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君者而言,與上句「君」字同義。
《羣書治要》正作「君怨良臣」。
「先聖之治也,審見賓客,聽治不留,日不足元刻本有此三字,孫本無。
」。
案:「審見賓客」二句,皆四字爲句。
「日不足」句獨少一字,且語意未明,當依《羣書治要》作「患日不足,聽治不留」。
患日不足,言其敏且勤也。
「然則夫子扐寡人止之」。
盧曰:「『扐』,孫本改『助』,而《音義》仍作『扐』,亦疑而未定也。
」念孫案:「扐」字義不可通,孫改爲「助」,是也。
《羣書治要》正作「助」,孫本「助」字係剜改,蓋《音義》先成,而剜改在後,未及追改《音義》耳。
見不足以知之 而 「臣聞見不足以知之者,智也」。
念孫案:「不」字衍,下文「臣奚足以知之」,即其證。
孫曰「言見所不足而能知之」,非是。
「君臣易施,「施」讀爲「移」。
「易移」猶「移易」也。
《荀子·儒效篇》「充虛之相施易也」,《漢書·衞綰傳》「人之所施易」,「施」字竝讀爲「移」。
倒言之,則曰「易施」,《莊子·人閒世篇》「哀樂不易施乎前」是也。
陳氏專國而君失其柄,故曰「君臣易施」。
而無衰乎」。
念孫案:「而」即「能」字也。
「能」古讀若「而」,故與「而」通。
説見《淮南·人閒篇》。
元刻本作「而」,今本「徑」改爲「能」,而古字亡矣。
非一也 「故三君之心非一也。
而嬰之心非三心也」。
念孫案:「非一也」本作「非一心也」,與「非三心也」對文,今本「一」下脫「心」字,《羣書治要》有。
權宗 脫一字 「陂池之魚,入于權宗」。
念孫案:「權宗」當依《説苑·政理篇》作「權家」,字之誤也。
「君迺反迎而賀臣愚不能復治東阿」。
案:「君迺反迎而賀臣」絶句,與上「君反以罪臣」對文,「臣」下當更有一「臣」字,屬下句讀。
今本脫一「臣」字,則文義不明,《説苑》亦脫「臣」字。
君之惶 「恐君之惶也」。
孫引《説文》「惶,恐也」。
念孫案:此「惶」字與「惑」同義,言恐君爲子之所惑也。
「惶」、「惑」語之轉,字亦作「遑」。
《後漢書·光武紀》曰:「遑惑不知所之。
」《蜀志·呂凱傳》曰:「遠人惶惑,不知所歸。
」是「惶」與「惑」同義。
《淮南·道應篇》作「恐公之欺也。
」「欺」與「惑」義亦相近。
外篇不合經術者 道哀 「厚葬破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不可使子民」。
念孫案:「道」當爲「遁」,字之誤也。
「遁」與「循」同。
《墨子·非儒篇》曰「宗喪循哀,不可使慈民」,文義正與此同。
《問上篇》曰「不淫於樂,不遁哀」,即「循哀」也。
《問下篇》「晏子逡遁而對」,又曰「晏子逡遁對」,《外上篇》「晏子遵循而對」,是「遁」即「循」也。
《管子·戒篇》「桓公蹵然逡遁」,《小問篇》「公遵遁」,亦以「遁」爲「循」。
「循」之言「遂」也。
遂哀,謂哀而不止也。
説見《諫下篇》「脩哀」下。
路世之政單事之教 「此三者,路世之政,單事之教也」。
元刻本如是。
别本「單」作「道」。
孫雲:「言市名于道路,一本『道』作『單』,非。
」引之曰:作「單」者是也。
「單」讀爲「」。
《爾雅》「,病也」,字或作「癉」。
《大雅·闆篇》「下民卒癉」,毛傳曰:「癉,病也。
」「路」與「單」義相近。
《方言》:「露,敗也。
」《逸周書·皇門篇》曰:「自露厥家。
」《管子·四時篇》曰:「不知五穀之故,國家乃路。
」「路」、「露」古字通,路,敗也。
尹知章注「路,謂失其常居」,失之。
言此三者,以之爲政,則世必敗;以之爲教,則事必病也。
孫以「路」爲「道路」,失之。
嬰爲三心 「嬰爲三心,三君爲一心故」。
念孫案:「嬰」上當有「非」字,言嬰所以事三君而得順者,非嬰爲三心,乃三君爲一心故也。
上篇曰「嬰之心,非三心也」,是其證。
今本脫「非」字,則義不可通。
譏之 「今某失之於夫子,譏之,是吾師也」。
念孫案:「譏」之上當更有「夫子」二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
上文曰「君子不及人以爲師」,故此曰:「夫子譏之,是吾師也。
」 處君之中 「處民之中,其過之識,況乎處君之中乎」。
