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點是善于通過某種生活情節抒寫作者的内心活動,抒情中帶有叙事意味,使詩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鮮明突出。
例如"西北有高樓"一首寫一個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并不抽象地寫他如何懷才不遇,失路傍徨,卻通過高樓聽曲這一具體事件的描繪,無意中流露了對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從而表明了主人公對那個聞聲而未見面的人是一個曠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時的侘傺無聊;最後希望化為雙鴻鹄同她一起奮翅高飛,更表明了主人公是個如何奮發有為,而又四顧無侶的形象。
又如"凜凜歲雲暮"一首描寫一個思婦懷念良人,夢醒後惆怅感傷的情緒。
這是一個蝼蛄悲鳴、涼風凄厲的冬夜,詩中的女主人思念着她的丈夫睡不着覺。
她想到天氣已寒,而遊子還沒有寒衣,想到寄錦衾,路途又是如此遙遠。
想來想去,忽然笃念舊好的良人枉駕來迎,她喜出望外地想,從此攜手同歸,長相親愛,這是多麼快樂呀!誰料那良人"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闱",竟自無情地走了。
心裡十分懊惱,原來卻是一夢。
她當時恨不得飛到良人那邊。
引領遙望,好像良人還走得不遠。
此時這位女主人似夢非夢,似醒非醒,隻覺得涼風拂面,蝼蛄滿耳,潮水般的眼淚直湧出來,沾濕了雙扉。
寫到這裡,一個孤獨無聊的思婦形象就如在目前。
這樣抒情叙事雙管齊下的寫法還很多,"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等篇都是如此。
《古詩十九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善于運用比興手法,襯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遠,語短情長,含蓄蘊藉,馀味無窮。
例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行行重行行"),"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轭"("明月皎夜光")等句都是。
尤其溫麗清新、自然貼切,富于"風"、"騷"意味的莫過于"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等首。
"冉冉孤生竹"既以孤竹結根于泰山起興,又以兔絲附于女蘿為比,下面"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四句,則是比中之比,層出不窮,既有新婚少婦光華豔麗的形象,又有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感慨,深沉儲蓄,而不盡之情自在言外。
《古詩十九首》的語言不假雕琢,淺近自然,但又異常精煉,含義豐富,十分耐人尋味:這也是一個特點。
例如說:"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同心而離居,快傷以終老"("涉江采芙蓉"),"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孟冬寒氣至"),一種真摯深厚的感情可以想見。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青青陵上柏"),官僚們鑽營馳逐的情況可以想見。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迹"("明月皎夜光"),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見。
寫景如"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回車駕言邁"),"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東城高且長"),疊字如"青青河畔草"和"迢迢牽牛星",雙關如"客從遠方來"的"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都是語言方面的特點。
《古詩十九首》的高度藝術成就是五言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的标志。
《古詩十九首》以外的無名氏"古詩"散見于《文選》、《玉台新詠》等書的還不少。
其中除《上山采蘼蕪》、《十五從軍征》二首已在上章樂府詩中論述外,尚有"蘭若生春陽"、"新樹蘭蕙葩"、"步出城東門"等首也是遊子思婦之詞;"悲與親友别"一首則是送别親友之作;"橘柚垂華實"一首借詠物以寓人材被棄之感。
以上諸詩的思想内容和藝術風格基本上與《古詩十九首》一緻,而"新樹蘭蕙葩"的韻調尤其相似,可以認定都是同時代的作品。
還有《文選》中題為蘇武、李陵的五言詩共七首,一般稱為"蘇李詩"。
這幾首詩不是蘇武、李陵所作,前人早有定論。
但有人認為出于齊梁時代,未免估計太晚。
因為顔延之的《庭诰》早已談到李陵詩的真僞問題(見《太平禦覽》五八六),裴子野《雕蟲論》也有"五言為家,則蘇李自出"之語。
我們根據詩的内容、風格和詞句來考察,大緻可以肯定它們的時代與《古詩十九首》接近。
這批古詩的主題都是為送行贈别而作,有送朋友遠遊的,有送丈夫從軍的,詩中或稱"征夫",或稱"遊子",或稱"行人"。
大抵纏綿悱恻,表現了親友深厚的感情,特别是"結發為夫妻"一首有雲:"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
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歎,淚為生别滋。
"又雲:"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思。
