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匋雅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字。
為堆料籃款。
畫筆亦與古月軒無異。
古月軒之小瓶。
才二寸耳。
花彩頗相若。
價亦不赀。
(詳見世界瓷鑒) 款識字數之最多者。
有粉彩小壇。
雜畫羣卉。
凹雕楷書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賞十餘字。
外罩釉質。
殊可把玩。
定府又有扁豆紅之如意尊。
抹紅寫款字數亦較多。
士于豇豆紅一等。
雍正仿均。
紫釉散漫。
雖不及真均之美麗。
而顔色蒼渾。
亦别有一種剛勁之氣。
其所摹式樣。
又皆古雅絕倫。
雍正官窯小瓶。
青花綠螭。
二者之外。
有豆彩花卉。
上畫二鳥。
一綠而一紫。
瓶系镫籠式。
圓身而方口。
不甚可貴也。
驚紋多在盌之内層。
而外層曾未穿透。
細審盌邊。
亦複無所覺察。
又謂之冷紋。
與沖口迥不相同。
其曲折有緻者。
可以目為開片。
粉彩及釉裡紅。
亦有串煙之病。
明窒影青壓手杯。
其薄如紙。
即萬曆吳十九之卵幂杯也。
【卷上匋雅二十九】 康熙青花酒杯。
畫十二個月花卉。
一杯一花。
铢兩頗輕其施彩繪者。
價尤昻貴。
大抵以有黃兔者為殊尤。
菊花荷花為較遜。
餘皆平等視之。
餘初入京時。
十二杯若缺其一。
即不易售出。
已而成對。
或得四枚六枚者。
亦頗視為難得。
近則一枚二枚。
且不能辄遇之矣。
汝窯小杯。
垩澤雖不甚瑩潤。
而下有瓷座。
紋如蚯蚓走泥。
亦堪寶重。
雍正積紅花澆。
牛毛紋酷似宣祭之佳品。
篆款亦與小花盆相似。
分列上下左右。
若有眼之錢文也。
明瓷仿哥之鮮豔者。
廠人俗稱謂之綠郎窯。
滬渎謂之果綠。
均窯盆連。
大都圓式八角。
邊牆坡陀。
數見不鮮。
身價轉巨。
有一種均窯筆洗。
長方六角。
檐圍較深。
稍稍直下。
有似相人經所謂顴骨插天倉者。
極為别緻。
不得竟以盆連目之也。
釉質青蔥紫蒨。
若蠟淚之成堆。
椶眼含水。
底有陰文數目字之号碼糊以芝麻醬。
真宋物也。
古物之美者。
以釉質手工時代三者為最要。
三者畢精。
約而彌珍。
不必觥觥大器。
始足驚心動魄也。
均洗高約二寸許。
寬不過三寸。
長不及五寸。
馬腳船唇。
便于行匣。
寂娛清秘。
亦殊可貴。
乾隆青花之提梁酒壺。
畫片式樣。
均尚有可取。
乾隆豆青花鼓式之茶罐。
雙耳作獸頭。
亦尋常式樣也。
六字篆款。
價不甚貴。
近亦不能多見。
内平外凸之雕花豆青海盌。
雍幹皆有之。
式樣絕巨。
而甚為精緻。
價亦甚廉。
雍幹積紅大碗。
底足約高寸許。
各有六字款。
幹窯鮮麗。
雍窯渾厚。
而有牛毛紋。
一經庚子之變。
價值乃驟加數倍。
以刀刻畫花紋于未經糊釉之先。
陽文為凸雕。
陰文為平雕。
隐于瓷質之内。
而瓷質極薄者上釉之後内外皆平以手指按摩之故不能覺也。
若向日光。
或燈光照之。
始見花紋。
則謂之影青。
大氐小盌隐龍者居多。
而龍往往作青色。
宣德康熙。
又均尚白色。
地薄于紙。
雍正仿之。
有楷畫方圓款。
而外抹以燕支水者。
【卷上匋雅三十】 輾石為粉。
不易開片者。
命曰瓷胎。
泥醬之質。
易于開片者。
命曰漿胎。
漿胎開片。
開在肧胎。
代遠年湮。
垩澤亦因之迸開。
有小開片。
有大開片。
開有先後。
片有新舊。
翳後開之新片。
證曆年之久遠 小片之細碎者。
曰魚子紋。
大片之稀疏者。
曰牛毛紋。
魚子紋最為劣下。
不以廁諸作者之列。
牛毛紋微帶黃色。
若隐若現。
毫厘未拆。
其釉質也。
積紅佳皿系屬瓷胎。
而康雍兩朝之積紅多有牛毛紋也。
雍窯窯綠。
不如康窯遠甚。
亦頗含有綠意也。
紅中有綠。
謂之苔點。
