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說古
關燈
小
中
大
○原始《周書》:神農作瓦器。
《物原》:神農作甕。
《绀珠》:瓶、瓶同,神農制。
〔按〕《禮運》:後聖有作,然後治火之利,範金合土,不詳何代。
《左傳》雲:炎帝以火紀官。
然則治火之利者,必炎帝也。
故瓦器托始于神農,必舉一以實之,鑿矣。
《說文》:瓶或從瓦,二字通用。
如《绀珠》言:<雍瓦>甕、瓿<缶>,罂罂,皆二器耶?《路史》又雲:燧人為釜。
《呂氏春秋》: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亦見《屍子》。
《說文》:古者,昆吾作。
《古史考》:神農時食谷,加米于燒石之上食之。
黃帝時有釜甑。
《物原》:軒轅作碗碟。
〔按〕黃帝陶正,設官之始。
《古史考》,食谷燒石之上,當是燧人時事,神農時當有釜甑也。
碗碟之名後起,《物原》亦附會之言。
《春秋正義》:少皞有五工正,抟埴之工曰鶅雉,職東方。
注:服虔曰,雉,夷也;夷,平也,使度量器用平也。
〔按〕此依旁《考工記》而新其名恐屬附會。
《考工記》:有虞氏上陶。
注:舜至質,貴陶器,甒大,瓦棺是也。
《禮記·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韓非子》:虞舜作食器。
《史記·五帝本紀》: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作什器于壽邱。
〔按〕陶,始于炊器,大抵如今黃沙之質。
至虞而泰尊,無瓦大,詳及禮器,其制略備,當有精粗之别,故曰上陶。
其後,虞阏父入周為陶正,陳敬仲奔齊為工正,亦或以上陶之裔故也。
《禮記·曲禮》:天子之六工,典制六材。
陶[A]之工曰土工。
〔按〕《曲禮》,天子建官先六大。
以下數條,鄭注皆謂殷時制。
《考工記》:抟埴之工,陶、[A]。
([A],鄭司農讀若甫,鄭康成讀若放。
) 又陶人為甗、盆、甑、鬲、庾,[A]人為、簋豆。
(甗、魚辇反,一音彥。
鬲音曆)。
又凡陶[A]之事,髺、墾、薛、暴不入市。
(鄭司農髺讀刮,薛讀藥,暴讀剝,鄭康成髺讀刖。
)又器中,豆中縣。
(,市專反) 〔按〕周制:陶瓬、分職。
陶人所掌皆炊器,惟庾是量名;瓬人所掌皆禮器。
其制度必有精粗不同,後世分窯,分作因之。
《注》雲,抟之,言拍埴黏土,又與采石、煉泥、造壞相似。
《注》又雲,墾,頓傷。
薛,破裂。
暴,偾起,不堅緻。
髺,先鄭讀刮,後鄭讀刖,亦傷意;是忌骨、忌蔑、忌茅之說也。
《注》又雲,<寸>其側,以儗度端,其器縣繩,正豆之柄,是模子拉車旋車之事也。
椎輪之始,規模已具。
愚謂陶之由來,詳于虞而備于周。
○古窯考唐越州窯 夏少康封少子無馀于會稽,号曰于越,秦于此立會稽郡,隋改為越州,唐複為會稽郡,後又為越州,今浙江紹興府。
陸羽《茶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次,洪州次。
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
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樂府雜錄》:唐大中初,有調音律官大興縣丞郭道源,善擊瓯。
用越瓯、邢瓯一十有二,以箸擊之。
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按〕唐越窯實為錢氏秘色窯之所自始。
後人因秘色為當時燒進之名,忘所由來。
《負暄雜錄》據陸龜蒙詩,謂越陶唐世已有,《四六法海》得柳宗元代人《進瓷器狀》,謂欲補《負暄雜錄》之遺,然亦存其說而已,未得越窯明據。
晉杜毓《荈賦》雲:「器擇陶揀,出自東瓯。
」瓯,亦越也。
今《茶經》曰越州已有其地,證之當時顧況《茶賦》雲:越泥似玉之瓯;孟郊詩雲:越瓯荷葉空;鄭谷詩雲:茶新換越瓯;韓偓詩雲:越瓯犀液發茶香。
言越瓷者,不一而足,遂特表而出之曰唐越州窯為之一快。
又《(唐)國史補》雲: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之。
考《(唐)地理志》:邢州钜鹿郡縣内邱。
是邢瓷亦為時所重,故郭道源擊瓯,邢、越并用。
《杜工部集》有《于韋處乞大邑瓷碗詩》雲:「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大邑,在唐屬工卩州。
又出《茶經》所數諸州之外,陶至唐而盛矣。
《瓶花譜》亦雲:古無瓷瓶,皆以銅為之,至唐始尚窯器。
吳越秘色窯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
《高齋漫錄》: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雲秘色。
〔按〕王蜀報朱梁信物有金棱碗,緻語雲:「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響」,則秘色是當時瓷器之名,不然吳越專以此燒進,而王蜀亦取以報梁耶?後周柴窯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
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顔色作将來(作,讀做)。
」《夷門廣牍》:柴窯出北地,天青色。
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近世少見。
《博物要覽》:昔人論柴窯曰,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事物绀珠》:柴窯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
