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八

關燈
爲「天下寶」,又引《史記·藺相如傳》「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於義爲長。

    下文亦雲「子贛、季路,爲天下列士」。

     不立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立」。

    念孫案:「立」字義不可通,「立」亦當爲「言」。

    下文「未問則不立」同。

    「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皆謂君子之不易以豉反。

    其言也。

    《大戴記·曾子立事篇》「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此篇之文,多與《曾子》同也。

    隷書「言」字或作「咅」,若「」作「」,「詹」作「」,「」作「善」之類皆是。

    因脫其半而爲「立」。

    《秦策》「秦王愛公孫衍,與之閒,有所言」,今本「言」譌作「立」。

    楊曲爲之説,非。

     少不諷 「少不諷,壯不論議」。

    念孫案:「少不諷」,當從《大戴記》作「少不諷誦」,「諷誦」與「論議」對文,少一「誦」字,則文不足意矣。

    楊雲:「諷,謂就學諷《詩》《書》。

    」則所見本已脫「誦」字。

     學者非必爲仕而仕者必如學 郝雲:「按:如,肖似也。

    此言仕必不可負所學。

    注雲『如,往』,非也。

    」 臯如 嵮如 鬲如 「望其壙,臯如也,嵮如也,鬲如也」。

    楊注曰:「臯,當爲宰,宰,冢也。

    宰如,高貌。

    嵮,與填同,謂土填塞也。

    鬲,謂隔絶於上。

    《列子》作『宰如』、『墳如』。

    《天瑞篇》」盧雲:「《公羊·僖卅三年傳》『宰上之木拱矣』,是『宰』即『冢』也。

    冢,大也,如大山也。

    嵮,讀爲『顛』,山頂也。

    鬲如,形如實五觳之器也,山有似甗者矣,《列子》『嵮如』作『墳如』,如大防也。

    」劉雲:「案今《列子》作『睪如也,宰如也』,『睪』即『臯』,豈楊氏所見本異邪?『睪如』、『宰如』二句疊出,則不得破『臯』爲『宰』矣。

    」念孫案:《家語·困誓篇》亦作「睪如也」,王肅曰:「睪,高貌。

    」 其人 其人也 非其人也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其人也而不教,不詳。

    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

    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

    盧雲:「此條言所好者君子,是爲得其人;非君子而好之,則所好非其人也。

    人可與言而不教,是爲不祥;不可與言而教之,則又資盜糧,借賊兵也。

    楊注不了。

    」念孫案:「其人也而不教」,「也」字當在上句「其人」下。

    汪説同。

    下文「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上「非其人」下有「也」字,下「非其人」下無「也」字,是其證。

    此言能好君子則爲可教之人,可教而不教之,是爲不詳;若所好非君子,則爲不可教之人,不可教而教之,則是齎盜糧,借賊兵也。

    盧説亦未了。

     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 楊注曰:「後門者,君之守後門,至賤者。

    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惡與後門者同,時人尚無疑怪者』,言安於貧賤,渾跡而人不知也。

    非一日之聞,言聞之久矣。

    」盧雲:「案『柳下惠』一條,不當蒙上文。

    『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蓋即《毛詩·巷伯詁訓傳》所雲『嫗不逮門之女,而國人不稱其亂』也。

    『非一日之聞』,言素行爲人所信。

    」又《鍾山劄記》引《呂氏春秋·長利篇》雲「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門」,高誘注:「後門,日夕,門已閉也。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雲:「暮而後門。