其最佳者。
暈成一片。
則謂之蘋果綠。
白中有黑。
謂之塵星。
苔點之中。
亦雜塵星。
彼積紅牛毛之紋。
釉似坼而未坼。
攬麈星其如墨。
夐不可以拂拭。
漿胎大片。
年久龜坼。
魚子細文。
烘壞而拆。
龜坼者。
坼及肧胎。
若魚子與牛毛。
其坼也。
于肧胎無涉也。
哥窯瓷胎。
大片入骨。
出窯經風。
随時迸裂。
其裂也。
乃具有殊特之性質。
肧胎與釉澤而俱坼。
渺不關乎經年與累月。
是以西人重其古而嫌其拙。
哥窯之真者。
光彩照人。
式樣亦最古雅。
今所以見輕于世人者。
皆赝作也。
【卷上匋雅三十一】 迩來青花大開片之瓶罐。
所在多有。
亦并不見其古舊。
蓋作僞之技。
晚近彌工。
記者于此。
可以觀世變矣。
宣紅小盌。
以兩面紅者為佳。
若苔點枯黃。
竟可僧矣。
壓手杯。
或作押手杯。
于羲亦通。
一音之轉也。
印池之透油者。
自内片以逹于外片。
雖足為曆年久遠之确證。
然直體已虧。
不适于用。
聲價亦為之稍貶 印池漿胎者居多。
開片之後。
時或透油。
且有底足透油者。
大凡透油之印池。
其印泥中所研之朱砂。
往往随油質以浸入釉質。
時作肉紅色。
故印池一種。
無論宋瓷明瓷青花粉定均以大開片肉紅色。
而又未至透油時代者。
乃如初寫黃庭。
恰到好處。
釉質之厚者曰堆脂。
(即寶石釉)曰疙疸釉。
薄者曰胭脂水。
曰抹紅抹藍。
曰淡刷天青。
疙疸釉之白者。
較為可貴。
惟雍正以前始有之。
若胭脂水而疙疸者。
則乾隆以後之劣品過。
黃釉亦然。
釉汁之美者曰水眼。
甚次曰棱眼。
曰橘眼。
若垂沫星。
又其次也。
至若康熙天然之三彩。
乃造化偶作遊戲。
不可必得者也。
其自在活潑之妙。
直使後人無從摹仿。
仙乎仙乎。
魚子藍。
(舊者惟康熙有之)小油錘(油錘似天球腹作渾圓形但口及項較細)形。
開圓光三個。
彩畫花卉蟲鳥。
大棒錘瓶。
則開長光。
兩面彩畫人物。
并皆精妙。
淡描乃青花之疏簡者。
簡其詞曰描青。
鹧鸪斑。
不能仿制。
若犀塵與褐斑。
猶時一遇之。
白瓷釉汁中。
滿含最細之墨點。
而不凹下者。
最為可貴。
命曰犀麈。
大氐雍正以前物。
宋明粉定多有之。
(其凹下者系釉質為火力所縮。
黏有黑灰近于麻癞所在,多有逋足為累也)或點形較大。
而于白汁中泛出老米色一簇。
如牛脂之垜成碎末者。
命曰褐斑。
亦惟乾隆時物間或有此特色。
其底釉裡釉暈作圈線。
似皴非皴。
且有淡黃似烙痕者。
則謂為炒米釉。
亦多曆年所之一證也。
僞為者須以明眼辨之。
【卷上匋雅三十二】 幹窯積紅小水丞。
口斂底平。
皤其腹。
六字雙圈款。
方之天然缺口之雍窯小紅盂。
不啻婢見失人。
而價值頗昂。
郎窯無所謂之綠也。
乃明瓷之蔥翠者耳。
康熙客貨之彩瓶。
大鳳尾式有梅鵲。
棒錘式有十美圖。
弓鞵高髻。
分琴祺書畫。
與笙管笛箫兩種。
又有采蓮者。
大氐俗不可耐。
而每雙辄數千金。
東青顔色幽靓。
冰紋亦極古雅。
非近代所能仿制。
雖有官窯款識。
而西人亦不知寶貴之也。
敬畏堂所制器皿。
俱系豆青。
以視薢竹彩瓷。
較為雅饬。
雍窯有種藍瓶。
較廣窯為勻細。
而色比天青稍深。
底足高半尺。
六字篆款極精美。
式方而分作兩截。
若花盆垛于觚鬥之上。
亦異品也。
塗以抹紅之釉。
而虛其中。
若為空白也者。
又似乎陰文之花紋。
謂之蓋雪。
亦錦紋之亞。
餘亦甚不喜之。
别有一種盤盌。
以抹紅寫生,繪為細碎花枝者。
猶為彼勝于此。
近出雕藍雕丹之奶子小盌。
内塗以金。
大氐麤糙而質厚。
亦無足述者。
廣窯也者。
仿均之淺藍者也。
窯變也者。
仿均之深紫者也。
窯變往往有藍色。
而廣窯不見紫釉。
抑獨何欤。
雞缸款識。
為大清乾隆古六字。
蓋篆書也。
而字體特巨。
雞缸小兒。
淡紅衣。
黃褲。
左腳揚起。
右手亦然。
而手藏袖内。
