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妹文》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的婚姻悲劇。
她從“淑女”到“賢婦”,結果卻差一點成了被賣掉的“棄婦”,并因此過早離開人世,這是與她自幼深受封建禮教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袁枚作為她的兄長,也看出了這一點。
他在《祭妹文》中說:“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這種無可奈何的歎息,正是一種既沉痛又委婉的控訴。
袁素文留在人間的,除了一個悲婉的故事,還有就是一本著作《素文女子遺稿》。
《祭妹文》構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從素文墓地入筆到病根禍源的交代,從野外同捉蟋蟀到書齋共讀詩經,從胞妹送哥眼淚流到把盞喜迎兄長歸,從離家出嫁到中道歸返,從侍奉母親以示其德到關愛長兄以顯其情,從素文之死到後事料理,情節層層推進,感情波起浪湧,叙事曆曆可見,抒情句句見心,文情并茂,渾然一體。
文章起筆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時間,祭者身份等,緊接着“嗚呼”一轉,直呼亡妹,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調。
接着,簡潔叙述妹妹的死因:“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緻孤危托落。
”意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時常聽先生授經,“愛聽古人節義事”,說明是封建詩書的腐朽觀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飽受苦難,英年早逝。
接下來,作者追憶與素文共度的難忘時光。
童年相伴讀書,“差肩而坐”,溫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則體現了妹妹性情溫厚善良。
其描述真實生動,一個天真活潑善良的孩童突現于眼前。
這原本不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憶與現實聯系起來,當年兄妹同葬蟋蟀,後來孤兄獨葬亡妹,物換星移,昨是今非,讓作者潸然淚下。
年長些時,袁枚遠行廣西,妹妹不忍哥哥分離,掎裳拽衣,放聲大哭。
當年有妹送兄行,後來唯獨兄送妹歸,令作者十分傷痛。
袁枚考中進士,衣錦還家,妹妹驚喜萬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視而笑。
妹妹為哥哥中考得官而欣喜之情,和盤托出,手足之情可見一斑。
往日種種瑣事,曆曆如在作者眼前。
“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幾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時光不可倒流,昔日也不再重來了。
随後,記妹妹歸返母家的種種情形:服侍母親;治辦文墨;袁枚染病在床,妹妹終宵刺探,還想方設法讓哥哥高興,兄妹感情深厚。
而後,記妹妹病危和亡逝的情況。
素文病入膏肓,大限将至,但不讓人給哥哥報信,以寬兄長之心。
忍死待兄歸,然而終等不及哥哥歸來含憾而終,死不瞑目。
“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
”袁枚已預感不祥,急趕歸家,在妹妹逝去幾小時後才趕到家中,其時素文四肢尚溫,卻未能與妹妹說上一句心中話,隻怪自己輕信醫言,遠吊揚州,自責之情溢于言表。
一句“嗚呼痛哉”,把對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統統濃縮在傷心欲絕的悲歎中。
最後,簡述妹妹亡後料理事宜。
并随感而發:“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末段,作者把視線拉回到眼前,回到祭奠的暮地。
“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
”逝者已逝,生者十分凄切哀傷。
“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對妹妹的懷念和摯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緻。
袁枚将整篇文章寫得有靈性又不事雕琢。
作者在回憶童年與妹妹同度的瑣事時,信手拈來,清靈隽妙;悲悼親人的遽然長逝時,又字字玑珠,句句血淚,真摯動人,感人肺腑。
他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飽含真情,同時還穿插些許景物描繪,從而使痛惜、哀傷、悔恨、無可奈何之情有機地揉和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她從“淑女”到“賢婦”,結果卻差一點成了被賣掉的“棄婦”,并因此過早離開人世,這是與她自幼深受封建禮教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袁枚作為她的兄長,也看出了這一點。
他在《祭妹文》中說:“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這種無可奈何的歎息,正是一種既沉痛又委婉的控訴。
袁素文留在人間的,除了一個悲婉的故事,還有就是一本著作《素文女子遺稿》。
《祭妹文》構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從素文墓地入筆到病根禍源的交代,從野外同捉蟋蟀到書齋共讀詩經,從胞妹送哥眼淚流到把盞喜迎兄長歸,從離家出嫁到中道歸返,從侍奉母親以示其德到關愛長兄以顯其情,從素文之死到後事料理,情節層層推進,感情波起浪湧,叙事曆曆可見,抒情句句見心,文情并茂,渾然一體。
文章起筆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時間,祭者身份等,緊接着“嗚呼”一轉,直呼亡妹,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調。
接着,簡潔叙述妹妹的死因:“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緻孤危托落。
”意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時常聽先生授經,“愛聽古人節義事”,說明是封建詩書的腐朽觀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飽受苦難,英年早逝。
接下來,作者追憶與素文共度的難忘時光。
童年相伴讀書,“差肩而坐”,溫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則體現了妹妹性情溫厚善良。
其描述真實生動,一個天真活潑善良的孩童突現于眼前。
這原本不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憶與現實聯系起來,當年兄妹同葬蟋蟀,後來孤兄獨葬亡妹,物換星移,昨是今非,讓作者潸然淚下。
年長些時,袁枚遠行廣西,妹妹不忍哥哥分離,掎裳拽衣,放聲大哭。
當年有妹送兄行,後來唯獨兄送妹歸,令作者十分傷痛。
袁枚考中進士,衣錦還家,妹妹驚喜萬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視而笑。
妹妹為哥哥中考得官而欣喜之情,和盤托出,手足之情可見一斑。
往日種種瑣事,曆曆如在作者眼前。
“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幾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時光不可倒流,昔日也不再重來了。
随後,記妹妹歸返母家的種種情形:服侍母親;治辦文墨;袁枚染病在床,妹妹終宵刺探,還想方設法讓哥哥高興,兄妹感情深厚。
而後,記妹妹病危和亡逝的情況。
素文病入膏肓,大限将至,但不讓人給哥哥報信,以寬兄長之心。
忍死待兄歸,然而終等不及哥哥歸來含憾而終,死不瞑目。
“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
”袁枚已預感不祥,急趕歸家,在妹妹逝去幾小時後才趕到家中,其時素文四肢尚溫,卻未能與妹妹說上一句心中話,隻怪自己輕信醫言,遠吊揚州,自責之情溢于言表。
一句“嗚呼痛哉”,把對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統統濃縮在傷心欲絕的悲歎中。
最後,簡述妹妹亡後料理事宜。
并随感而發:“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末段,作者把視線拉回到眼前,回到祭奠的暮地。
“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
”逝者已逝,生者十分凄切哀傷。
“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對妹妹的懷念和摯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緻。
袁枚将整篇文章寫得有靈性又不事雕琢。
作者在回憶童年與妹妹同度的瑣事時,信手拈來,清靈隽妙;悲悼親人的遽然長逝時,又字字玑珠,句句血淚,真摯動人,感人肺腑。
他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飽含真情,同時還穿插些許景物描繪,從而使痛惜、哀傷、悔恨、無可奈何之情有機地揉和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