    」 争利如蚤甲而喪其掌 楊注蒙上文爲解,盧雲:「此亦當别爲一條。

    」 來乘 「凡物有乘而來,乘其出者,是其反者也」。

    念孫案:下「乘」字,疑涉上「乘」字而衍。

    「凡物有乘而來」者,乘,因也。

    《文選·謝眺〈始出尚書省詩〉》注引如淳《漢書注》。

    言凡物必有所因而來,反乎我者,即出乎我者也,故曰「其出者,是其反者也」,今本「來」下又有「乘」字,則義反晦矣。

    楊説失之。

     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 盧雲:「元刻作『禍之所由生,自纖纖也』,宋龔本同。

    與《大戴·曾子立事篇》同。

    」汪從元刻。

     泔之 奧之 「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

    』門人曰:『泔之傷人,不如奧之。

    』」楊注曰:「泔與奧,皆烹和之名,未詳其説。

    」盧氏《龍城劄記》曰:「案:非烹和也,曾子以魚多欲藏之耳。

    泔,米汁也。

    泔之,謂以米汁浸漬之。

    門人以易緻腐爛,食之不宜於人,或緻有腹疾之患,故以爲傷人。

    《説文》:『奧,宛也。

    』『宛,奧也。

    』『奧』與『宛』皆與『鬱』音義同。

    今人藏魚之法,醉魚則用酒,醃魚則用鹽,置之甀中以鬱之,可以經久且味美。

    『奧』如『鬱韭』、『鬱麴』之『鬱』,「鬱韭」見《説文》「」字下,「鬱麴」見《釋名》。

    皆謂治之,藏於幽隱之處。

    今魚經鹽酒者,於老者病者極相宜,正與傷人相反。

    」念孫案:米泔不可以漬魚,盧謂「以米汁浸漬之」,非也。

    「泔」,當爲「洎」。

    《周官·士師》「洎鑊水」,鄭注曰:「洎,謂增其沃汁。

    」襄二十八年《左傳》「去其肉而以其洎饋」,正義曰:「添水以爲肉汁,遂名肉汁爲洎。

    」然則添水以爲魚汁,亦得謂之「洎」。

    洎之,謂添水以漬之也。

    《呂氏春秋·應言篇》「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高注曰:「肉汁爲洎。

    」彼言「多洎之」、「少洎之」即此所謂「洎之」矣。

    以洎漬魚,則恐緻腐爛而不宜於食,故曰「洎之傷人」也。

    隷書「甘」字或作「」,與「自」字極相似,故「洎」誤爲「泔」耳。

    漢《西嶽菙山亭碑》「甘澍弗布」,「甘」字作「」,見《漢隷字原》。

    「奧」亦非烹和之名,盧訓「奧」爲「鬱」,是也。

    《釋名》曰:「,奧也。

    藏物於奧内,稍出用之也。

    」彼所謂「」,即此所謂「奧之」矣。

    然盧謂「奧」與「宛」「鬱」同音,則非也。

    「奧」與「宛」「鬱」同義而不同音,故諸書中「鬱」字有通作「宛」者,而「宛」「鬱」二字無通作「奧」者。

    以「宛」「鬱」釋「奧」則可,讀「奧」爲「宛」「鬱」則不可。

     唯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

    盧雲:「『唯』,元刻作『雖』。

    」念孫案:「唯」即「雖」字也,説見《經義述聞·桓十四年穀梁傳》。

     飲而不食者蟬也不飲不食者蜉蝣也 汪雲:「此二語别是一義,與上文不相蒙,注非。

    」 宥 坐 今生也有時 「嫚令謹誅,賊也;今生也有時,斂也無時,暴也;不教而責成功,虐也」。

    念孫案:「今」字當在「嫚令謹誅」上,總下三事言之,文義方順。

    《家語·始誅篇》作「夫慢令謹誅」,「夫」字亦總下之詞。

     綦三年而百姓往矣 盧雲:「『往』乃『從』之誤,下注同。

    」念孫案:「從」下當有「風」字,今本無「風」字者,「從」誤爲「往」,則「往風」二字義不可通,後人因删「風」字耳。

    據楊注雲「百姓從化」,「化」字正釋「風」字。

    《太平禦覽·治道部五》引此正作「百姓從風」,《韓詩外傳》及《説苑·政理篇》竝同。

     邪民不從 「邪民不從,然後俟之以刑」。

    念孫案:「邪民」本作「躬行」。

    上文雲「上先服之」,「三年而百姓從風」,服者,行也,即此所謂「躬行」也,故雲「躬行不從,然後俟之以刑」。

    隷書「躬」與「邪」相似,故「躬」誤爲「邪」。

    見《隷辨》。

    案「躬行」作「邪行」,「邪」字誤而「行」字不誤。

    《外傳》亦誤作「邪行」,唯《説苑》不誤,今本《荀子》「邪行」作「邪民」,乃後人所改,辯見下。

    《家語·始誅篇》作「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案《荀子》之「躬行不從」,誤作「邪行不從」,則義不可通。

