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關燈
形一旦為敵搶先占領時,就不可盲目進攻它,而要等待敵情發生變化時再行攻擊才為有利。

    戰争的實踐表明,地形條件的好壞,無疑是直接影響戰局發展變化的重要客觀因素。

    占領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勝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敗仗。

    這在戰争發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三國時期司馬懿破諸葛亮五攻曹魏之戰,便是體現先敵搶占有利地形而取得戰場主動權的成功戰例。

     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蜀相諸葛亮率軍北出斜谷,向曹魏發動第五次進攻。

    諸葛亮鑒于此前四次北攻曹魏“皆以運糧不繼”(見《資治通鑒·魏紀四》)而未獲得成功,乃分兵于蘭坑地區“屯田為久駐之基”(同上),以解決對敵作戰的物資保障問題。

    當時,魏将司馬懿率軍屯駐于渭水之南,采取背水為陣、堅壁不戰的方針。

    諸葛亮企圖攻占北原要地以“隔絕隴道”,陷魏軍于困境而迫其決戰。

    然而,此計卻被魏将郭淮所識破,他向司馬懿建議并親自率軍搶先占領了北原。

    諸葛亮見一計未成,又施一計,采用“現形于西”而實東攻的佯動誤敵戰法,企圖東進攻占陽遂,結果又被郭淮慧眼所識破。

    諸葛亮企圖先敵占領北原、陽遂的作戰行動連遭挫折後,蜀軍面對固守不戰的司馬懿,已完全陷于無可奈何的被動局面。

    此後,諸葛亮五攻曹魏之戰所以沒有成功,固然有其國内政治、經濟方面的深刻原因,但就軍事戰略而言,蜀軍未能先敵搶占北原要地以實現其“隔絕隴道”而陷魏軍于困境的戰略企圖,也是蜀軍未獲成功的一個不可小視的原因。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倘若遇到對作戰有利的地形,應當搶先占據它,憑此作戰就能勝利。

    如果有利地形為敵人先期占領,我軍便不可貿然發動進攻,而應等待敵人自身發生變化,再乘機發起攻擊才有利于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遇有敵我雙方必争的有利地形,已為敵人搶先占領了,就不要貿然發動攻擊。

    ” 三國時期,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谷北攻曹魏,且在蘭坑一帶墾田種地。

    此時,魏國大将司馬懿率兵駐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将郭淮推測諸葛亮一定要争奪北原,便建議魏軍搶先占領該地,但在讨論中多數人認為不必如此。

    郭淮因此而進一步分析說:“倘若諸葛亮跨過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區,就會切斷隴道,動搖民心,這将是不利于國家大計的。

    ”司馬懿聽完郭淮的一席話非常贊賞,并派他率兵進屯北原。

    就在郭淮所部進占北原,正在構築工事之際,蜀軍大批趕到這裡,郭淮于是揮軍迎擊之。

    幾天後,諸葛亮大張旗鼓地調兵西行,郭淮的部将們都認為諸葛亮要攻打魏軍西部陣地,唯獨郭淮看出諸葛亮是用“示形”之法僞裝向西進攻的樣子,以此誘使魏軍前去應戰,而真正企圖則是向東進攻陽遂。

    當天夜裡,蜀軍果然向陽遂發起進攻,但因郭淮預先有所準備,才使魏軍沒有打敗仗。

     【原文】 凡與敵戰,若有形勢便利之處,宜争先據之,以戰則勝。

    若敵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變則擊之,乃利。

    法曰:“争地勿攻。

    ”① 三國魏青龍二年,蜀将諸葛亮出斜谷②,并田③于蘭坑④。

    是時,魏将司馬懿屯渭南,郭淮⑤策亮必争北原⑥,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

    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心,此非國之利也。

    ”懿善之,淮遂屯北原。

    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擊之。

    後數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為欲攻西圍⑦,淮獨以亮見形于西,欲使兵衆應之,必攻東耳。

    其夜,果攻陽遂⑧,有備不敗。

    ⑨ 【注釋】 ①争地勿攻: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但與原文略異,原文是:“争地則無攻。

    ” ②斜谷:山谷名。

    位于今陝西郿縣西南終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③田: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由”,今據史校改。

