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關燈
别,思心徘徊。

     這一段寫情人離别的文字,幾乎完全采取民歌抒情獨白的形式;明轉天然的語言,珠圓玉潤的音調,也說明作者對南朝民歌有深細的體會。

     梁代陶宏景(452-536)、吳均的幾篇短劄也是曆來傳誦的寫景名作: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曉霧将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陶宏景《答謝中書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昀《與宋元思書》 這些書劄雖用骈體,但直叙白描的散行句子頗多。

    風格簡淡清新,沒有浮豔氣息,可以和二謝山水詩比美。

    吳均還有《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也都是以善寫山水為其特色。

     庾信是南北朝骈賦、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哀江南賦》是代表他的骈文最高成就的名作。

    這篇賦是他晚年在北周懷念故國、自悲身世的作品。

    其内容與他的《拟詠懷》詩是相為表裡的。

    賦的序文說: 信年始二毛,即逢雜亂。

    藐是流離,至于暮齒。

    燕歌遠别,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舉橋羁旅。

    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

    追為此賦,聊以記言。

    不無危苦之詞,惟以悲哀為主。

     這篇賦以叙事體的長篇結構,追叙了他的家世和他前半生的經曆。

    追叙了梁武帝統治下"五十年中,江表無事"的時代,詳述了從侯景之亂、梁元帝偏安江陵為西魏所滅,以及梁敬帝被陳霸先篡位等一系列的梁朝衰亡的史實。

    其中描寫江陵亡後,百姓被俘擄到北方途中的景象,尤其動人: 水毒秦泾,山高趙陉,十裡五裡,長亭短亭。

    饑随蟄燕,暗逐流螢。

    秦中水黑,關上泥青。

    于時瓦解冰泮,風飛雹散。

    渾然千裡,淄渑一亂。

    雪暗如沙,冰橫似岸。

    逢赴洛之陸機,見離家之王粲。

    莫不聞隴水而掩泣,向關山而長歎。

     在骈體的辭賦裡,出現這樣描寫人民流亡的血淚淋漓的現實生活圖景,是前無古人的。

    賦中對梁朝君臣的昏庸、苟安、猜忌、内哄,也作了沉痛的指責。

    至于懷念故國的深沉感情,更是時時流露,舉不勝舉。

    他的《小園賦》,在寫對故國的懷念中,更突出地表現了他屈仕異國願為隐士而不得的痛苦心情。

    賦中寫他幻想的"數畝敝廬,寂寞人外"的生活,特多白描名句,如"鳥多閑暇,花随四時"、"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薄晚閑閨,老幼相攜;蓬頭王霸之子,椎髻梁鴻之妻;燋麥兩甕,寒菜一畦。

    風騷騷而樹急,天慘慘而雲低"。

    這些片斷,特别顯出了他善于在骈文中運用白描的傑出技巧。

    徐陵的骈文在梁時曾和他齊名,但最後的成就卻遠不及他。

     第二節 南北朝的散文 當骈文畸形發展的南北朝時代,在史傳、地理等學術著作中,還可以看到一些比較質樸的叙事、抒情、寫景的散文作品。

    但是,這些作品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的影響,和魏晉以前的散文,風格頗有不同。

     範晔(397-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人。

    博涉經史,好為文章,通曉音律,官至太子詹事,後因事被殺。

    他删削整理自東漢至宋初十幾家東漢史籍,寫成了《後漢書》九十卷。

    這部書從創作價值來說,遠不及《史記》、《漢書》,但是整理剪裁的功績,并不在班固之下。

    他第一次在史書裡立《文苑列傳》,既表現當時重視文學的新風氣,也對後來的史家有一定的影響,對文學研究也是有利的。

    書中有一些人物傳記,寫得真切動人。

    例如《範滂傳》裡,他對這個嫴直剛介的人物深表同情,寫範滂被殺以前訣别母親和兒子的對話,慷慨悲涼,頗有悲劇的色彩: ......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養。

    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複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

    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

    "行路聞之,莫不流涕。

     這篇傳記使青年時代的蘇轼深深感動,并不是偶然的。

    在《逸民列傳》的"漢陰老父"一節中,寫"老父"對尚書郎張溫當面痛斥昏君的言論,也很可以看出範晔的進步觀點。

    範晔對書中一些列傳的序論,頗為自負。

    今天看來,雖然超越前人的精辟見解并不多,但是他贊揚賢明、指斥昏佞的進步傾向,還比較鮮明。

    論述政局世風的變化,思緻也相當周詳。

    筆勢之擒縱開合、詞句之麗密精煉,和史、漢相比,也有不同的特色。

    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稱贊他的《黨锢列傳序》:"說兩漢風俗之變,上下四百年間,了如指掌。

    下之風俗,成于上之好尚。

    此可為百世之龜鏡。

    蔚宗言之切至如此,讀之能激發人。

    "(《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八)他的《宦者列傳序》不僅細緻地分析了宦官易于得寵的種種原因,而且憤怒地指斥了宦官炙手可熱的氣焰:"手握王爵,口含天憲","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

    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

    "痛快淋漓的氣勢,往往寓于整齊麗密的骈文句法之中。

    他的《獄中與諸甥侄書》也是自述寫作甘苦的論文名作,從這裡可以看到他是南朝時代最早注意聲律、文筆問題的作家之一。

     南朝自齊梁以後,散文已日就衰微。

    北朝這時卻出現了兩部頗有文學價值的學術著作,這就是郦道元的《水經注》和楊衒佷之的《洛陽伽藍記》。

     郦道元(?-527),字善長,範陽汲鹿(今河北汲縣)人。

    他很好學,曆覽奇書,作過州刺史、禦史中尉等官職。

    他的《水經注》是為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的《水經》一書所作的注釋。

    但他的注釋,實際是一部"别開生面"的著作。

    他博采了漢魏以來許多山川土風、曆史掌故的文獻,并根據自己随北魏文帝巡幸長城、陰山,以及自己作冀州、魯陽颍川、東荊州等地太守、刺史時"訪渎搜渠"的調查記錄,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條水道的源流經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傳說。

    書中對五胡十六國的君主都直用其名,對劉裕則稱為"劉公"、"宋武王",對晉軍則稱為"王師",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思想。

    從《江水注》中對秦代李冰的各種水利建設的歌頌,《河水注》中對秦始皇築長城造成的人民《冤痛》的同情,也可以看出他對人民利益有一定的關懷。

    從文學上來看,這部書在描寫山川景物上,取得了值得珍視的成就。

    《江水注》"巫峽"一節、《夷水注》"很山北溪"一節,都是自古傳誦的名篇。

    "佷山北溪"曰: 夷水又迳宜都北,東入大江,有泾渭之比。

    亦謂之佷山北溪。

    水所經皆石山,略無土岸。

    其水虛映,俯視遊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傍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恒有清響。

    百鳥翔禽,哀鳥相和。

    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歸矣。

     山水木石,飛禽遊魚,寫得有聲有色,特别是借遊魚"乘空"的錯覺,寫水之清澄,明寫魚,暗寫水,虛實相兼,尤為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