    王肅不知「邪」爲「躬」之誤,故改「邪行不從」爲「邪民不從化」,以曲通其義,而今本《荀子》亦作「邪民」,則又後人以《家語》改之也。

    楊注雲「百姓既從,然後誅其姦邪」,則所見本已同今本。

    《説苑》正作「躬行不從,而後俟之以刑」。

     任負車 「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

    楊注曰:「負,重也。

    任負車,任重之車也。

    」念孫案:古無訓「負」爲「重」者,餘謂「負」亦「任」也。

    《魯語》注曰:「任,負荷也。

    」《楚辭·九章》注曰:「任,負也。

    」連言「任負」者,古人自有複語耳。

    倒言之則曰「負任」,《齊語》「負任擔荷」是也。

     陵遲故也 楊注曰:「遲,慢也。

    陵遲,言丘陵之勢漸慢也。

    王肅雲:『陵遲,陂陀也。

    』」盧雲:「案《淮南》『山以陵遲,故能高』,《泰族篇》『陵遲』猶『迤邐陂陀』之謂。

    此注與《匡謬正俗》俱訓『陵』爲『丘陵』,似泥。

    」念孫案:盧説是也。

    《説文》:「夌,夌徲也。

    」其字本作「夌」,則非謂「丘陵」明矣,詳見《漢書雜志》末卷。

     馮而遊 「百仞之山,而豎子馮而遊焉」。

    念孫案:馮者,登也。

    《周官·馮相氏注》曰:「馮,乘也。

    相,視也。

    世登高臺以視天文之次序。

    」《廣雅》曰:「馮,登也。

    」故《外傳》作「童子登而遊焉。

    」《説苑》作「童子升而遊焉」,「升」亦「登」也。

     大徧與諸生 「夫水,大徧與諸生而無爲也,似德」。

    念孫案:「徧與」上不當有「大」字,蓋涉上文「大水」而衍。

    據楊注雲「徧與諸生,謂水能徧生萬物」,則無「大」字明矣。

    《初學記·地部中》引此無「大」字。

    《大戴記·勸學篇》《説苑·雜言篇》《家語·三恕篇》竝同。

     乎 「其乎不淈盡,似道」。

    楊注曰:「,讀爲『滉』,滉滉,水至之貌。

    淈,讀爲『屈』,竭也。

    《家語》作『浩浩無屈盡之期』。

    」念孫案:楊讀「」爲「滉」,「滉滉,水至之貌」,古無此訓。

    「」,當從《家語》作「浩浩」,字之誤也。

    俗書「」字作「洸」,與「浩」略相似。

    《王制》曰「有餘曰浩」,故曰「浩浩乎不屈盡」。

    《初學記》引《荀子》正作「浩浩」,則所見本尚未誤。

    《太平禦覽·地部二十三》同。

     佚若聲響 「其應佚若聲響」。

    楊注曰:「佚,與逸同,奔逸也。

    」念孫案:「奔逸」與「聲響」義不相屬,楊説非也。

    佚,讀爲呹。

    音逸。

    呹,疾貌也。

    言其相應之疾,若響之應聲也。

    《漢書·楊雄傳·甘泉賦》「薌呹肸以掍根兮,聲駍隱而歷鍾」,師古曰:「言風之動樹,聲響振起,衆根合同駍隱而盛,歷入殿上之鍾也。

    」「薌」讀與「響」同,「呹」音醜乙反。

    《文選》李善注曰:「呹,疾貌也。

    餘日切。

    」正與「佚」字同音。

    古無「呹」字,故借「佚」爲之耳。

     皆繼 「鄉者賜觀於大廟之北堂,吾亦未輟,還復瞻被九蓋皆繼,被有説邪?匠過絶邪」。

    楊注曰:「九,當爲北。

    被,皆當爲彼。

    蓋音盍,戶扇也。

    與「闔」同。

    皆繼,謂其材木斷絶,相接繼也。

    子貢問:『北盇皆繼續,彼有説邪?匠過誤而遂絶之邪?』《家語》《三恕篇》作『北蓋皆斷』,王肅雲:『觀北面之蓋,皆斷絶也。

