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百六十九辨賈文元安撫北京兼領河北路》
陳恭公初除四路安撫使,辭之;韓魏公亦兼四路,歲馀乃罷。
陳旸叔雖除帥,未行,改知樞密院事。
《百七十辨中書五房置檢正官二員、都檢正一員》
邦直乃吏房,巨源未嘗為檢正。
《百七十一辨樞密承旨舊用士人》
熙甯三年,始用李評為樞密都承旨。評乃武官。五年始以曾孝寬充史館修撰,兼都承旨。此止舉李評而雲至今行之,非也。
《百七十二辨王景彜自翰林學士除副樞》
景彜自翰林學士除副樞,此雲自禦史中丞,非也。義當作議。
《百七十三辨郭逵以簽書樞密為陝西宣撫,後以宣徽使判延州》
治平三年,郭逵以簽書樞密院為陝西四路宣撫使,兼判渭州。後以宣徽使判延州。此雲嘉佑末,又雲使帶簽書樞密院事知延州,皆非。王樂道論韓魏公用逵事,在治平四年,此雲熙甯初,亦非。
《百七十四辨崇政殿說書自賈文元始》
景佑元年,始以賈昌朝、趙希言,王宗道、楊安國并為崇政殿說書,非專為賈文元創此官也。
《百七十五辨範文正薦晏元獻為秘閣校勘》
校勘當作校理。
《百七十六辨王武公谪知随州》
其說見第七卷。
《百七十七辨夏文莊、韓魏公自副樞為三司使》
其說見第八卷。
《百七十八辨賢良對策自董仲舒始》
賢良策見于漢書者,惟董仲舒三道,馀皆一道。此雲自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不知何所據耶?百人皆當雲百馀人。又仲舒及嚴助傳亦皆雲百馀人。文帝十五年策晁錯等,非二年也。
《百七十九辨本朝冬至與虜曆差一日》
冬至,虜曆先一日,其說見第三卷。吏部令史韓公廉子容,在元佑末嘗為吏部侍郎。
《百八十辨富鄭公以宰相判樞密院》
其說見第八卷。
《百八十一辨彭器資三任職官,始改太子中允》
彭改大理寺丞,此雲太子中允,非也。
《百八十二辨元厚之遷知廣州,神宗喜其謝表》
元厚之嘉佑七年始除待制,非嘉佑初也。自河北都轉運使知廣州,非自南京遷也。
《百八十三辨蘇子瞻為秋燕緻語,譏在喪用樂》
仁宗以宰臣張知白之喪,特罷燕,此例尤的。子瞻所奏正引仁宗以宰相富弼母在殡,為罷春燕事,且雲魏王之親比富弼之母輕重亦有間矣。此乃雲子瞻不知出此,何邪?
《百八十四辨歐陽永叔、趙叔平罷政,除觀文殿學士》
歐陽永叔罷政在治平四年,前此如丁度、韓琦、高若讷、富弼、孫沔、田況、張觀、程戡、孫拚、胡宿,皆以前執政,或初罷政除觀文殿學士,此止舉歐、趙二人,何邪?
《百八十五辨館職罷詩賦,試論策》
熙甯元年,當作熙甯二年。治平四年三月,以禦史吳申有請下兩制詳定,乃诏館職罷試詩賦,而試論一首,策一道。
《百八十六辨親王位壓宰相》
按實錄,潞公一辭而止,既而閤門奏親王位在文彥博上。今陳升之位彥博下,則前此無親王在宰相上者。潞公于是再辭,從之。
《百八十七辨禦史牒閤門請對》
禦史乞上殿,皆先奏。
《百八十八辨孔文仲對策初覆考皆在第三》
文仲策初覆考,皆在第三。
熙甯六年八月,應制科陳彥古試六輪,準試不考,七年四月罷诏歸科。
《百八十九辨範景仁殿試不肯抗聲,自陳三省第一》
第十九人,當作第七十九人
《百九十辨張文節求判國子監》
文節以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糾察在京刑獄,出知青州,還朝知領國子監。此雲初為龍圖閣待制,求判國子監,非也。
《百九十一辨司馬溫公與呂申公辭知制诰》
溫公與申公相友善,雲在朝有所為,率多以取,則非也。溫公辭修注雲:「王安石差修起居注,力自陳訴,章七八上,然後朝廷許之。臣乃追自悔恨,向者非朝廷不許,由臣請之不堅故也。使臣之才得及安石一二,則聞命之日受而不辭。今臣内自循省一無可取,乃與之同被選擢,比肩并進,豈不玷朝廷之舉,為士大夫所羞哉!」辭知制诰雲:「竊聞天章閣侍講呂公著與臣同時被召,公著辭讓不至,朝廷已除公著天章閣待制,臣始自悔恨」雲雲。辭修注,則引荊公;辭知制诰,則引申公,各一時之事,非有所取則也。申公自天章侍講召試,雲自外召,非也。