"寫夫妻離别之情非常令人感動。
例如"西北有高樓"一首寫一個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并不抽象地寫他如何懷才不遇,失路傍徨,卻通過高樓聽曲這一具體事件的描繪,無意中流露了對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從而表明了主人公對那個聞聲而未見面的人是一個曠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時的侘傺無聊;最後希望化為雙鴻鹄同她一起奮翅高飛,更表明了主人公是個如何奮發有為,而又四顧無侶的形象。
又如"凜凜歲雲暮"一首描寫一個思婦懷念良人,夢醒後惆怅感傷的情緒。
這是一個蝼蛄悲鳴、涼風凄厲的冬夜,詩中的女主人思念着她的丈夫睡不着覺。
她想到天氣已寒,而遊子還沒有寒衣,想到寄錦衾,路途又是如此遙遠。
想來想去,忽然笃念舊好的良人枉駕來迎,她喜出望外地想,從此攜手同歸,長相親愛,這是多麼快樂呀!誰料那良人"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闱",竟自無情地走了。
心裡十分懊惱,原來卻是一夢。
她當時恨不得飛到良人那邊。
引領遙望,好像良人還走得不遠。
此時這位女主人似夢非夢,似醒非醒,隻覺得涼風拂面,蝼蛄滿耳,潮水般的眼淚直湧出來,沾濕了雙扉。
寫到這裡,一個孤獨無聊的思婦形象就如在目前。
這樣抒情叙事雙管齊下的寫法還很多,"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等篇都是如此。
《古詩十九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善于運用比興手法,襯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遠,語短情長,含蓄蘊藉,馀味無窮。
例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行行重行行"),"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轭"("明月皎夜光")等句都是。
尤其溫麗清新、自然貼切,富于"風"、"騷"意味的莫過于"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等首。
"冉冉孤生竹"既以孤竹結根于泰山起興,又以兔絲附于女蘿為比,下面"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四句,則是比中之比,層出不窮,既有新婚少婦光華豔麗的形象,又有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感慨,深沉儲蓄,而不盡之情自在言外。
《古詩十九首》的語言不假雕琢,淺近自然,但又異常精煉,含義豐富,十分耐人尋味:這也是一個特點。
例如說:"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行行重行行"),"同心而離居,快傷以終老"("涉江采芙蓉"),"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孟冬寒氣至"),一種真摯深厚的感情可以想見。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青青陵上柏"),官僚們鑽營馳逐的情況可以想見。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迹"("明月皎夜光"),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見。
寫景如"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回車駕言邁"),"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東城高且長"),疊字如"青青河畔草"和"迢迢牽牛星",雙關如"客從遠方來"的"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都是語言方面的特點。
《古詩十九首》的高度藝術成就是五言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的标志。
《古詩十九首》以外的無名氏"古詩"散見于《文選》、《玉台新詠》等書的還不少。
其中除《上山采蘼蕪》、《十五從軍征》二首已在上章樂府詩中論述外,尚有"蘭若生春陽"、"新樹蘭蕙葩"、"步出城東門"等首也是遊子思婦之詞;"悲與親友别"一首則是送别親友之作;"橘柚垂華實"一首借詠物以寓人材被棄之感。
以上諸詩的思想内容和藝術風格基本上與《古詩十九首》一緻,而"新樹蘭蕙葩"的韻調尤其相似,可以認定都是同時代的作品。
還有《文選》中題為蘇武、李陵的五言詩共七首,一般稱為"蘇李詩"。
這幾首詩不是蘇武、李陵所作,前人早有定論。
但有人認為出于齊梁時代,未免估計太晚。
因為顔延之的《庭诰》早已談到李陵詩的真僞問題(見《太平禦覽》五八六),裴子野《雕蟲論》也有"五言為家,則蘇李自出"之語。
我們根據詩的内容、風格和詞句來考察,大緻可以肯定它們的時代與《古詩十九首》接近。
這批古詩的主題都是為送行贈别而作,有送朋友遠遊的,有送丈夫從軍的,詩中或稱"征夫",或稱"遊子",或稱"行人"。
大抵纏綿悱恻,表現了親友深厚的感情,特别是"結發為夫妻"一首有雲:"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
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歎,淚為生别滋。
"又雲:"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思。
"寫夫妻離别之情非常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