    』」念孫案:「繼」與「輟」、「説」、「絶」韻不相協,「繼」當爲「」字之誤也。

    《説文》「,古文絶」,正與「輟」、「説」、「絶」爲韻。

    「」爲古文「絶」,而此文以「」、「絶」竝用者,古人之文不嫌於複。

    凡經傳中同一字而上下異形者不可枚舉,即用韻之文亦有之。

    《臯陶謨》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釋文:「畏,馬本作『威』。

    」《周官·鄉大夫》注引作「天明威自我民明威」,是「畏」即「威」也。

    《小雅·正月篇》雲「燎之方揚,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褎姒烕之」,釋文:「烕,本或作滅。

    」昭元年《左傳》引作「褒姒滅之」,是「烕」即「滅」也。

    《越語》雲「死生因天地之刑,天地形之,聖人因而成之」,《管子·勢篇》作「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是「刑」即「形」也,皆與此文之「」、「絶」竝用同例。

    今本「」作「繼」,則既失其韻,而又失其義矣。

    楊雲「皆繼,謂材木斷絶,相接繼」,非也。

    接繼與斷絶正相反,下文雲「匠過絶邪」,則此文之不作「繼」甚明。

    《家語》作「北蓋皆斷」,斷,亦絶也。

     嘗有説 「大廟之堂,亦嘗有説」。

    念孫案:「嘗」讀爲「當」。

    「當」、「嘗」古字通。

    《孟子·萬章篇》「是時孔子當阸」,《説苑·至公篇》「當」作「嘗」。

    言大廟之堂所以北蓋皆斷絶者,亦當有説也。

    下文「蓋曰貴文也」,正申明「亦當有説」之意。

    楊訓「嘗」爲「曾」,失注之。

     因麗節文 「官緻良工,因麗節文」。

    楊注曰:「因隨其木之美麗節文而裁制之,所以斷絶。

    」念孫案:「麗」,非美麗之謂,麗者,施也。

    見《廣雅》及《多方》《顧命》《呂刑》傳、《士喪禮》注。

    言因良材而施之以節文也。

    良材,見下文。

    《家語》作「匠緻良材,盡其功巧」,正謂施之以節文也。

     子 道 則不幸 「故勞苦彫萃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

    念孫案:「則」與「即」同,説見《釋詞》。

     則何以爲 脫一句 「無此三者,則何以爲而無孝之名也」。

    念孫案:「以」字衍,《韓詩外傳》無「以」字,下文「何爲而無孝之名也」,亦無「以」字。

    又案:《外傳》此句下有「意者所友非仁人邪」一句,玩本書亦似當有此句,下文「雖有國士之力」四句,正承此句而言。

    又下文「入而行不脩,身之罪也」,承上「身不敬」三句而言;「出而名不章,友之過也」,則承此句而言,若無此句,則與下文不相應矣。

     法 行 遠 反 「内人之疏而外人之親,不亦遠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

    念孫案:「遠」當爲「反」,「反」當爲「遠」。

    内人親而外人疏,今疏内而親外,是反也,故曰「不亦反乎」。

    身不善而怨人,是舍近而求遠也,故曰「不亦遠乎」。

    下文曰「失之己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迂」即「遠」也,是其證。

    今本「反」與「遠」互誤,則非其旨矣,《韓詩外傳》正作「内疏而外親,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遠乎」。