陳恭公初除四路安撫使,辭之;韓魏公亦兼四路,歲馀乃罷。
陳旸叔雖除帥,未行,改知樞密院事。
《百七十辨中書五房置檢正官二員、都檢正一員》
邦直乃吏房,巨源未嘗為檢正。
《百七十一辨樞密承旨舊用士人》
熙甯三年,始用李評為樞密都承旨。評乃武官。五年始以曾孝寬充史館修撰,兼都承旨。此止舉李評而雲至今行之,非也。
《百七十二辨王景彜自翰林學士除副樞》
景彜自翰林學士除副樞,此雲自禦史中丞,非也。義當作議。
《百七十三辨郭逵以簽書樞密為陝西宣撫,後以宣徽使判延州》
治平三年,郭逵以簽書樞密院為陝西四路宣撫使,兼判渭州。後以宣徽使判延州。此雲嘉佑末,又雲使帶簽書樞密院事知延州,皆非。王樂道論韓魏公用逵事,在治平四年,此雲熙甯初,亦非。
《百七十四辨崇政殿說書自賈文元始》
景佑元年,始以賈昌朝、趙希言,王宗道、楊安國并為崇政殿說書,非專為賈文元創此官也。
《百七十五辨範文正薦晏元獻為秘閣校勘》
校勘當作校理。
《百七十六辨王武公谪知随州》
其說見第七卷。
《百七十七辨夏文莊、韓魏公自副樞為三司使》
其說見第八卷。
《百七十八辨賢良對策自董仲舒始》
賢良策見于漢書者,惟董仲舒三道,馀皆一道。此雲自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不知何所據耶?百人皆當雲百馀人。又仲舒及嚴助傳亦皆雲百馀人。文帝十五年策晁錯等,非二年也。
《百七十九辨本朝冬至與虜曆差一日》
冬至,虜曆先一日,其說見第三卷。吏部令史韓公廉子容,在元佑末嘗為吏部侍郎。
《百八十辨富鄭公以宰相判樞密院》
其說見第八卷。
《百八十一辨彭器資三任職官,始改太子中允》
彭改大理寺丞,此雲太子中允,非也。
《百八十二辨元厚之遷知廣州,神宗喜其謝表》
元厚之嘉佑七年始除待制,非嘉佑初也。自河北都轉運使知廣州,非自南京遷也。
《百八十三辨蘇子瞻為秋燕緻語,譏在喪用樂》
仁宗以宰臣張知白之喪,特罷燕,此例尤的。子瞻所奏正引仁宗以宰相富弼母在殡,為罷春燕事,且雲魏王之親比富弼之母輕重亦有間矣。此乃雲子瞻不知出此,何邪?
《百八十四辨歐陽永叔、趙叔平罷政,除觀文殿學士》
歐陽永叔罷政在治平四年,前此如丁度、韓琦、高若讷、富弼、孫沔、田況、張觀、程戡、孫拚、胡宿,皆以前執政,或初罷政除觀文殿學士,此止舉歐、趙二人,何邪?
《百八十五辨館職罷詩賦,試論策》
熙甯元年,當作熙甯二年。治平四年三月,以禦史吳申有請下兩制詳定,乃诏館職罷試詩賦,而試論一首,策一道。
《百八十六辨親王位壓宰相》
按實錄,潞公一辭而止,既而閤門奏親王位在文彥博上。今陳升之位彥博下,則前此無親王在宰相上者。潞公于是再辭,從之。
《百八十七辨禦史牒閤門請對》
禦史乞上殿,皆先奏。
《百八十八辨孔文仲對策初覆考皆在第三》
文仲策初覆考,皆在第三。
熙甯六年八月,應制科陳彥古試六輪,準試不考,七年四月罷诏歸科。
《百八十九辨範景仁殿試不肯抗聲,自陳三省第一》
第十九人,當作第七十九人
《百九十辨張文節求判國子監》
文節以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糾察在京刑獄,出知青州,還朝知領國子監。此雲初為龍圖閣待制,求判國子監,非也。
《百九十一辨司馬溫公與呂申公辭知制诰》
溫公與申公相友善,雲在朝有所為,率多以取,則非也。溫公辭修注雲:「王安石差修起居注,力自陳訴,章七八上,然後朝廷許之。臣乃追自悔恨,向者非朝廷不許,由臣請之不堅故也。使臣之才得及安石一二,則聞命之日受而不辭。今臣内自循省一無可取,乃與之同被選擢,比肩并進,豈不玷朝廷之舉,為士大夫所羞哉!」辭知制诰雲:「竊聞天章閣侍講呂公著與臣同時被召,公著辭讓不至,朝廷已除公著天章閣待制,臣始自悔恨」雲雲。辭修注,則引荊公;辭知制诰,則引申公,各一時之事,非有所取則也。申公自天章侍講召試,雲自外召,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