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七
關燈
小
中
大
察」者,言靜則事無不察也。
今本「入」誤作「人」,其餘又有脫文衍文耳。
墨雲 「故口可劫而使墨雲」。
陳雲:「『墨』與『默』同。
《楚辭·九章》『孔靜幽默』,《史記·屈原傳》作『墨』。
《商君傳》:『殷紂墨墨以亡。
』」 賈師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爲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爲賈師,宋呂本如是。
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爲器師」。
宋錢本「賈師」作「市師」。
念孫案:作「市師」者是也。
上文以兩「田」字相承,下文以兩「器」字相承,則此文亦當以兩「市」字相承。
呂本作「賈師」者,涉上「賈精於市」而誤。
精於物者也 盧雲:「案此句當在『不可以爲器師』之下,誤脫在此。
」念孫案:此汪説也,見丙申校本。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至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阮氏芸臺曰:「此篇言知道者皆當專心壹志,虛靜而清明,不爲欲蔽,故曰:『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幾,惟君子而後能知之。
』案後人在《尚書》内解此者姑弗論,今但就《荀子》言《荀子》其意則曰:舜身行人事而處以專壹,且時加以戒懼之心,所謂危之也。
惟其危之,所以滿側皆獲安榮,此人所知也。
舜心見道而養以專壹,在於幾微,其心安榮,則他人未知也。
如此解之,則引《道經》及『明君子』二句與前後各節皆相通矣。
楊注謂『危之』當作『之危』,非也。
『危之』者,懼蔽於欲而慮危也;『之危』者,已蔽於欲而陷危也。
謂『榮』爲『安榮』者,《儒效篇》曰:『爲君子則常安榮矣,爲小人則常危辱矣。
凡人莫不欲安榮而惡危辱。
』據此則《荀子》常以『安榮』與『危辱』相對爲言。
此篇言『處一危之,其榮滿側』,若不以本書證之,則『危榮』二字難得其解矣。
故解《道經》當以《荀子》此説爲正,非所論於《古文尚書》也。
」念孫案:此説是也。
下文言「闢耳目之欲,遠蚊之聲」「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言人能如舜之危,不能如舜之微也。
然則所謂「危」者,非蔽於欲而陷於危之謂。
察理 「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
郝雲:「『理』上當有『膚』字,《榮辱》《性惡》二篇竝雲『骨體膚理』是矣。
」 乘杜 「乘杜作乘馬」。
楊注曰:「《世本》雲『相土作乘馬』,『杜』與『土』同。
」念孫案:古無謂「相土」爲「乘杜」者,「乘杜」蓋「桑杜」之誤。
「相」、「桑」古同聲,故借「桑」爲「相」。
《爾雅·釋蟲》「諸慮,奚相」,釋文:「相,舍人本作桑。
」隷書「桑」或作「」,「乘」或作「」見漢《安平相孫根碑》。
二形相似,又因下文「乘馬」而誤爲「乘」耳。
《漢書·王子侯表》「桑丘節侯將夜」,今本「桑」誤作「乘」。
楊雲以其作乘馬之法,故謂之「乘杜」,此則不得其解而曲爲之説。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閒疑玄之時正之 念孫案:「正」當爲「定」,聲之誤也。
下文「正事」同。
「必以其感忽之閒、疑玄之時定之」者,必以感忽之閒,疑眩之時而定其有鬼也。
據楊注雲「必以此時定其有鬼」,則所見本是「定」字明矣。
「定」字上文凡六見。
故傷於溼而擊鼓鼓痹則必有弊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念孫案:自「鼓痹」以上,脫誤不可讀,似當作「故傷於溼而痹,痹而擊鼓烹豚,則必有弊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俞」與「愈」同。
楊雲「傷於溼則患痹,反擊鼓烹豚以禱神,何益於愈疾乎」,是其證。
法其法以求其統類類以務象效其人 元刻無下「類」字。
念孫案:元刻是也。
「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三句一氣貫注,若多一「類」字,則隔斷上下語脈矣。
宋本下「類」字即涉上類字而衍。
故有知非以慮是以下十句 懼 脩蕩 「故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懼;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賊;察孰非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非以脩蕩是,則謂之知;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詍」。
