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南宋後期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詞人,他們的聲音是多麼微弱啊!
王沂孫,字聖與,号碧山,會稽(浙江紹興縣)人,有《碧山樂府》。
周密,字公謹,号草窗,祖籍濟南,流寓浙江吳興,有《頻洲漁笛譜》。
張炎,字叔夏,号玉田,是南宋初年大将張俊的子孫。
他的《山中白雲》詞主要是表現一個末路王孫、落魄文人的生活感受,内容與王、周二家相近。
他的論詞著作《詞源》推尊姜夔的清空而不滿吳文英的質實,對宋末詞壇過分追求濃麗綿密而流于晦澀的作風起一些補偏救弊的作用。
他的詞多直寫身世之感,語言也比較清暢,對清初浙西派詞人有顯著影響。
第二節 四靈和江湖詩人 南宋中葉以後有所謂四靈詩派、江湖詩人,他們是江西詩派的反響,代表南宋後期詩歌創作上一種傾向。
永嘉四靈指當時生長于浙江永嘉的四個詩人:徐照,字靈晖;徐玑,字靈淵;趙師秀,字靈秀;翁卷,字靈舒。
四靈裡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趙師秀作過小官。
他們對于南宋中葉以後政治上的低氣壓好象并無反感,反而樂得清閑。
"愛閑卻道無官好,住僻如嫌有客多"(徐照《酬贈徐玑》),"有口不須談世事,無機惟合卧山林"(翁卷《行藥作》),他們對待現實的态度既是這樣,他們的創作傾向就必然是"泊然安貧賤,心夷語自秀"(趙師秀《吳徐玑》),"楚辭休要學,易得怨傷和"(翁卷《送蔣德瞻節推》)。
從這種創作傾向出發,他們選擇了晚唐詩人賈島、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詞寫野逸清瘦之趣。
他們認為"以浮聲切響、單字隻句計工拙"為"風騷之至精"(《宋詩鈔·二薇亭詩鈔》引徐玑語),因此專工近體,尤其是五律。
下舉二詩可略見他們的風格。
不作封侯念,悠然遠世紛。
惟應種瓜事,猶被讀書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雲。
吾生嫌己老,學圃未如君。
--趙師秀《薛氏瓜廬》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翁卷《鄉村四月》 這些詩從思想内容看,主要是繼承了山水詩人、田園詩人的傳統,它們在封建社會中小地主階層裡本來就擁有廣大的讀者。
南宋中葉以後,社會表面上漸趨安定,這些詩對于那些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文人也起了鎮靜劑的作用,使他們暫時滿足于那嘯傲田園、寄情泉石的閑逸生活。
在藝術上,他們又能以精煉的語言刻劃尋常景物,而不大顯露斧鑿的痕迹,在較大程度上糾正了江西詩人以學問為詩、專在書本上找材料的習氣。
因此他們的成就雖極有限,有當時詩壇卻得到廣泛的反應。
"舊止四人為律體,今通天下話頭行"(劉克莊《題蔡炷主簿詩卷》),正好說明這種情況。
所謂江湖詩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文士,由于功名上不得意,隻得流轉江湖,靠獻詩賣藝來維持生活。
他們的流品很雜,但大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活接觸面比較狹,對政治不甚關心,隻希望在文藝上有所專精,以赢得時人的賞識,近于所謂"狷者"。
我們在前節裡叙述的姜夔是這類人物的代表。
一類是生活接觸面比較廣,對當時政治形勢比較關心,愛好高談闊論以博時名,近于所謂"狂者"。
戴複古、劉克莊就是這類人物。
江湖詩人的得名是因南宋中葉後杭州書商陳起陸續刻了許多同時詩人的集子、合稱為《江湖集》而來的。
