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關燈
小
中
大
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顔!...... 這首詩,以神奇莫測之筆,憑空起勢。
從蠶叢魚凫說到五丁開山,全用渺茫無憑的神話傳說,烘托奇險的氣氛。
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龍回日",也是憑借神話來馳騁幻想。
以下又用黃鶴、猿猱、悲鳥、子規作誇張的點綴,然後插入脅息、撫膺、凋朱顔的叙述,作為全詩的骨幹。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詩句在篇中三次出現,更給這首五音繁會的樂章确定了回旋往複的基調。
李白一生并未到過劍閣,這篇詩完全是憑傳說想象落筆。
正因為如此,他的胸懷、性格在這裡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
殷番《河嶽英靈集》說這首詩"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
正反映了同時代人對這首詩的驚奇贊歎。
就在蜀道暢通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曆史價值和美學價值的不朽傑作。
他的《望廬山瀑布》二首、《廬山謠》也是曆來傳誦的名作,後一詩中寫他在廬山頂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完全擺脫了真實空間感覺的拘束,以大膽的想象誇張,突出了山川的壯麗,展示了詩人壯闊的胸懷。
白居易《登香爐峰頂》詩:"江水細如繩,湓城小于掌。
"完全出于寫實。
把兩詩互相比較,藝術價值的高下,不言而自明。
李白的浪漫主義是有其豐富生活為基礎的。
他的詩歌往往呈現感情充沛,瞬息萬變的特色。
我們前面引用過的《行路難》第一首、《宣州謝兆樓餞别校書叔雲》、《夢遊天姥吟》等篇,已經可以看出這一點。
他的名作《将進酒》也是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
在詩裡,他正在勸人開懷痛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好象他很安于頹廢享樂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黃河一樣奔騰跳動的感情是這樣變化莫測,他突然又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強烈的信心轉眼又代替了消極的悲歎。
他的《梁園吟》也有這種類似的情況,詩的前段盡情地描繪痛飲狂歡,甚至沉吟流淚地感慨功名富貴的無常,但是臨到結尾,他突然又說:"歌且謠,意方遠。
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詩人的感情在轉瞬之間竟判若兩人。
把矛盾複雜的思想感情,處理得這樣灑脫靈活,并且達到藝術上的高度完美,在詩史上隻有極少數的詩人達到這個水平。
從這種跳脫變化的特點繼續發展,于是他在有些詩篇裡就同時運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創作方法。
有的詩既寫實,又想象誇張,象《北風行》、《關山月》;有時竟把抒寫理想願望和描寫苦難的現實結合在一篇詩裡,如《古風》第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蹑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淩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在升天神遊的美麗幻想中,突然俯見被安祿山蹂躏毀滅了的洛陽。
使我們不禁想起《離騷》的結尾:"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乎舊鄉。
"急轉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滅,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無比沉痛的愛國心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這兩句詩是他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
李白的詩歌語言所以能達到這樣理想的樸素自然境界,是和他認真學習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分不開的。
據權德輿作的韋渠牟詩集序說,李白曾經把"古樂府學"傳授給十一歲的韋渠牟。
他的樂府詩中拟古樂府之作很多,衆所周知,不必舉例。
但他最得力于樂府民歌的地方,首先還是語言。
他的《長幹行》、《子夜吳歌》的語言,多麼酷似《孔雀東南飛》、《子夜歌》和《西洲曲》。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向青雲端。
""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寫得多麼活潑自然,叫人一讀難忘。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學習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又是多麼地青出于藍。
這些初看來是最平凡的地方,但是後代摹拟李白的詩人沒有一個人達到這種高度完美的境地。
學腔調似難而實易,學語言似易而實難。
李白運用的詩體很多樣,但貢獻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絕。
這兩種詩體在當時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個性也特别适應。
他這方面的成就也很得力于學習樂府民歌。
七古無須再談,這裡隻舉他幾首脍炙人口的七絕: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沈德潛《唐詩别裁》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
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
"他說的這些特點,實際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風緻。
即以《早發白帝城》一詩而論,全篇詞意完全出于《水經注》"巫峽"一篇,但語言之自然,心情之舒暢樂觀,與原文風貌,卻迥然不同。
他的七絕向來和王昌齡齊名,各具特色。
但就接近民歌一點說,他卻超過了王昌齡。
他的五律,運古詩質樸渾壯氣勢于聲律格調之中,往往不拘對偶,也很别具風格。
如《夜泊牛渚懷古》、《送友人》等篇,曆來為評論家所稱引。
李白在創作上,繼承了前代詩歌的豐富遺産。
他所繼承的傳統,首先是楚辭和漢魏六朝樂府民歌。
他受屈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他發揚了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強不屈的鬥争精神,也繼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象熔鑄神話傳說,大膽地幻想誇張,重視民歌遺産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緻。
就具體作品來說,如《遠别離》、《梁甫吟》、《夢遊天姥吟》乃至《蜀道難》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題材、構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
他對漢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認真學習。
段成式《酉陽雜俎》說:"李白前後三拟《文選》,不如意,悉焚之。
"這個傳說想必有一定根據。
他稱贊建安詩歌,稱贊阮籍、陶淵明、謝靈運、謝兆、鮑照的話,屢有所見。
他仿效、化用這些詩人的詩篇和詩句的例子,更不勝枚舉。
杜甫贈他的詩,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鮑照、庾信、陰铿的地方。