念孫案:「處君之中」本作「處君子之中」。
下文曰「舜者,處民之中,則自齊乎士;處君子之中,則齊乎君子」,是其證。
今本脫「子」字,則義不可通。
爲何者也 何以老爲妻 「出於室,爲何者也」。
念孫案:當作「何爲者也」。
《雜上篇》:「使人問焉,曰:『子何爲者也?』」《下篇》:「王曰:『縛者曷爲者也?』」文義竝與此同。
言此出於室者,何等人也。
今本作「爲何者也」,則文不成義。
《韓詩外傳》正作「何爲者也」。
「位爲中鄉,田七十萬,何以老爲妻」。
案:當作「何以老妻爲」。
言富貴如此,何用老妻爲也。
今作「何以老爲妻」,則文不成義。
《韓詩外傳》作「何用是人爲」,文義亦同。
今日 「乃今日而後自知吾不肖也」。
念孫案:「日」字後人所加,凡書傳中言「乃今而後者」,加一「日」字,則累於詞矣。
《太平禦覽·人事部六十七》引此無「日」字。
足遊浮雲六句 頸尾咳於天地乎 「足遊浮雲,背淩蒼天,尾偃天閒,躍啄北海,頸尾咳於天地乎,然而漻漻不知六翮之所在」。
念孫案:「足遊浮雲」上原有「鵬」字。
自「足遊浮雲」以下六句,皆指鵬而言,今本脫去「鵬」字,則不知爲何物矣。
《太平禦覽·羽族部十四》「鵬」下引此作「鵬足遊浮雲」雲雲,則有「鵬」字明矣。
又案:「頸尾咳于天地乎」,「乎」字本在下句「漻漻」下。
「漻漻」即「寥寥」,曠遠之貌也。
故曰:「漻漻乎不知六翮之所在」,今本「乎」字在上句「天地」下,則文義不順。
《禦覽》引此「乎」字正在「漻漻」下。
立於閭 「皆操長兵而立於閭」。
今本「操」誤作「摽」,依孫本改。
念孫案:下文作「立於衢閭」,則此亦當有「衢」字,而今本脫之。
「衢閭」,謂當衢之閭也。
《管子·輕重甲篇》:「有餓餒於衢閭者。
」《楚策》:「彼鄭周之女,粉白黛黑,立於衢閭。
」 伏屍而號 「行哭而往,伏屍而號」。
念孫案:「伏屍而號」上有「至」字,而今本脫之,則敘事不備。
「行哭而往」,尚未至也。
則「至」字必不可少。
《説苑·君道篇》及《羣書治要》《太平禦覽·人事部百二十八》竝作「至,伏屍而號」。
今本《禦覽》「至」誤作「制」。
《文選·褚淵碑》注、《齊安陸昭王碑》注竝作「至,則伏屍而哭」。
末章缺文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
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
各本注曰:「下缺。
」孫本不缺,雲:「據《太平禦覽》增。
」而所增之文與元刻本及《禦覽》皆不合,乃雜取諸書補入者,不足爲據。
今録元刻於左。
公曰:「章!吾失晏子,未嘗聞吾不善。
」章曰:「臣聞君好臣服,君嗜臣食。
尺蠖食黃身黃,食蒼身蒼。
君其食諂人言乎?」公曰:「善。
」賜弦章魚五十乘。
弦章歸,魚車塞途。
章撫其僕曰:「曩之唱善者,皆欲此魚也。
」固辭不受。
此元刻也。
與《禦覽·鱗介部七》所引皆合,然尚非全文。
今録《羣書治要》所引於左。
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矣,未嘗聞吾不善。
今射出質,唱善者如出一口。
」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
智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
然而有一焉,臣聞: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
尺蠖食黃其身黃,食蒼其身蒼。
君其猶有食諂人之言乎?」公曰:「善。
」此文較詳於元刻,惜所引至此而止,而下文皆未引。
考《禦覽·人事部六十七》引下文亦較詳於元刻。
今録於左。
公以五十乘魚賜弦章。
弦章歸,魚車塞塗。
章撫其禦之手曰:「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
今諸臣諂諛以幹利,吾若受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
」固辭魚不受。