由于當時南宋王朝的措施愈來愈不得人心,他們以江湖相标榜,多少表示了和朝廷當權者不同的在野身分,而他們在個别作品裡也的确刺痛了當權派,陳起就因此得罪,《江湖集》的闆也被劈了(注:當時史彌遠立理宗,殺濟王。
以為陳起的"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風楊柳相公橋",及劉克莊的"東君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等詩句為有意諷刺。
起因此坐罪流配。
)。
後來《江湖集》裡有些詩人已經作了官,還被看作江湖詩人,那是因為他們曾經以在野的詩人面貌出現。
戴複古(1167-1250?),字式之,号石屏,浙江黃岩人。
他是個布衣,長期遊曆江湖,除四川以外,足迹幾遍及當時南中國各重要地區。
他在《論詩十絕》裡推尊傷時的陳子昂,憂國的杜甫,而不滿當時詩人流連光景或以文章為戲谑的作風。
他曾從陸遊學詩,他的《石屏詩集》裡有些抒發愛國情思和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陸遊愛國主義的精神。
餓走抛家舍,縱橫死路歧。
有天不雨粟,無地可埋屍。
劫數慘如此,吾曹忍見之!"官司行赈恤,不過是文移。
--《庚子薦饑》 昨報西師奏凱還,近聞北顧一時寬。
淮西勳業歸裴度,江右聲名屬謝安。
夜雨忽晴看月好,春風漸老惜花殘。
事關氣數君知否?麥到秋時天又寒。
--《聞時事》 作者把人民的災難、國家的危機都看作"劫數""氣數",流露了他的宿命論思想。
但前詩描寫了饑荒的慘象,揭露官司赈濟的欺騙性;後詩寫在南宋聯合蒙古滅金之後,統治集團方論功行賞,為這虛假的勝利所陶醉,他獨指出這一時勝利的不可靠,跟着來的将象麥秋寒雨一樣,是國家更大的危機,那是真實反映了南宋後期的政治形勢的。
在南宋後期,劉克莊不僅是成就最高的辛派詞人,也是繼承陸遊愛國主義傳統的重要詩人。
他少年時曾參加軍隊生活,平生足迹遍及江淮、兩湖、嶺南等處,而仕途上屢受挫折,經曆也和陸遊相似。
他早期詩歌也沾染江湖詩人習氣,後來轉而傾向陸遊。
"晚節初寮集,中年務觀詩"(《前輩》),"憂時原是詩人職,莫怪吟中感慨多"(《八十吟十絕》),正是他的自白。
他有《後村居士詩集》在他的《苦寒行》、《軍中樂》、《國殇行》裡,一面是京師貴官"朱門日高未啟關,重重帏箔施屏山",邊城守将"更闌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樂";一面是寒風中的兵士"夜長甲冷睡難着",甚至作戰受傷也"無錢得合金瘡藥",在戰場犧牲了,埋葬時連身上一層衣甲也被剝去,更不用說對他們家屬的撫恤了。
在他的《築城行》、《開壕行》裡,一面是"白棒诃責如風雨","役兵大半化為鬼",一面是那些開工監工的官吏一個個記功升官,那是一幅幅鮮明的南宋後期的社會畫面。
他還有不少直寫時事的作品,如《書事》。
人道山東入職方,書生膽小慮空長。
遺民如蟻饑難給,俠士如鷹飽易揚。
未見馳車修寝廟,先聞鑄印拜侯王。
青齊父老應垂涕,何日鸾旗駐路旁? 又如《贈防江卒》: 陌上行人甲在身,營中少婦淚痕新。
邊城柳色連天碧,何必家山始有春? 壯士如駒出渥窪,死眠牖下等蟲沙。
老儒細為兒郎說,名将皆因戰起家。
戰地春來血尚流,殘烽缺堠滿淮頭。
明時頗牧居深禁,若見關山也自愁。
一炬曹瞞僅脫身,謝郎棋畔走苻秦。
年年拈起防江字,地下諸賢會笑人。
這些詩都寫在金亡以後,南宋所面臨的是一個更其強大的對手。
作者在詩裡一面譴責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與失策,表示他對時事的憂慮;一面仍安慰營中的少婦,鼓勵沙場的壯士,希望他們為國立功。
流露在這些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是和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