《清秘藏》: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
《物原》:神農作甕。
《绀珠》:瓶、瓶同,神農制。
〔按〕《禮運》:後聖有作,然後治火之利,範金合土,不詳何代。
《左傳》雲:炎帝以火紀官。
然則治火之利者,必炎帝也。
故瓦器托始于神農,必舉一以實之,鑿矣。
《說文》:瓶或從瓦,二字通用。
如《绀珠》言:<雍瓦>甕、瓿<缶>,罂罂,皆二器耶?《路史》又雲:燧人為釜。
《呂氏春秋》: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亦見《屍子》。
《說文》:古者,昆吾作。
《古史考》:神農時食谷,加米于燒石之上食之。
黃帝時有釜甑。
《物原》:軒轅作碗碟。
〔按〕黃帝陶正,設官之始。
《古史考》,食谷燒石之上,當是燧人時事,神農時當有釜甑也。
碗碟之名後起,《物原》亦附會之言。
《春秋正義》:少皞有五工正,抟埴之工曰鶅雉,職東方。
注:服虔曰,雉,夷也;夷,平也,使度量器用平也。
〔按〕此依旁《考工記》而新其名恐屬附會。
《考工記》:有虞氏上陶。
注:舜至質,貴陶器,甒大,瓦棺是也。
《禮記·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韓非子》:虞舜作食器。
《史記·五帝本紀》: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作什器于壽邱。
〔按〕陶,始于炊器,大抵如今黃沙之質。
至虞而泰尊,無瓦大,詳及禮器,其制略備,當有精粗之别,故曰上陶。
其後,虞阏父入周為陶正,陳敬仲奔齊為工正,亦或以上陶之裔故也。
《禮記·曲禮》:天子之六工,典制六材。
陶[A]之工曰土工。
〔按〕《曲禮》,天子建官先六大。
以下數條,鄭注皆謂殷時制。
《考工記》:抟埴之工,陶、[A]。
([A],鄭司農讀若甫,鄭康成讀若放。
) 又陶人為甗、盆、甑、鬲、庾,[A]人為、簋豆。
(甗、魚辇反,一音彥。
鬲音曆)。
又凡陶[A]之事,髺、墾、薛、暴不入市。
(鄭司農髺讀刮,薛讀藥,暴讀剝,鄭康成髺讀刖。
)又器中,豆中縣。
(,市專反) 〔按〕周制:陶瓬、分職。
陶人所掌皆炊器,惟庾是量名;瓬人所掌皆禮器。
其制度必有精粗不同,後世分窯,分作因之。
《注》雲,抟之,言拍埴黏土,又與采石、煉泥、造壞相似。
《注》又雲,墾,頓傷。
薛,破裂。
暴,偾起,不堅緻。
髺,先鄭讀刮,後鄭讀刖,亦傷意;是忌骨、忌蔑、忌茅之說也。
《注》又雲,<寸>其側,以儗度端,其器縣繩,正豆之柄,是模子拉車旋車之事也。
椎輪之始,規模已具。
愚謂陶之由來,詳于虞而備于周。
○古窯考唐越州窯 夏少康封少子無馀于會稽,号曰于越,秦于此立會稽郡,隋改為越州,唐複為會稽郡,後又為越州,今浙江紹興府。
陸羽《茶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次,洪州次。
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
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樂府雜錄》:唐大中初,有調音律官大興縣丞郭道源,善擊瓯。
用越瓯、邢瓯一十有二,以箸擊之。
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按〕唐越窯實為錢氏秘色窯之所自始。
後人因秘色為當時燒進之名,忘所由來。
《負暄雜錄》據陸龜蒙詩,謂越陶唐世已有,《四六法海》得柳宗元代人《進瓷器狀》,謂欲補《負暄雜錄》之遺,然亦存其說而已,未得越窯明據。
晉杜毓《荈賦》雲:「器擇陶揀,出自東瓯。
」瓯,亦越也。
今《茶經》曰越州已有其地,證之當時顧況《茶賦》雲:越泥似玉之瓯;孟郊詩雲:越瓯荷葉空;鄭谷詩雲:茶新換越瓯;韓偓詩雲:越瓯犀液發茶香。
言越瓷者,不一而足,遂特表而出之曰唐越州窯為之一快。
又《(唐)國史補》雲: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之。
考《(唐)地理志》:邢州钜鹿郡縣内邱。
是邢瓷亦為時所重,故郭道源擊瓯,邢、越并用。
《杜工部集》有《于韋處乞大邑瓷碗詩》雲:「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大邑,在唐屬工卩州。
又出《茶經》所數諸州之外,陶至唐而盛矣。
《瓶花譜》亦雲:古無瓷瓶,皆以銅為之,至唐始尚窯器。
吳越秘色窯錢氏有國時,越州燒進。
《高齋漫錄》: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雲秘色。
〔按〕王蜀報朱梁信物有金棱碗,緻語雲:「金棱含寶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響」,則秘色是當時瓷器之名,不然吳越專以此燒進,而王蜀亦取以報梁耶?後周柴窯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
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顔色作将來(作,讀做)。
」《夷門廣牍》:柴窯出北地,天青色。
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近世少見。
《博物要覽》:昔人論柴窯曰,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事物绀珠》:柴窯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
《清秘藏》: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