引之曰:「懼」字義不可通,「懼」當爲「攫」,字之誤也。
攫,謂攫取之也。
《不苟篇》「小人知與「智」同。
則攫盜而漸」,漸,詐也。
説見《尚書述聞》「民興胥漸」下。
故曰「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攫」。
「脩」讀爲「滌」。
《周官·司尊彜》「凡酒脩酌」,鄭注:「脩,讀爲『滌濯』之『滌』。
」謂滌蕩使潔清也。
此言智也、勇也、察也、多能也、辯利也,皆必用之於是而後可。
「是」字,指聖王之制而言,見上文。
若有智而不以慮是,則謂之攫;有勇而不以持是,則謂之賊;熟於察而不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而不以滌蕩是,則謂之智;智,謂智故也。
《淮南·主術篇》注曰:「故,巧也。
」《管子·心術篇》曰「恬愉無爲,去知與故」,《莊子·胠篋篇》曰「知詐漸毒」,《荀子·非十二子篇》曰「知而險,賊而神,爲詐而巧」,《淮南·原道篇》曰「偶智故,曲巧僞詐」,竝與此「知」字同義。
辯利而不以言是,則謂之詍也。
楊雲:「詍,多言也。
《詩》曰:『無然詍詍。
』」楊説皆失之。
彊鉗 「案彊鉗而利口」。
楊注曰:「鉗,鉗人口也。
」念孫案:《方言》「鉗,惡也。
《廣雅》同。
南楚凡人殘罵謂之鉗」,郭璞曰:「殘,猶惡也。
」然則「彊鉗」者,既彊且惡也,非鉗人口之謂。
忍詬 忍訽 「厚顔而忍詬」。
楊注曰:「詬,詈也。
」念孫案:詬,恥也。
《大戴禮·曾子立事篇》「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定八年《左傳》「公以晉詬語之」,杜、盧注竝曰:「詬,恥也。
」字或作「訽」,昭二十年《左傳》「餘不忍其訽」,杜注曰:「訽,恥也。
」又作「」,《大戴禮·武王踐阼篇》「口生」,盧注曰:「,恥也。
」又作「垢」,宣十五年《左傳》「國君含垢」,杜注曰:「忍垢恥。
」《漢書·路溫舒傳》作「國君含詬」。
「詬」訓爲「恥」,故曰「厚顔而忍詬」,非謂「忍詈」也。
《楚辭·離騷》曰「忍尤而攘詬」,王注:「詬,恥也。
」《呂氏春秋·離俗篇》曰「彊力忍訽」,高注:「訽,辱也。
」《淮南·氾論篇》曰「忍訽而輕辱」,《史記·伍子胥傳》曰「剛戾忍訽」,皆其證也。
《非十二子篇》「無廉恥而忍訽」,即此所謂「厚顔而忍詬」也。
《説文》:「謑,恥也。
或作。
」詬謑,詬恥也,或作「訽」。
《廣雅》作「詬」。
楊注以「訽」爲「詈
今本「入」誤作「人」,其餘又有脫文衍文耳。
墨雲 「故口可劫而使墨雲」。
陳雲:「『墨』與『默』同。
《楚辭·九章》『孔靜幽默』,《史記·屈原傳》作『墨』。
《商君傳》:『殷紂墨墨以亡。
』」 賈師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爲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爲賈師,宋呂本如是。
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爲器師」。
宋錢本「賈師」作「市師」。
念孫案:作「市師」者是也。
上文以兩「田」字相承,下文以兩「器」字相承,則此文亦當以兩「市」字相承。
呂本作「賈師」者,涉上「賈精於市」而誤。
精於物者也 盧雲:「案此句當在『不可以爲器師』之下,誤脫在此。
」念孫案:此汪説也,見丙申校本。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至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阮氏芸臺曰:「此篇言知道者皆當專心壹志,虛靜而清明,不爲欲蔽,故曰:『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幾,惟君子而後能知之。
』案後人在《尚書》内解此者姑弗論,今但就《荀子》言《荀子》其意則曰:舜身行人事而處以專壹,且時加以戒懼之心,所謂危之也。
惟其危之,所以滿側皆獲安榮,此人所知也。
舜心見道而養以專壹,在於幾微,其心安榮,則他人未知也。
如此解之,則引《道經》及『明君子』二句與前後各節皆相通矣。
楊注謂『危之』當作『之危』,非也。
『危之』者,懼蔽於欲而慮危也;『之危』者,已蔽於欲而陷危也。
謂『榮』爲『安榮』者,《儒效篇》曰:『爲君子則常安榮矣,爲小人則常危辱矣。
凡人莫不欲安榮而惡危辱。
』據此則《荀子》常以『安榮』與『危辱』相對爲言。
此篇言『處一危之,其榮滿側』,若不以本書證之,則『危榮』二字難得其解矣。
故解《道經》當以《荀子》此説爲正,非所論於《古文尚書》也。
」念孫案:此説是也。
下文言「闢耳目之欲,遠蚊之聲」「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言人能如舜之危,不能如舜之微也。
然則所謂「危」者,非蔽於欲而陷於危之謂。
