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前期詩文
關燈
小
中
大
借蘇州刺史魏觀案件把腰斬于南京。
他的詩歌,衆體兼長。
摹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
雖然因為死于壯年,未能熔鑄洗煉,自成一家,内容也不夠廣闊深厚。
但才華橫溢,清新超拔,不愧為明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
他的樂府詩中有不少作品接觸到農村現實生活,雖然揭露階級矛盾遠不及白居易、張籍那樣鮮明有力,但描寫農村生活,頗有樸素真實的風土氣息。
如《養蠶詞》: 東家西家罷來往,晴日深窗風雨響。
三眠蠶起食葉多,陌頭桑樹空枝柯。
新婦守箔女執筐,頭發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後今年好,滿簇如雲繭成早。
檐前缲車急作絲,又是夏稅相催時。
這裡寫蠶家臨收繭而繁忙,見繭多而高興,怕夏稅而擔憂的生活情景,是有生活見聞實感的。
其他如《打麥詞》、《采茶詞》寫江南農民的勞動情景,《田家行》寫遭水災農民的痛苦心情,都比較真切動人。
高啟詩中最能表現他個性特色和藝術才華的作品,還是那些抒情寫景之類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詩。
他的歌行如《醉歌贈宋仲溫》: 書足記姓名,劍可酬恩仇。
少學兩不就,空作澹蕩遊。
與君相逄在東州,赤氣浮面非凡俦。
驅車欲過公子宅,苦心莫伸涕橫流。
黃雲已蔽燕國晚,白露正滿梁園秋。
天高海闊無處往,借問何以銷煩憂?千石酒,萬戶侯,請君論此誰當優?吳門日出花滿樓,醉眠不須遣客休。
君留綠绮琴,我脫紫衣裘。
今日春好能飲否?東風吹散江南愁。
詩中寫對方落拓澹蕩的豪俠風貌,以及他和詩人意氣相傾的友誼,都很真摯動人。
此外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以豪放不羁的詩筆,寫出江山的雄偉壯麗,并在深沉的曆史回憶中,自然地抒發出祖國重新統一給他帶來的喜悅:"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他早年作的《青丘子歌》,自述他疏狂的性格,苦吟的生活,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的生活和創作。
他"不睛折腰為五鬥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當其苦吟時,兀兀如被醒。
頭發不暇栉,家事不及營。
兒啼不如憐,客至不果迎。
不憂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慚被寬褐,不羨垂華纓。
不問龍虎苦戰鬥,不管烏兔忙奔傾。
"這一方面說明他在元末動亂時代不夠關懷現實,但也說明他不願同流合污,以及在藝術上的苦心追求。
讀這些詩,有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受李白的影響。
他的七言律詩,内容也不外登臨、懷古、贈答之類,但藝術才華卻相當高。
例如: 重臣分陝去台端,賓從威儀盡漢官。
四塞河山歸版籍,百年父老見衣冠。
函關月落聽雞度,華嶽雲開從立馬看。
知爾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長安。
--《送沈左司從汪參政分省陝西》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酷分香俗共誇。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上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華。
--《清明呈館中諸公》 前詩借送行簡括地寫出祖國光複統一的新氣象,後詩寫帝都清明節光景透露出思鄉的一縷深情。
或嚴肅,或微婉。
都能作到涵渾從容,接近盛唐一些詩人的風格。
高啟和他同時的詩人楊基、張羽、徐贲,号稱"四傑"。
另外又有袁凱,以《白燕詩》著名,号為"袁白燕"。
他們詩的風格各有不同,但成就都不及高啟。
第二節 台閣體和茶陵詩派 在永樂、弘治前後,詩壇上出現以"三楊"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派。
三楊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都先後官至大學士。
所作詩歌都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
他們以太平宰相的地位,除撰寫朝廷诏令奏議之外,大量寫應制、頌聖或應酬、題贈的詩歌。
号稱詞氣安閑,雍容典雅,其實陳陳相因,極度平庸乏味。
當時追随他們的人很多,一般追求利祿的文人在未中進士前緻力于八股文,得官以後,就模仿"台閣體",逢迎應酬。
這種詩風先後流行了一百年左右。
與"台閣體"流行的同時,值得提起的唯一詩人是于謙。
他的作品内容風格都和台閣體成為鮮明的對照。