此外作者在登臨、遊曆、詠史、詠物的詩篇中,如&
周密,字公謹,号草窗,祖籍濟南,流寓浙江吳興,有《頻洲漁笛譜》。
張炎,字叔夏,号玉田,是南宋初年大将張俊的子孫。
他的《山中白雲》詞主要是表現一個末路王孫、落魄文人的生活感受,内容與王、周二家相近。
他的論詞著作《詞源》推尊姜夔的清空而不滿吳文英的質實,對宋末詞壇過分追求濃麗綿密而流于晦澀的作風起一些補偏救弊的作用。
他的詞多直寫身世之感,語言也比較清暢,對清初浙西派詞人有顯著影響。
第二節 四靈和江湖詩人 南宋中葉以後有所謂四靈詩派、江湖詩人,他們是江西詩派的反響,代表南宋後期詩歌創作上一種傾向。
永嘉四靈指當時生長于浙江永嘉的四個詩人:徐照,字靈晖;徐玑,字靈淵;趙師秀,字靈秀;翁卷,字靈舒。
四靈裡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趙師秀作過小官。
他們對于南宋中葉以後政治上的低氣壓好象并無反感,反而樂得清閑。
"愛閑卻道無官好,住僻如嫌有客多"(徐照《酬贈徐玑》),"有口不須談世事,無機惟合卧山林"(翁卷《行藥作》),他們對待現實的态度既是這樣,他們的創作傾向就必然是"泊然安貧賤,心夷語自秀"(趙師秀《吳徐玑》),"楚辭休要學,易得怨傷和"(翁卷《送蔣德瞻節推》)。
從這種創作傾向出發,他們選擇了晚唐詩人賈島、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詞寫野逸清瘦之趣。
他們認為"以浮聲切響、單字隻句計工拙"為"風騷之至精"(《宋詩鈔·二薇亭詩鈔》引徐玑語),因此專工近體,尤其是五律。
下舉二詩可略見他們的風格。
不作封侯念,悠然遠世紛。
惟應種瓜事,猶被讀書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雲。
吾生嫌己老,學圃未如君。
--趙師秀《薛氏瓜廬》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翁卷《鄉村四月》 這些詩從思想内容看,主要是繼承了山水詩人、田園詩人的傳統,它們在封建社會中小地主階層裡本來就擁有廣大的讀者。
南宋中葉以後,社會表面上漸趨安定,這些詩對于那些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文人也起了鎮靜劑的作用,使他們暫時滿足于那嘯傲田園、寄情泉石的閑逸生活。
在藝術上,他們又能以精煉的語言刻劃尋常景物,而不大顯露斧鑿的痕迹,在較大程度上糾正了江西詩人以學問為詩、專在書本上找材料的習氣。
因此他們的成就雖極有限,有當時詩壇卻得到廣泛的反應。
"舊止四人為律體,今通天下話頭行"(劉克莊《題蔡炷主簿詩卷》),正好說明這種情況。
所謂江湖詩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文士,由于功名上不得意,隻得流轉江湖,靠獻詩賣藝來維持生活。
他們的流品很雜,但大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活接觸面比較狹,對政治不甚關心,隻希望在文藝上有所專精,以赢得時人的賞識,近于所謂"狷者"。
我們在前節裡叙述的姜夔是這類人物的代表。
一類是生活接觸面比較廣,對當時政治形勢比較關心,愛好高談闊論以博時名,近于所謂"狂者"。
戴複古、劉克莊就是這類人物。
江湖詩人的得名是因南宋中葉後杭州書商陳起陸續刻了許多同時詩人的集子、合稱為《江湖集》而來的。
由于當時南宋王朝的措施愈來愈不得人心,他們以江湖相标榜,多少表示了和朝廷當權者不同的在野身分,而他們在個别作品裡也的确刺痛了當權派,陳起就因此得罪,《江湖集》的闆也被劈了(注:當時史彌遠立理宗,殺濟王。
