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關燈
也,宜置陣”,今據史校改。

     ⒁渭曲:即渭水之一彎曲處。

     ⒂趙貴:北魏孝明帝時,任鎮北将平。

    西魏時,被宇文泰任為大都督。

    北周闵帝時,封楚國公。

     ⒃日晡:即午後申時,亦即十五至十七時。

     ⒄于謹:北周洛陽(今屬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彌。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向宇文泰獻都關中之策,為泰賞識,被任為大丞相府長史。

    大統元年(公元535年),任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後,晉封燕國公。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紀》。

     13.愛戰 【提示】 本篇以《愛戰》為題,旨在闡述将帥愛兵的重要性。

    這裡的“愛”,與“恩”為同義詞。

    它認為,作戰中士卒所以甯願冒死前進而不願後退求生的,都是由于将帥平時實施恩惠的結果。

    隻要将帥愛卒如同愛子,那麼,士卒愛将也會像愛父一般。

    故在危難時,士卒無不情願以拚死搏鬥來報答将帥恩德的。

    士卒是武裝力量的主體,軍隊戰鬥力的第一要素。

    戰鬥中沒有廣大士卒的奮勇殺敵,是無法取得作戰勝利的。

    而要在戰鬥中充分發揮部隊英勇殺敵的犧牲精神,要靠平時将帥對他們嚴格教育訓練和切實關心愛護。

    因此,是否做到愛兵,乃是衡量将帥治軍好壞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從治軍的高度闡述了将帥愛兵的重要性,這無疑是很可貴的。

     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曾湧現不少将帥愛兵的感人事迹,戰國初期的魏将吳起,便是突出的一例。

    他把愛兵問題作為治軍的重要内容來抓,其主要特點:一是能以普通一兵嚴格要求自己,切實做到與士卒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二是能夠體察下情,關心士卒疾苦,身居将帥高位,竟親自為卒吮疽,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

    所以,他所帶出來的部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

    他在鎮守西河郡地期間,曾身經大戰七十六次,而獲全勝者竟多達六十四次,堪稱善戎能戰的“常勝将軍”。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認為:吳起之所以成為戰績輝煌的著名将帥,主要是其“用兵廉平,得士卒心”的結果。

    這是很有道理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士卒之所以甯肯前進而死,卻不願後退而生的,這都是由于将帥平時對他們實行恩惠、愛護的結果。

     全軍士卒深知将帥愛護他們如同愛子那樣無微不至,那麼,他們熱愛将帥也會像熱愛自己的父親那樣至敬至誠。

    所以,作戰中盡管陷入危亡境地,卻沒有不願以拚死奮戰來報答将帥恩德的。

    誠如兵法所說:“将帥對待士卒如同對待自己的愛子,士卒可以同将帥在危難中生死與共。

    ” 戰國時期,魏國将領吳起出任西河太守時,能和最下層的士卒穿同樣衣服、吃同樣飯菜;睡覺時不鋪墊軟席,行軍時不乘車騎馬;親自包紮攜帶軍糧,替士卒分擔勞苦。

    有個士卒長了膿瘡,吳起為他吮吸膿汁。

    這個士卒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哭了起來。

    有人問她說:“你兒子不過是個士卒,而将軍親口為他吮吸膿瘡,你為什麼還哭呢?”她回答說: “不是這樣的。

    往年吳公曾為他父親吮吸膿瘡,他父親因此在作戰中奮勇直前而不後退,結果就戰死在沙場。

    如今吳公又為其子吮吸膿瘡,我不知道他又會戰死在什麼地方。

    所以,我是在為他哭泣。

    ”魏文侯鑒于吳起善于用兵,廉潔公正,深得士卒擁護,就委派他為将鎮守西河地區。

    在此期間,他先後同諸侯大戰七十六次,而獲全勝的作戰有六十四次之多。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甯進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

    三軍知在上之人愛我如子之至,則我之愛上也如父之極。

    故陷危亡之地,而無不願死以報上之德。

    法曰:“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① 戰國②魏将吳起為西河守,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裹赢糧③,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