    田,這裡作動詞,意謂屯田。

     ④蘭坑:地名。

    位于今陝西郿縣西之渭水南。

     ⑤郭淮。

    三國魏将。

    陽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濟。

    魏文帝時,任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

    明帝時,任征西将軍,都督雍涼諸軍事,長期駐守關右,後任車騎将軍,封陽曲侯。

     ⑥北原:地名。

    位于今陝西寶雞與郿縣之間的渭水北岸,軍事要地。

     ⑦西圍: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西國”,今據史校改。

    西圍,乃魏軍營壘之稱。

     ⑧陽遂:地名。

    故址在北原東,即今陝西郿縣西之渭水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郭淮傳》。

     34.地戰 【提示】 本篇以《地戰》為題,旨在從戰略的高度進一步闡述地理條件與戰争實踐的關系,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實現“以寡敵衆,以弱勝強”的重要條件。

    它認為,戰争指導者僅僅從兵力對比上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這僅有一半勝利的可能性,而隻有知道敵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夠打,同時又能得“地利之助”,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條件時,才有取得作戰全勝的把握性。

    戰争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換言之,空間則是戰争賴以進行的載體。

    因此,任何戰争無一不受地理條件的影響。

    本篇再次強調“地利之助”對作戰勝負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十分正确的。

    得“地利”者得勝利,失“地利”者遭失敗,這在戰争的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十六國時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動放棄險要地形而終于敗亡于東晉的事實,就是一個失“地利”者遭失敗的典型戰例。

     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晉安帝派遣大将劉裕率兵十萬北攻南燕,僅用八個月就滅亡了南燕。

    南燕的敗亡,除了政治上的腐敗和内部不團結等原因外,在戰略指導上犯了棄險不守、縱敵深入的錯誤,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它從反面說明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對赢得戰争勝利的重要作用,這是戰争指導者不可疏忽的大問題。

    晉軍北進,必經大岘山險要地帶。

    據明清之際著名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稱:大岘山位于今山東臨朐縣東南一百五十裡,山勢十分險峻,山高七十餘丈,周圍二十裡,其上有穆陵關,路狹僅容一車通過,素有“齊南天險”之稱。

    顯而易見,這裡無疑是南燕抗禦東晉軍北進的戰略要地。

    如果南燕皇帝慕容超能夠傾聽并采納将軍公孫五樓所提建議的上策,以兵扼守大岘山,不僅可以阻止晉軍長驅北進,而且運用持久疲敵的戰法,還有伺機反攻取勝的可能。

    但是,慕容超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有險不守,縱敵深入,最後落得個國破身亡的可悲下場。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全軍必須占據有利地形條件,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兵力抗擊兵力衆多的敵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隊戰勝力量強大的敵人。

    人們通常所說的,知道了敵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隊能夠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條件,勝利的可能性隻有一半。

    此話也就是說,既知道了敵方情況,又知道了己方情況,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條件,那麼,也就不能取得全勝的戰果。

    誠如兵法所說:“天候氣象雖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條件有利。

    ” 東晉安帝派遣大将劉裕率軍進讨南燕。

    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晉軍之策,征虜将軍公孫五樓獻計說:“晉軍強勁果斷,利于速戰速決,他們初來鋒銳氣盛,不可以立即迎擊它。

    應當據守大岘山險,阻截晉軍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曠日持久的戰法,來消磨晉軍的銳氣。

    我們可以從容不迫地選拔精銳騎兵二千人,沿着海邊南下,切斷晉軍的運糧道路;再派左将軍段晖率領大軍,順大岘山東進,從而對晉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這是上策。

    命令各地将吏憑險固守,計點軍資倉儲而留足所需物資之外,其餘的一律焚毀,鏟除田間禾苗,使敵人來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東西,以堅壁清野的辦法,來等待敵人可能出現的破綻,這是中策。

    放縱敵人越過大岘山,我們再出城迎戰,這是下策。

    ”慕容超聽後說:“我們京都地區繁榮昌盛,人口衆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們遷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滿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鏟除,假如說采用此種鏟苗守城的辦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話,我也不能同意這樣幹。