其袖覆右手而下垂。
乾隆仿制者。
已稱為奇貨。
成化故物。
渺不可以一見。
而何萬曆五彩之觸眼紛拏也耶。
【卷上匋雅三十三】 紫黑之釉。
滿現星點。
燦然發亮。
其光如鐵。
則謂之鐵繡花。
漢唐故物。
出自邱墓。
滿身土斑。
瓷無釉汁。
則謂之土花繡。
鐵繡花大盂。
高約六七寸。
口徑三寸許。
底徑不及尺。
口蟠一螭。
雍正物也。
其官窯方圈耳之方式大瓶。
高約二尺。
亦均無款識也。
雍款東青大方瓶。
豐上而殺下。
雙如意瓢帶耳。
式極古雅。
滿身牛毛紋。
較之鐵繡花方瓶。
不翅奴隸命騒。
雍窯積紅瓶。
細沙底。
(惟乾隆以前始有之)蓋無款時代物。
狀似天球。
而項彌短。
腹彌皤。
顔色深厚而鮮明。
或者謂均窯紅朱二色。
以一三五七九單數為号碼。
藍青二色。
以二四六八十雙數為号碼。
着之編章。
視為秘訣。
今以宋物證之。
殊不必皆然。
蓋六角花盆。
往往如或者所言。
自餘均器。
大都青其裡而紫其外。
及翻底足之号碼。
則又單數雙數。
無甚區别。
廠人誤呼天青為月白。
點金成鐵。
沿而不改。
無如之何。
康窯彩畫。
往往官窯不如客貨。
亦一奇也。
官窯力求工細。
下筆不肯苟率。
自其所長。
客貨信手揮灑。
老筆紛披。
時或有獨到之天趣。
令人不可方物。
康窯青花。
亦雖頗有天趣。
而筆意老辣。
終不如彩畫之奇。
康窯彩畫。
時亦工細絕倫。
而獸毛毵動。
口噴雲氣。
又不如青花之妙。
雍窯異地萬花中碗。
光彩奪目。
價值奇鉅。
蓋雍正彩之最有精神者。
宋均之紫。
汗漫全體。
元瓷之紫。
聚于二魚。
宋均之紫。
汗漫全體。
仿均(雍窯也)之紫。
漫暈其豐。
宋均之紫。
多在外層。
仿均之紫。
内外各半。
宋均之紫。
汗漫全體。
仿均之紫。
自成片段。
【卷上匋雅三十四】 龍泉官窯。
代有仿制。
坯質泥松。
物多罅窳。
雍窯有一種小瓶。
式極修雅。
上畫八卦太極。
色亦幽褃。
下畫海水則系釉裡紅。
苔點線。
是為青花夾紫之特色。
蓋雍正初年物也。
雞缸為酒器中珍品。
昉于成化。
今惟有乾隆仿古之作。
詳見朱笠亭所撰陶說。
今缸有純廟禦制七言古風一章。
是其殊特之旌幟也。
庚子以前。
每對不過白金。
今且二三倍矣。
然猶不易見。
收藏家所宜究心者也。
僞品充斥。
要亦煞費苦心。
卒之摹儗艱辛。
難逃鑒家之眼。
正未知成化舊物。
其生動颕妙。
又當何如也。
缸之真者。
字迹亦分兩種。
一派為簪花格。
蠅頭小楷。
筆筆韶秀而美緻。
一派較為古拙。
至價值之高底。
以小孩眉目之獰佼為斷。
此則千夫之所易辨者也。
海鹽朱泣亭(琰)所撰陶說。
援古證今。
詳贍博治。
雖亦有藍本。
要于宋元以前。
研究頗審。
笠亭生長乾隆。
彼時康雍瓷品尚未受發明。
即明瓷亦多簡略。
後有藍浦者。
篡襲諸家之說。
恩以惡劄。
辄易其名曰景德鎮陶錄。
體例極為蕪謬。
以皿入缸淘蕩其汁。
是為蘸釉。
蘸油者厚若堆脂。
截竹或角。
噓氣勻之。
昰為吹釉。
吹釉者薄于卵幂。
昔惟大器用吹釉之法。
次數多至十餘起。
取其勻也。
釉汁旋吹而旋添。
其告成也緩。
其程功也易。
後則小器用吹釉之法。
遍數亦有三四次。
欲其勻且薄也。
釉質但吹而不添。
其運腕也速。
其奏效也難。
釉薄者。
火候稍差。
則有滲黃之患。
釉厚者。
手法一鈍。
辄多幹枯之虞。
幹枯之理由有三。
火力過(平聲)則枯。
手法鈍則枯。
釉汁有渣滓則枯。
【卷上匋雅三十五】 有漿胎。
有瓷胎。
漿胎質松。
瓷胎音脆。
雍幹瓷胎之細膩者。
謂之細沙底。
頗不亞于漿胎也。
而剛勁過之。
有沙底。
有鋼底。
沙底貴白。
鋼底貴亮。
(光亮也)沙底貴細。
鋼底貴響。
(聲響也) 今之雍正豆青。
仿龍泉之最美麗者也。
而乾隆以後。
往往間以金。
繪夔龍古文。
價稱昻貴。
釉質凸起。
形如水泡。