沒有對遺産的認真學習,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顔!...... 這首詩,以神奇莫測之筆,憑空起勢。
從蠶叢魚凫說到五丁開山,全用渺茫無憑的神話傳說,烘托奇險的氣氛。
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龍回日",也是憑借神話來馳騁幻想。
以下又用黃鶴、猿猱、悲鳥、子規作誇張的點綴,然後插入脅息、撫膺、凋朱顔的叙述,作為全詩的骨幹。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詩句在篇中三次出現,更給這首五音繁會的樂章确定了回旋往複的基調。
李白一生并未到過劍閣,這篇詩完全是憑傳說想象落筆。
正因為如此,他的胸懷、性格在這裡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
殷番《河嶽英靈集》說這首詩"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
正反映了同時代人對這首詩的驚奇贊歎。
就在蜀道暢通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曆史價值和美學價值的不朽傑作。
他的《望廬山瀑布》二首、《廬山謠》也是曆來傳誦的名作,後一詩中寫他在廬山頂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完全擺脫了真實空間感覺的拘束,以大膽的想象誇張,突出了山川的壯麗,展示了詩人壯闊的胸懷。
白居易《登香爐峰頂》詩:"江水細如繩,湓城小于掌。
"完全出于寫實。
把兩詩互相比較,藝術價值的高下,不言而自明。
李白的浪漫主義是有其豐富生活為基礎的。
他的詩歌往往呈現感情充沛,瞬息萬變的特色。
我們前面引用過的《行路難》第一首、《宣州謝兆樓餞别校書叔雲》、《夢遊天姥吟》等篇,已經可以看出這一點。
他的名作《将進酒》也是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
在詩裡,他正在勸人開懷痛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好象他很安于頹廢享樂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黃河一樣奔騰跳動的感情是這樣變化莫測,他突然又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強烈的信心轉眼又代替了消極的悲歎。
他的《梁園吟》也有這種類似的情況,詩的前段盡情地描繪痛飲狂歡,甚至沉吟流淚地感慨功名富貴的無常,但是臨到結尾,他突然又說:"歌且謠,意方遠。
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詩人的感情在轉瞬之間竟判若兩人。
把矛盾複雜的思想感情,處理得這樣灑脫靈活,并且達到藝術上的高度完美,在詩史上隻有極少數的詩人達到這個水平。
從這種跳脫變化的特點繼續發展,于是他在有些詩篇裡就同時運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創作方法。
有的詩既寫實,又想象誇張,象《北風行》、《關山月》;有時竟把抒寫理想願望和描寫苦難的現實結合在一篇詩裡,如《古風》第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蹑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淩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在升天神遊的美麗幻想中,突然俯見被安祿山蹂躏毀滅了的洛陽。
使我們不禁想起《離騷》的結尾:"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乎舊鄉。
"急轉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滅,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無比沉痛的愛國心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這兩句詩是他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
李白的詩歌語言所以能達到這樣理想的樸素自然境界,是和他認真學習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分不開的。
據權德輿作的韋渠牟詩集序說,李白曾經把"古樂府學"傳授給十一歲的韋渠牟。
他的樂府詩中拟古樂府之作很多,衆所周知,不必舉例。
但他最得力于樂府民歌的地方,首先還是語言。
他的《長幹行》、《子夜吳歌》的語言,多麼酷似《孔雀東南飛》、《子夜歌》和《西洲曲》。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向青雲端。
""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寫得多麼活潑自然,叫人一讀難忘。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學習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又是多麼地青出于藍。
這些初看來是最平凡的地方,但是後代摹拟李白的詩人沒有一個人達到這種高度完美的境地。
學腔調似難而實易,學語言似易而實難。
李白運用的詩體很多樣,但貢獻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絕。
這兩種詩體在當時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個性也特别适應。
他這方面的成就也很得力于學習樂府民歌。
七古無須再談,這裡隻舉他幾首脍炙人口的七絕: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沈德潛《唐詩别裁》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
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
"他說的這些特點,實際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風緻。
即以《早發白帝城》一詩而論,全篇詞意完全出于《水經注》"巫峽"一篇,但語言之自然,心情之舒暢樂觀,與原文風貌,卻迥然不同。
他的七絕向來和王昌齡齊名,各具特色。
但就接近民歌一點說,他卻超過了王昌齡。
他的五律,運古詩質樸渾壯氣勢于聲律格調之中,往往不拘對偶,也很别具風格。
如《夜泊牛渚懷古》、《送友人》等篇,曆來為評論家所稱引。
李白在創作上,繼承了前代詩歌的豐富遺産。
他所繼承的傳統,首先是楚辭和漢魏六朝樂府民歌。
他受屈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他發揚了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強不屈的鬥争精神,也繼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象熔鑄神話傳說,大膽地幻想誇張,重視民歌遺産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緻。
就具體作品來說,如《遠别離》、《梁甫吟》、《夢遊天姥吟》乃至《蜀道難》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題材、構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
他對漢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認真學習。
段成式《酉陽雜俎》說:"李白前後三拟《文選》,不如意,悉焚之。
"這個傳說想必有一定根據。
他稱贊建安詩歌,稱贊阮籍、陶淵明、謝靈運、謝兆、鮑照的話,屢有所見。
他仿效、化用這些詩人的詩篇和詩句的例子,更不勝枚舉。
杜甫贈他的詩,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鮑照、庾信、陰铿的地方。
沒有對遺産的認真學習,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