆官館閣,四十年不出國門",生活思想都很貧乏。
"坐擁圖書消暇日,夢随冠蓋入新年"(《費司業廷言留飲題壁》),"憂國隻祗書卷裡,放朝長憶漏聲中"(《立秋雨不止再和師召》),正是他的自我寫照。
他的名作《拟古樂府》,實際是以樂府詩體作史論,道學氣味很濃。
隻有少數抒情詩還比較可讀。
例如《寄彭民望》: 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铗尚須彈。
秋風布裼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
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
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
彭民望是他同派的詩人,詩中對彭沈淪不遇深表同情。
和他同派的詩人還有謝铎、張泰、陸釴,以及他的門生邵寶、何孟春等人。
永樂十九年進士,曆任山西、河南各地巡撫,為官清正,不畏強暴,深得民心。
"土木之役",英宗被俘,蒙古瓦刺部軍進逼北京,以英宗為要脅,于謙堅決主戰。
後來英宗還朝複位,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他處死。
于謙是一個民族英雄,也是關懷人民的政治家,寫詩隻是他的馀事。
但是他愛國憂民的心懷,卻在詩中有鮮明的表現。
他青年時代寫的詠物詩《石灰吟》說: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種甘願為祖國人民利益而自我犧牲的精神,在《詠煤炭》七律中也有同樣動人的表現。
英宗正統以後,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于謙作為地方官吏,經常在巡按視察途中寫下不少反映現實的詩篇。
例如: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
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
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荒村》 田舍翁,老更勤,種田何管苦與辛。
雞皮鶴發十指秃,日向田間耕且 。
雨旸時若得秋成,敢望肥甘充口腹?但願公家無負租,免使兒孫受淩辱。
吏不敲門犬不驚,老稚團栾貧亦足。
可憐憔翠百年身,暮暮朝朝一盂粥。
田舍翁,君莫欺,暗中朘剝剝民膏脂,人雖不語天自知。
--《田舍翁》 前詩中地方官一面逼人民賣兒女納糧,一面又讨好上司,掩蓋災情,揭露的矛盾相當深刻。
後詩中寫"可憐憔悴百年身,暮暮朝朝一盂粥"的老農們那點最低限度的生活願望,也使我們可以想到當時農民苦難的深重。
他也寫了一系列的反對侵略的愛國主義的詩篇,在《出塞》詩裡他歌頌"紫髯将軍挂金印,意氣平吞瓦刺家"的淩雲壯志,以及他們"不願千金萬戶侯"的無私精神。
在《夜坐念邊事》裡,他殷切地朝待軍中出現英雄人材:"安知天下無三傑,但願軍中有一韓。
"他還親自用民歌形式替戰士們編寫了《從軍五更轉》。
可惜他五十歲以後抗敵戰争最危急時期的詩很少保留下來。
在一些平常抒情詩裡,也處處流露他盡瘁為國,忘我無私的精神。
在《寄内》中他一面感謝和安慰妻子,一面說明國事的重要。
寫旅途即景的《平陽道中》一詩裡,他"聽說平陽米價低",流露出一線的欣慰。
在《上太行》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他兩鬓霜華,風塵仆仆為國事奔走的形影。
他的詩往往是随手寫成,不計工拙的。
繁重的軍政事務也不允許他在寫詩上苦吟推敲。
所以他的詩藝術上也有缺點,有時失之平直散緩,有的篇章不完整,有的是簡單改用前人章法詞句,但他這些詩的内容價值仍然是不可磨滅的。
比于謙約晚五十年的茶陵詩派領袖李東陽,是從台閣體到前後七子的過渡人物,他在明前期詩壇上有一定的地位。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湖南茶陵人,天順八年進士,官至少師、大學士。
在成化、弘治年間,他以台閣大臣地位,主持詩壇,頗有聲望。
他論詩的藝術觀點多半是附和嚴羽,但在談論詩歌音調的輕重、清濁、高下、緩急,以及作詩用字的虛實、結構的起承轉合,多少有一點自己的體會。
他強調宗法杜甫,也更多是從音調、法度着眼。
這些觀點對前後七子有明顯的影響。
他論詩有标榜台閣體傾向,創作上也未脫台閣體氣息。
他"曆官館閣,四十年不出國門",生活思想都很貧乏。
"坐擁圖書消暇日,夢随冠蓋入新年"(《費司業廷言留飲題壁》),"憂國隻祗書卷裡,放朝長憶漏聲中"(《立秋雨不止再和師召》),正是他的自我寫照。
他的名作《拟古樂府》,實際是以樂府詩體作史論,道學氣味很濃。
隻有少數抒情詩還比較可讀。
例如《寄彭民望》: 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铗尚須彈。
秋風布裼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
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
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
彭民望是他同派的詩人,詩中對彭沈淪不遇深表同情。
和他同派的詩人還有謝铎、張泰、陸釴,以及他的門生邵寶、何孟春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