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安雜說
關燈
小
中
大
[清]趙之謙
自客章安,得識江弢叔(湜)于永嘉。
上下論議,互有棄取。
簡劄既多,筆墨遂費。
因随所得錄之,且及書牍。
題曰《雜說》,志無所不有也。
辛酉五月八日會稽趙之謙。
學祖晉人,書祖二王,二王之書傳世皆唐人摹勒,閣帖所搜失當,實不及绛州本,(此不能為外人道也)今人即據(?)唐人摹勒者稱二王,不知二王書果如此乎。
據後世傳寫囗過之本而力信古初,反不如取囗拜狀元策學之,尚是真面目也。
(吅按此條塗乙,故整理本付阙) 去古遠,石刻傳者無幾,晉齊梁尤少,宋則僅爨龍顔碑,北齊、北魏石刻尚有,餘所見過無過張猛龍碑,次則楊大眼、魏靈藏兩造像。
石門銘最縱宕,則歐褚祖關也。
餘所藏隋修梵志,則又調劑漢晉,度越唐宋,落筆處一一如崩崖墜石,非真學撥燈法者不能也。
六朝古刻,在耐看(哪吒按:趙而昌釋文有“妙”字,然原迹此處乙之,從原文)。
猝遇之,鄙夫駭,智士哂耳。
瞪目半日,乃見其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設,移易不得,必執筆規模,始知無下手處。
不曾此中閱盡甘苦,更不解是。
安吳包慎伯言曾見南唐拓本東方先生畫贊、洛神賦,筆筆皆同漢隸,然則近世所傳二王書可知矣。
重二王書始唐太宗,今太宗禦書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書,無少異,謂太宗書即二王可也。
要知當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于迎合,遂令數百年書家奉若祖者,先失卻本來面目,而後八千萬眼孔竟受此一片塵沙所眯,甚足惜也。
此論實千載萬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
阮文達言書以唐人為極,二王書唐人模勒,亦不足貴,與餘意異而同。
餘所見《蘭亭》凡數十種,獨吾鄉王式庵都轉家所藏七種最奇。
其中唐拓一本,紙墨絕古而餘無甚愛。
最愛其紅梨闆本,蓋即《山谷集》中所稱賞者,此真絕無僅有。
字體較定武小十之三,而肥數倍。
一展玩如神龍寸縮,老鶴山立,“恰到好處”四字,不足言也。
今其文孫□□攜往複州,不可得見,每一憶及,尚覺腕下鬼躍躍欲動。
瘗鶴銘自是仙迹,指為右軍固非典要,顧著作亦不能有此,華陽真逸乃陶貞白,當是撰文者,此銘原題上皇山樵書,則别是一人。
總之,大書至此乃入超妙地位,六朝古刻無疑,唐人無是也。
吅按:此條點掉,故校點本阙。
虞永興《汝南公主墓表》,石刻凡數見,或疑為赝。
真迹初藏畢秋帆尚書之兄(名泷)家,道光初,入一鹾賈,鹾賈負吾鄉孫氏錢,以此抵千金,近其孫名沂字古徐守之。
先是,餘見經訓堂刻石已歎絕,後向古徐索觀,複取石刻比視,則刻者不惟失真,直變盡神氣矣。
墨迹運筆如遊絲飛絮,不可捉摸,畢刻勾摹甚工,而細審字字踏實,筆尖有非刀鋒所能到者(哪吒按:趙而昌釋文“有非筆尖刀鋒所能到者”,非是,今從原迹改),便令永興尚在,再書一本亦必無此,下真迹一等,石刻談何容易(哪吒按:趙而昌斷句“下真迹一等石刻,談何容易”,誤,今改) 餘極喜唐人細書,前見(哪吒按:趙而昌釋文作“者”,誤,今從原迹改)天寶《張處萬造像》,歎其精絕。