手法未勻。
火力鼓之。
此暴(與爆同見周禮)釉也。
若在士女眉目之間。
則幾乎毀矣。
仁廟六旬萬壽。
所制瓷品頗多。
盤盌碟盞。
花鳥蟲魚。
幾于無美不備。
迨純廟時代屢次舉行盛典。
物力之厚。
名匠之多。
取材之宏。
曆時之久。
又不斤斤于瓷品一種求之。
是以瓷品轉遜于往代也。
廠肆通稱。
嫌于俚謬。
而相沿相襲。
竟不能改也。
口小腹大者謂之瓶。
口腹相若者謂之尊。
今則尊之于瓶。
混合為一。
呼馬呼牛。
由來舊矣。
其口大腹小者。
謂之花觚。
亦謂之花插。
觚之小者曰渣鬥。
渣鬥之小者。
則潄具也。
潄具亦分二種。
一為似觚者。
唾水于地。
不分兩層。
或者腹微皤耳。
此中西之所通也。
一為分兩層者。
噙淨水于小盌。
而唾其沫液于下層之小罐盌它安罐上。
合而為一。
推鑿(讀若楷)合縫乃成套之物。
此則西人之所哂,皆漱具也。
花澆也者。
澆花之壺也。
官窯痰合。
惟嘉慶獨多。
合式有二。
一紫地彩花。
一淡茄地金彩花。
紫地者較大。
分為兩屜。
覆以瓷蓋。
中凹而置孔。
淡茄色者。
似面盆而小。
盆有蓋。
蓋有頂似罐蓋也。
【卷上匋雅三十六】 魚缸。
以距京不遠之長辛店。
長和窯為最佳。
缸面封徑二尺強。
底微殺。
沿邊四面有獸頭二。
篆文壽字二。
餘則鼓釘十數個而已。
瓷缸自數寸以至四五尺。
式樣不一。
有仿尋常水缸者。
有狀類荸齊扁。
而容水石餘者。
以釉裡紅龍官窯為貴。
釉裡紅而雜青花水草者次之。
廣窯又次之。
然皆不若長和陶器之與魚相得也。
(詳世界瓷鑒) 飼鳥瓷品安于篾籠之内。
如水罐。
粟罐。
皆小于銀杏。
而有胭脂紅天青諸色。
其穿篾纟處。
各有圈形二。
圈各有小眼。
亦可借作水中丞也。
大氐最精極細之佳皿。
如豇紅胭脂水之類。
亦隻小品為多。
無觵觵巨器者。
桃形而有嘴與柄。
無上蓋也。
底足内有一圓孔。
可以灌水于其中。
則謂之醋壸。
所以防蟲蠍之入也。
以深綠及茄色者為佳。
然不見有款識者。
明瓷青花人物。
以筆筒花觚為甚诙詭。
料款分兩種。
曰某某年制。
曰某朝禦制。
康雍及乾隆初葉皆有之。
料款某某年裝之盤盌。
素地精繪往往勝于色釉夾彩者。
不可不知。
禦裝款亦分雨種。
日堆料。
日描青。
雍正料款之精品。
遠在康熙之上。
康窯色釉夾彩者。
多系黃地。
,或作番連四朶。
甚且花朶中分嵌篆字。
頗皆有可議。
雍窯色釉夾彩若胭脂水秋葵綠之質地。
皆美麗無倫。
畫筆殊覺生動。
康熙禦制盌。
有寶相花三朵大小不一。
陰陽向背。
偏反秾豔生香活色。
純合乎西法。
亦殊非後世所能幾及。
若連枝帶幹。
律以恽派。
或又不如雍窯耳。
【卷上匋雅三十七】 料款至貴重。
康雍精品。
皆畫以粉彩。
孰謂粉彩不足重耳。
料款之盤盌有題句。
上下有胭脂印章三。
雍窯曰月古。
曰香清。
幹窯曰金成。
曰彤映皆方印也。
在題句之下。
其引首長方曰佳麗。
在題句之上,則雍幹之所同也。
慎德堂款之器皿。
若采花之旁。
有墨彩題句者。
其下必有小印。
道光二字。
多作橢圓形。
康熙十二月花之灑杯。
無論官窯客貨。
皆于描青題句下。
印一篆書賞字。
殊不足賞也 胭脂水夾彩之雍窯大盤。
有仿康熙五采花籃者。
奇麗無比。
直可輿幹雍鹌鹑盤。
方軌而齊镳也。
宣德龍鳳之青花印合。
名望甚偉。
近今仿制者,畫筆工緻而生動。
幾于突過雍幹。
王公貴人。
頗亦飾為陳設。
寂者年垂半百。
老眼無花。
要難逃鑒家之犀照也。
都下有玻璃窯。
專制黃緣磚瓦。
以供殿座之用。
螭頭鸱吻。
麟鳳獅狗等物。
大氐殿瓦邊脊皆有之。
又偶造坐礅以饷朝貴。
其尤為适用者。
莫如冰桶。
各色俱備。
且甚美觀。
冰桶制方。
而蓋分兩半。
各有錢竅五孔者二枝。
木桶有銅箍兩道瓷桶亦摹仿箍式。
橫現凸文。
瓷價遇巨。
抑亦不如窯瓦之悅目也。
