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一

關燈
拜【六行】 第三十二羲之頓首月半感慕抽切【五行】改月感慕抽痛當奈何【六行】昨歡宴可謂意【五行】向得信知足下瘧【五行】 第三十三張博士定何日去【四行】八月二十六日吿仲宗【十行】雨無複解足下可耳【五行】六月羲之報至節哀感【四行】初月一日告姜忽此年【四行】 第三十四極有眷意【四行】九月十八日羲之報近問【七行】司州葬送【六行】 第三十五十四日吿期明月半【十三行】十三日羲之報月向半【四行】承上下不和反側【六行】過一旬哀痛兼至【八行】昨慕遣信值足下以行【七行】諸哀毒兼至終日切心【七行】乃複送麞勞汝 第三十六 第三十七得示慰之吾迎不快【五行】九月二十五日羲之報禍出不圖【六行】隂寒足下各可不【八行】五月二日告胡母甥幸【六行】夏中節除感遠兼傷【四行】 第三十八四月五日羲之報【五行】七日告期痛念玄度【十行】妹轉佳慶不乃啼不【三行】知靜婢猶未佳懸心【二行】治墓下皆以集也【三行】 第三十九三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過二旬哀悼【六行】羲之頓首頓首想冬盛念一旦感歎并哀窮【十行】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頓首頓首冬月感歎兼傷【六行】 第四十十月二十二日羲之頓首頓首賢從隕逝【四行】想家悉佳【九行】吾未得便得效【四行】吏轉辄與寛休【六行】 第四十一二月州民王羲之死罪【六行】向書至也得示承尊夫人轉平和【七行】五月十日羲之報夏中感遠【六行】時見賢子君家平【三行】前郡内及兄子家比有【五行】 第四十二四月二日羲之頓首初月感懷【七行】得示慰之足下克緻【六行】羲之白服見仲熊【七行】知汝故爾欲食【三行】 第四十三紙一千【五行】僧遠遂佳也【三行】脯五夾【七行】羲之死罪不當有枉 第四十四不知遠妹定何當至【八行】從兄弟一旦哀窮【四行】昨遣書今日至也【四行】 第四十五知足下得吾書【七行】前比遣信【七行】想應妹普平安【七行】臘遂佳也懸念【八行】比承至也得二書【四行】得二日書具足下問【四行】足下在蕪湖【九行】不圖哀禍頻仍【五行】 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道祖重能行【二行】十月二十日羲之頓首節近歲終【六行】節除諸感兼哀【四行】四月二十日羲之頓首二旬期等小祥【五行】新歲月感傷 第四十八羲之頓首一旦公除【四行】羲之頓首從弟子【四行】歲盡諸感【五行】 第四十九四月九日羲之頓首報臘日【七行】得二謝書司州喪【六行】二月六日羲之報昨書悉【四行】上下如常不【五行】承都開清和【五行】 第五十二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一日有書【九行】事情無所不至惟有長歎【五行】雨後無巳不審體中各何如【九行】知賢弟并毀頓【三行】 第五十一羲之頓首頓首何圖禍痛【五行】繇白張白騎遂自猜疑【七行】晴便寒想轉勝【七行】六月十九日羲之報仲熊夭折【三行】仲熊雖笃疾豈圖奄忽【四行】 第五十二汝母子比佳不【六行】十八日羲之頓首【四行】敬祖雖久疾謂其年少【八行】五月二十七羲之報【五行】五月十一日羲之敬問得且書【三行】吾賢之常事耳【四行】 第五十三閏二月二十五日羲之白【四行】向書想至【四行】八月十四日告父【四行】許玄度昨宿【四行】七月六日羲之頓首【五行】省告猶示【三行】修年雖笃【七行】 第五十四六月十六日羲之頓首【八行】羲之死罪告終【十一行】二十九日羲之頓首【九行】九月二十八日羲之頓首昨【六行】 第五十五前使還有書猥【九行】羲之頓首二孫女【四行】四日羲之頓首昨感寒【五行】八月二十五日羲之白頓首【五行】得書為慰汝轉平複【六行】 第五十六周氏上下悉佳【六行】亡王等便以去十月禫【四行】卿汝母子粗平安【八行】九月十三日羲之頓首追傷切割【六行】 第五十七羲之頓首尋念痛惋【八行】長風一日哀窮【五行】得信知問【五行】敬祖雖久疾【四行】初月五日羲之頓首忽然此年【六行】 第五十八省别具懷【五行】阿康少壯【四行】範中書奄至此【三行】妹複小進退【五行】羲之頓首昨暮兒疏【十一行】 晉右軍王羲之正書行書目貞觀年河南公褚遂良中禁西堂臨寫之際便録出唐初有史目實此之标目蓋其類也【墨池編】 唐朝叙書録 貞觀六年正月八日命整理禦府古今工書锺王等真蹟得一千五百一十卷 張彥遠曰大宗初購求人間書凡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二千紙裝為八十卷每聽覽之暇得臨翫之【黃溍雲開元六年命整理禦府古今工書锺王等墨蹟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視貞觀時無所增減至龍朔三年裝進館内法書止九百四十卷】 神功元年五月上謂鳳閣侍郎王方慶曰卿家多書【舊唐書王方慶傳雲方慶聚書甚多不減秘闾至於圖畫亦多異本】合有右軍遺蹟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并以進訖惟有一卷現在今進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骞高祖規曾祖褒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并進上禦武成殿示羣臣仍令中書舍人崔融為寶章集以叙其事複以集賜方慶當時舉朝以為榮也【書苑菁華】 唐盧元卿法書録 晉平南将軍荊州刺史琅邪王廙字世将書一卷 沈熾文  滿骞   徐僧權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起居郎臣褚遂良司空許州都督趙國公臣無忌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太子少師梁國公臣玄齡 