君子曰:「弦章之廉,晏子之遺行也。
」 注 麋,原作「糜」,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
《羣書治要》正作「君怨良臣」。
「先聖之治也,審見賓客,聽治不留,日不足元刻本有此三字,孫本無。
」。
案:「審見賓客」二句,皆四字爲句。
「日不足」句獨少一字,且語意未明,當依《羣書治要》作「患日不足,聽治不留」。
患日不足,言其敏且勤也。
「然則夫子扐寡人止之」。
盧曰:「『扐』,孫本改『助』,而《音義》仍作『扐』,亦疑而未定也。
」念孫案:「扐」字義不可通,孫改爲「助」,是也。
《羣書治要》正作「助」,孫本「助」字係剜改,蓋《音義》先成,而剜改在後,未及追改《音義》耳。
見不足以知之 而 「臣聞見不足以知之者,智也」。
念孫案:「不」字衍,下文「臣奚足以知之」,即其證。
孫曰「言見所不足而能知之」,非是。
「君臣易施,「施」讀爲「移」。
「易移」猶「移易」也。
《荀子·儒效篇》「充虛之相施易也」,《漢書·衞綰傳》「人之所施易」,「施」字竝讀爲「移」。
倒言之,則曰「易施」,《莊子·人閒世篇》「哀樂不易施乎前」是也。
陳氏專國而君失其柄,故曰「君臣易施」。
而無衰乎」。
念孫案:「而」即「能」字也。
「能」古讀若「而」,故與「而」通。
説見《淮南·人閒篇》。
元刻本作「而」,今本「徑」改爲「能」,而古字亡矣。
非一也 「故三君之心非一也。
而嬰之心非三心也」。
念孫案:「非一也」本作「非一心也」,與「非三心也」對文,今本「一」下脫「心」字,《羣書治要》有。
權宗 脫一字 「陂池之魚,入于權宗」。
念孫案:「權宗」當依《説苑·政理篇》作「權家」,字之誤也。
「君迺反迎而賀臣愚不能復治東阿」。
案:「君迺反迎而賀臣」絶句,與上「君反以罪臣」對文,「臣」下當更有一「臣」字,屬下句讀。
今本脫一「臣」字,則文義不明,《説苑》亦脫「臣」字。
君之惶 「恐君之惶也」。
孫引《説文》「惶,恐也」。
念孫案:此「惶」字與「惑」同義,言恐君爲子之所惑也。
「惶」、「惑」語之轉,字亦作「遑」。
《後漢書·光武紀》曰:「遑惑不知所之。
」《蜀志·呂凱傳》曰:「遠人惶惑,不知所歸。
」是「惶」與「惑」同義。
《淮南·道應篇》作「恐公之欺也。
」「欺」與「惑」義亦相近。
外篇不合經術者 道哀 「厚葬破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不可使子民」。
念孫案:「道」當爲「遁」,字之誤也。
「遁」與「循」同。
《墨子·非儒篇》曰「宗喪循哀,不可使慈民」,文義正與此同。
《問上篇》曰「不淫於樂,不遁哀」,即「循哀」也。
《問下篇》「晏子逡遁而對」,又曰「晏子逡遁對」,《外上篇》「晏子遵循而對」,是「遁」即「循」也。
《管子·戒篇》「桓公蹵然逡遁」,《小問篇》「公遵遁」,亦以「遁」爲「循」。
「循」之言「遂」也。
遂哀,謂哀而不止也。
説見《諫下篇》「脩哀」下。
路世之政單事之教 「此三者,路世之政,單事之教也」。
元刻本如是。
别本「單」作「道」。
孫雲:「言市名于道路,一本『道』作『單』,非。
」引之曰:作「單」者是也。
「單」讀爲「」。
《爾雅》「,病也」,字或作「癉」。
《大雅·闆篇》「下民卒癉」,毛傳曰:「癉,病也。
」「路」與「單」義相近。
《方言》:「露,敗也。
」《逸周書·皇門篇》曰:「自露厥家。
」《管子·四時篇》曰:「不知五穀之故,國家乃路。
」「路」、「露」古字通,路,敗也。
尹知章注「路,謂失其常居」,失之。
言此三者,以之爲政,則世必敗;以之爲教,則事必病也。
孫以「路」爲「道路」,失之。
嬰爲三心 「嬰爲三心,三君爲一心故」。
念孫案:「嬰」上當有「非」字,言嬰所以事三君而得順者,非嬰爲三心,乃三君爲一心故也。
上篇曰「嬰之心,非三心也」,是其證。
今本脫「非」字,則義不可通。
譏之 「今某失之於夫子,譏之,是吾師也」。
念孫案:「譏」之上當更有「夫子」二字,而今本脫之,則文義不明。
上文曰「君子不及人以爲師」,故此曰:「夫子譏之,是吾師也。
」 處君之中 「處民之中,其過之識,況乎處君之中乎」。
念孫案:「處君之中」本作「處君子之中」。