去歲複見□□《趙姿阿彌陀碑》,字體更入細而遒逸絕倫,手臨數通,竟不形似而止。
此日目力可及猶學不到,将來安望?記此告同志者。
碑藏阮文達公家,字大如粒。
乩書多佳,以其直下也,餘所見乩書有絕奇者,走勢甚幻,結體必安,有作隸字者,有正書者,無不工,雖無神仙,可作師友。
近日能書者,卒道吳熙載廷飏,鄧完伯後一人也。
體源北魏,藏其稜厲,而出以渾脫,然知者希矣。
篆法直接完伯,剛健遜之。
(哪吒按:此條點掉,故釋文阙如,今從原迹補) 餘論書服膺包慎伯,慎伯指劉文清為得力香光,文清笑謂數十年功夫一語道破。
真打瞎頂門眼,奪卻腦後符,非漫說也。
(哪吒按,此下點掉,釋文阙如,今據原迹補)餘二十歲前學家廟碑五百字無所得,遍求古帖皆臨一通亦不得。
見山谷大字真迹止十餘,如有所悟,偶作大字,筆勢頓異,覺從前俗骨漸磨漸去,然餘未肯學山谷一字。
江弢叔見餘書即指為學山谷,亦數十年中一大知己也。
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
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
故書以不學兼(哪吒按:釋文作“書”,誤,或是“兼”)不能書者為最工。
夏商鼎彜、秦漢碑碣、齊魏造像、瓦當磚記,未必皆高密、比幹、李斯、蔡邕手筆,而古穆渾樸,不可磨滅,非能以臨摹規仿為之,斯真第一乘妙義。
後世學愈精者去古愈遠,一豎曰吾顔也、柳也;一橫曰吾蘇也、米也,且未必似之,便似,亦因人成事而已。
有志未逮,敢告後賢。
求仙有内外功,學書亦有之。
内功讀書,外功畫圈。
見擔夫争道,觀公孫大娘舞劍,皆古人得筆法處也。
今日自不能向若輩求書法,然因(哪吒按,釋文奪“因”字,今據原迹補)少(哪
上下論議,互有棄取。
簡劄既多,筆墨遂費。
因随所得錄之,且及書牍。
題曰《雜說》,志無所不有也。
辛酉五月八日會稽趙之謙。
學祖晉人,書祖二王,二王之書傳世皆唐人摹勒,閣帖所搜失當,實不及绛州本,(此不能為外人道也)今人即據(?)唐人摹勒者稱二王,不知二王書果如此乎。
據後世傳寫囗過之本而力信古初,反不如取囗拜狀元策學之,尚是真面目也。
(吅按此條塗乙,故整理本付阙) 去古遠,石刻傳者無幾,晉齊梁尤少,宋則僅爨龍顔碑,北齊、北魏石刻尚有,餘所見過無過張猛龍碑,次則楊大眼、魏靈藏兩造像。
石門銘最縱宕,則歐褚祖關也。
餘所藏隋修梵志,則又調劑漢晉,度越唐宋,落筆處一一如崩崖墜石,非真學撥燈法者不能也。
六朝古刻,在耐看(哪吒按:趙而昌釋文有“妙”字,然原迹此處乙之,從原文)。
猝遇之,鄙夫駭,智士哂耳。
瞪目半日,乃見其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設,移易不得,必執筆規模,始知無下手處。
不曾此中閱盡甘苦,更不解是。
安吳包慎伯言曾見南唐拓本東方先生畫贊、洛神賦,筆筆皆同漢隸,然則近世所傳二王書可知矣。
重二王書始唐太宗,今太宗禦書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書,無少異,謂太宗書即二王可也。
要知當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于迎合,遂令數百年書家奉若祖者,先失卻本來面目,而後八千萬眼孔竟受此一片塵沙所眯,甚足惜也。
