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譜
關燈
小
中
大
莽時鑄,亦無所據。
後周布泉,字皆玉箸,與此甚異。
大貨六铢,《陳書?宣帝紀》曰:「太建十一年七月辛卯,初用大貨六铢。
」《隋志》曰:「陳宣帝鑄大貨六铢,以一當五铢之十,與五铢并行。
後複當一,人皆不從,乃相與訛言六铢錢有不利縣官之象。
」徐氏曰:「謠言大貨六铢有類人叉腰哭。
未幾宣帝崩,竟至陳亡,嶺南諸州多以鹽米布交易,俱不用此錢矣。
」 五行大布,《後周武帝紀》曰:「建德三年六月壬子更鑄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收商賈之利,與布泉并行。
四年七月又以邊境之人多盜鑄,乃禁五行大布錢不得入四關。
」張合曰:「小者至徑八分,舊錢之文上五下行,又有上大下布者,皆古篆文。
」 永通萬國,《後周宣帝紀》曰:「大象元年十一月初鑄,文曰『永通萬國』,徑一寸三分,重十二铢,背面肉好。
又有徑一寸二分半,重八铢,皆一當十。
」 永通泉貨,後周宣帝鑄,永通泉貨以一當十。
南唐李璟亦鑄大錢,以一當十。
《大定錄》曰:「顯德五年七月,江南李氏亦鑄永通泉貨。
」 永安五铢,後魏敬宗永安年鑄,徑九分,重五铢。
北齊神武皇帝亦鑄永安五铢。
太和五铢,後魏獻文帝延興年中鑄,其文曰「太和五铢」,徑一寸,重五铢。
常平五铢,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改鑄,其文曰「常平五铢」,徑八分,重五铢,皆篆文。
以上古錢計二十一樣,自秦至隋所鑄之錢,其錢之大小,文之篆籀,廓之有無,推之共五十三樣。
董逌曰:又有所謂異錢,雖不見于傳記,然制作之近古者今錄之,如李唐鑄撒帳錢,其文有曰「長命富貴」,「金玉滿堂」,又有「忠孝傳家」、「五男二女』,「天下太平』、「封侯拜相」之類。
又博戲錢,有背字镘者不及錄。
平錢 開元通寶,《唐會要》曰:「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十七日鑄開元通寶,歐陽詢制詞及書字,含八分,篆隸二體,俗謂之『開元通寶』。
其錢徑八分,重十二铢,積十錢僅重一兩,得輕重大小之中。
」今開元通寶錢镘有文如初月者。
《談賓錄》曰:「武德初行開元通寶錢,初進樣時文德皇後掐一粉甲痕,因不複改。
」鄭虔《會碎》雲,「熙甯中劉斧撰《青瑣高議》,且曰事由明皇貴妃,彼徒見錢文有開元字,使乃謂明皇時事,亦不考實之過。
」又有左桃開元錢,雙桃開元錢、篆字開元錢。
封演曰:「武宗會昌五年鑄開元錢時,廢天下寺佛像,宰相李德裕請以廢寺銅鐘佛像及僧尼瓶碗等物,命所在鑄物,揚州節度使李紳乃以所廢寺品鑄錢,背加昌字以表年号。
又有敕令鑄錢所各加本郡州号名為背文,京(京兆)、洛(河南),興(鳳翔)、梁(汴州)、荊(江陵)、桂(廣西)、潭(湖南)、廣(廣東)、福(福建)、越(浙東),洪(江西)、潤(鎮江)、昌(成都)、鄂(湖廣)、兖(兖州),梓(東川)、襄(襄州),丹(河北)、益(四川),宣(宣州),平(燕山)、揚(揚州),藍(藍田),共二十三監。
」 乾封泉寶,《唐會要》曰:「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改乾封年,鑄徑一寸,重十二铢六分,以一當十。
其年而舊錢皆廢,明年因谷價湧貴,商賈不來,又明年诏罷之,仍行開元錢。
」 乾元重寶,唐肅宗乾元二年第五琦請鑄小錢,徑寸,每缗重十斤,與開元通寶參用,以一當十,今有折二,又有小錢。
第五琦複為相,命鑄重輪乾元錢,徑一寸四分,重十二铢,其文「承昌」,背之外廓為之重輪。
又為之重棱,每缗重十二斤,以一當五十。
法既屢易,物貨騰湧,米鬥錢至七十,餓死者滿道,上元年減重輪錢一當二十,開元舊錢與乾元錢皆以一當十。
代宗即位,乾元小錢一當二,重輪大錢一當三。
元載作相,凡大小錢皆以一當一,《唐書謂之重窺錢,今有當三折二小錢。
大曆元寶,唐代宗鑄。
建中通寶,唐德宗鑄。
天成通寶,後唐明宗年号。
至德年間安慶緒亦改元天成,未知鑄錢否。