    楊説皆失之。

     栗而理 「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

    宋呂本如是。

    宋錢佃本及元刻依《聘義》於「栗」上增「縝」字,而盧本從之。

    引之曰:增「縝」字者,誤也。

    楊注但釋「栗」、「理」二字而不釋「縝」字,則正文之無「縝」字甚明。

    《説苑·雜言篇》説玉曰「望之溫潤,近之栗理。

    望之溫潤者,君子比德焉;近之栗理者,君子比智焉」,亦言「栗理」而不言「縝」。

    栗者,秩然有條理之謂,故有似於智。

    楊依《聘義》注,訓「栗」爲「堅貌」,亦非。

    説詳《經義述聞·聘義》。

     瑕適竝見情也 念孫案:「適」讀爲「謫」。

    經傳通以「適」爲「謫」。

    「謫」亦「瑕」也。

    《老子》曰「善言無瑕謫」是也。

    《管子·水地篇》「瑕適皆見,精也」,「精」與「情」同,説見《管子》。

    尹知章曰:「瑕適,玉病也。

    」《呂氏春秋·舉難篇》:「寸之玉,必有瑕適。

    」《説苑》曰「玉有瑕,必見之於外,故君子比情焉」,此言「瑕適」,而《説苑》但言「瑕」,是「適」即「瑕」也。

    「情」之言誠也,玉不自掩其瑕適,故曰「情」。

    《春秋繁露·仁義法篇》雲「自稱其惡謂之情」,義與此同。

    楊讀「適」爲「調適」之「適」,失之。

     哀 公 紳而笏 此賢乎 「然則夫章甫、絇屨、紳而笏者,此賢乎」。

    念孫案:《大戴記·哀公問五義篇》《家語·五儀篇》「紳」下有「帶」字,「賢」上有「皆」字,竝於義爲長。

     勤行 止交 「勤行不知所務,止交不知所定」。

    盧雲:「『止交』,《大戴禮》《韓詩外傳》皆作『止立』。

    」引之曰:作「止立」者是,「止交」二字文不成義,楊雲「交,謂接待於物」,非也。

    「勤行」亦當依《大戴》作「動行」,皆字之誤也。

    「動行」與「止立」對文,《外傳》作「動作」。

     五鑿爲正心從而壞 楊注曰:「鑿,竅也。

    五鑿,謂耳目鼻口及心之竅也。

    言五鑿雖似於正,而其心已從外物所誘而壞矣。

    一曰:五鑿,五情也。

    《莊子》曰『六鑿相攘』,司馬彪曰『六情相攘奪』。

    」盧雲:「案《大戴禮》作『五鑿爲政』,此『正』字義當與『政』同,注似非。

    」念孫案:楊後説以「五鑿」爲「五情」,頗勝前説。

     大辨乎天地 「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

    念孫案:「辨」讀爲「徧」,言其事大則徧乎天地,明則察乎日月也,與上「辨乎萬物之情性」不同。

    楊以「辨」爲「辨别」,則與「大」字義不相屬矣。

    「徧」、「辨」古字通,説見《日知録》。

     若天之嗣 「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

    念孫案:「嗣」讀爲「司」,《鄭風·羔裘》傳曰:「司,主也。

    」言若天之主司萬化,其事不可得而知也。

    「司」、「嗣」古字通,《大戴記》正作「若天之司」。

    《高宗肜日》「王司敬民」,《史記·殷本紀》「司」作「嗣」。

    楊雲「嗣,繼也」,失之。

     焉不至 「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不至矣」。

    盧雲:「正文『焉』下,元刻有『而』字,下四句竝同。

    宋龔本同。

    而,當訓爲能,若以爲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