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唐前期詩人

關燈
中唐大曆前後的詩歌呈現一種過渡狀況。

    元結、顧況等人用詩歌反映現實,是杜甫的同調,也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

    劉長卿、韋應物主要以山水詩見稱。

    李益則繼承了盛唐邊塞詩的傳統。

    他們在藝術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此外,在當時還有影響較大而實際成就較差的"大曆十才子"。

    由于社會的動亂和王朝的衰微,這個時期的詩歌多半都染上了感傷的色彩。

     第一節 元結、顧況及其他詩人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陽附近)人。

    早年入長安應試不第,曾經曆過一段"耕藝山田""與丐者為友"的生活。

    天寶十二年登進士第。

    安史之亂,曾率鄰裡一起逃難。

    肅宗乾元二年,由蘇源明推薦,召入長安,上《時議》三篇,陳述兵勢,遂擢山南東道節度參謀,後拜道州刺史。

     元結是一個"嘗欲濟時難"的詩人。

    他曾多次上書,指責朝廷宮吏,陳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勸俗"的政治改革主張。

    他在文學上,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淫靡詩風。

    要求詩歌能"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二風詩論》),達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樂府序》)的政治目的。

    這正是白居易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先聲。

     元結的詩歌創作實踐了他的主張。

    他的《憫荒詩》寫于天寶五載,《系樂府十二首》寫于天寶十載,是盛唐時較早的新樂府詩。

    《憫荒詩》是詩人見了淮陰一帶水災,便托言采錄"冤怨時主"的隋代民歌,譴責帝王的窮奢極欲。

    詩裡有雲:"更歌曲未終,如有怨氣浮。

    奈何昏王心,不覺此怨尤。

    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

    "這種憤怒情緒和大膽思想在當時是少見的。

    又如他《系樂府》裡的《貧婦詞》: 誰知苦貧夫,家有愁怨妻。

    請君聽其詞,能不為酸嘶?所憐抱中兒,不如山下鹿。

    空念庭前地,化為人吏蹊。

    出門望山澤,回顧心複迷。

    何時見府主,長跪向之啼。

     寫出了貧婦在封建官府壓榨下的痛苦心情。

    《去鄉悲》寫人民離鄉背井的逃難生活,《農民怨》寫農民在災荒年月的哭訴無門,也都表現了對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結這種同情人民、批判現實的精神,到安史之亂以後有了更為深刻的發展。

    在《喻襄溪鄉舊遊》裡,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寫出自己作官前後和人民關系的變化。

     往年在襄溪,襄人皆忘情。

    今來遊襄鄉,襄人見我驚。

    我心與襄人,豈有辱與榮?襄人異其心,應為我冠纓。

     他這種喜歡接近人民,不喜歡作官吏的心情和杜甫"不愛入州府,畏人嫌我真。

    及乎歸茅宇,旁合未曾嗔。

    "(《假日小園散病》)的思想基本一緻。

    廣德二年他作道州刺史時寫的《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舂陵行》形象地描寫了戰亂之後道州人民傷亡疲敝的情形: ......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

    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

    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

    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 詩中譴責了官吏們的嚴刑苛斂,也表現了自己甯肯諱诏待罪也不願逼迫人民鬻兒賣女的高尚感情。

    詩末說,"何人采國風,吾欲獻此詞",說明他是有意為民請命的。

    《賊退示官吏》一首,語意更為沉痛: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

    使臣将王命,豈不如賊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他不僅指責那些強迫地方官橫征暴斂的朝廷使臣比盜賊還不如,而且表示自己甯願棄官,絕不肯"絕人命"以博得統治者的寵愛。

    因此,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熱情地稱贊了他這兩首詩:"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

    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

    "其他如《忝官引》、《酬孟武昌苦雪》、《喻常吾直》等詩,也都富于批判現實的精神。

    他的山水詩如《石魚湖上醉歌》、《矣乃曲》也寫得比較真樸自然。

     元結的詩,大都是古體詩,用質樸的語言抒情叙事。

    乾元三年,他編了一本《箧中集》,收錄了沈千運、孟雲卿等人的一些反映現實的詩,這些都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對白居易新樂府有影響。

    但是他的詩有時過于古樸,不夠形象。

    他幾乎不寫律詩,并且在理論上反對"拘限聲病",也作得有些過分。

     元結的散文如《丐論》、《化虎論》、《惡圓》等篇,對韓愈、柳宗元的諷刺散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