于謙(1398-1457),
他的詩歌,衆體兼長。
摹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
雖然因為死于壯年,未能熔鑄洗煉,自成一家,内容也不夠廣闊深厚。
但才華橫溢,清新超拔,不愧為明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
他的樂府詩中有不少作品接觸到農村現實生活,雖然揭露階級矛盾遠不及白居易、張籍那樣鮮明有力,但描寫農村生活,頗有樸素真實的風土氣息。
如《養蠶詞》: 東家西家罷來往,晴日深窗風雨響。
三眠蠶起食葉多,陌頭桑樹空枝柯。
新婦守箔女執筐,頭發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後今年好,滿簇如雲繭成早。
檐前缲車急作絲,又是夏稅相催時。
這裡寫蠶家臨收繭而繁忙,見繭多而高興,怕夏稅而擔憂的生活情景,是有生活見聞實感的。
其他如《打麥詞》、《采茶詞》寫江南農民的勞動情景,《田家行》寫遭水災農民的痛苦心情,都比較真切動人。
高啟詩中最能表現他個性特色和藝術才華的作品,還是那些抒情寫景之類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詩。
他的歌行如《醉歌贈宋仲溫》: 書足記姓名,劍可酬恩仇。
少學兩不就,空作澹蕩遊。
與君相逄在東州,赤氣浮面非凡俦。
驅車欲過公子宅,苦心莫伸涕橫流。
黃雲已蔽燕國晚,白露正滿梁園秋。
天高海闊無處往,借問何以銷煩憂?千石酒,萬戶侯,請君論此誰當優?吳門日出花滿樓,醉眠不須遣客休。
君留綠绮琴,我脫紫衣裘。
今日春好能飲否?東風吹散江南愁。
詩中寫對方落拓澹蕩的豪俠風貌,以及他和詩人意氣相傾的友誼,都很真摯動人。
此外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以豪放不羁的詩筆,寫出江山的雄偉壯麗,并在深沉的曆史回憶中,自然地抒發出祖國重新統一給他帶來的喜悅:"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他早年作的《青丘子歌》,自述他疏狂的性格,苦吟的生活,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的生活和創作。
他"不睛折腰為五鬥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當其苦吟時,兀兀如被醒。
頭發不暇栉,家事不及營。
兒啼不如憐,客至不果迎。
不憂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慚被寬褐,不羨垂華纓。
不問龍虎苦戰鬥,不管烏兔忙奔傾。
"這一方面說明他在元末動亂時代不夠關懷現實,但也說明他不願同流合污,以及在藝術上的苦心追求。
讀這些詩,有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受李白的影響。
他的七言律詩,内容也不外登臨、懷古、贈答之類,但藝術才華卻相當高。
例如: 重臣分陝去台端,賓從威儀盡漢官。
四塞河山歸版籍,百年父老見衣冠。
函關月落聽雞度,華嶽雲開從立馬看。
知爾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長安。
--《送沈左司從汪參政分省陝西》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酷分香俗共誇。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上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華。
--《清明呈館中諸公》 前詩借送行簡括地寫出祖國光複統一的新氣象,後詩寫帝都清明節光景透露出思鄉的一縷深情。
或嚴肅,或微婉。
都能作到涵渾從容,接近盛唐一些詩人的風格。
高啟和他同時的詩人楊基、張羽、徐贲,号稱"四傑"。
另外又有袁凱,以《白燕詩》著名,号為"袁白燕"。
他們詩的風格各有不同,但成就都不及高啟。
第二節 台閣體和茶陵詩派 在永樂、弘治前後,詩壇上出現以"三楊"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派。
三楊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都先後官至大學士。
所作詩歌都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
他們以太平宰相的地位,除撰寫朝廷诏令奏議之外,大量寫應制、頌聖或應酬、題贈的詩歌。
号稱詞氣安閑,雍容典雅,其實陳陳相因,極度平庸乏味。
當時追随他們的人很多,一般追求利祿的文人在未中進士前緻力于八股文,得官以後,就模仿"台閣體",逢迎應酬。
這種詩風先後流行了一百年左右。
與"台閣體"流行的同時,值得提起的唯一詩人是于謙。
他的作品内容風格都和台閣體成為鮮明的對照。
于謙(1398-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