(詳見缽庵憶語及世界瓷鑒) 紅有百餘種就抹紅一種而論有柿紅棗紅橘紅之
為堆料籃款。
畫筆亦與古月軒無異。
古月軒之小瓶。
才二寸耳。
花彩頗相若。
價亦不赀。
(詳見世界瓷鑒) 款識字數之最多者。
有粉彩小壇。
雜畫羣卉。
凹雕楷書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賞十餘字。
外罩釉質。
殊可把玩。
定府又有扁豆紅之如意尊。
抹紅寫款字數亦較多。
士于豇豆紅一等。
雍正仿均。
紫釉散漫。
雖不及真均之美麗。
而顔色蒼渾。
亦别有一種剛勁之氣。
其所摹式樣。
又皆古雅絕倫。
雍正官窯小瓶。
青花綠螭。
二者之外。
有豆彩花卉。
上畫二鳥。
一綠而一紫。
瓶系镫籠式。
圓身而方口。
不甚可貴也。
驚紋多在盌之内層。
而外層曾未穿透。
細審盌邊。
亦複無所覺察。
又謂之冷紋。
與沖口迥不相同。
其曲折有緻者。
可以目為開片。
粉彩及釉裡紅。
亦有串煙之病。
明窒影青壓手杯。
其薄如紙。
即萬曆吳十九之卵幂杯也。
【卷上匋雅二十九】 康熙青花酒杯。
畫十二個月花卉。
一杯一花。
铢兩頗輕其施彩繪者。
價尤昻貴。
大抵以有黃兔者為殊尤。
菊花荷花為較遜。
餘皆平等視之。
餘初入京時。
十二杯若缺其一。
即不易售出。
已而成對。
或得四枚六枚者。
亦頗視為難得。
近則一枚二枚。
且不能辄遇之矣。
汝窯小杯。
垩澤雖不甚瑩潤。
而下有瓷座。
紋如蚯蚓走泥。
亦堪寶重。
雍正積紅花澆。
牛毛紋酷似宣祭之佳品。
篆款亦與小花盆相似。
分列上下左右。
若有眼之錢文也。
明瓷仿哥之鮮豔者。
廠人俗稱謂之綠郎窯。
滬渎謂之果綠。
均窯盆連。
大都圓式八角。
邊牆坡陀。
數見不鮮。
身價轉巨。
有一種均窯筆洗。
長方六角。
檐圍較深。
稍稍直下。
有似相人經所謂顴骨插天倉者。
極為别緻。
不得竟以盆連目之也。
釉質青蔥紫蒨。
若蠟淚之成堆。
椶眼含水。
底有陰文數目字之号碼糊以芝麻醬。
真宋物也。
古物之美者。
以釉質手工時代三者為最要。
三者畢精。
約而彌珍。
不必觥觥大器。
始足驚心動魄也。
均洗高約二寸許。
寬不過三寸。
長不及五寸。
馬腳船唇。
便于行匣。
寂娛清秘。
亦殊可貴。
乾隆青花之提梁酒壺。
畫片式樣。
均尚有可取。
乾隆豆青花鼓式之茶罐。
雙耳作獸頭。
亦尋常式樣也。
六字篆款。
價不甚貴。
近亦不能多見。
内平外凸之雕花豆青海盌。
雍幹皆有之。
式樣絕巨。
而甚為精緻。
價亦甚廉。
雍幹積紅大碗。
底足約高寸許。
各有六字款。
幹窯鮮麗。
雍窯渾厚。
而有牛毛紋。
一經庚子之變。
價值乃驟加數倍。
以刀刻畫花紋于未經糊釉之先。
陽文為凸雕。
陰文為平雕。
隐于瓷質之内。
而瓷質極薄者上釉之後内外皆平以手指按摩之故不能覺也。
若向日光。
或燈光照之。
始見花紋。
則謂之影青。
大氐小盌隐龍者居多。
而龍往往作青色。
宣德康熙。
又均尚白色。
地薄于紙。
雍正仿之。
有楷畫方圓款。
而外抹以燕支水者。
【卷上匋雅三十】 輾石為粉。
不易開片者。
命曰瓷胎。
泥醬之質。
易于開片者。
命曰漿胎。
漿胎開片。
開在肧胎。
代遠年湮。
垩澤亦因之迸開。
有小開片。
有大開片。
開有先後。
片有新舊。
翳後開之新片。
證曆年之久遠 小片之細碎者。
曰魚子紋。
大片之稀疏者。
曰牛毛紋。
魚子紋最為劣下。
不以廁諸作者之列。
牛毛紋微帶黃色。
若隐若現。
毫厘未拆。
其釉質也。
積紅佳皿系屬瓷胎。
而康雍兩朝之積紅多有牛毛紋也。
雍窯窯綠。
不如康窯遠甚。
亦頗含有綠意也。
紅中有綠。
謂之苔點。
其最佳者。
暈成一片。
則謂之蘋果綠。
白中有黑。
謂之塵星。
苔點之中。
亦雜塵星。
彼積紅牛毛之紋。
釉似坼而未坼。
攬麈星其如墨。
夐不可以拂拭。
