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譜
關燈
小
中
大
錢譜(明)董遹
貨錢
《管子》曰:湯七年旱,禹五年水,湯以莊山之金,禹以曆山之金,并鑄币以救人之困也。
至周而以金銀為錢,太公立九府圜法,始名為錢。
錢之形以圓含方,輕重以铢。
《國語注》雲:「古曰泉,後轉而曰錢。
」《食貨志》曰:「禹湯始用金鑄錢。
周立九府圜法,貨寶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言錢之流布通于泉流。
奏鑄半兩錢,漢高祖鑄八铢錢,文帝鑄四铢錢,武帝鑄五铢錢,又鑄半兩錢,又鑄側錢一當五。
漢興有榆莢錢,以前錢重難用,更鑄榆莢小錢,以一當百,狀如榆莢。
王莽鑄貨泉,徑六分,重一铢,曰小錢,一當十三铢;曰法錢,一當十五铢;曰幼錢,一當二十七铢;曰中錢,一當三十九铢;曰壯錢,一當四十;并大錢,一當五十;立為九品。
漢公孫述鑄鐵錢,梁王鑄鵝眼錢,《食貨志》曰:「貯藏曰泉,流行曰布。
」 古文餞 半兩,《漢志》曰:「秦始皇鑄,質如周錢,重如之,其文曰半兩。
」漢呂後鑄重八铢,文帝鑄重四铢,應劭曰:「今民間半兩中最小輕者是四铢錢也。
」漢武帝建元元年鑄重三铢,如錢文曰三铢。
封演曰:「三铢又有别種,穿下有三豎文。
」恐以此三畫為三铢之别,铢重三铢,文曰「半兩」,今有折二小錢共六樣,皆篆文。
五铢,漢文帝元符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铢錢。
王莽廢,光武複興行之。
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鑄,西晉,南朝宋武帝、梁武帝亦鑄有小五铢錢,謂之堆錢。
陳文帝,後魏宣帝、西魏文帝又有雞目五铢。
隋文帝鑄小五铢錢,其制輕小,八九萬才滿半斛。
唐高祖武德四年廢五铢,行開元錢。
今以篆文推之有七樣:大五铢錢,今有内廓者;小五铢錢,亦有内廓者,而錢文面後有點兩星;大五铢錢無内廓者,錢之背有點四星者。
董逌《錢譜》引張合曰:五铢又有穿上一星,「五」字上下各一星,南朝梁宋名兩柱錢。
镘面傍一星至三星者,五字之内、上、下各一星,上或有小星字,或有五字,穿上橫文,穿下橫文,外四角缺文,有廓,無廓,闊緣,不可窮盡。
疑皆當時工人之意,非有别于年代。
今考于古,四角缺文、有廓無廓自是一種,迨未嘗考也。
又封演曰:「别有最小五铢,文字輕薄未見。
」《晉志》曰「吳興沈克又鑄小五铢錢,謂之沈郎錢」是也。
四道五铢,後漢靈帝鑄,錢背内廓四角有路抵于外輪。
《漢書》雲,「靈帝中平三年,帝鑄四出文錢,流布四海。
」《錢譜》曰:五铢錢有四出道于造緣,俗謂之角錢。
或謂豈非此錢既成,京師将壞而四出流布四海乎?至董卓焚宮乃劫銮輿,西幸長安,悉壞五铢錢矣。
傳形五铢錢,封演曰:「傳形五铢,劉備所鑄,文字、輕重、大小與五铢無别,但以五字在左,铢字在右,謂之傳形。
」今考于古蜀嘗鑄五铢矣,但不言傳形耳。
貨泉,王莽所鑄,徑一寸,重五铢,今有内廓者、有重廓者。
其後光武起春陵白水鄉,文成「白水真人」,是驗其谶也。
大泉五十,《國語》注雲:王莽鑄大泉五十,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铢,直如其文。
今有折二錢,又有小錢,亦不多見。
今見镘有鬥劍龜蛇之文者,未之考也。
大泉五百,吳王孫權嘉禾五年鑄,一當五百錢。
大泉二千,未詳所鑄年代,一當二千。
大泉當千,吳孫權赤烏元年鑄,一當千。
太平百錢,未詳所鑄年代,一當百。
四铢,南朝宋文帝鑄,又宋世祖鑄,比重四铢。
直百五铢,南朝梁武帝鑄,一當百。
布泉,陳文帝天嘉二年鑄,錢文曰「布泉。
」一當百,與五铢并行。
後周武帝保定元年亦鑄布泉,以一當五。
今有玉箸篆者,有柳葉篆者,柳葉篆文又有重廓者。
董逌《錢譜》雲:「藏曰泉,流曰布。
」又引石氏曰:「錢徑一寸,重四铢。
」懸針書者,自梁武帝以來有之,文曰「布泉」,世謂之男錢,《梁書》曰:「布泉徑一寸,重四铢半,婦人佩之,即生男也。
