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譜

關燈
【原始】 夫梅,始自花光仁老。

    宋朝哲宗時,僧住衡山花光寺,老僧酷愛梅,唯所居方丈室屋邊亦植數本。

    每花發時,辄床據于其下,吟詠終日,人莫能知其意。

    月夜未寝,見疏影橫于其紙窗,蕭然可愛,遂以筆戲摹其影,淩晨視之,殊有月夜之思。

    因此,學畫而得其無诤三昧,名播于世。

    山谷道人歎之曰:“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隻欠香耳。

    ”士大夫有請數年而未得之者,有不求而自與之者。

     老僧畫時,必先焚香默坐,禅定意靜,就一掃而成。

    人或難戲之曰:“昔子猷好竹,師何僻于梅乎?”老僧正色曰:“真趣安許輕薄子所知耶!”問者悚然。

     老僧之所傳五六人,獨補之精通妙理,逃禅居士是也。

    老僧有一千二百餘本傳于世,臨終作《披風洗露》寄山谷,謂之絕筆。

     【總題】 上下相迎不要齊,枝枝橫處短扶低。

    過後蒼榔休惜嫩,三疊兩折更交奇。

     【總論】 初學畫時,以瓶置梅,以燈燭其影,脫其古怪,求其新意,庶可知其寫之性也。

    疊花如品字,發枝若羽飛,蕊須分下上,花頭見偏側,副枝如丫,有其疏密,分其大小,一左一右,則成天理。

     【述梅妙理】 寫梅作詩其來一也。

    名之雖異,意趣實同。

    古人以“畫為無聲詩,詩乃有聲畫”,是以畫之得意,猶詩之得句。

    有喜樂憂愁而得之者,有感慨憤怒而得之者,此皆出一時之興耳。

    畫有十三科,梅獨不在其列;所以喜樂而得之者,則枝疏而槁,花慘而寒;感慨而得之者,枝曲而勁,花逸而邁;憤怒而得之者,枝古而怪,花狂而大。

    此豈與衆畫類耶?有“意懶山無色,心忙水不清”之句,凡欲作畫,須寄心物外,意在筆先。

    正所謂有諸内必形于外矣。

     【指法】 作梅意須先定,發筆如運斧。

    起枝處用小指,按實而行。

    鶴膝處停筆求意,發枝處急如箭中鹄。

    停筆安花勢,宜品字交加,宛如鹿角,亦如虎爪。

    副枝處以身随體運,如墨濃淡,求其龍鱗,分其陰陽,見其四面,須要渾如真樹,此乃用心之妙矣。

     【論枝】 枝須分其偃仰,花須分其陰陽。

    偃如覆釜,仰如新月。

    一陰一陽則成花,一仰一覆則成枝。

    五年則有鶴膝,十年則有龍鱗。

    枝欲疏老,幹欲清癯,曲如鬥柄,勢若屈鐵,肥不臃腫,瘦不枯槁。

    枝須抱體,幹欲随身,梢欲混成,枝欲古意。

    剛柔相和,陰陽相應,始成梅矣。

     【論花】 花卉之中,惟梅最清。

    受天地之氣,禀霜雪之操,生于溪谷,秀于隆冬。

    淡然而有春色,此豈非造化私耶!然今賢士大夫,詠之不足,而又畫之幽絕,故可知矣。

     瓣雖五出,花有八般,有正背而開,有側而綻,有倒而拆。

    或有謝未謝,或有色香藏白,有破萼吐心,皆出于丁點耳。

    丁者,謂一丁之事也,而為蒂;點者,謂三點而為房面,當發其七須。

    背欲露其四五,萼須綴其三點;點欲生其一丁,丁欲妝其嫩枝;枝欲抱其老木,木欲點其龍鱗。

    欲知其古節,節欲生其鶴膝;欲畫其朽心,心欲生其蒼苔。

    苔欲濃,心欲靜;心雖病,意欲潤。

    若能先于此,後學則縱橫妙用,無施不可也。

     【難花】 枝須立其意老,花須成其意逸。

    逸且欲花真,花真,如楷字影。

    發七須,其中者一欲長,外傍欲短;中長生于花心,食之味酸,乃結子之須也。

    側短者出于花側,食之味甜,放香之心也。

    人或難之曰:“梅之須,不下數十莖,今隻畫七棘何也?”對曰:“六出、四出謂之棘梅,乃村野山中生之,或木之受氣不清而然。

    獨五出者,凜沖和之氣,有自然之理。

    故畫之難者駭然曰:“信公不謬矣”。

     【論梅】 花尖之花,其蕊須丁點端楷。

    丁欲長,而點欲小;須欲堅,萼欲偏。

    枝不可獨發,花不可亂生;多而不繁,少而不疏。

    枝槁則欲意潤,枝曲則欲意偏。

    老花必須相向,枝必須相依。

    其心欲緩,手欲速;墨欲淡,筆欲潤;蕊欲圓而不類杏,枝欲瘦而不類桃。

    似竹之清,如松之秀,而成梅。

     【口訣】 傳梅口訣,性本天然。

    筆有石力,去莫遲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