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末南戲

關燈
豪華生活交叉演出。

    一邊是趙五娘臨妝感歎,一邊是蔡伯喈杏園春宴;一邊是趙五娘背着公婆吃糟糠,一邊是蔡伯喈和牛氏賞月飲酒。

    它突出了戲劇沖突,也加深了悲劇氣氛。

    作品中以趙五娘為主的一線戲,曲詞本色而凄怆動人,保留了較多的民間戲曲的優點,特别表現在《糟糠自厭》、《代嘗湯藥》、《乞丐尋夫》等出裡。

    象下面這兩支趙五娘吃糟糠時唱的曲子就是曆來傳誦的名作: 〈孝順歌〉嘔得我肝腸痛,珠淚垂,喉嚨尚兀自牢嗄住。

    糠啊,你遭砻被舂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曆。

    苦人吃着苦味,兩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前腔〉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揚作兩處飛,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與夫婿,終無見期。

    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沒處尋;奴家恰便似糠呵,怎的把糠來救得人饑餒;好似兒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

     至于描寫蔡伯喈在牛府裡的情景,曲辭就較為高華優雅,也和人物的性格環境相稱。

    向來《琵琶記》被推為"南戲之祖",固然和統治階級的推崇有關,但更大程度上決定于它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的成就。

    然而必須指出,長期在民間流行的《趙貞女》曾以其揭露封建社會的深刻性遭到禁止。

    高明的《琵琶記》保存了南戲《趙貞女》的部分動人的情節,又改變了它的悲劇結局,這樣,《琵琶記》就開始在民間流行,而原來的《趙貞女》卻慢慢被淹沒了。

     《琵琶記》由于它強調戲曲的風化作用,相傳在明初就得到明太祖的賞識,以之與《四書》、《五經》并提。

    後來《五倫全備記》、《易鞋記》等作者都在第一出開宗明義,有的說:"若于倫理無關系,縱是新奇不足傳。

    "有的說:"事有關名教,風化不尋常。

    "表明他們是繼承了高明的創作傾向的。

    與此相關聯,《琵琶記》裡部分關目,如以子女向父母祝壽開場,以一夫二婦和好團圓結局等,也為明初以來許多戲曲家所襲用。

    然而《琵琶記》中部分現實主義的描繪,以及排場、曲白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也為後來戲曲家所借鑒,起了有益的作用。

    自從《琵琶記》在民間流行之後,還先後出現題材類似而傾向不同的作品,如明代弋陽腔的《珍珠記》,清代花部的《賽琵琶》,有的懲辦了竊威弄權的溫太師,有的處斬了忘恩負義的陳驸馬,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琵琶記》的思想影響。

    明代中葉以來,《琵琶記》還一直成為劇壇上争論最多的作品之一,這也說明它内容的複雜和影響的深遠。

     第三節 拜月亭及其他 元末明初流行的《拜月亭》、《破窯記》等,繼承南戲的傳統,并吸收雜劇的成就,成為當時戲曲演出的主流。

    《拜月亭》的成就更高,影響也更大。

     《拜月亭》相傳為元人施惠作,它根據關漢卿的同名雜劇改編,在長期演出過程中又得到不斷加工和提高,現傳《幽閨記》是它的較好的寫定本。

     《拜月亭》寫"番兵"侵入金國的中都(今北京)時,金主聽信主和派大臣聶賈列的話,殺了主戰派大臣陀滿海牙。

    海牙子興福在逃亡中和書生蔣世隆結為兄弟。

    "番兵"入侵後,金主遷都汴梁,世隆和妹瑞蓮、尚書王鎮的妻子和女兒瑞蘭都在兵亂中失散。

    瑞蘭遇見世隆,在患難中結為夫婦。

    瑞蓮也為王夫人收養為義女。

    後王鎮出使回來,在旅舍中遇見瑞蘭,為了不肯把女兒嫁給窮秀才,硬把她逼走。

    在兩國議和、"番兵"退去之後,王鎮一家在汴京團聚,瑞蘭在拜月亭前對月禱告,透露了她對蔣世隆的心事,為瑞蓮所竊聽,并得到她的同情和支持。

    後來朝廷開科取士,世隆、興福分别考取文武狀元,王鎮奉旨為二女招親,全劇便以夫婦兄妹的大團聚結束。

     《拜月亭》的全部情節在一次重大的曆史事變中展開。

    在這次事變中,上自朝廷大臣,下至招商店的店主人、店小二,作者都按照他們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生活道路,描繪了他們的精神面貌。

    這一連串生動的場景既揭示了民族的壓迫和統治階級的昏庸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時也顯示了人民在患難中的互相護助和關心。

    作品中在着力描寫蔣世隆和王瑞蘭對愛情的堅貞的同時,有力地鞭撻了王鎮的挾權倚勢、貪富欺貧。

    《拜月亭》裡這些描寫符合于封建社會的實際情況,并有它的典型意義。

     《拜月亭》的重要情節幾乎全是通過意外的遭遇展開的。

    由于這些情節是在一次社會大動亂中發生,沒有引起讀者對它的真實性的懷疑。

    至于許多細節描繪,特别在《曠野奇逢》、《招商諧偶》、《抱恙離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