    或曰:“子,卒也,而将軍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④,遂死于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文侯⑤以吳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⑥,與諸侯⑦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⑧。

     【注釋】 ①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

    但“民”字原作“卒”。

     ②戰國: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春秋”,今據史校改。

     ③赢糧:赢,通“盈”;赢糧,謂裝滿糧食。

     ④旋踵:旋轉腳跟,引申為轉身後退之意。

     ⑤文侯:即戰國時期魏國建立者魏文侯,名斯。

    他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将、西門豹為邺令,實行改革,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生産,使魏國成為當時強國。

     ⑥西河:郡名。

    戰國魏置。

    轄境當今陝西東部的黃河西岸地區。

     ⑦諸侯:西周、春秋時期分封的各國國君。

    在其封疆之内,世代掌握統治大權,形成各自為政的許多諸侯國。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4.威戰 【提示】 此篇與前篇《愛戰》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姊妹篇。

    《愛戰》側重論述将帥愛兵的重要性,《威戰》則側重闡述理兵從嚴的重要性,二者從不同角度探讨了治軍這個同一重要問題。

    它認為,士卒之所以敢于赴湯蹈火地去殺敵,是為将者執法如山、從嚴要求的結果;而士卒畏敵不前,則是将帥治軍不嚴的表現。

    本篇引自《尚書·胤政篇》的“威克厥愛允濟”一語,意思是,從嚴要求(威)勝過(克)偏愛放任(厥愛),事情就能成功(允濟)。

    軍隊打勝仗靠強大的戰鬥力,而強大的戰鬥力,是靠将帥平時對士卒的關心愛護和嚴格管理訓練出來的。

    所以,對部隊正确實施恩威并重的管理原則,曆來是将帥治軍所強調的重要問題。

     春秋時期齊将司馬穰苴在治軍上是以恩威并重而著稱于世的。

    他一方面執法如山,從嚴要求部隊,對公然違犯軍令的齊王寵臣莊賈處以斬首,“以徇三軍”;一方面對士卒關懷備至,凡有關部隊住宿、飲食、醫病等問題,他都親自過問安排。

    由千司馬穰苴能夠把對部隊的關心愛護和從嚴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所以他的部隊戰鬥力強,士氣旺盛,臨戰之際,人人“争奮出為之赴戰”。

    齊軍鬥志昂揚的強大威勢,迫使晉、燕入侵軍聞風喪膽,不戰先退。

    司馬穰苴乘機揮軍跟蹤追擊,收複了所有淪陷的國土,取得了自衛反擊作戰的重大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士卒之所以奮勇前進而不敢後退的,是由于畏懼将帥的威嚴而不畏懼敵人的緣故;如果敢于後退而不敢前進的,那是由于畏懼敵人而不畏懼将帥的緣故。

