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
關燈
小
中
大
評詩人,往往把詞采放在第一位,很少涉及他們作品的思想成就。
所以,他就把"才高詞贍,舉體華美"的陸機稱為"太康之英",放在左思之上;把"才高詞盛,富豔難蹤"的謝靈運稱為"元嘉之雄",放在陶潛、鮑照之上。
在劃分等級的時候,甚至把開建安詩風的曹操列為下品,把陶潛、鮑照列為中品。
這些地方,顯然和他序中所說的風力與丹采并重的觀點并不符合。
他摘句論詩的批評方式,雖然反映了當時創作上"争價一句之奇"的傾向,也開了後代摘句批評的不良風氣。
鐘嵘《詩品》是第一部論詩的著作,對後代詩歌的批評有很大的影響。
唐司空圖,宋嚴羽、敖陶孫,明胡應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論詩都在觀點上、方法上、或詞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啟發和影響。
魏晉以後,由于文學創作的發展,文人們也開始注意文章總集的編選,這些選家往往通過文體源流和作家作品的論述,通過文章的去取體現他們的文學觀點,因此這些總集同樣具有文學批評著作的價值。
現在已經佚失的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别集》和東晉初李充的《翰林論》就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著名的總集。
現存的文章總集,以蕭統的《文選》為最早。
這部總集是梁昭明太子蕭統(501-531)在東宮時延集文人們共同編訂的。
蕭統在文學上主張文質并重,認為文章應該"麗而不浮,典而不野"(《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
他曾經為陶淵明作傳和編集,可見他的觀點和蕭綱等人的形式主義觀點并不一緻。
他在《文選序》裡談到他選文的标準,認為經史諸子等都以立意紀事為本,不屬于詞章之作;隻有符合"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的标準的文章,才能入選,這也就是說隻有善用典故成辭,善用形容比喻,辭采精巧華麗的文章,才合乎他的标準。
可見他編《文選》正是企圖用南朝文筆之辨的理論來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
盡管他立的标準并不符合我們的關于文學的科學概念,但也可以說是一個很有積極意義的嘗試。
《文選》中選錄了自先秦到齊梁時期的許多詩文作品,所包括的時代雖然很長,但是由于他選文的标準着重辭采,所以選錄的文章仍然是略古詳近,很重視南朝作品的。
可見蕭統雖然也主張文質并重,但他對文質觀念的理解以及對文章的實際看法,和劉勰不滿南朝文風浮詭、訛濫的觀點是頗有差别的。
此外,我們也應該看到,蕭統所選的文章如孔安國《尚書序》、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及範晔《後漢書》中的一些序論等,也不盡符合他自訂的體例。
他分析文體過于繁瑣,也有形式主義的傾向。
蕭統選文時,選入了《飲馬長城窟行》等漢代樂府民歌,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所選的篇章畢竟太少,南北朝樂府民歌更一首也沒有選。
有一些優秀的文人作品也有所遺漏,如陶淵明的詩隻選錄了八首,這不能不說是缺憾。
但是,他選入的多數作品仍然是經過精挑細揀的佳作,因此,他這部書不失為一部代表當時文學觀點的好文學選本。
此書自唐初李善加以注釋後,就得到廣泛的流傳,唐以後的文人們往往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教科書。
杜甫教育他的兒子要"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宋人諺語也說:"文選爛,秀才半"(陸遊《老學庵筆記》),可以看出它在後代的廣泛影響。
後代文人研究《文選》及李善等人的注釋,形成"選學",也不是偶然的。
徐陵在梁朝編成的《玉台新詠》,是一部現存的較早的詩歌總集。
雖然所收的詩隻限于"豔歌",有明顯的局限性,但其中保存了《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及其他的一些民歌,還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小結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詩歌,五言古詩的發展尤為突出。
它從建安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再經過阮籍、左思、陶淵明等一系列詩人的努力,不僅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藝術表現也不斷提高,并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風格,形成了五言古詩興盛的時期。
七言詩也在這一時期确立下來。
魏曹丕已有完整的七言詩。
到了宋鮑照,更采用這種形式多方面反映現實生活,并改變曹丕的連句韻為隔句韻,在藝術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從而确立了它在詩壇的地位,對後來詩歌有廣泛的影響。
建安詩人已重視文采,晉宋詩人更發展了對偶,齊梁時沈約等人進一步提出了四聲八病的規格,産生了"永明體"這種新體詩。
它是我國律詩的開端,經過庾信等人的努力,便具備了後來各體律詩的雛型。
所有這些詩歌上的成就都為唐詩的發展和繁榮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從西晉以來,由于門閥士族壟斷了文化,一般說來,文學離開人民生活較遠,這就特别顯出了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可貴。