特進尚書右仆射申國公臣士亷 特進鄭國公臣徵 吏部尚書公【侯君集名初同署犯法後揩名尚書字已不似有而暗】 中書令驸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臣楊師道左衛大将軍武陽縣開國公臣李大亮 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臣唐儉 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河間郡王臣孝恭 刑部尚書彭城縣開國公臣劉德威 兼太常卿扶陽縣開國男臣韋挺 少府監安昌縣開國男臣馮長命 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左丞濟南縣開國男臣康皎 齊高帝姓蕭氏諱道成字紹伯書一卷 開元五年十一月五日陪戎副尉臣張善慶裝文林郎直秘書省臣王知逸監 宣義郎行左司禦率府録事參軍臣劉懷信監宣德郎行左骁衛倉曹參軍臣陸元悌監 承議郎行右金吾衛長史臣魏哲監 右散騎常侍崇文館學士上柱國舒國公臣褚無量 秘書監侍讀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常山縣開國公臣馮懷素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梁國公臣姚崇 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許國公臣蘇頲 銀青光祿大夫守吏部尚書兼侍中兼修國史上柱國廣平郡開國公臣宋璟 右按工部侍郎韋公雲【法書要録載韋述叙書録與此大同今不録】貞觀中捜訪王右軍等真蹟出禦府金帛重為購賞人間古本紛然畢集太宗令魏少師虞永興褚河南等定其真僞右軍之蹟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爲八十卷小王張芝等亦合多少勒為卷帙以貞觀字為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草蹟又令河南真書小字帖紙影之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骞徐僧權沈熾文朱異隋則江摠姚察等署記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記開元五年勅陸元悌魏哲劉懷信等檢校換褾分一卷為兩卷揔見在有八十卷餘并墜失元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賢押署以已名氏代焉上自書開元二字為印記之王右軍書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張芝張昶書一卷【韋述叙書録雲右軍真行書惟有黃庭告誓等四卷存焉蕭令尋奏滑州人家藏右軍扇上真書宣示及小王行書白騎遂等二卷勅命滑州給驿齎書本赴京其書扇有貞觀舊褾織成題字奉進上書本留内賜絹一百疋以遣之竟亦不問得書所由】 徐會稽雲太宗大購圖書内庫有锺繇張芝張昶王羲之父子書四百卷及漢魏晉宋齊梁雜迹三百卷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成部帙以貞觀字印縫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元卿見建中以後翰林中雜迹用翰林印印縫茹蘭芳等署名又雲貞元十一年正月於都官郎中窦臮興化宅見王廙書锺繇書各一卷武都公李造押名又兩卷并古錦褾玉軸每卷十餘人書内一卷開皇十八年押署有内史薛道衡署名前後所見貞觀十三年及開元五年書法跋尾題署人名或人數不同今具如前【建中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知書樓直官臣劉逸江賀遂奇等檢校副使掖庭令臣茹蘭芳副使内侍伯臣宋遊瓌是雜迹卷上録元和三年四月五日】 晉右将軍會稽内史贈紫金光祿大夫琅邪王羲之字逸少書一卷四帖 貞觀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臣蔡撝裝 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申國公臣士廉 特進鄭國公臣徵 逆人侯君集【犯法後揩印】 中書令驸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臣楊師道右屯衛将軍上柱國通川縣開國男臣姜行本起居郎臣褚遂良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太子少師上柱國梁國公臣玄齡 右前件卷是官庫目録第三十共四帖都一百六十一字玳瑁軸古錦褾有貞觀印字及李氏印謹具跋尾如前元和三年四月六日盧元卿記【法書要録】 唐徐浩古蹟記 自伏羲畫八卦史籀造籀文李斯作篆書程邈起隸法王次仲為八分體漢章帝始為章草名厥後流傳工能間出史籀石鼓文崔子玉篆呂望張衡碑李斯峄山會稽山碑蔡邕鴻都三體石經八分西嶽光和殷華馮敦等數碑并伯喈章草并為曠絶及張芝章草锺繇正楷時莫其先衛瓘索靖章草王羲之真行章草桓玄草謝安王獻之羊欣王僧?孔琳之薄紹之真行草永禅師蕭子雲真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果師述師真行草陸柬之臨書臣先祖故益州九隴縣尉贈吏部侍郎師道臣先考故洺州刺史贈左常侍峤之真行草皆名冠古今無與為比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