    将帥命令士卒赴場蹈火而不敢違抗的,是由于威嚴的軍紀促使他們這樣做的。

    誠如兵法所說:“威嚴的軍紀克服了單純的憐愛,作戰就會取得成功。

    ” 春秋齊景公執政期間,晉國攻打齊國的東阿和鄄城,而燕國則侵犯齊國黃河南岸的領土。

    齊國軍隊被打敗了。

    齊景公非常憂慮這件事。

    大臣晏嬰為此而向景公推薦田穰苴,說:“穰苴雖為田氏門中偏房所生,可是此人論文韬能使衆人歸服,論武略可令敵人畏懼。

    希望君王用他試一試。

    ”景公于是召見田穰苴,同他談論用兵之事,非常高興,就任命他為将軍率兵抗擊燕、晉入侵軍。

    穰苴受任後,對景公說:“我本人一向地位低下,君王突然把我從平民中提拔起來,加官于大夫之上,士兵不會服從,百姓不會親近。

    人的地位低微就沒有權威可言,因此,請求派一個為君王所寵信、全國所尊崇的人來作監軍,才可以統軍作戰。

    ”于是,景公答應了他的請求,派寵臣莊賈為監軍。

    田穰苴辭别了齊景公,與莊賈約定說:“明天中午于軍營門會齊。

    ”第二天,穰苴先趕到軍營,設置了測日影的标竿和計時間的漏壺,以等待莊賈的到來。

    莊賈向以顯貴而驕橫,這次又認為穰苴所率士卒是他自己的軍隊,而他自己又是君王委派的監軍,故對如約赴軍之事不很着急在意。

    親戚朋友為他送行,留他宴飲,到了中午時分他還沒有到達軍營。

    田穰苴便放倒測影标竿,撤掉計時漏壺,然後進入軍營,檢閱隊伍,指揮士兵,宣布軍紀。

    部署完畢,待到傍晚時分,莊賈才來到軍營。

    田穰苴質問莊賈說:“為什麼過了約定時間才到?”莊賈滿不在乎地回答道:“不才受大臣和親戚們盛情餞行,故留飲有所耽擱。

    ”穰苴厲聲指斥說:“身為将帥,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應忘掉自己的家庭;親臨戰陣指揮部隊,就應忘掉自己的父母;擂鼓進擊的緊急時刻,就應忘掉自己的生命。

    如今,敵人侵入我國内地,國内人心動蕩,士卒們日曬夜露于邊境之上,君王為此睡不安穩,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系在你的手裡,還說什麼送行呢?”說罷,就把軍法官叫來,問道:“軍法上對于約期而遲到的人,規定該怎樣處置?”軍法官回答說:“應當處斬。

    ”莊賈這時才感到害怕起來,并立即派人飛馬報告齊景公,請求解救。

    莊賈派出的人尚未返回時,田穰苴已按軍法将莊賈斬首示衆了。

    全軍将士都震驚戰栗不已。

    過了好久,齊景公所派使者手持符節乘車來救莊賈,徑直沖入軍營。

    田穰苴對使者說:“将領在軍中執行軍務,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他又問軍法官,說:“軍營中不準車馬馳入,如今使者這樣幹,軍法規定該怎樣辦?”軍法官回答說:“應當處斬。

    ”使者一聽大為恐懼。

    但田穰苴卻說:“君王的使者是不可以殺掉的。

    ”于是,就斬了使者的仆人、砍斷車子左邊的車轅、殺了左邊駕車的馬匹,并向全軍示衆。

    田穰苴讓使者還報齊景公,然後又繼續布置軍務。

    對于部隊的行軍宿營、掘井埋竈、士卒夥食、看病吃藥等事宜,田穰苴都親自過問和布置。

    他還把自己那份官俸糧饷全部拿出來,供士卒們享用,自己同士卒一樣平分糧食,特别是照顧到那些體弱有病的士卒。

    三天之後率軍出發,生病的士卒都請求跟随部隊一同出征,大家奮勇争先地為報答将軍的關懷而去戰鬥。

    晉軍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撤兵而去;燕國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渡過黃河向北撤走,齊國的危急得以解除。

    田穰苴揮軍追擊,收複了所有淪陷的國土,然後率軍凱旋而歸。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前進而不敢退後,是畏我而不畏敵也。

    若敢退而不敢進者,是畏敵而不畏我也。

    将使士卒赴湯蹈火而不違者,是威嚴使然也。

    法曰:“威克厥愛允濟。

    ”① 春秋齊景公時,晉伐阿、鄄②,而燕侵河上③,齊師敗績。

    〔景公患之〕。

    晏嬰乃薦田穰苴④,曰:“穰苴雖田氏庶孽⑤,然其人文能附衆,武能威敵,願君試之。

    ”景公乃召穰苴,與語兵事,大悅之,以為将軍,将兵捍燕、晉之師。

    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親,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

    ”于是,景公許之,使莊賈⑥往。

    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軍門。

    ”穰苴先馳至軍中,立表下漏⑦待賈。

    賈素驕貴,以為将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

    日中而賈不至。

    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