它繼承了詩經國風和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表現了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愛憎。
南朝民歌清麗婉轉,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純潔真摯的愛情生活,具有反封建禮教的精神。
北朝民歌粗犷剛健,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深重的苦難。
《木蘭詩》更是一首傑出的叙事詩。
它在創作方法上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它的出現充分顯示了人民的高度的藝術天才。
在詩體方面,南北朝民歌還開創了五、七言絕句體,成為後來唐詩的主要形式之一。
賦在這一時期,雖然數量不少,但已失去了漢賦那樣統治文壇的地位。
在衆多抒情詩人的影響下,抒情小賦跟着發展。
它擺脫了漢代大賦鋪張堆砌的習氣,以短小的篇幅表現作家的思想感情,大大提高了賦的藝術感染力,在賦的發展上是一個進步。
這一時期出現了王粲、鮑照、江鮑等人一些有名的小賦作品。
但在骈文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賦逐漸發展為骈賦,已與骈文十分接近。
多數的骈賦作品隻追求形式美,缺乏思想内容,表現了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
散文是這一時期最不發達的文體。
隻有魏晉散文,自然通脫,清新隽永,雖然數量不多,卻具有自己的特色,對後代也發生過一定的影響。
在六朝形式主義文風的影響下,散文漸為骈文所代替,除小說及曆史、地理等著作外,骈文幾乎統治了整個文壇。
骈文雖也有少數篇章具有一定思想意義和較高的藝術水平,但主流卻是形式主義的。
直到中唐古文運動興起後,骈文的統治才被打垮。
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志怪小說和記錄人物轶聞瑣事的小說。
它們雖然隻是随筆雜記,并非有意識的創作活動,但也有較完整的故事和一些生動的描寫,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活。
特别是志怪小說中的民間故事,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藝術成就也更高。
這就使我國小說粗具規模,對後來的小說、戲曲産生很大的影響。
《典論?論文》、《文賦》、《文心雕龍》、《詩品》等專著的出現,體現了這時期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成就。
在我國古代文學中,它不僅是空前的,後來也難與媲美。
它們由單篇而發展到整部的著作,由一般的文學批評發展到系統的理論的建樹。
《文心雕龍》和《詩品》尤其标志着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發展的高峰。
特别是《文心雕龍》,其理論内容不僅對後代作家有深刻影響,而且某些觀點在今天看來也仍有它的正确性。
所以,他就把"才高詞贍,舉體華美"的陸機稱為"太康之英",放在左思之上;把"才高詞盛,富豔難蹤"的謝靈運稱為"元嘉之雄",放在陶潛、鮑照之上。
在劃分等級的時候,甚至把開建安詩風的曹操列為下品,把陶潛、鮑照列為中品。
這些地方,顯然和他序中所說的風力與丹采并重的觀點并不符合。
他摘句論詩的批評方式,雖然反映了當時創作上"争價一句之奇"的傾向,也開了後代摘句批評的不良風氣。
鐘嵘《詩品》是第一部論詩的著作,對後代詩歌的批評有很大的影響。
唐司空圖,宋嚴羽、敖陶孫,明胡應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論詩都在觀點上、方法上、或詞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啟發和影響。
魏晉以後,由于文學創作的發展,文人們也開始注意文章總集的編選,這些選家往往通過文體源流和作家作品的論述,通過文章的去取體現他們的文學觀點,因此這些總集同樣具有文學批評著作的價值。
現在已經佚失的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别集》和東晉初李充的《翰林論》就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著名的總集。
現存的文章總集,以蕭統的《文選》為最早。
這部總集是梁昭明太子蕭統(501-531)在東宮時延集文人們共同編訂的。
蕭統在文學上主張文質并重,認為文章應該"麗而不浮,典而不野"(《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
他曾經為陶淵明作傳和編集,可見他的觀點和蕭綱等人的形式主義觀點并不一緻。
他在《文選序》裡談到他選文的标準,認為經史諸子等都以立意紀事為本,不屬于詞章之作;隻有符合"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的标準的文章,才能入選,這也就是說隻有善用典故成辭,善用形容比喻,辭采精巧華麗的文章,才合乎他的标準。
可見他編《文選》正是企圖用南朝文筆之辨的理論來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
盡管他立的标準并不符合我們的關于文學的科學概念,但也可以說是一個很有積極意義的嘗試。
《文選》中選錄了自先秦到齊梁時期的許多詩文作品,所包括的時代雖然很長,但是由于他選文的标準着重辭采,所以選錄的文章仍然是略古詳近,很重視南朝作品的。
可見蕭統雖然也主張文質并重,但他對文質觀念的理解以及對文章的實際看法,和劉勰不滿南朝文風浮詭、訛濫的觀點是頗有差别的。
此外,我們也應該看到,蕭統所選的文章如孔安國《尚書序》、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及範晔《後漢書》中的一些序論等,也不盡符合他自訂的體例。
他分析文體過于繁瑣,也有形式主義的傾向。