察理 「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
郝雲:「『理』上當有『膚』字,《榮辱》《性惡》二篇竝雲『骨體膚理』是矣。
」 乘杜 「乘杜作乘馬」。
楊注曰:「《世本》雲『相土作乘馬』,『杜』與『土』同。
」念孫案:古無謂「相土」爲「乘杜」者,「乘杜」蓋「桑杜」之誤。
「相」、「桑」古同聲,故借「桑」爲「相」。
《爾雅·釋蟲》「諸慮,奚相」,釋文:「相,舍人本作桑。
」隷書「桑」或作「」,「乘」或作「」見漢《安平相孫根碑》。
二形相似,又因下文「乘馬」而誤爲「乘」耳。
《漢書·王子侯表》「桑丘節侯將夜」,今本「桑」誤作「乘」。
楊雲以其作乘馬之法,故謂之「乘杜」,此則不得其解而曲爲之説。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閒疑玄之時正之 念孫案:「正」當爲「定」,聲之誤也。
下文「正事」同。
「必以其感忽之閒、疑玄之時定之」者,必以感忽之閒,疑眩之時而定其有鬼也。
據楊注雲「必以此時定其有鬼」,則所見本是「定」字明矣。
「定」字上文凡六見。
故傷於溼而擊鼓鼓痹則必有弊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念孫案:自「鼓痹」以上,脫誤不可讀,似當作「故傷於溼而痹,痹而擊鼓烹豚,則必有弊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俞」與「愈」同。
楊雲「傷於溼則患痹,反擊鼓烹豚以禱神,何益於愈疾乎」,是其證。
法其法以求其統類類以務象效其人 元刻無下「類」字。
念孫案:元刻是也。
「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三句一氣貫注,若多一「類」字,則隔斷上下語脈矣。
宋本下「類」字即涉上類字而衍。
故有知非以慮是以下十句 懼 脩蕩 「故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懼;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賊;察孰非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非以脩蕩是,則謂之知;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詍」。
引之曰:「懼」字義不可通,「懼」當爲「攫」,字之誤也。
攫,謂攫取之也。
《不苟篇》「小人知與「智」同。
則攫盜而漸」,漸,詐也。
説見《尚書述聞》「民興胥漸」下。
故曰「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攫」。
「脩」讀爲「滌」。
《周官·司尊彜》「凡酒脩酌」,鄭注:「脩,讀爲『滌濯』之『滌』。
」謂滌蕩使潔清也。
此言智也、勇也、察也、多能也、辯利也,皆必用之於是而後可。
「是」字,指聖王之制而言,見上文。
若有智而不以慮是,則謂之攫;有勇而不以持是,則謂之賊;熟於察而不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而不以滌蕩是,則謂之智;智,謂智故也。
《淮南·主術篇》注曰:「故,巧也。
」《管子·心術篇》曰「恬愉無爲,去知與故」,《莊子·胠篋篇》曰「知詐漸毒」,《荀子·非十二子篇》曰「知而險,賊而神,爲詐而巧」,《淮南·原道篇》曰「偶智故,曲巧僞詐」,竝與此「知」字同義。
辯利而不以言是,則謂之詍也。
楊雲:「詍,多言也。
《詩》曰:『無然詍詍。
』」楊説皆失之。
彊鉗 「案彊鉗而利口」。
楊注曰:「鉗,鉗人口也。
」念孫案:《方言》「鉗,惡也。
《廣雅》同。
南楚凡人殘罵謂之鉗」,郭璞曰:「殘,猶惡也。
」然則「彊鉗」者,既彊且惡也,非鉗人口之謂。
忍詬 忍訽 「厚顔而忍詬」。
楊注曰:「詬,詈也。
」念孫案:詬,恥也。
《大戴禮·曾子立事篇》「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定八年《左傳》「公以晉詬語之」,杜、盧注竝曰:「詬,恥也。
」字或作「訽」,昭二十年《左傳》「餘不忍其訽」,杜注曰:「訽,恥也。
」又作「」,《大戴禮·武王踐阼篇》「口生」,盧注曰:「,恥也。
」又作「垢」,宣十五年《左傳》「國君含垢」,杜注曰:「忍垢恥。
」《漢書·路溫舒傳》作「國君含詬」。
「詬」訓爲「恥」,故曰「厚顔而忍詬」,非謂「忍詈」也。
《楚辭·離騷》曰「忍尤而攘詬」,王注:「詬,恥也。
」《呂氏春秋·離俗篇》曰「彊力忍訽」,高注:「訽,辱也。
」《淮南·氾論篇》曰「忍訽而輕辱」,《史記·伍子胥傳》曰「剛戾忍訽」,皆其證也。
《非十二子篇》「無廉恥而忍訽」,即此所謂「厚顔而忍詬」也。
《説文》:「謑,恥也。
或作。
」詬謑,詬恥也,或作「訽」。
《廣雅》作「詬」。
楊注以「訽」爲「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