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秦曆史散文

關燈
第一節殷商至春秋時代的散文 散文是在文字發明以後才産生的,是最适宜于實用的文學形式。

    由于文字的記錄必須有書寫工具,如帛泉紙筆之類。

    所以散文的發展雖由于社會生活的需要,卻非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不可。

    散文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很困難的。

    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在實際應用上不得不力求簡短,以緻影響了散文的發展。

    後來手工業逐漸進步,文化工具有了改進,書寫日益便利,為了适應社會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現長篇大論的散文和有組織有系統的散文著作。

     六十年前(1898-1899),河南安陽縣的小屯發現大量的龜甲和獸骨的破片,上面多刻有古代文字。

    經過研究後,知道這是三千多年前殷代王室占蔔的記錄,所以我們稱它為甲骨蔔辭。

    甲骨蔔辭的發現,是我國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從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産狀況、社會制度等,對研究我國古代曆史文化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由于文字的難識和甲骨的破碎與散亂,其中很多記錄不能了解,但也有不少比較完整可讀的句子。

    例如: 戊辰蔔,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 癸卯蔔,今日雨。

    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郭沫若《蔔辭通纂》 這可以看作一種十分幼稚的散文。

     --羅振玉《殷墟書契菁華》 現存《易經》中的卦、爻辭是一種專為蔔筮之用的繇辭。

    其性質同過去的神簽相類似,大概是巫蔔之流所編造的為宗教這信服務的書。

    卦、爻辭的時代不能确定,它們吸收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似乎經過一段長期的發展過程才完成的。

    其中不止一次提到"帝乙歸妹"和"高宗伐鬼方"的事,顯然是殷商的曆史;而《旅》卦"上九"又有"喪牛于易"之文(《大壯》卦"六五"則謂"喪羊于易"),也隐約看到殷代先世的史影,這可能就是殷的先公王亥為有易所殺,奪其仆(服)牛這一史實的反映。

    至于卦、爻辭中所談到的各種各樣的刑罰異常殘酷,甚至還有殺人祭祀的迹象,更與殷商對待奴隸的情況相符合。

    當然也有不少卦、爻辭的内容反映了時代較晚的思想意識,如《蠱》的"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等。

     有些卦、爻辭,尤其是爻辭,在叙述吉兇的事象時,不但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背景,而且語言頗為形象生動,又多用韻。

    例如: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

    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屯》"六二" 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屯》"上六" 原始社會遺留的野蠻搶婚習慣,《易經》的爻辭中也是不止一次地提到了。

    奴隸主攜帶武器,騎着壯大的花馬,搶掠婦女,迫使成婚,明明是強盜行為,卻偏偏說不是。

    那女子騎在馬上悲哀哭泣,當然是堅決拒絕,後來不知受盡了多少折磨,才終于被逼成親。

    又如: 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離》"九四"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艮》卦辭 困于石,據于蒺藜;入其室,不見其妻。

     --《困》"六三" 一個來不及抵禦的突然襲擊,結果房子燒了,人殺死了,遍地都是棄屍了。

    當然也有逃脫的,或者躲在山岩叢棘之中幸而獲免的。

    但是戰敗者回到家中,妻子已被搶走了。

    那時部族間的頻繁的戰争是非常激烈的。

     我國史官建置甚早。

    周制,王朝及諸侯各國均設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職,大概是繼承殷商舊制而有所損益。

    據文獻,古者"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郵《漢書?藝文志》。

    《禮記?玉藻》稍異。

    )。

    《春秋》,下面再談,這裡先講《尚書》。

     《尚書》即上古之書,從前稱為"書經",本是記言的古史。

    據說原有一百篇,孔子所纂輯,并為之序,恐不可信。

    自漢以來,《尚書》有今古文之分。

    今文是秦焚書後漢初經師所保存、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的;古文是武帝時陸續發現的古本,是用古文字寫的。

    古本中有的篇是今本也有的,有些是多出來的,後來都亡逸了。

    今存《尚書》共五十八篇,除三十三篇為今古文《尚書》所共有,其餘都是東晉人所僞造的《古文尚書》,不可信。

    但即使今文及真古文中的各篇如所謂虞、夏之書,也是後世儒家的政治理想,肯定不能看作真正的虞夏史料。

     《尚書》中的《商書》是殷商史官所記的誓、命、訓、诰。

    其中可靠的有《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等篇。

    據周初文獻說,殷先人有冊有典,上述諸篇就是包括在這些典冊之内而被保存下來的。

    《盤庚》(三篇)是殷王盤庚遷都前後對世族百官、百姓和庶民的講話,特别古奧難懂。

    由于臣民反對遷徙,盤庚一再進行說服,把舊都比作"颠木",把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他勸告群臣服從王命,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他責備群臣以"浮言"鼓動群衆,好比"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那就無法撲滅。

    又告誡人民要聽他的話,好比乘船,若不好好渡過去,就會有沉溺的危險。

    這些從現實生活經驗出發的譬喻都顯得非常生動。

     《尚書》中的《周書》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散文,可靠者有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