以為陳起的"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風楊柳相公橋",及劉克莊的"東君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等詩句為有意諷刺。
起因此坐罪流配。
)。
後來《江湖集》裡有些詩人已經作了官,還被看作江湖詩人,那是因為他們曾經以在野的詩人面貌出現。
戴複古(1167-1250?),字式之,号石屏,浙江黃岩人。
他是個布衣,長期遊曆江湖,除四川以外,足迹幾遍及當時南中國各重要地區。
他在《論詩十絕》裡推尊傷時的陳子昂,憂國的杜甫,而不滿當時詩人流連光景或以文章為戲谑的作風。
他曾從陸遊學詩,他的《石屏詩集》裡有些抒發愛國情思和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陸遊愛國主義的精神。
餓走抛家舍,縱橫死路歧。
有天不雨粟,無地可埋屍。
劫數慘如此,吾曹忍見之!"官司行赈恤,不過是文移。
--《庚子薦饑》 昨報西師奏凱還,近聞北顧一時寬。
淮西勳業歸裴度,江右聲名屬謝安。
夜雨忽晴看月好,春風漸老惜花殘。
事關氣數君知否?麥到秋時天又寒。
--《聞時事》 作者把人民的災難、國家的危機都看作"劫數""氣數",流露了他的宿命論思想。
但前詩描寫了饑荒的慘象,揭露官司赈濟的欺騙性;後詩寫在南宋聯合蒙古滅金之後,統治集團方論功行賞,為這虛假的勝利所陶醉,他獨指出這一時勝利的不可靠,跟着來的将象麥秋寒雨一樣,是國家更大的危機,那是真實反映了南宋後期的政治形勢的。
在南宋後期,劉克莊不僅是成就最高的辛派詞人,也是繼承陸遊愛國主義傳統的重要詩人。
他少年時曾參加軍隊生活,平生足迹遍及江淮、兩湖、嶺南等處,而仕途上屢受挫折,經曆也和陸遊相似。
他早期詩歌也沾染江湖詩人習氣,後來轉而傾向陸遊。
"晚節初寮集,中年務觀詩"(《前輩》),"憂時原是詩人職,莫怪吟中感慨多"(《八十吟十絕》),正是他的自白。
他有《後村居士詩集》在他的《苦寒行》、《軍中樂》、《國殇行》裡,一面是京師貴官"朱門日高未啟關,重重帏箔施屏山",邊城守将"更闌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樂";一面是寒風中的兵士"夜長甲冷睡難着",甚至作戰受傷也"無錢得合金瘡藥",在戰場犧牲了,埋葬時連身上一層衣甲也被剝去,更不用說對他們家屬的撫恤了。
在他的《築城行》、《開壕行》裡,一面是"白棒诃責如風雨","役兵大半化為鬼",一面是那些開工監工的官吏一個個記功升官,那是一幅幅鮮明的南宋後期的社會畫面。
他還有不少直寫時事的作品,如《書事》。
人道山東入職方,書生膽小慮空長。
遺民如蟻饑難給,俠士如鷹飽易揚。
未見馳車修寝廟,先聞鑄印拜侯王。
青齊父老應垂涕,何日鸾旗駐路旁? 又如《贈防江卒》: 陌上行人甲在身,營中少婦淚痕新。
邊城柳色連天碧,何必家山始有春? 壯士如駒出渥窪,死眠牖下等蟲沙。
老儒細為兒郎說,名将皆因戰起家。
戰地春來血尚流,殘烽缺堠滿淮頭。
明時頗牧居深禁,若見關山也自愁。
一炬曹瞞僅脫身,謝郎棋畔走苻秦。
年年拈起防江字,地下諸賢會笑人。
這些詩都寫在金亡以後,南宋所面臨的是一個更其強大的對手。
作者在詩裡一面譴責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與失策,表示他對時事的憂慮;一面仍安慰營中的少婦,鼓勵沙場的壯士,希望他們為國立功。
流露在這些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是和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
此外作者在登臨、遊曆、詠史、詠物的詩篇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