漿胎大片。
年久龜坼。
魚子細文。
烘壞而拆。
龜坼者。
坼及肧胎。
若魚子與牛毛。
其坼也。
于肧胎無涉也。
哥窯瓷胎。
大片入骨。
出窯經風。
随時迸裂。
其裂也。
乃具有殊特之性質。
肧胎與釉澤而俱坼。
渺不關乎經年與累月。
是以西人重其古而嫌其拙。
哥窯之真者。
光彩照人。
式樣亦最古雅。
今所以見輕于世人者。
皆赝作也。
【卷上匋雅三十一】 迩來青花大開片之瓶罐。
所在多有。
亦并不見其古舊。
蓋作僞之技。
晚近彌工。
記者于此。
可以觀世變矣。
宣紅小盌。
以兩面紅者為佳。
若苔點枯黃。
竟可僧矣。
壓手杯。
或作押手杯。
于羲亦通。
一音之轉也。
印池之透油者。
自内片以逹于外片。
雖足為曆年久遠之确證。
然直體已虧。
不适于用。
聲價亦為之稍貶 印池漿胎者居多。
開片之後。
時或透油。
且有底足透油者。
大凡透油之印池。
其印泥中所研之朱砂。
往往随油質以浸入釉質。
時作肉紅色。
故印池一種。
無論宋瓷明瓷青花粉定均以大開片肉紅色。
而又未至透油時代者。
乃如初寫黃庭。
恰到好處。
釉質之厚者曰堆脂。
(即寶石釉)曰疙疸釉。
薄者曰胭脂水。
曰抹紅抹藍。
曰淡刷天青。
疙疸釉之白者。
較為可貴。
惟雍正以前始有之。
若胭脂水而疙疸者。
則乾隆以後之劣品過。
黃釉亦然。
釉汁之美者曰水眼。
甚次曰棱眼。
曰橘眼。
若垂沫星。
又其次也。
至若康熙天然之三彩。
乃造化偶作遊戲。
不可必得者也。
其自在活潑之妙。
直使後人無從摹仿。
仙乎仙乎。
魚子藍。
(舊者惟康熙有之)小油錘(油錘似天球腹作渾圓形但口及項較細)形。
開圓光三個。
彩畫花卉蟲鳥。
大棒錘瓶。
則開長光。
兩面彩畫人物。
并皆精妙。
淡描乃青花之疏簡者。
簡其詞曰描青。
鹧鸪斑。
不能仿制。
若犀塵與褐斑。
猶時一遇之。
白瓷釉汁中。
滿含最細之墨點。
而不凹下者。
最為可貴。
命曰犀麈。
大氐雍正以前物。
宋明粉定多有之。
(其凹下者系釉質為火力所縮。
黏有黑灰近于麻癞所在,多有逋足為累也)或點形較大。
而于白汁中泛出老米色一簇。
如牛脂之垜成碎末者。
命曰褐斑。
亦惟乾隆時物間或有此特色。
其底釉裡釉暈作圈線。
似皴非皴。
且有淡黃似烙痕者。
則謂為炒米釉。
亦多曆年所之一證也。
僞為者須以明眼辨之。
【卷上匋雅三十二】 幹窯積紅小水丞。
口斂底平。
皤其腹。
六字雙圈款。
方之天然缺口之雍窯小紅盂。
不啻婢見失人。
而價值頗昂。
郎窯無所謂之綠也。
乃明瓷之蔥翠者耳。
康熙客貨之彩瓶。
大鳳尾式有梅鵲。
棒錘式有十美圖。
弓鞵高髻。
分琴祺書畫。
與笙管笛箫兩種。
又有采蓮者。
大氐俗不可耐。
而每雙辄數千金。
東青顔色幽靓。
冰紋亦極古雅。
非近代所能仿制。
雖有官窯款識。
而西人亦不知寶貴之也。
敬畏堂所制器皿。
俱系豆青。
以視薢竹彩瓷。
較為雅饬。
雍窯有種藍瓶。
較廣窯為勻細。
而色比天青稍深。
底足高半尺。
六字篆款極精美。
式方而分作兩截。
若花盆垛于觚鬥之上。
亦異品也。
塗以抹紅之釉。
而虛其中。
若為空白也者。
又似乎陰文之花紋。
謂之蓋雪。
亦錦紋之亞。
餘亦甚不喜之。
别有一種盤盌。
以抹紅寫生,繪為細碎花枝者。
猶為彼勝于此。
近出雕藍雕丹之奶子小盌。
内塗以金。
大氐麤糙而質厚。
亦無足述者。
廣窯也者。
仿均之淺藍者也。
窯變也者。
仿均之深紫者也。
窯變往往有藍色。
而廣窯不見紫釉。
抑獨何欤。
雞缸款識。
為大清乾隆古六字。
蓋篆書也。
而字體特巨。
雞缸小兒。
淡紅衣。
黃褲。
左腳揚起。
右手亦然。
而手藏袖内。
其袖覆右手而下垂。
乾隆仿制者。
已稱為奇貨。
成化故物。
渺不可以一見。
而何萬曆五彩之觸眼紛拏也耶。
【卷上匋雅三十三】 紫黑之釉。
滿現星點。
燦然發亮。
其光如鐵。