此論實千載萬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
阮文達言書以唐人為極,二王書唐人模勒,亦不足貴,與餘意異而同。
餘所見《蘭亭》凡數十種,獨吾鄉王式庵都轉家所藏七種最奇。
其中唐拓一本,紙墨絕古而餘無甚愛。
最愛其紅梨闆本,蓋即《山谷集》中所稱賞者,此真絕無僅有。
字體較定武小十之三,而肥數倍。
一展玩如神龍寸縮,老鶴山立,“恰到好處”四字,不足言也。
今其文孫□□攜往複州,不可得見,每一憶及,尚覺腕下鬼躍躍欲動。
瘗鶴銘自是仙迹,指為右軍固非典要,顧著作亦不能有此,華陽真逸乃陶貞白,當是撰文者,此銘原題上皇山樵書,則别是一人。
總之,大書至此乃入超妙地位,六朝古刻無疑,唐人無是也。
吅按:此條點掉,故校點本阙。
虞永興《汝南公主墓表》,石刻凡數見,或疑為赝。
真迹初藏畢秋帆尚書之兄(名泷)家,道光初,入一鹾賈,鹾賈負吾鄉孫氏錢,以此抵千金,近其孫名沂字古徐守之。
先是,餘見經訓堂刻石已歎絕,後向古徐索觀,複取石刻比視,則刻者不惟失真,直變盡神氣矣。
墨迹運筆如遊絲飛絮,不可捉摸,畢刻勾摹甚工,而細審字字踏實,筆尖有非刀鋒所能到者(哪吒按:趙而昌釋文“有非筆尖刀鋒所能到者”,非是,今從原迹改),便令永興尚在,再書一本亦必無此,下真迹一等,石刻談何容易(哪吒按:趙而昌斷句“下真迹一等石刻,談何容易”,誤,今改) 餘極喜唐人細書,前見(哪吒按:趙而昌釋文作“者”,誤,今從原迹改)天寶《張處萬造像》,歎其精絕。
去歲複見□□《趙姿阿彌陀碑》,字體更入細而遒逸絕倫,手臨數通,竟不形似而止。
此日目力可及猶學不到,将來安望?記此告同志者。
碑藏阮文達公家,字大如粒。
乩書多佳,以其直下也,餘所見乩書有絕奇者,走勢甚幻,結體必安,有作隸字者,有正書者,無不工,雖無神仙,可作師友。
近日能書者,卒道吳熙載廷飏,鄧完伯後一人也。
體源北魏,藏其稜厲,而出以渾脫,然知者希矣。
篆法直接完伯,剛健遜之。
(哪吒按:此條點掉,故釋文阙如,今從原迹補) 餘論書服膺包慎伯,慎伯指劉文清為得力香光,文清笑謂數十年功夫一語道破。
真打瞎頂門眼,奪卻腦後符,非漫說也。
(哪吒按,此下點掉,釋文阙如,今據原迹補)餘二十歲前學家廟碑五百字無所得,遍求古帖皆臨一通亦不得。
見山谷大字真迹止十餘,如有所悟,偶作大字,筆勢頓異,覺從前俗骨漸磨漸去,然餘未肯學山谷一字。
江弢叔見餘書即指為學山谷,亦數十年中一大知己也。
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
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
故書以不學兼(哪吒按:釋文作“書”,誤,或是“兼”)不能書者為最工。
夏商鼎彜、秦漢碑碣、齊魏造像、瓦當磚記,未必皆高密、比幹、李斯、蔡邕手筆,而古穆渾樸,不可磨滅,非能以臨摹規仿為之,斯真第一乘妙義。
後世學愈精者去古愈遠,一豎曰吾顔也、柳也;一橫曰吾蘇也、米也,且未必似之,便似,亦因人成事而已。
有志未逮,敢告後賢。
求仙有内外功,學書亦有之。
内功讀書,外功畫圈。
見擔夫争道,觀公孫大娘舞劍,皆古人得筆法處也。
今日自不能向若輩求書法,然因(哪吒按,釋文奪“因”字,今據原迹補)少(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