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一辨元憲當作元獻》
元憲當作元獻
《二辨賜禮賢宅》
禮賢宅在京城南,錢俶入觐,太祖以此館之。
至太宗初,俶納土始賜焉,非俶先請觐即賜也。
錢思公與諸弟乞歸之有司,非思公獨請也。
《三辨避禁中曰「省中」,改诏書為制書,及待制與待诏不同》 既雲凡王宮即是諸王矣,伏俨引蔡邕說,省中本為禁中。
門閣有禁,非侍禦之臣不得妄入。
行道豹尾中,亦為禁中。
避元後父名,故曰「省中」,不聞諸王宮皆曰「禁中」也。
漢制度雲,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诏書,四曰戒敕。
此雲天子之命通稱诏,非也。
唐永徽中,命弘文館學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門,則待制之名非始于肅、代以後也。
明皇置翰林院,延文章之士至數術之士,皆處之,謂之「待诏」,即待诏之名初不改也。
德宗初即位,诏六品以上清望官,日二人待制,後又置待诏官三十人,以此見待制待诏不同。
《四辨昭考當作昭孝》 昭考當作昭孝。
《五辨婦人何不跪拜》 漢書周昌傳,呂後見昌,為跪謝周。
宣帝诏命婦皆執笏,其拜宗廟及天台皆俛伏,則其時婦人已不跪矣。
故是時明肅後谒太廟,非郊祀也。
宋子京谒廟賦雲:「增蔽旒于法冕,加缛采于褘衣,皆宸心之參定,貫前辟之未思。
」九拜有稽首,有頓首,非皆不跪也。
不跪雖有之,蓋拜之輕者爾。
《六辨母後加諡四字》 诏雲:今以四字為諡。
大懼未足形容萬一,始循故事而已。
宜以四字定諡。
始當作姑。
《七辨範質、王溥罷相,薨年異同》 範質、王溥相太祖,皆四年。
質罷相,是年薨,年五十四;溥罷十九年薨,年六十一。
此所書年皆非也。
史稱溥在相位,每公卿至,必首谒其父,溥朝服趨侍左右,則非止罷相後猶執子弟之禮也。
《八辨宣仁太後受冊之禮》 按子瞻草诏雲:矧餘涼薄,常慕謙虛,豈敢躬禦治朝,自同先後處之無過之地,乃是愛君之深。
内批:常慕字以下二十六字,旨意稍涉今是,不免卻有昔非之議,可敍述太皇太後碩德實不及章獻,不敢必依章獻禦文德殿故事,宜三省改此意度進入。
《九辨英宗當作仁宗》 英宗當作仁宗。
《十辨本朝諸禮之書》 開寶通禮修書官不止三人,劉溫叟初不預也。
诏鄉貢開元禮科改稱鄉貢通禮,考試于新禮出義題,非但依開元禮設科也。
歐陽公判太常寺,亦弗知太常禮院也。
《十一辨士夫家廟》 唐士大夫往往有家廟,故王圭不立廟為有司所劾。
雲:自唐以後不複講。
此語未明,時請下兩制與禮官詳定制度。
潞公元豐三年留守西都,始祀家廟
至太宗初,俶納土始賜焉,非俶先請觐即賜也。
錢思公與諸弟乞歸之有司,非思公獨請也。
《三辨避禁中曰「省中」,改诏書為制書,及待制與待诏不同》 既雲凡王宮即是諸王矣,伏俨引蔡邕說,省中本為禁中。
門閣有禁,非侍禦之臣不得妄入。
行道豹尾中,亦為禁中。
避元後父名,故曰「省中」,不聞諸王宮皆曰「禁中」也。
漢制度雲,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诏書,四曰戒敕。
此雲天子之命通稱诏,非也。
唐永徽中,命弘文館學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門,則待制之名非始于肅、代以後也。
明皇置翰林院,延文章之士至數術之士,皆處之,謂之「待诏」,即待诏之名初不改也。
德宗初即位,诏六品以上清望官,日二人待制,後又置待诏官三十人,以此見待制待诏不同。
《四辨昭考當作昭孝》 昭考當作昭孝。
《五辨婦人何不跪拜》 漢書周昌傳,呂後見昌,為跪謝周。
宣帝诏命婦皆執笏,其拜宗廟及天台皆俛伏,則其時婦人已不跪矣。
故是時明肅後谒太廟,非郊祀也。
宋子京谒廟賦雲:「增蔽旒于法冕,加缛采于褘衣,皆宸心之參定,貫前辟之未思。
」九拜有稽首,有頓首,非皆不跪也。
不跪雖有之,蓋拜之輕者爾。
《六辨母後加諡四字》 诏雲:今以四字為諡。
大懼未足形容萬一,始循故事而已。
宜以四字定諡。
始當作姑。
《七辨範質、王溥罷相,薨年異同》 範質、王溥相太祖,皆四年。
質罷相,是年薨,年五十四;溥罷十九年薨,年六十一。
此所書年皆非也。
史稱溥在相位,每公卿至,必首谒其父,溥朝服趨侍左右,則非止罷相後猶執子弟之禮也。
《八辨宣仁太後受冊之禮》 按子瞻草诏雲:矧餘涼薄,常慕謙虛,豈敢躬禦治朝,自同先後處之無過之地,乃是愛君之深。
内批:常慕字以下二十六字,旨意稍涉今是,不免卻有昔非之議,可敍述太皇太後碩德實不及章獻,不敢必依章獻禦文德殿故事,宜三省改此意度進入。
《九辨英宗當作仁宗》 英宗當作仁宗。
《十辨本朝諸禮之書》 開寶通禮修書官不止三人,劉溫叟初不預也。
诏鄉貢開元禮科改稱鄉貢通禮,考試于新禮出義題,非但依開元禮設科也。
歐陽公判太常寺,亦弗知太常禮院也。
《十一辨士夫家廟》 唐士大夫往往有家廟,故王圭不立廟為有司所劾。
雲:自唐以後不複講。
此語未明,時請下兩制與禮官詳定制度。
潞公元豐三年留守西都,始祀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