則謂之鐵繡花。
漢唐故物。
出自邱墓。
滿身土斑。
瓷無釉汁。
則謂之土花繡。
鐵繡花大盂。
高約六七寸。
口徑三寸許。
底徑不及尺。
口蟠一螭。
雍正物也。
其官窯方圈耳之方式大瓶。
高約二尺。
亦均無款識也。
雍款東青大方瓶。
豐上而殺下。
雙如意瓢帶耳。
式極古雅。
滿身牛毛紋。
較之鐵繡花方瓶。
不翅奴隸命騒。
雍窯積紅瓶。
細沙底。
(惟乾隆以前始有之)蓋無款時代物。
狀似天球。
而項彌短。
腹彌皤。
顔色深厚而鮮明。
或者謂均窯紅朱二色。
以一三五七九單數為号碼。
藍青二色。
以二四六八十雙數為号碼。
着之編章。
視為秘訣。
今以宋物證之。
殊不必皆然。
蓋六角花盆。
往往如或者所言。
自餘均器。
大都青其裡而紫其外。
及翻底足之号碼。
則又單數雙數。
無甚區别。
廠人誤呼天青為月白。
點金成鐵。
沿而不改。
無如之何。
康窯彩畫。
往往官窯不如客貨。
亦一奇也。
官窯力求工細。
下筆不肯苟率。
自其所長。
客貨信手揮灑。
老筆紛披。
時或有獨到之天趣。
令人不可方物。
康窯青花。
亦雖頗有天趣。
而筆意老辣。
終不如彩畫之奇。
康窯彩畫。
時亦工細絕倫。
而獸毛毵動。
口噴雲氣。
又不如青花之妙。
雍窯異地萬花中碗。
光彩奪目。
價值奇鉅。
蓋雍正彩之最有精神者。
宋均之紫。
汗漫全體。
元瓷之紫。
聚于二魚。
宋均之紫。
汗漫全體。
仿均(雍窯也)之紫。
漫暈其豐。
宋均之紫。
多在外層。
仿均之紫。
内外各半。
宋均之紫。
汗漫全體。
仿均之紫。
自成片段。
【卷上匋雅三十四】 龍泉官窯。
代有仿制。
坯質泥松。
物多罅窳。
雍窯有一種小瓶。
式極修雅。
上畫八卦太極。
色亦幽褃。
下畫海水則系釉裡紅。
苔點線。
是為青花夾紫之特色。
蓋雍正初年物也。
雞缸為酒器中珍品。
昉于成化。
今惟有乾隆仿古之作。
詳見朱笠亭所撰陶說。
今缸有純廟禦制七言古風一章。
是其殊特之旌幟也。
庚子以前。
每對不過白金。
今且二三倍矣。
然猶不易見。
收藏家所宜究心者也。
僞品充斥。
要亦煞費苦心。
卒之摹儗艱辛。
難逃鑒家之眼。
正未知成化舊物。
其生動颕妙。
又當何如也。
缸之真者。
字迹亦分兩種。
一派為簪花格。
蠅頭小楷。
筆筆韶秀而美緻。
一派較為古拙。
至價值之高底。
以小孩眉目之獰佼為斷。
此則千夫之所易辨者也。
海鹽朱泣亭(琰)所撰陶說。
援古證今。
詳贍博治。
雖亦有藍本。
要于宋元以前。
研究頗審。
笠亭生長乾隆。
彼時康雍瓷品尚未受發明。
即明瓷亦多簡略。
後有藍浦者。
篡襲諸家之說。
恩以惡劄。
辄易其名曰景德鎮陶錄。
體例極為蕪謬。
以皿入缸淘蕩其汁。
是為蘸釉。
蘸油者厚若堆脂。
截竹或角。
噓氣勻之。
昰為吹釉。
吹釉者薄于卵幂。
昔惟大器用吹釉之法。
次數多至十餘起。
取其勻也。
釉汁旋吹而旋添。
其告成也緩。
其程功也易。
後則小器用吹釉之法。
遍數亦有三四次。
欲其勻且薄也。
釉質但吹而不添。
其運腕也速。
其奏效也難。
釉薄者。
火候稍差。
則有滲黃之患。
釉厚者。
手法一鈍。
辄多幹枯之虞。
幹枯之理由有三。
火力過(平聲)則枯。
手法鈍則枯。
釉汁有渣滓則枯。
【卷上匋雅三十五】 有漿胎。
有瓷胎。
漿胎質松。
瓷胎音脆。
雍幹瓷胎之細膩者。
謂之細沙底。
頗不亞于漿胎也。
而剛勁過之。
有沙底。
有鋼底。
沙底貴白。
鋼底貴亮。
(光亮也)沙底貴細。
鋼底貴響。
(聲響也) 今之雍正豆青。
仿龍泉之最美麗者也。
而乾隆以後。
往往間以金。
繪夔龍古文。
價稱昻貴。
釉質凸起。
形如水泡。
手法未勻。
火力鼓之。
此暴(與爆同見周禮)釉也。
若在士女眉目之間。
則幾乎毀矣。
仁廟六旬萬壽。
所制瓷品頗多。
盤盌碟盞。
花鳥蟲魚。
幾于無美不備。