    我們現在是據有五州地盤的強國,山河環繞而地形險固,戰車萬輛,戰馬萬群,即便讓敵人越過大岘山而進到平原地區,再從容不迫地用精銳部隊襲擊它,敵人則必為我們所擒獲。

    ”尚書令慕容鎮則建議說:“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須是在平原地區每十裡處駐紮一支部隊,構築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騎兵為條件,因此,我們應當越出大岘山去迎戰敵人,而一旦迎戰不勝,還可以退守大岘山。

    不應當放縱敵人進入大岘山以裡,而給自己造成被動挨打的困難局面。

    從前成安君陳馀不堅守井陉之險關,終于被韓信所打敗;諸葛瞻放棄馬閣山險不守,最後為鄧艾所擒殺。

    我認為天時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敵人,是諸種對策中最好的對策。

    ”慕容超聽後還是不予采納,隻是命令駐莒、梁父二地的部隊,整修護城牆,選練兵馬,養精蓄銳以等待晉軍的到來。

    這年夏天,晉軍已進至東莞,慕容超派遣左将軍段晖等率領步騎兵五萬人,進據臨朐。

    不久,晉軍順利越過大岘山。

    慕容超這時才害怕起來,于是急忙率兵四萬奔赴臨朐與段晖等合兵一處。

    晉軍來攻,燕軍一戰大敗,慕容超逃回京都廣固。

    數日後,廣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淪陷。

     【原文】 凡與敵戰,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以寡敵衆,以弱勝強。

    所謂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利,勝之半也。

    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則亦不全勝。

    法曰:“天時不如地利。

    ”① 晉安帝②讨南燕③,慕容超④召群臣議拒晉師。

    公孫五樓⑤曰:“晉師勁果,所利在速戰,初鋒勇銳,不可擊也。

    宜據大岘⑥,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

    可徐揀精兵二千騎,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别遣段晖率諸州之軍,緣山東下。

    腹背擊之,此上策也。

    各命守宰依險自固,較其資儲之外,餘悉焚蕩,蒼除⑦粟苗,使敵來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

    縱賊入岘,出城迎戰,下策也。

    ”超曰:“京都富盛,戶口衆多,非可以一時入守。

    青苗布野,非可卒芟。

    設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

    〔今〕據五州⑧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騎蹂之,必成擒也。

    ”慕容鎮⑨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十裡而軍,軍壘成,用馬為便,宜出岘逆戰,〔戰〕而不勝,猶可退守。

    不宜縱敵人岘,自贻窘逼。

    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險⑩,終屈于韓信;諸葛瞻不守馬閣之險⑾,卒擒于鄧艾。

    臣以天時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

    ”超又不從。

    而攝莒、梁父⑿二戍,修城隍⒀,揀士馬,蓄銳以待之。

    其夏,晉師已次〔東莞⒁〕,超遣其左軍段晖等步騎五萬,進據臨朐⒂。

    俄而⒃,晉師渡岘,慕容超懼,率兵四萬就段晖等于臨朐,戰敗,超奔廣固⒄,數日而拔,燕地悉平。

    ⒅ 【注釋】 ①天時不如地利:語出《孟子·公孫醜下》又見于《尉缭子·戰威第四》。

     ②晉安帝: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晉武帝”,今據史校改。

    晉安帝,即東晉皇帝司馬德宗。

    義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派劉裕為将率兵十萬滅亡了南燕。

     ③南燕:十六國之一。

    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北魏拓跋珪率兵擊敗後燕,燕相慕容德率衆從邺城遷至滑台(今河南滑縣)稱燕王,後又遷至廣固稱帝,占有今山東和河南一部分,史稱其政權為“南燕”。

     ④慕容超:慕容德之侄。

    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即帝位。

    他不恤政事,信用奸佞,喪失民心。

    義熙六年(公元410年)二月,被東晉大将劉裕軍所俘獲,送至建康(今南京)斬首。

    在位僅六年。

    ⑤公孫五樓:南燕将領,官至征虜将軍。

     ⑥大岘:即大岘山,位于今山東臨朐東南。

    此山險峻路狹,其上有穆陵關,向稱“齊南天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