下文曰「舜者,處民之中,則自齊乎士;處君子之中,則齊乎君子」,是其證。
今本脫「子」字,則義不可通。
爲何者也 何以老爲妻 「出於室,爲何者也」。
念孫案:當作「何爲者也」。
《雜上篇》:「使人問焉,曰:『子何爲者也?』」《下篇》:「王曰:『縛者曷爲者也?』」文義竝與此同。
言此出於室者,何等人也。
今本作「爲何者也」,則文不成義。
《韓詩外傳》正作「何爲者也」。
「位爲中鄉,田七十萬,何以老爲妻」。
案:當作「何以老妻爲」。
言富貴如此,何用老妻爲也。
今作「何以老爲妻」,則文不成義。
《韓詩外傳》作「何用是人爲」,文義亦同。
今日 「乃今日而後自知吾不肖也」。
念孫案:「日」字後人所加,凡書傳中言「乃今而後者」,加一「日」字,則累於詞矣。
《太平禦覽·人事部六十七》引此無「日」字。
足遊浮雲六句 頸尾咳於天地乎 「足遊浮雲,背淩蒼天,尾偃天閒,躍啄北海,頸尾咳於天地乎,然而漻漻不知六翮之所在」。
念孫案:「足遊浮雲」上原有「鵬」字。
自「足遊浮雲」以下六句,皆指鵬而言,今本脫去「鵬」字,則不知爲何物矣。
《太平禦覽·羽族部十四》「鵬」下引此作「鵬足遊浮雲」雲雲,則有「鵬」字明矣。
又案:「頸尾咳于天地乎」,「乎」字本在下句「漻漻」下。
「漻漻」即「寥寥」,曠遠之貌也。
故曰:「漻漻乎不知六翮之所在」,今本「乎」字在上句「天地」下,則文義不順。
《禦覽》引此「乎」字正在「漻漻」下。
立於閭 「皆操長兵而立於閭」。
今本「操」誤作「摽」,依孫本改。
念孫案:下文作「立於衢閭」,則此亦當有「衢」字,而今本脫之。
「衢閭」,謂當衢之閭也。
《管子·輕重甲篇》:「有餓餒於衢閭者。
」《楚策》:「彼鄭周之女,粉白黛黑,立於衢閭。
」 伏屍而號 「行哭而往,伏屍而號」。
念孫案:「伏屍而號」上有「至」字,而今本脫之,則敘事不備。
「行哭而往」,尚未至也。
則「至」字必不可少。
《説苑·君道篇》及《羣書治要》《太平禦覽·人事部百二十八》竝作「至,伏屍而號」。
今本《禦覽》「至」誤作「制」。
《文選·褚淵碑》注、《齊安陸昭王碑》注竝作「至,則伏屍而哭」。
末章缺文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
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
各本注曰:「下缺。
」孫本不缺,雲:「據《太平禦覽》增。
」而所增之文與元刻本及《禦覽》皆不合,乃雜取諸書補入者,不足爲據。
今録元刻於左。
公曰:「章!吾失晏子,未嘗聞吾不善。
」章曰:「臣聞君好臣服,君嗜臣食。
尺蠖食黃身黃,食蒼身蒼。
君其食諂人言乎?」公曰:「善。
」賜弦章魚五十乘。
弦章歸,魚車塞途。
章撫其僕曰:「曩之唱善者,皆欲此魚也。
」固辭不受。
此元刻也。
與《禦覽·鱗介部七》所引皆合,然尚非全文。
今録《羣書治要》所引於左。
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矣,未嘗聞吾不善。
今射出質,唱善者如出一口。
」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
智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
然而有一焉,臣聞: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
尺蠖食黃其身黃,食蒼其身蒼。
君其猶有食諂人之言乎?」公曰:「善。
」此文較詳於元刻,惜所引至此而止,而下文皆未引。
考《禦覽·人事部六十七》引下文亦較詳於元刻。
今録於左。
公以五十乘魚賜弦章。
弦章歸,魚車塞塗。
章撫其禦之手曰:「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
今諸臣諂諛以幹利,吾若受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
」固辭魚不受。
君子曰:「弦章之廉,晏子之遺行也。
」 注 麋,原作「糜」,據《國學基本叢書》本改。