天子頻下诏,非敕鑄之錢,并不許用。
」敦素疑王
至周而以金銀為錢,太公立九府圜法,始名為錢。
錢之形以圓含方,輕重以铢。
《國語注》雲:「古曰泉,後轉而曰錢。
」《食貨志》曰:「禹湯始用金鑄錢。
周立九府圜法,貨寶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言錢之流布通于泉流。
奏鑄半兩錢,漢高祖鑄八铢錢,文帝鑄四铢錢,武帝鑄五铢錢,又鑄半兩錢,又鑄側錢一當五。
漢興有榆莢錢,以前錢重難用,更鑄榆莢小錢,以一當百,狀如榆莢。
王莽鑄貨泉,徑六分,重一铢,曰小錢,一當十三铢;曰法錢,一當十五铢;曰幼錢,一當二十七铢;曰中錢,一當三十九铢;曰壯錢,一當四十;并大錢,一當五十;立為九品。
漢公孫述鑄鐵錢,梁王鑄鵝眼錢,《食貨志》曰:「貯藏曰泉,流行曰布。
」 古文餞 半兩,《漢志》曰:「秦始皇鑄,質如周錢,重如之,其文曰半兩。
」漢呂後鑄重八铢,文帝鑄重四铢,應劭曰:「今民間半兩中最小輕者是四铢錢也。
」漢武帝建元元年鑄重三铢,如錢文曰三铢。
封演曰:「三铢又有别種,穿下有三豎文。
」恐以此三畫為三铢之别,铢重三铢,文曰「半兩」,今有折二小錢共六樣,皆篆文。
五铢,漢文帝元符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铢錢。
王莽廢,光武複興行之。
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鑄,西晉,南朝宋武帝、梁武帝亦鑄有小五铢錢,謂之堆錢。
陳文帝,後魏宣帝、西魏文帝又有雞目五铢。
隋文帝鑄小五铢錢,其制輕小,八九萬才滿半斛。
唐高祖武德四年廢五铢,行開元錢。
今以篆文推之有七樣:大五铢錢,今有内廓者;小五铢錢,亦有内廓者,而錢文面後有點兩星;大五铢錢無内廓者,錢之背有點四星者。
董逌《錢譜》引張合曰:五铢又有穿上一星,「五」字上下各一星,南朝梁宋名兩柱錢。
镘面傍一星至三星者,五字之内、上、下各一星,上或有小星字,或有五字,穿上橫文,穿下橫文,外四角缺文,有廓,無廓,闊緣,不可窮盡。
疑皆當時工人之意,非有别于年代。
今考于古,四角缺文、有廓無廓自是一種,迨未嘗考也。
又封演曰:「别有最小五铢,文字輕薄未見。
」《晉志》曰「吳興沈克又鑄小五铢錢,謂之沈郎錢」是也。
四道五铢,後漢靈帝鑄,錢背内廓四角有路抵于外輪。
《漢書》雲,「靈帝中平三年,帝鑄四出文錢,流布四海。
」《錢譜》曰:五铢錢有四出道于造緣,俗謂之角錢。
或謂豈非此錢既成,京師将壞而四出流布四海乎?至董卓焚宮乃劫銮輿,西幸長安,悉壞五铢錢矣。
傳形五铢錢,封演曰:「傳形五铢,劉備所鑄,文字、輕重、大小與五铢無别,但以五字在左,铢字在右,謂之傳形。
」今考于古蜀嘗鑄五铢矣,但不言傳形耳。
貨泉,王莽所鑄,徑一寸,重五铢,今有内廓者、有重廓者。
其後光武起春陵白水鄉,文成「白水真人」,是驗其谶也。
大泉五十,《國語》注雲:王莽鑄大泉五十,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铢,直如其文。
今有折二錢,又有小錢,亦不多見。
今見镘有鬥劍龜蛇之文者,未之考也。
大泉五百,吳王孫權嘉禾五年鑄,一當五百錢。
大泉二千,未詳所鑄年代,一當二千。
大泉當千,吳孫權赤烏元年鑄,一當千。
太平百錢,未詳所鑄年代,一當百。
四铢,南朝宋文帝鑄,又宋世祖鑄,比重四铢。
直百五铢,南朝梁武帝鑄,一當百。
布泉,陳文帝天嘉二年鑄,錢文曰「布泉。
」一當百,與五铢并行。
後周武帝保定元年亦鑄布泉,以一當五。
今有玉箸篆者,有柳葉篆者,柳葉篆文又有重廓者。
董逌《錢譜》雲:「藏曰泉,流曰布。
」又引石氏曰:「錢徑一寸,重四铢。
」懸針書者,自梁武帝以來有之,文曰「布泉」,世謂之男錢,《梁書》曰:「布泉徑一寸,重四铢半,婦人佩之,即生男也。
天子頻下诏,非敕鑄之錢,并不許用。
」敦素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