天福鎮寶,晉氏舊
後周布泉,字皆玉箸,與此甚異。
大貨六铢,《陳書?宣帝紀》曰:「太建十一年七月辛卯,初用大貨六铢。
」《隋志》曰:「陳宣帝鑄大貨六铢,以一當五铢之十,與五铢并行。
後複當一,人皆不從,乃相與訛言六铢錢有不利縣官之象。
」徐氏曰:「謠言大貨六铢有類人叉腰哭。
未幾宣帝崩,竟至陳亡,嶺南諸州多以鹽米布交易,俱不用此錢矣。
」 五行大布,《後周武帝紀》曰:「建德三年六月壬子更鑄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收商賈之利,與布泉并行。
四年七月又以邊境之人多盜鑄,乃禁五行大布錢不得入四關。
」張合曰:「小者至徑八分,舊錢之文上五下行,又有上大下布者,皆古篆文。
」 永通萬國,《後周宣帝紀》曰:「大象元年十一月初鑄,文曰『永通萬國』,徑一寸三分,重十二铢,背面肉好。
又有徑一寸二分半,重八铢,皆一當十。
」 永通泉貨,後周宣帝鑄,永通泉貨以一當十。
南唐李璟亦鑄大錢,以一當十。
《大定錄》曰:「顯德五年七月,江南李氏亦鑄永通泉貨。
」 永安五铢,後魏敬宗永安年鑄,徑九分,重五铢。
北齊神武皇帝亦鑄永安五铢。
太和五铢,後魏獻文帝延興年中鑄,其文曰「太和五铢」,徑一寸,重五铢。
常平五铢,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改鑄,其文曰「常平五铢」,徑八分,重五铢,皆篆文。
以上古錢計二十一樣,自秦至隋所鑄之錢,其錢之大小,文之篆籀,廓之有無,推之共五十三樣。
董逌曰:又有所謂異錢,雖不見于傳記,然制作之近古者今錄之,如李唐鑄撒帳錢,其文有曰「長命富貴」,「金玉滿堂」,又有「忠孝傳家」、「五男二女』,「天下太平』、「封侯拜相」之類。
又博戲錢,有背字镘者不及錄。
平錢 開元通寶,《唐會要》曰:「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十七日鑄開元通寶,歐陽詢制詞及書字,含八分,篆隸二體,俗謂之『開元通寶』。
其錢徑八分,重十二铢,積十錢僅重一兩,得輕重大小之中。
」今開元通寶錢镘有文如初月者。
《談賓錄》曰:「武德初行開元通寶錢,初進樣時文德皇後掐一粉甲痕,因不複改。
」鄭虔《會碎》雲,「熙甯中劉斧撰《青瑣高議》,且曰事由明皇貴妃,彼徒見錢文有開元字,使乃謂明皇時事,亦不考實之過。
」又有左桃開元錢,雙桃開元錢、篆字開元錢。
封演曰:「武宗會昌五年鑄開元錢時,廢天下寺佛像,宰相李德裕請以廢寺銅鐘佛像及僧尼瓶碗等物,命所在鑄物,揚州節度使李紳乃以所廢寺品鑄錢,背加昌字以表年号。
又有敕令鑄錢所各加本郡州号名為背文,京(京兆)、洛(河南),興(鳳翔)、梁(汴州)、荊(江陵)、桂(廣西)、潭(湖南)、廣(廣東)、福(福建)、越(浙東),洪(江西)、潤(鎮江)、昌(成都)、鄂(湖廣)、兖(兖州),梓(東川)、襄(襄州),丹(河北)、益(四川),宣(宣州),平(燕山)、揚(揚州),藍(藍田),共二十三監。
」 乾封泉寶,《唐會要》曰:「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改乾封年,鑄徑一寸,重十二铢六分,以一當十。
其年而舊錢皆廢,明年因谷價湧貴,商賈不來,又明年诏罷之,仍行開元錢。
」 乾元重寶,唐肅宗乾元二年第五琦請鑄小錢,徑寸,每缗重十斤,與開元通寶參用,以一當十,今有折二,又有小錢。
第五琦複為相,命鑄重輪乾元錢,徑一寸四分,重十二铢,其文「承昌」,背之外廓為之重輪。
又為之重棱,每缗重十二斤,以一當五十。
法既屢易,物貨騰湧,米鬥錢至七十,餓死者滿道,上元年減重輪錢一當二十,開元舊錢與乾元錢皆以一當十。
代宗即位,乾元小錢一當二,重輪大錢一當三。
元載作相,凡大小錢皆以一當一,《唐書謂之重窺錢,今有當三折二小錢。
大曆元寶,唐代宗鑄。
建中通寶,唐德宗鑄。
天成通寶,後唐明宗年号。
至德年間安慶緒亦改元天成,未知鑄錢否。
天福鎮寶,晉氏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