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文攷畧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述記知常書之碑中所雲隴西令公大王者李匡威也匡威欲遷舍利于閣内至拜疏于朝請發封壤诏可而後行當時崇重法寳如是【金石文字記補遺】
右唐景福元年僧複嚴葬舍利于憫忠寺觀音像前于是南叙述記知常書之碑雲隴西令公大王者李匡威也是歳李克用王處存合兵攻王镕匡威救之有诏和解河東及鎮定幽四鎮碑稱欲遷舍利于閣内陳辭請發封壤上許之蓋匡威方恃燕薊勁旅有雄天下意宜有請無不許者碑文侈陳發緘時舍利光芒異香郁烈外石函封内金函閟其崇奉象教至矣迨明年匡威複出師救镕其弟匡俦據軍府自稱留後匡威進退無所之镕迎舘于鎮登城西大悲浮圗顧望流涕未防以圖镕見殺然則事佛果得福乎舍利之墖一燔于太和八年一燼于中和二年今匡威所建之閣遺迹已不可問其碑僅存焉爾已踣佛腳俾工拽而出之?以藏諸笥【曝書亭集】
國子學石經
今在西安府儒學其末有年月一行題名十行曰開成二年丁巳歳月次于?日惟丁亥書石學生前四門舘明經臣艾居晦書石學生前四門舘明經臣陳玢書石學生前文學舘明經臣【原缺四字】書石官将仕郎守潤州句容縣尉臣段绛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将仕郎守秘書省正字臣栢暠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将仕郎守四門助教臣陳莊士覆定字體官翰林待诏朝議郎權知沔王友上柱國賜绯魚袋臣唐?度校勘官兼專知都勘定經書撿校刋勒上石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上柱國臣章師道朝散大夫守國子司業騎都尉賜绯魚袋臣楊敬之都撿校官銀青
光祿大夫【原缺十字】 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使監修國史上柱國荥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臣覃按舊唐書開成元年正月中書門下奏起居舍人集賢殿學士周墀監察禦史張次宗禮部員外郎孔溫業兵部員外郎集賢殿直學士崔球等同勘校經典釋文又雲令率更令韓泉充詳定石經官新唐書亦列墀等四人而碑并不載舊唐書文宗紀開成二年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時上好文覃以經義啟導稍折文學之士遂奏置五經博士依漢蔡邕刋碑列于太學創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度複校字體又乖師法故石經立後數十年名儒皆不窺之以為蕪累甚矣舊史之評如此愚初讀而疑之又見新書無貶辭以為石壁九經雖不逮古人亦何遽不賢于寺碑冡碣及得其本而詳校之乃知經中之缪戾非一而劉昫之言不誣也【二條金石文字記】
金石文字記着石經之缪戾一某字誤作某字及脫字多字一與今文不同而兩通者一先誤而後改一标題有八分書正書之異一旁注一續添一先脫而後添注一辨二十字三十字作卄卅字之非具在本記至明且悉覽之頗怪當時之校勘何其太疎也又所雲諱創業不祧之廟諱七廟而祧廟不諱又成城字缺筆知為朱梁所補刻皆足以免後人之疑【光暎識】
長安縣丞蕭思亮墓志
正書 顔惟貞纂 景雲二年 近出西安府城南神和原土中【金石文字記】
淨域寺法藏禅師墖銘
正書 田休光撰 開元四年 今在西安府南山【金石文字記】
衛州共城縣百門陂碑
行書 辛怡谏文 張元琮記 孫去煩書 長安四年 今在輝縣【金石文字記】
比丘尼法琬碑
正書 僧承遠纂 劉欽旦書 景龍三年 今在西安府城外賈裡村【金石文字記】
兖公頌碑
正書 張之宏纂 包文該書 天寳元年 今在曲阜縣孔子廟中
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十七年八月制追諡孔子為文宣王贈顔子淵兖公闵子骞費侯冉伯牛郓侯冉仲弓薛侯冉子有徐侯仲子路衛侯宰子我齊侯端木子貢黎侯言子遊呉侯蔔子夏魏侯又贈曽參颛孫師等六十七人皆為伯【金石文字記】
兖公顔回也字子淵碑避高祖諱作子泉都督李庭誨命縣令張之宏纂頌包文該正書書遒勁有法石惡多泐耳【石墨镌華】
楚金禅師碑
正書 沙門飛錫纂 呉通防書 附奉勑追諡号記 貞元二十一年 在顔魯公多寳墖碑隂【金石文字記】
呉通防為學士工行草然有譏其近吏者此碑清圓婉逸雖鈎磔小減而亦微有晉之豐度觀者當自得之【石墨镌華】
按賈氏談録言通防為學士工行草然體近吏中州士大夫效習之謂為院體此碑清圓有餘遒勁不足即所謂院本體非耶得顔尚書小許鈎磔便脫此病夏熱偶題【弇州山人稿】
嘗見山谷老人作字防拖彼蓋自詫為前無古人人亦推其自出機杼以緻後人之慕者日趨惡紮及觀呉通防則古已有此路但山谷天資高不由一家入不至奴書耳今比二家之書皆以自得為奇呉自得于法度之中其不合者少黃自得于法度之外其不合者多乃失之呉在俗而得之黃在雅豪人固不棄雅以就俗而學子亦不可貪雅以廢法然僧文既惡僧事亦非奇呉甘為之把筆若黃則無此矣【墨林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