迨純廟時代屢次舉行盛典。
物力之厚。
名匠之多。
取材之宏。
曆時之久。
又不斤斤于瓷品一種求之。
是以瓷品轉遜于往代也。
廠肆通稱。
嫌于俚謬。
而相沿相襲。
竟不能改也。
口小腹大者謂之瓶。
口腹相若者謂之尊。
今則尊之于瓶。
混合為一。
呼馬呼牛。
由來舊矣。
其口大腹小者。
謂之花觚。
亦謂之花插。
觚之小者曰渣鬥。
渣鬥之小者。
則潄具也。
潄具亦分二種。
一為似觚者。
唾水于地。
不分兩層。
或者腹微皤耳。
此中西之所通也。
一為分兩層者。
噙淨水于小盌。
而唾其沫液于下層之小罐盌它安罐上。
合而為一。
推鑿(讀若楷)合縫乃成套之物。
此則西人之所哂,皆漱具也。
花澆也者。
澆花之壺也。
官窯痰合。
惟嘉慶獨多。
合式有二。
一紫地彩花。
一淡茄地金彩花。
紫地者較大。
分為兩屜。
覆以瓷蓋。
中凹而置孔。
淡茄色者。
似面盆而小。
盆有蓋。
蓋有頂似罐蓋也。
【卷上匋雅三十六】 魚缸。
以距京不遠之長辛店。
長和窯為最佳。
缸面封徑二尺強。
底微殺。
沿邊四面有獸頭二。
篆文壽字二。
餘則鼓釘十數個而已。
瓷缸自數寸以至四五尺。
式樣不一。
有仿尋常水缸者。
有狀類荸齊扁。
而容水石餘者。
以釉裡紅龍官窯為貴。
釉裡紅而雜青花水草者次之。
廣窯又次之。
然皆不若長和陶器之與魚相得也。
(詳世界瓷鑒) 飼鳥瓷品安于篾籠之内。
如水罐。
粟罐。
皆小于銀杏。
而有胭脂紅天青諸色。
其穿篾纟處。
各有圈形二。
圈各有小眼。
亦可借作水中丞也。
大氐最精極細之佳皿。
如豇紅胭脂水之類。
亦隻小品為多。
無觵觵巨器者。
桃形而有嘴與柄。
無上蓋也。
底足内有一圓孔。
可以灌水于其中。
則謂之醋壸。
所以防蟲蠍之入也。
以深綠及茄色者為佳。
然不見有款識者。
明瓷青花人物。
以筆筒花觚為甚诙詭。
料款分兩種。
曰某某年制。
曰某朝禦制。
康雍及乾隆初葉皆有之。
料款某某年裝之盤盌。
素地精繪往往勝于色釉夾彩者。
不可不知。
禦裝款亦分雨種。
日堆料。
日描青。
雍正料款之精品。
遠在康熙之上。
康窯色釉夾彩者。
多系黃地。
,或作番連四朶。
甚且花朶中分嵌篆字。
頗皆有可議。
雍窯色釉夾彩若胭脂水秋葵綠之質地。
皆美麗無倫。
畫筆殊覺生動。
康熙禦制盌。
有寶相花三朵大小不一。
陰陽向背。
偏反秾豔生香活色。
純合乎西法。
亦殊非後世所能幾及。
若連枝帶幹。
律以恽派。
或又不如雍窯耳。
【卷上匋雅三十七】 料款至貴重。
康雍精品。
皆畫以粉彩。
孰謂粉彩不足重耳。
料款之盤盌有題句。
上下有胭脂印章三。
雍窯曰月古。
曰香清。
幹窯曰金成。
曰彤映皆方印也。
在題句之下。
其引首長方曰佳麗。
在題句之上,則雍幹之所同也。
慎德堂款之器皿。
若采花之旁。
有墨彩題句者。
其下必有小印。
道光二字。
多作橢圓形。
康熙十二月花之灑杯。
無論官窯客貨。
皆于描青題句下。
印一篆書賞字。
殊不足賞也 胭脂水夾彩之雍窯大盤。
有仿康熙五采花籃者。
奇麗無比。
直可輿幹雍鹌鹑盤。
方軌而齊镳也。
宣德龍鳳之青花印合。
名望甚偉。
近今仿制者,畫筆工緻而生動。
幾于突過雍幹。
王公貴人。
頗亦飾為陳設。
寂者年垂半百。
老眼無花。
要難逃鑒家之犀照也。
都下有玻璃窯。
專制黃緣磚瓦。
以供殿座之用。
螭頭鸱吻。
麟鳳獅狗等物。
大氐殿瓦邊脊皆有之。
又偶造坐礅以饷朝貴。
其尤為适用者。
莫如冰桶。
各色俱備。
且甚美觀。
冰桶制方。
而蓋分兩半。
各有錢竅五孔者二枝。
木桶有銅箍兩道瓷桶亦摹仿箍式。
橫現凸文。
瓷價遇巨。
抑亦不如窯瓦之悅目也。
(詳見缽庵憶語及世界瓷鑒) 紅有百餘種就抹紅一種而論有柿紅棗紅橘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