蕭統選文時,選入了《飲馬長城窟行》等漢代樂府民歌,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所選的篇章畢竟太少,南北朝樂府民歌更一首也沒有選。
有一些優秀的文人作品也有所遺漏,如陶淵明的詩隻選錄了八首,這不能不說是缺憾。
但是,他選入的多數作品仍然是經過精挑細揀的佳作,因此,他這部書不失為一部代表當時文學觀點的好文學選本。
此書自唐初李善加以注釋後,就得到廣泛的流傳,唐以後的文人們往往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教科書。
杜甫教育他的兒子要"熟精文選理"(《宗武生日》),宋人諺語也說:"文選爛,秀才半"(陸遊《老學庵筆記》),可以看出它在後代的廣泛影響。
後代文人研究《文選》及李善等人的注釋,形成"選學",也不是偶然的。
徐陵在梁朝編成的《玉台新詠》,是一部現存的較早的詩歌總集。
雖然所收的詩隻限于"豔歌",有明顯的局限性,但其中保存了《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及其他的一些民歌,還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小結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最有成就的方面是詩歌,五言古詩的發展尤為突出。
它從建安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再經過阮籍、左思、陶淵明等一系列詩人的努力,不僅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藝術表現也不斷提高,并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風格,形成了五言古詩興盛的時期。
七言詩也在這一時期确立下來。
魏曹丕已有完整的七言詩。
到了宋鮑照,更采用這種形式多方面反映現實生活,并改變曹丕的連句韻為隔句韻,在藝術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從而确立了它在詩壇的地位,對後來詩歌有廣泛的影響。
建安詩人已重視文采,晉宋詩人更發展了對偶,齊梁時沈約等人進一步提出了四聲八病的規格,産生了"永明體"這種新體詩。
它是我國律詩的開端,經過庾信等人的努力,便具備了後來各體律詩的雛型。
所有這些詩歌上的成就都為唐詩的發展和繁榮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從西晉以來,由于門閥士族壟斷了文化,一般說來,文學離開人民生活較遠,這就特别顯出了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可貴。
它繼承了詩經國風和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表現了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愛憎。
南朝民歌清麗婉轉,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純潔真摯的愛情生活,具有反封建禮教的精神。
北朝民歌粗犷剛健,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深重的苦難。
《木蘭詩》更是一首傑出的叙事詩。
它在創作方法上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它的出現充分顯示了人民的高度的藝術天才。
在詩體方面,南北朝民歌還開創了五、七言絕句體,成為後來唐詩的主要形式之一。
賦在這一時期,雖然數量不少,但已失去了漢賦那樣統治文壇的地位。
在衆多抒情詩人的影響下,抒情小賦跟着發展。
它擺脫了漢代大賦鋪張堆砌的習氣,以短小的篇幅表現作家的思想感情,大大提高了賦的藝術感染力,在賦的發展上是一個進步。
這一時期出現了王粲、鮑照、江鮑等人一些有名的小賦作品。
但在骈文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賦逐漸發展為骈賦,已與骈文十分接近。
多數的骈賦作品隻追求形式美,缺乏思想内容,表現了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
散文是這一時期最不發達的文體。
隻有魏晉散文,自然通脫,清新隽永,雖然數量不多,卻具有自己的特色,對後代也發生過一定的影響。
在六朝形式主義文風的影響下,散文漸為骈文所代替,除小說及曆史、地理等著作外,骈文幾乎統治了整個文壇。
骈文雖也有少數篇章具有一定思想意義和較高的藝術水平,但主流卻是形式主義的。
直到中唐古文運動興起後,骈文的統治才被打垮。
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志怪小說和記錄人物轶聞瑣事的小說。
它們雖然隻是随筆雜記,并非有意識的創作活動,但也有較完整的故事和一些生動的描寫,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活。
特别是志怪小說中的民間故事,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藝術成就也更高。
這就使我國小說粗具規模,對後來的小說、戲曲産生很大的影響。
《典論?論文》、《文賦》、《文心雕龍》、《詩品》等專著的出現,體現了這時期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成就。
在我國古代文學中,它不僅是空前的,後來也難與媲美。
它們由單篇而發展到整部的著作,由一般的文學批評發展到系統的理論的建樹。
《文心雕龍》和《詩品》尤其标志着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發展的高峰。
特别是《文心雕龍》,其理論内容不僅對後代作家有深刻影響,而且某些觀點在今天看來也仍有它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